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朋自远方来--求学之乐,志同而道合



上一篇解读了“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今天来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很多人将这句话解释为“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这与上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有什么关系呢,孔老夫子说话就是这么随性飘 

 逸吗?

先看朋字的变迁


朋的甲骨文示意为两串贝壳,当时来自热带海域的宝螺科贝壳是精美的装饰品,慢慢成为大家认可的等价货币。据古籍记载,有的说五贝为一朋,也有十贝为一朋。



所以,朋在当时是指两串美丽的贝壳。引申为都信奉同一种思想,都将对方视为拥有同样美好品质的人,于是“朋”便用来代指这种关系。

随着春秋时期,贝壳退出货币舞台以后,朋字慢慢因社会发展而发生了新的变化,至汉朝的时候,朋与鹏相通,演变成鸟身上的羽毛。此时便有了“朋党”一词,朋也慢慢的成了“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的含义。

再后来,朋字出现了两块肉挨在一起的字形,这是汉以后的字形与字义的变化。于是有了“朋为事通,友为志合”的解释。

对于“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的解读,也有学者提出“有”当通“友”,解读为“同事或者好友从远方来看我,不也是很高兴的事 吗?”这是不符合当时语言习惯的,孔子时期已经有了朋友一词,却没有出现过友朋。而且此处是学而的开篇,应该说些与学习有关的事情,更加切题。这么随性飘逸的说完学习说朋友,不合逻辑。

所以,合理的解读应是:”有信念相同的人远道而来和一起求学,不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吗?”

为什么将“乐”解读为庆贺呢,前一句“不亦说乎”的喜悦是内心的感受,欣欣然心情愉悦。而此处用了乐,孔子崇尚周礼,是用乐来烘托喜形于色的意境,志同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应以礼相待,坐而论道奏乐助兴的。

孔子此言是从结伴而学的角度阐述学习过程的乐趣的,志趣相同的人们切磋学问,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当然会有那种喜形于色把酒论道的畅快。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是何意?三句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听下回分解。


原创声明:同名微信公众号“老爸的修行”专注老爸的育儿感悟,持续原创更新,欢迎喜欢的朋友转发。如需转载,可在文末留言联系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12.23】不可则止,毋自辱
和霍老师一起学《论语》(20)
《读论语.公冶长篇》培育理想
学霸笔记:《论语》中的这12句语录必背,从初中一直考到高中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请看孔子的另一面(11—26—1,讲于2022年5月16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