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个地方有多重要,清政府要拿香港做交换?

舟山作为海岛,其命运与海贸乃至古代中国的气运一致:秦汉的原初质朴,唐宋的如日中天,明清的溃烂败落。虽然如此,到了清朝,舟山因为其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仍然受到重视,鸦片战争中清廷甚至打算拿香港来交换被英军占据的舟山。

东海之滨,千岛错落,万里洋场,八方辐辏。

舟山群岛,中国第一大群岛,位于浙江东北部,地处长三角出海口要冲,西北方虎窥杭州湾,正东方雄临太平洋,长江、钱塘江以及甬江之水奔泻于此,通北运南,四方八达。

明清之前,舟山都是中国对外重要的贸易枢纽与中转基地,是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跳板,此后却因海禁逐渐没落。近年来,舟山挟新区之风扬帆前行,但仍然与一线城市相去甚远,振兴使命仍在路上。

拥有1390多个岛屿的舟山群岛

史前航路的勃发


距今约2万年前,当时整个亚洲东海大陆架仍出于海面之上,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可以循着陆路相互往来,舟山一带早期的先民便扎根于此,但随着地质运动,海平面逐渐上升,原本一体的大陆架又为海水相隔离开,舟山群岛因此逐渐形成。

在交通不甚便利的上古时代,舟山偏安东海一隅,与大陆文化交流甚少,更是远离中文文化区。根据考古发掘,舟山的岛群文化与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同出一系。

舟山早期的先民起于吴越之地,并与现在的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一带的早期文化相互影响,从在杭州萧山发现的船坞遗址中得证:早在几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有足够的船舶打造工艺支持他们在近海开展生产活动,更可以进行移民迁徙繁衍。

从在舟山市定海马岙古文化遗址群中发掘的石斧、陶器等证据证明,早在五千年前,舟山上的原始住民拥有着相对发达的农耕渔捕的生活特征,且拥有了大规模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能力,渔业不单是舟山当时唯一的支柱产业。

马岙土墩文化中出土的陶罐上残存有六千年前的稻谷遗迹,毛昭晰、福永光司等一批日中学者实地考察后指出:日本弥生时期的稻作文化,与舟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大陆的古文化是以舟山作为跳板向四方进行传播。

舟山市岱山县孙家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

但由于缺少足够的文字记载,有唐之前的舟山历史以口述相传较多,内容也极为丰富多类,虽不可一概置信,但也可窥知一二:由于舟山远离大陆,江浙沿海的古夷将其想象成神仙居所,蓬莱仙境,佛留之所。

早在春秋时代,舟山地区隶属于越国的统治辖区内,《左传》中记载:

哀公二十二年夏四月,邾隐公自齐奔越,曰:“吴为无道,执父立子。”越人归之,大子革奔越。

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缢。越人以归。

吴越鏖战,勾践卧薪尝胆再复荣光,便请吴王客居甬东,这里的甬东便是对舟山的称呼,同时左传杜预注也称之为“会稽郡句章县东海中洲也”。

之后,“海中洲”便成了舟山的一个代名词(现在舟山有名的老牌海中洲饭店也取名于此)。战国时代舟山成为了楚国的属地,但远离楚都郢的缘故,舟山的文化发展更多地与吴越之地相联系。

秦时,舟山隶属会稽郡,仍以渔捕产盐为主业,不过春秋战国纷争方息,这块与世隔绝的土地成了诸多隐逸人士、甚至没落部族的迁徙之地。因秦始皇嬴政追求长生不老的传统爱好,倒给舟山留下了几个耳熟能详的人物:东渡求药的徐福,以及傲娇任性的安期生。

