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视线】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引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面临的众多规则适应中最初的适应,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有句话说得好: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深刻地阐明了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幼儿现有学习、生活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将来成为社会人的必备基础。尽管关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不难看出,提及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培养无疑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本文围绕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将探讨以下几个相关的问题:



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重要意义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我们都知道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身是很有好处的,但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人并不是单纯地受理性支配,还要受自己思维和行为惯性的制约。首先要认识养成的良好习惯的意义。清楚了一旦养成这个习惯后,对你将意味着什么,这样会激起你欲养成该习惯的强烈的愿望。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活动都只是一种习惯而已,如睡觉、洗漱、穿衣、吃饭、学习、工作等,一天中上演着几百种习惯。然而,习惯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不加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思维是由显意识和潜意识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构成。显意识便是知觉和思维,它负责思考、推理、计算、计划或设定目标;潜意识则是各种事物的仓库,过去的经历、经验便在此存放,记忆、情感、信仰、价值观、日常习惯便构成了潜意识,习惯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中,这就是为什么习惯的力量如此之大、如此难改的本质原因。习惯实际上不仅仅影响人们的个人生活,还引导着整个社会结构、人的心理机制的改变,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日常行为习惯结构良好。


(二)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独立性


独立性就是指人不依赖外力,不受外界束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如果不能独立,那么,他就会失去在社会上生存的一个前提条件,就会导致个性、行为的孤僻、怪异。幼儿的独立性对于幼儿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独立性强的幼儿,适应能力强,因而对于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新关系、新变化不但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而且能够表现出主动、积极地探索倾向,适应新环境和认识新事物。独立性强的孩子常常表现为:做事有明确的目的,并能按照目的去行动,不指望别人帮助,不屈服于别人的强迫,不受别人的暗示,不从事违反目标的活动,能主动地做事,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思考、发问,有强烈的好奇心、自信心、进取心以及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从小培养独立性,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在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获得成功打下基础。


而规则教育则能够帮助幼儿了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独立性。在正确的规则意识引导下,幼儿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进行有目的的、有意义的活动。如:每天的饭后我们会先安排一些安静活动——看书,等全体幼儿全部吃完了,我们再组织大家散步,孩子在这种规则培养中,养成了自己处理个人饭后阅读的能力,既避免了无聊的等待而引发的矛盾,也不影响其他人的安静的进餐环境。


(三)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正所谓“好习惯,益终生”。在这个充满合作、协作的社会,相互的谦让、理解、宽容、信任是成为走向成功的必备素质,但这些品质是建立在对规则认识正确的基础上的。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地同伴关系。日常活动中,规则意识强的幼儿更容易与他人相处合作;反之,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的幼儿往往不受同伴欢迎。规则教育中包含了相互理解、相互协作,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必须让幼儿从小就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在合作学习中,有助于增强幼儿学习活动的兴趣,弥补自己认知与学习的不足。老师与家长可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四)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有利于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在自我意识中,反映着儿童对自己在周围环境中所处地位的理解,反映着儿童评价自己实际行动的能力和对自身内部状态的注意。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实际形成的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独立活动范围扩大,认识能力提高,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能把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和理解,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其中自我控制的发展最为迅速。

幼儿园里大多以游戏活动为主,各种游戏活动中需要幼儿遵守各个不同的游戏规则,在与同伴交往和参与各个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有时必须放弃“自我中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关心理解他人的心情,他们必须学会自我控制,才能顺利的进行各项游戏活动。不难看出,规则意识强的幼儿明显优于规则意识薄弱的幼儿。



二、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孩子又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从他们一出生就受到家人的加倍关注与宠爱。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有的孩子上课坐不住、爱插嘴、不经老师同意就离开座位;游戏时随意把玩具扔在地上;午睡时哼歌、玩鞋子、拉别人被子等;有的甚至无法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在对孩子诸如此类的行为作为了大量的观察、调查与了解后,我发现大多数孩子存在这样几种情况:


(一)部分孩子规则意识比较淡漠


这类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想法很天真。比如: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游戏《伦敦桥》时,个别几个幼儿对一旁的羊角球很感兴趣,就立刻转身去拿羊角球玩。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脱离本班集体游戏跑去玩羊角球的行为是错误的,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其他班级的幼儿玩耍带来影响。


(二)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控制能力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阶段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特别是说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时候却怎么也做不好,经常违规,让老师、家长头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挑食会影响健康,可他吃到自己不喜欢的就是不愿吃。再如: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向老师承认错误时都会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打了!”可是没多久出现了矛盾,照样挥出小拳头。


