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优秀的人是如何处理工作学习中多任务的压力的?
1.真正有效的“多任务工作”模式

从技术层面上看,我们当然能够同时做两件(或多件)事情。比如,边做饭边看电视、边接电话边发邮件。但是,我们大脑做不到同时在两件事情上集中注意力。所以,只有满足了以下两个条件才是真正的“多任务工作”:
  • 至少其中的一项任务是不需要全神贯注的,比如走路、吃饭等无需思考的行为;

  • 不同的任务涉及到的大脑处理过程是不同的,比如看书的时候,听古典音乐;但如果看书的时候,你听的音乐是带歌词的,那么你获取书中信息的有效性就有可能会降低,因为两者同时激发了大脑处理语言的区域。

如果你正在做的几件事不能满足以上任一条件,很有可能你就是做了假的“多任务工作” ,或者说,你所谓的“多任务工作”其实是“连环任务(serial task)”。和前者的不同在于,“连环任务”是你的注意力迅速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连续切换,比如你一会用微信和你朋友聊天,一会在电脑上回邮件,这两者的时间切换非常迅速,以至于你认为你是在同时做这两件事。

如果你是一个“连环任务工作者(serial tasker)”,那么当你的大脑在不同任务上连续转换的时候就会付出“心理代价(mental price)”,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转换成本(switching cost)”,即在多任务转换过程中,转换对当前任务造成的干扰。

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上的一项2003年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每五分钟查看一次邮箱,那么他平均需要耗费64秒来重新开始之前的工作。换句话说,仅因为查看邮箱,我们每六分钟就会浪费一分钟。

同理,大家应该也大概了解自己在工作学习的时候每看一次社交媒体的转换成本是多少了吧...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Clifford Nass在研究了同时在多种媒体中切换的利弊关系后发现:伪“多任务工作者”虽然看起来忙碌,但实际上他们才是最缺乏“多任务工作”最应具备核心能力(集中注意力、组织信息能力等)的群体。因为这些人通常很难断断续续得将之前任务造成的干扰排除掉,结果就会导致他们非但没有把工作做得更好,反而是更糟(Ophir, Eyal, Clifford Nass, and Anthony D. Wagner, 2009)。

除此以外,错误的“多任务工作”模式还会带来另外一个副作用——不能长时间聚焦于复杂问题的学习和提升,这对我们的认知能力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乔治城大学专门研究社交媒体、app对我们行为影响的计算机教授Cal Newport在2016年自己的新书《深度工作(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中指出,相对“浮浅工作(shallow work,指那些不需要很高的认知水平,也不需要高强度的智力投入,操作简单的工作,如以每天发了多少封邮件来量化员工的表现)”,深度工作(deep work)需要的是连续不间断地高度投入、需要调动人的认知和思考能力使其尽可能逼近极限,从而得到不易得到的创造性的、具有高价值的工作结果。

如果你时常感觉自己每天都忙的不可开交,但不觉得自己在重要的方面有“质”的进步,那么建议你查看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看看到底有多少占据你时间的任务是缺乏深度思考和认知的,要多少任务又是真正有价值的“深度工作”。因为正如Cal Newport在书中写的,你永远无法通过重复、累积的“浮浅工作”得到“深度工作”的工作结果。

所以,“多任务工作”的重点不是同时做几件事,而是将自己的精力合理分配,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自己的专注力分给其中一项最重要、有价值的深度工作,同时其他的任务不会分散这项任务的专注力,只有这样的“多任务工作”才能保证最终的生产力。

2. 稀缺的专注力

然而,专注力在现代社会是多么稀缺的资源啊!

那保持专注力,不被其他琐事打扰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在这里我们分享一个股神巴菲特和他私人飞行师的故事:

巴菲特曾让自己的私人飞行师Mike Flint写下他职业生涯中最想实现的25个目标。(PS:当然也可以列出短时间内想实现的目标)

接着,巴菲特让Flint重新审视这25个目标,再选出其中5个重中之重。

于是,Flint手中就有了两份清单,清单A上是5个最最重要的目标,清单B上是25个目标中剩下的20个。

Flint马上认识到他应该开始去实现这5个目标。此时,巴菲特开始问他关于第二份清单的事情,“那剩下的20个目标呢?”

