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英语启蒙界大热的“二语”适合哪些孩子?【哇校英语启蒙研究院】


大熊见过数不胜数的英语“牛娃”。这些孩子的身后,不乏有理论、有方法的家长。不过通常更吸引眼球的是另外一种家长:他们没送孩子去过英语培训班,没有系统的启蒙方案,也许只是偶然为孩子提供了几本英文绘本、几部英文动画……BOOM! 孩子对英语的兴趣一触即发,靠自学就达到了远高于同龄人的水平。 


这种偶然和幸运,并不一定能被复制。而蕴藏在这些随机事件背后的原理方法,却是可以真正帮助所有家长,可以运用到大多数孩子身上的英语启蒙良方。 


大熊坚持认为,哪怕家长的英语水平很差甚至接近零基础,只要愿意为了孩子的英语教育积极学习,你都能成为一个好的路线规划者、资源提供者,为孩子创造远超我们儿时水平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孩子比我们更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应用英语。



让大家心中有理论,手中有方法,脚下有路线——大熊的【哇校英语启蒙研究院】因此诞生。


我们将从听说读写、年龄等不同维度入手,持续与大家分享儿童英语启蒙领域的最新理论、科学方法。也欢迎大家在留言板里,与我们讨论你感兴趣的话题、提出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本期作者介绍


Steven,大熊教研团队成员。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文学硕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任俄亥俄州立大学记忆与语言实验室负责人,专业方向涉及第二语言习得、儿童语言发展、心理理论、英语语义分析模型、儿童文学,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领域拥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致力于为中国孩子的英语学习提供有效的实用性解决方案。


一篇文章搞清母语、外语、二语的关系


前几日,有位旅美多年的同学回国探亲,顺便拉了三五好友小聚。席间,这位已经当了副教授和爸爸的同学感叹说,自己刚满5岁的孩子,中文自是不差,英语也说的比他还溜。为了不被孩子笑话,他在百忙之中又开始抽时间学英语了。

 

有位朋友诧异地问:“你在美国这么多年,听说光是发表英文论文都有一打了,而且平时还要用英文讲课吧?怎么可能英语还跟不上,还要特意去学?”

 

那位同学摇了摇头,说出了一句让我深有感触的话:“跟我家孩子不一样,英语始终是我的外语。” 



虽然他对于“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和“外语”(foreign language)之间的区分没有专门研究,可是他心里却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学习和掌握英语的方式和水平,跟他的儿子有本质上的不同。

 

同学告诉我,他们在家里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中文交谈,因为孩子的妈妈也是中国人,基本上不怎么说英语。可是孩子还是自然而然地说起了中英两国语言。当然,孩子说英语,语法错误不少,让他把英语写下来,也有拼写上的困难,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和幼儿园里的小伙伴、老师以及路人的交流。儿子对于使用英语这件事,比爸爸更“舒服”(comfortable)。

 

说到这里,我已经可以断定,英语已经成为这个孩子的“第二语言”了。

 



“外语”和“二语”到底有什么区别?

 它们和“母语”有什么关系?

 孩子学英语,到底是在学习“外语”还是在习得“二语”?

 哪一种方式更适合自己的孩子?



对于这些最最基本的问题,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多少有点了解。


 

01

作为一种工具的“外语”



我们先来谈谈最熟悉的“外语”。

 

所谓“外”,自然是与“内”相对,所以我们回到中国国内的教育语境来谈。

 

作为国内最重要的考试,高考的各种模式,如“3+2”、“3+X”,都把“3”作为重点和中心,这三门“主科”就是“语数外”。1985年,一本命名为《语数外学习》的杂志开始发行,可见这已经是一种近乎官方的固定说法;而其中的“外”,就是指“外语”。

 

这个名称的使用是相当准确的。我们大部分人在学校里学英语,正是把英语当作一门“外语”来学。学习的目的,往小了说,是为了考试升学,往大了说,是为了阅读英文资料、听懂英文课、学会用英文写作,由此扩大知识面并进行国际化的信息、学术与经济交流。

 

这种目的导向的学习态度,注定了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基本特征,即重视学习的结果和实用性,旨在付出最少的努力,达到最好的效果。打个比方说,如果背10个单词就能看懂一份说明书,那么学习外语的人就不会去背第11个。中考、高考的“压题”,乃至托福和雅思的“机经”,都是基于这种逻辑才出现的。

 