(三)逆反心理影响幼儿的规则意识形成


现在的孩子自主性越来越强,逆反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他们不大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意见,常要求自己做主,决定行为。有时当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后,有的孩子会故意做得与要求相反,并以此为乐。


(四)不同性格气质幼儿遵守规则能力不同


此外,由于孩子在气质、性格、性别等方面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文静一点、内向一点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强一些;活泼好动、外向的孩子违规现象就多一些;男孩子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孩子。


(五)家长教育的误区影响幼儿规则意识形成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真正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应该是孩子的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在规则中成长,如:按时吃饭、睡觉、娱乐。但是,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会对他们百般宠爱,万般迁就,孩子成了家庭权力的主宰者,他左右着父母、爷爷、奶奶们的意志。天长日久,就像俗话说的:父母能干,儿女娇痴。孩子失去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就该由家长做,渐渐产生了依赖性。致使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离开家长就吃不好、穿不好,这都是早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结果。“六合一”综合症逐渐降低了对幼儿规则的要求,万事都以“孩子还小”为借口,正是这些逐步地使孩子的规则意识淡化。


(六)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影响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在以往的教育中,老师在一日活动中设立的一些日常生活、活动规则,主观性、强制性成分相对比较大,常常以规则的利他性来裁判幼儿行为,而忽略了让幼儿自己去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使幼儿以为规则总是利于别人的,于是他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实际上,不从内在动机出发,不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幼儿则会长久地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幼儿执行起来往往收效不是很好。尤其是新教师们,她们也常为此抱怨:现在的孩子家长太宠了,老师的要求一遍两遍简直是耳边风,小朋友根本听不进去。细细琢磨不难发现,传统教育中的一些规则已严重滞后与时代的发展,妨碍了幼儿的正常活动和发展,难怪孩子不愿服从。如在很多活动时间设立不许讲话的规则,导致幼儿只好躲在厕所里讲话交流,如果被老师发现还会挨批评。



三、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教育原则

(一)讲究持久性


幼儿园常规教育有助于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范的习惯,长大后做个遵纪守法的文明人。同时,常规的建立是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因此,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常规的培养要有持久性,不能可有可无,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来帮助孩子遵守规则,学会自我控制。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讲究系统化,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入园开始,就要有一个长远的利于幼儿发展的规则教育计划,真正意义上体现持久性!如:卫生习惯的培养,小班幼儿首先从洗手开始,随着年龄增长,幼儿从关注自己的个人卫生逐渐过渡到小组到班级,由小我到大环境的转变,需要老师长久的至始至终的引导、培养幼儿。


(二)灵活多样性


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不但收效甚微,有时还会起到相反作用。因此,规则教育中十分讲究方法的灵活多样。在建立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方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要随着幼儿的性格、品质、心理及实际情况的进度不断调整、改进、更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中没有万能的、可以适用于每一个教学内容或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改革。


(三)讲究计划性


计划是开展每个活动的基本方法,是进行规则意识教育活动的首要阶段。实施规则教育,要讲究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缺乏对规则的足够认识,因此,可以制定一些强制性的常规反复练习,反复纠正,培养自我服务能力。例如:饭后必须擦嘴漱口。午休时,不能说话等。还可以利用故事、游戏的形式反复渗透,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如“漏嘴巴和大公鸡”的故事,教育幼儿应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挑食、不撒饭。


中、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理解能力慢慢成熟。幼儿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虽还属于“他律”阶段,教师却不能把一切要求强加于幼儿的身上,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如自由活动时,懂得与环境、同伴的协调,学会不与他人和器具相撞,知道怎样与同伴交往,怎样礼貌待人,上下楼梯怎么走,喝水盥洗需要排队等待,这些都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在活动中总结出来的,这样既缩短了等待时间,也大大减少了孩子相互碰撞、摩擦的机会,降低了噪音。


(四)发挥统一性


家庭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无刻发挥着教育潜能。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园同步教育这一平台,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家园一致共同施教。教师可以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半日活动、家园联系栏、网络及校信通等方式,与家长充分沟通,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并贯穿于一日生活中。将这种带强制性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从而使幼儿在执行规则时,不断获得快乐体验。



四、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教育策略

(一)创设环境,让孩子愿意遵守规则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因此,我们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放在首位,让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获得教育和发展。教育不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应付所有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减轻对大人的依赖,能适当的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家庭以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时,应避免以说教为主的方法,避免简单、粗暴、训斥等方法,而应在了解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适合孩子的可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具体地说是通过具体形象化,如榜样刺激、语言暗示等帮助幼儿把规则落实到行为上,同时还应注意规则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换。以免孩子面对不同的规则而无所适从。