相传,秦皇派遣徐福东渡求长生不老药途径舟山岱山岛,而岱山又名蓬莱岛,可徐福第二次东渡不归,有野史称徐福成功东渡到了日本,并给日本带去了医药和农耕技术。

至于另一个秦代方士代表安期生,据皇甫谧《高士传》记载:其与秦皇相语三日有余,后弃所赠金璧并留书于始皇,约数年后求于蓬莱山。现舟山桃花岛安期峰(舟山第一高峰)便为当年安期生炼丹修身之处,这里的桃花岛也是金庸笔下大名鼎鼎黄药师的寄身之所。

两汉、三国、晋至隋,舟山始终为会稽郡东北一隅,但随着海上贸易路线的不断外拓与发展,舟山对外交流与贸易中转也日益繁盛,从舟山朱家尖岛的文物发掘中得到的古代钱币种类十分繁多,说明舟山当时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定水平,脱离了原始的物物相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如今从舟山东港通往城北的路上有座纪念韩国孝女沈清(原名元红庄)所建的别院——沈院,源于晋时在韩国从商的商人沈国公被其卖身侍父的孝心所感,将其买下并赐名。这从另一角度说明当时舟山与亚洲东海其他国家的贸易日益紧密,商品经济日益蓬勃。

另外,伴随着舟山特殊的历史起源,其依旧是一众方士、闲逸之人所寄情的地方,东晋著名的道家仙翁葛洪,曾在如今舟山定海伏龙庵炼丹求道,并于深山脚下留所用铜鼎遗物,遂人称其为“葛仙翁”,即后世唐代翁山县的由来。

从舟山发掘出的钱财货币

唐宋盛世的东海明珠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废会稽郡,置设句章县,纳鄞、鄮、余姚三县三地,后舟山分为鄞州一部(现宁波仍有鄞州地名留存)。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于舟山始设翁山县,并任命王叔通为第一任县令,从此舟山才有了真正文字记载的历史(翁姓人在舟山分布较广,在舟山普陀塘头地区集中程度较高)。

鄮县区域位置

唐代,舟山作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跳板作用日益凸显,在如今普陀山岛与朱家尖岛之间的莲花洋上有一处“新罗礁”,是当初新罗商人往来舟山贸易却常在此时搁浅或触礁而得名。

同时,伴随唐朝佛教文化的输出,日本遣唐使也开始踏足这片土地,鉴真东渡曾三次途径舟山,并最后穿过嵊泗列岛到达扶桑。而从日本来的送供使慧锷,跋涉而至将天皇之妻亲自缝制的袈裟供养到五台山上,并请求将观音像请去日本供养,得准后即从今宁波出发行至新罗礁时不幸触礁,残船随洋漂流至普陀山,因东渡回日路途不顺,随船人员便将观音像留于普陀山供养,即成了后世的不肯去观音庙。

因此,文化的交融使得舟山自古就为现今东亚三国的纽带之所。

普陀山不肯去观音庙

对面就是形似人倒地仰躺的洛迦山岛

但到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临海人袁晁聚众而起,攻地掠县,连下数城,长江浙东诸多州县皆没,并同时一举占领翁山县,唐代宗因此废止翁山县之名,并入鄮县,此后舟山因远离长安政治中心,一时并无正统的官方名称,而被称为“鄞州地”。

经历了五代之乱,五代吴越国国主钱镠励精图治,保民一方,于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将舟山所属的鄮县改为鄞县,并大举实行盐治渔种,延续早在先秦时期就初具规模的海上贸易枢纽与航海中转能力,进一步构建内达国内各割据势力,外辐东西洋诸国的海上丝绸之路。

钱镠在如今岑港泊口建立中转基地,促使万国来易,“南北舟舶辐辏于此”,并敕书公告诸来往船队需在舟山站潮放洋,使得舟山在五代远离中原的兵荒马乱,成为江南天堂的后花园。

舟山与周边地区的往来贸易路线

直至赵宋时期,舟山也迎来了其蓬勃发展的第二春,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当时的鄞县县令,大名鼎鼎的变法代表王安石启奏上表,表达想在舟山一地重新开县立志,因舟山“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能以昌壮国势”,遂命为“昌国县”,辖富都乡、安期乡、蓬莱乡三乡,随后纳金塘乡于内,加紧了与宁波之间的关系。