学习“外语”,不要求你能听懂每一句英文,不要求你口音纯正,不要求你用英语写出大师级的美文,更不会要求你用“英语的思维”进行思考。(当然,能做到这些是更好的,“外语”学习对此并不排斥。)面对一份英文材料,不管你是逐词逐句的翻译,还是一目十行地扫视,只要能够理解它说的什么,这门外语你就算过关了。

 

一句话,“外语”就是一门工具

 

前面提到的那位教授同学,从小就是把英语当作“外语”来学的。他高考考上了北大,本科毕业就申请去了美国,说明他的英语成绩至少不差。可是他学习英语,完全是功利性的。考四级的时候背四级单词,考六级的时候,背六级单词。一个都不多背。还记得他在考GRE之前夜以继日地苦背单词,考完之后把红宝书一丢,里面的单词忘了个干净。

 

出国之后,我们常有来往。经过一段不适应之后,他很快熟悉了专业内的名词和写作方法,而日常生活需要的句子也不多,英语似乎不成问题。后来,他写的一篇篇理科英文论文,别说是他5岁的儿子,就连平均文化水平的美国人也不见得能读懂,可是:



他的一口 Chinglish 丝毫未变,甚至还能听出家乡的四川味儿;看英语电影,还是习惯打开中文字幕;对于美国人常用的习语、网站上的缩写和新词,几乎一窍不通。这些方面,他真的比不上从小在美国英语环境中长大的儿子。他还告诉我,每次他写英文文章,都是一个特别痛苦的过程。一字一句地组装拼凑,然后还要请美国的同事帮忙润色加工。



可是反过来说,他在英语上的这些苦恼,并没有严重地影响他的事业和生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对于这门“外语”熟练掌握,才为他提供了升学、出国、留任的可能。用他的话说:虽然这辈子也说不出跟老美一样的英文,但是为了学英语所付出的汗水,一点也不浪费





上世纪80年代之前,英语教学的理论主要围绕“外语”教学展开,也出现了对症下药的学习方法。其中以CLIL教学法(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内容与语言综合学习)最为著称。


所谓CLIL,简答来说,就是用英语来讲授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针对外语环境而言,比如在中国的课堂上完全用英语讲化学、物理、生物,模拟国外课堂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尽量熟悉与学习目的相关的英文用法,极大地提升外语学习的效率。这种教学法已经在少数大学甚至中学课堂上得到应用,但是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


 

那么……如果不需多少汗水,就能掌握英语呢?

 


02

作为一种天赋的“二语”


 

我还有一位朋友,是一个加拿大籍的华人。

 

他在8岁之前,在北京的胡同里跟着老北京的爷爷一起生活。8岁时随做生意的父亲移民加拿大。父亲不会说英语,公司主业仍在国内,只把他寄养在当地的一位中国朋友家里。

 

18岁时,他作为留学生回到中国上学,一口地道的京片子,让人认不出他是个加拿大华裔。可他的英文也没有一点 chinglish 的影子。他用英文写日记、打电话、谈恋爱,毕业后顺利地在外企找到了一份工作。

 


各位家长先别忙着羡慕这个“双语”的孩子。熟悉他的朋友都清楚,他的英语并非没有“短板”

 

跟国内准备GRE的同学们比,他的单词量可以说是少得可怜,常常要问中国同学一个单词要怎么拼写。他对于英语中的复杂语法现象,总是含混不清,用英文写作论文是令他最为头疼的事。他阅读英文报纸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学习专业书籍,却十分吃力,还不如看翻译过来的中文版本。而且,他的口音虽然不是 chinglish,可是也和 native speaker(本地的母语者)不一样。一听就知道,英语并非他的“母语”。

 

这位加拿大华人和那位旅美教授同学,是学习英语的中国人的两个极端代表。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和性质都有本质上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包括Ellis、Krashen、Stern等等主流研究者,都开始意识到“外语”和“二语”区分对待的重要性

 

1983年,英语教学研究专家Stern对“外语”和“二语”做出了明确区分,并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外语的学习,目的在于运用这种语言获取知识和信息,以及国际间的交流互动;而二语的习得,目的在于适应本地的语言环境,方便日常生活

 

目的上的不同,造成了二者在学习/获得机制上的根本不同。

 

“二语”的习得,并没有一个划定的单词范围,用“外语”学习的术语说,就是“没有超纲词”。它更注重能力的延续性和运用的熟练与自然。得心应手、自如运用,是对“二语”习得的根本要求。与“外语”相对而言,“二语”虽然不是“母语”,但也是一种深入语言和思维习惯、由内而发的“内语”。