Flint回答道,“这5个目标我优先考虑,而剩下的20个目标对我同样重要,所以我会在合适的空隙时间去做。它们只是不那么紧急,但我也会竭尽全力。”

巴菲特却对他说,“不。你理解错了。当你选出那5个目标时,清单B就已经变成了‘无论如何都不要做的事情’的清单。直到你成功完成那5个优先目标之前,其他事情都不应该分散你的注意力。”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专注力就是当我们接受一件事情时,要拒绝其他所有事情。换句话说,淘汰机制是注意力集中的先决条件。专注力在于取舍,你选择不做的什么,决定了你能做什么。

我们再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看,只选择几件对我们重要的事情去做是不是能帮我们更好地利用时间呢?曾写过《168小时》、《成功人士在早餐前都干了什么》、《成功女性是如何利用时间》等书的时间管理专家Lara Vanderkam在调查了数百名成功人士使用时间的规律后总结出了一个可能是最简单、但常常被大家忽略的事实:我们并不是靠节省时间创造想要的生活,而是先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然后时间就自动节省下来了。

不难发现,好的时间管理恰恰就是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保持专注,而不是成为一个自我打断者(self-interupter)。

3.专注力的提升

有关如何提升专注力,以下有几个做法和思考方式提供给大家~
  • 选择核心任务。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只有一个)最高优先级的核心任务。尽管一天中还要处理其他事情,但是这个核心任务是不可商量,必须完成的。这么做能强迫你安排你的生活,规划你的行为。

比如,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erg就规定自己每天要和孩子有一段quality time,这位超级大忙人就强行安排自己必须下午5点半离开办公室,一直到晚上10点都不做任何和工作有关的事,等孩子睡了之后再集中处理自己的工作,每天如此。
  • 管理好你的精力,而不是时间。如果某项任务需要你全情投入,那么应该把这件事情安排在一个具体的时间,确保在这个时间段里你有足够的精力。

比如,当你的创造力在早晨最充沛,那么你就应该在这个时间段写作,诸如回复邮件、数据分析处理等等都推后执行。尽管几乎每一条提高效率的办法都看重对时间的管理,但是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任务,时间就是没有意义的,比如用熬夜来赶ddl,就不是很明智啦。
  • 有意识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Be mindful),并有意识的做出选择(Make informed decision)。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教授,计算机专家 David M. Levy在自己书中《警惕科技:如何权衡数码与现实生活(Mindful Tech: How to Bring Balance to Our Digital Lives) 》提出了一个很容易做到,并且适用于所有人的一个方法。他说,在这个电子设备遍布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时代,与其完全杜绝电子产品,还不如建议大家,更关注自己在使用电子产品时的感受,并且有意识地知道自己用电子产品到底干了什么。在这一点上,《深入工作》的作者Cal Newport也有相似的建议。

比如,你沉迷于刷看微信、微博是不是因为你在逃避某些你不想做的事?当你不停刷某宝的时候,是否知道屏幕的另一端可能有上千人,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击垮你的自制力?你是在有意识地做决定,而不是下意识为之?你是否意识到自己使用电子产品已经变成了一种不经思考的行为定式,没有它们你会不习惯?...

当然,除了做到以上三点,要想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我们还需要结合反馈和自身感受。

评估成果

首先,你应该尝试去记录你在某件事上周期性取得的进步。

注意力常因为缺乏信息反馈而逐渐分散。如果你仔细回想你的学习历程,你会发现,越是你精确记录的事情,并在记录的基础上寻求信息反馈,你越有可能在这件事上获得进步。

“当我记下我做了多少个俯卧撑,我会变得更强壮。”

“当我保持每天读20页书的习惯,我就能读更多的书。”

“当我审视自己的个人价值,我会活得更正直、生活更完整。”

但是,出于害怕结果不尽人意的原因,我们常常逃避做出这样的评估。但是你应该明白的是,这种评估并不是要判定你是谁、你做得怎么样,而只是想告诉你现在处于什么位置。

这种评估能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让你明白你是否在你想做的事情上下功夫,并让你更关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接下来你应该对过程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而不是去过度关注结果。注意,这一点和上面一点是互补的关系,既要有反馈,知道自己在哪一方面需要精进,同时,还要享受这个过程。

过度关注于结果的例子有哪些呢?比如:

健康:“如果我减下20磅,那我就苗条了。” (正确的想法:我今天跑1公里,明天打一个小时的羽毛球...感觉到自己变得更健康,逐渐形成运动的习惯,然后发现自己沉迷于运动中不能自拔)

创业:“如果我们能上某杂志的封面,那我们的事业就腾飞了。”(正确的想法:我为用户解决了困难,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或者我有了新的idea,我想改变一些行业现状等)

只关注目标、结果是我们人类的本性所向,但从长期看,关注过程才会有更多丰硕的成果。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杰出作家,有一本最佳畅销作品固然不错,但在那之前,你应该沉迷于每一天的写作过程,享受创作的快乐,并根据反馈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不停地提高写作技能。

4.如何利用“分心”?