由于唐代之时便已设立市舶司机构,宋朝继续发扬光大,颇有现代海关之风,北宋咸平二年,设立的明州(现宁波)市舶司正式“挂牌上市”,并以舟山为要冲,全面贯彻船舶登记管理、出入境货物“验身造册”、海上往来巡检等政策。当时的舟山可以称得上是“土财主”,昌国县还斥重金打造仪仗队“广告牌”,往来欢迎外国船队来宋为商。

据记载,在北宋末年的五十余年间,从宁波舟山起航奔至高丽、日本的船舶将近二百多余班,在当时船舶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下海”历史。

同时宋朝继续五代以来所实施的盐场开发,完善芦花、高亭等地的设施建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北宋著名词人,柳三变柳永,也曾担任晓峰盐场的监官,并留下耳熟能详的“煮海歌”: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

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馀财罢鹽铁。

太平相业尔惟鹽,化作夏商周时节。

可风云变化,靖康之变高宗南迁,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宋高宗赵构为了避敌锋芒,一路南下而至昌国县,转辗至温州,最后于杭州临安建立行在。

虽然国家幅员缩减,北方故土难以光复,但与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类似,大量中原的先进思想文化、技术以及财源政策奔泻于此,促使舟山人口开始激增,进一步开放贸易,经济欣荣,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活脱脱江南小天堂。有宋一代整整三百余年,舟山昌国县题榜进士三十余名,仅一人出自北宋时期,其余均出自南宋。

当时舟山号称有三大书院,为首的是绍定三年参知政事余天锡设立的虹桥书院,其后是嘉熙四年应繇创立的翁洲书院,最后是咸淳五年魏榘建立的岱山书院,一时文化诗语交相辉映,好学之风弥漫于内。

文化的繁荣进一步滋生了经济输出的土壤,据保存完好的《昌国县境图》所绘:各港、浦、院、司标注一清,同时周边岛屿、航线罗列一致,甚至与高丽的洋界线也可一览无余。并且其中诸多盐场、酒肆、驻军、寨所也一一分明,进一步验证了“海中之巨障,能昌壮国势”的地理写照。

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昌国县津渡篇》中记载:“舟山渡、去县南五里、趋城由此处,山形如舟,故名”。至此之后,“远看山如舟,近看舟似山”之意,即为舟山一名的最初由来。

昌国县县域图


大航海时代下的宿命

15世纪末开始,全球大航海时代扬帆前行,但舟山却开始步入下坡路。至明清两朝,舟山因为恶毒的“海禁”两次废县迁民,无复旧观。

第一次是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海禁”开始,四十余个居住岛屿上的居民内迁,恍如昨日荣光幻化成南柯一梦,昌国县地名也被撤销,仅遗留逃亡的残民据存一隅,在现在舟山六横岛的双屿港开埠经营,继续未竟的海上事业。

垄断性的贸易总是催生庞大的利益链条,孤零在外的岛上勇民们成为了中国第一代的民间海商,舟山也开始有了往后常称的“小香港”美誉。

海禁的严令最终促使明军在嘉靖二十七年踏平了最后的乐土,海商们为了谋生,遂沦落为海盗。嘉靖时期日演愈烈的倭寇之祸肇始于此,以王直为首的海盗集团扎根于日本平户津,在每年风向和调时侵扰浙江福建沿海,舟山也不能幸免于难。

第二次是废县移民发生在在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由于清兵早在1644年已入关,南明在江南一隅以鲁王朱以海为领导举兵抗清,并与福建厦门的国姓爷郑成功遥相呼应,但远水救不了近火,最终在顺治八年,舟山城陷防破,军民几万余人魂归大海,但当时台湾尚被荷兰人占据,大将军伊尔库德上表言奏舟山实难坚守,遂迁民于内。