 

也正是出于这种要求,学习“二语”的方式,才应该以更加自然“习得”为主。在60年代发源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浸入式”(Immersion)教学法,是目前最适合“二语”习得的途径。这种方法与“外语”学习 CLIL 法的差别在于,前者不仅在教授课堂知识时使用第二语言,而且全部师生在学校里的一切交流活动,都使用这种语言,从而营造一种长时间的高强度的语言环境,而不是仅仅为了用这门语言学习。

 

各自对应的学习方法不同,反过来又再次说明了“二语”与“外语”生长的“生态”不同。可以想象,“外语”生长在一个残酷的优胜劣汰的环境里,学习者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竞争,但是只要战胜了对手,活下来,目标达成即可。而“二语”的成长环境却类似于一个温室,在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水分灌溉下,自由自在地生长,但是不一定能够承受重大的压力。

 

因为成长的“生态”不同,所以“外语”和“二语”发挥作用和适应的环境自然也就不同。面对应试教育的残酷考试制度,“二语”习得的方式将遭受挫败和挑战。毕竟,即便母语者来考中国的专业八级,也不见得一定能拿到高分。反之,当身处一个自然舒适、人人自得的语言环境之中,操持“外语”的人很可能举步维艰。在街头巷尾,没有人在意你外语考试的成绩高低,“哑巴英语”的劣势将尽显无疑。

 

那么,在实用的工具和潇洒的天赋之间,家长们该如何为孩子进行取舍呢

 


03

作为理想榜样的“母语”


 

“二语”和“外语”该如何取舍,是个伪命题:既然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为什么不能同时培养?

 

首先,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理想年龄并不一致。“二语”习得要从娃娃抓起,一般在3、4岁左右开始最为理想。而“外语”的学习对于年龄偏大的学生更为容易。二者本来就不冲突,还可以先后相继展开。很多人在成年以后,还可以学习掌握多门“外语”,而这并不会对习得的“二语”产生任何副作用。

 

再次,“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内在机制不同一为内隐学习一为外显学习,实际上并非相互冲突,而是具有互补的关系。

 

另外,即便是同一种语言,如英语,也可以同时兼备“二语”和“外语”的特征。从小将英语作为“二语”进行习得,让英语成为自己的一种天赋;长大后再将其作为一种实用的工具进行强化的“外语”学习:两者配合之下,英语的水平甚至可以接近作为理想榜样的“母语”。

 

不论是“二语”还是“外语”,相比于“母语”,都处于弱势。这也就证明,二者各有短长,而“母语”才是一个人掌握语言的理想状态。可是,母语也并非具有天然的不可撼动的优势地位。已经有大量的经验性研究观察到,如果长时间不接触一门语言(10年-20年),即使是母语,也会忘得一干二净,不留一点痕迹。而且,和“二语”和“外语”一样,“母语”的发展,同样需要大量的词汇作为基础,以及在语言环境中充分的暴露。

 

归根结底,“母语”也是对于语言的一种习得和掌握,同样需要付出努力,并进行有意识的学习。校园里的“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把“母语”当作一种“外语”来学习;而我们在家里、社会和各种公共场合的语言实践,正是“二语”习得的模范形式。

 

语言学研究者 Nicole Nau 最近(2014年)指出,“母语”对于“二语”和“外语”的学习都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同时,“二语”和“外语”都必须从“母语”那里吸取营养,获得支持。母语水平高的孩子,更有可能良好地掌握“二语”及“外语”。从“母语”中获得灵感和启发,是“二语”和“外语”习得的一条捷径,也是一条必经之路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母语者,就证明我们有能力掌握好一门语言。但是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源、所处的环境、理想的目标不同,学习一门语言的策略也应该随之调整。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对“母语”、“二语”和“外语”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明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和努力。

 

若非如此,便会出现在5岁的时候逼着孩子把英语当“外语”学、在面对应试压力的时候只给孩子提供浸入式的“二语”环境、拿“母语”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英语水平,这些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终耽误的是孩子语言发展的良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市面上学习英语的方式都是错的,而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孩子几岁学英语效果最好?
12岁前读英文绘本那么重要,你孩子的方法正确么?
0
英语学习有诀窍之二
幼儿英语培养的完整指南(原理 方法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