那,是不是所有的事情只要专心就能做好呢?

这可不一定。

相反,很多事情可能恰恰就需要那一点点“分心”。

今年5月份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网站上的一篇文章《想要拥有更多创造力,得先计划好休息时间段(To Be More Creative, Schedule Your Breaks)中就提到:经常切换任务对创造性工作是有利的(Lu, Jackson G., Modupe Akinola, and Malia F. Mason, 2017)。研究人员通过将实验参与者分成三组,每组都有4分钟的时间来解答两道难题,只不过,三组人员解答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 第一组被指定“连续切换”解题——每30秒受试者就会被强行要求去解另一道题,也就是在两道题上停留的时间均只有30秒,在两道题上反复这个过程。

  • 第二组被指定“任意切换”解题——受试者可以在4分钟以内自行掌控在两题上切换的时间,来回解答也可以。

  • 第三组被指定“平均切换”解题——受试者被要求花在在第一题上的时间只能是前2分钟,后两分钟分给第二题。

这三种方式看起来好像第二种的效率应该最高才对,因为受试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有思路的时候可以不被强行打断,想不出来的时候可以随时换另一道题做。可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最终的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居然有51.4%的受试者将两道题都做对了,而这个数据在第二组和第三组是12.5%和14.3%,这可是第一组完爆后两组的节奏啊!

在后续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网上招募了一批受试者,要求他们在8分钟做两道题,分别是列举砖头和牙签的不同用处,做题的方式和上面实验一样,分成三种:连续切换、任意切换和平均切换。实验结果显示还是第一组的成绩最好。

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者是这样解释的:当人脑过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很容易进入一个低效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你其实很有可能已经没有新的想法,这就相当于在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中不停来来回回地走,但是你自己却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但如果此时强制切换你的注意力,你就很有可能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重新找到别的路径。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来看这个问题。我们知道“集中思维”,其实就像我们解数学题,一个外部信息进来,我们就会迅速在自己的大脑中找到曾经相关的学习经验为其定位,然后集中注意力思考,找到相应的答案,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已经将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了路径分配,而这也正是“集中思维”的一大弊端,即“定势效应(Einstellung Effect)”——新信息来了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调用那些已有的路径(也叫高速公路)来解决。

但问题就在于,如果有一个外部信息不属于我们大脑中的任何一条路径的时候,我们就极容易会像上面说的陷入“迷宫”,在已有的路径中做无用功。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开启“发散思维”,让新信息不局限于之前的“高速公路”,而是将以前互不相通的的路也连接起来,有点像毫无方向的乱撞,说不定就能撞出新的火花。

左为“集中思维”,右为“发散思维”

上面实验中在两道截然不同的题目中不断切换就是将之前不相通的道路进行连接,重新产生新的无限种“路径”,这也就无形中大大增大了找到正确路径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时常切换注意力的方法在做创造性工作时,尤其有用~

比如,你可能需要强大的专注力来读书,但如果你是写书、创作,那么,每隔一段时间切换注意力就是很有必要的啦。

在Tim Harford(《卧底经济学》的作者,被誉为“作家中最懂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中最会写作”的人)的新作《混乱:改变我们生活的无序力量(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如果你仔细想想那些特别多产而且有原创精神的科学家,你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同时在好几个领域开展研究。比如有的科学家就是同时在生物、数学、化学物理上进行跨学科研究,他们经常能将一个领域的新思想用到另一个领域上去,并取得突破和成就。

实际上,能力越强,越高效的高手就是在需要专注的时候能高度专注,需要“分心”的时候能做到有质量的“分心”,也就是Tim Harford新书名字的来源:序中有乱,乱中有序。

References:

Ophir, Eyal, Clifford Nass, and Anthony D. Wagner. 'Cognitive control in media multitask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37 (2009): 15583-15587.

David M. Levy(2016).Mindful Tech: How to Bring Balance to Our Digital Lives.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208313

Cal Newport(2016).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Grand Central Publishing.ISBN: 978-1455586691

Lu, Jackson G., Modupe Akinola, and Malia F. Mason. '“Switching On” creativity: Task switching can increase creativity by reducing cognitive fix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39 (2017): 63-75.

Tim Harford(2016).Messy: 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Riverhead Books.ASIN: B01BD1SU2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让无效努力毁掉你:如何从瞎忙族升级为高效牛人?
让大脑保持活力的诀窍
“一心多用”的弊端
“一心多用”影响健康 降低工作效率(图)
律师如何培养极致的专注力?(试试你能否一口气读完这篇文章)
如何排除干扰,保持专注? | 教你一招|注意力|霍斯利|记忆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