早在元代末期,便已有以“舟山”为群岛统称的叫法,但真正成为一方地名还是因海禁导致的,时浙直总督胡宗宪在给嘉靖皇帝的奏表中已称“舟山”地大环海,可为海防之基。但随着清朝一统天下,时任浙江巡抚的赵士麟上表复县,康熙皇帝认为舟山“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遂赐为“定海山”,定海的称号也延续到现在,即舟山的定海区。

直至近代,舟山一直以定海山的叫法于世,但其早就褪去了往日自由贸易经济繁盛的荣光,在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中踽踽而行。

早在鸦片战争开始之前,英国就开始谋求开埠舟山为自由港,在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后的几十年,舟山洋面上就开始出现来往的英国商船,为了便于统辖,清政府废除了设立已久的市舶司制度,正式颁旨成立海关制度,浙江一带以浙海关(宁波)为中心,外国从商者与海关的文书交递便在舟山进行,颇为形象的“红毛馆”就是设立为接待之用,但这贸易的繁华仅持续了半个世纪,清政府再次实行海禁与一口通商政策。

早在马戛尔尼访华的时候,他就垂涎舟山的土地,但因乾隆帝的一句“天朝尺土,纵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而悻悻而归。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当时驻守定海的三总兵,葛云飞、王锡鹏以及郑国鸿战死(现在的定海竹山公园仍有其纪念堂),舟山遂被英军占据。

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应允开放中国最初的5个通商口岸,并得到英国在收到所有赔款之后便退还舟山的承诺,但直到1846年英军才迁出舟山,并仍把舟山视作自己的辖土与对华贸易基地。此时的舟山成为了中西文明交流与冲突中的桥头堡。

位于定海竹山公园的定海三总兵塑像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还颇有一段趣事,即《穿鼻草约》,这个草约的独特之处在于是均不受到中英两国的认可,但却与舟山的命运息息相关。

当初英军攻占广州后沿东南海防线直往天津进发,并成功攻占舟山,当清军形势急转直下之时,清政府派遣琦善与英方义律在广州进行谈判,并拟定了《穿鼻草约》与《退还舟山草约》:商定用香港换回舟山群岛。

但这两个条约均无明文规定,英方在一边与清方斡旋谈约,却另一边随即发兵香港,英军于1841年2月24日撤离舟山,全力南下香港,舟山之围遂解。

民国元年,定海山设为县城。1953年设立为专区,改定海山为定海、普陀以及岱山三县。1958年,成立舟山县,1987年,舟山撤地建市。

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从此舟山不再孤零于大陆之外,从宁波驾车到舟山也仅需一个多小时。2011年,舟山群岛改为国家级新区并写入十二五规划。

舟山跨海大桥

舟山坐拥独特的地理景观,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法吐槽的舟山空气,世界三大渔港的沈家门渔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国际沙雕的推崇地朱家尖、金庸笔下傲然于世的桃花岛、“后会无期”的东极岛,赞不绝口琳琅满目的舟山海鲜……

如果是一个吃货来到舟山,绝对眼花缭乱,如果是一个驴友来到舟山,绝对尽兴而归,舟山的好想必只有来过的人才知道,作为“舟山土著”,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吐槽它的“狭小”,可一旦出门在外,心里却是爱得深沉。

历史的沉沉浮浮造就了舟山人民独特的人文气息,诸如历经弥久的兰秀帮海洋文化,舟山历来人才辈出。如今的舟山虽风头不再,但仍等待着时机,“鼎好阙”的海鲜,“透刮似西”的空气,千里洋场,万里碧空,如今正敞开怀抱,迎接八方俊才。

世界三大渔港之一的沈家门渔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对舟山群岛的第一次占领及撤退原因
浙江海岛地名文化溯源
舟山独特的海禁历史初探
「边疆时空」冯定雄 | 鸦片战争前英国人对舟山群岛的环境调查
舟山群岛介绍
甬江仅存的客轮渡,面临消失的命运,两岸人永恒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