(二)大胆放手,尝试让孩子自定规则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教育家皮亚杰也认为:幼儿阶段儿童的道德和规则是他律的,这并不完全符合幼儿的现实生活。幼儿年龄小,虽不能完全摆脱成人的限制,却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因此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


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有许多需要遵守的规则,而孩子的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所以让孩子通过讨论,自己制定各项活动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事。在出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选择解决的方法。从而制定新的规则,并用文字或符号语言记录下来,贴在活动室相应的位置。幼儿在一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满足。


记得有一次,我班分配到一箱新的桌面玩具,孩子们见了欢呼雀跃,一拥而上,这时我对孩子们说:“就这一箱积木,我们大家一起玩够不够?那我们一起想个好办法,既能让大家都玩到新积木,又做到不争不抢,玩得开心”。于是孩子们自定出了很多规则:一组一组轮流玩;一天一天轮流玩,每组玩15分钟后交换;如果在小组玩时,有争抢现象,惩罚这组小朋友暂停一次玩新玩具的机会┅┅。因为规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活动中他们能主动认同规则,通过相互的监督,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孩子们为此玩得很开心。


还有一次课间活动我特意安排两个小朋友玩一个皮球,要求自由组合,比比哪一组玩得最开心。活动开始了,有部分先拿到皮球的小朋友独占,另一个只能在旁观望,很委屈。也有的小组在商量规则:你拍10个,我也拍10个;你一个我一个轮流拍,还有的两个人轮流滚着玩。10分钟过去了,回到教室我让孩子们说说刚才的感受,评一评刚才的最佳搭档。小朋友都觉得两个人合作玩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如果一个人玩,把好朋友晾在旁边,那是不好的行为,经常这样你会失去很多朋友,有了好玩的应该商量好规则一起玩。其实,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充分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你会发现他们的潜力无限,在许多时候他们有能力自己制定规则,且能够自觉执行,这比教师一遍遍强调规则效果要明显的多。


(三)利用图标,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新《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这时教师不能一味的批评,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标帮助孩子认识理解规则。


所谓图标就是把一个个规则绘画成一幅幅有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形式去刺激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如玩“娃娃家”时,可在门口贴几对小脚丫,孩子们在进区玩时,先看一看门口的小脚丫上是否已摆上了鞋子,如果没有了空脚丫,说明人已满,就应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玩了。又如:盥洗室的镜面上用形象的“泡泡超人”来提示幼儿,排队洗手,用肥皂洗手等。在图书区,孩子们商讨设计了一个小嘴巴上竖着一手指的画面,意思是看书时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干扰别人。虽然他们设计的画面非常幼稚,但孩子们能理解,愿意去遵守,它比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规则更容易接受,因为在这里他们就是主人。


所以,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扬民主,要相信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利用好我们周围的环境,让环境开口说话,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四)体验后果,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体验后果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过程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在探索事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破坏性行为,对于这些行为,成年人不要过多地去责备他们,只须利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来惩罚他就可以了。


因此平时在组织活动前,我都与小朋友约法三章,在确定了活动规则后,如有违反则将受到自然后果的惩罚,如玩玩具时不懂得爱惜,则连续一个星期都不能玩这个玩具;进区域活动时,如果违反规则将取消在这个区玩得资格。一天午餐后的自由活动中,小朋友自发组织“切西瓜”游戏,亨亨也加入了游戏的行列,一会儿,小朋友就把他开除出了游戏,只听怡怡气愤地用手指着他说:“你不遵守规则,在这里捣乱,不要你玩了。” 亨亨垂头丧气地来到我身边告状求助,我帮他分析了原因后让他自己去恳求小朋友重新加入游戏,再次游戏时他学会了自我控制,体验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当然这个违规条例也是与幼儿一起制定共同执行的,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目的是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管理,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五)因材施教,从孩子实际出发


根据幼儿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这是幼儿教育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幼儿心理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即发展的普遍性;一是不同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即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或特殊性。在规则意识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发扬每个幼儿个性中的长处,纠正其个性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从而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了解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教育。


每个孩子因其家庭教育和环境的不同,在性格心理上也有差异。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每个幼儿的不同,性格内向还是外向,逆反心理强弱的程度,害羞腼腆还是任性无理等等,依据幼儿不同的性格心理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帮助并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如:对于任性的幼儿,这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在家不听成人的话,在幼儿园不听老师的话。当要求不能满足时就会通过极端行为如大哭来达到目的。在做事时,也缺乏任务意识和坚持性。由于其自我中心性的特点,在与其他儿童的交往中,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因此,往往不受其他幼儿的喜爱。


对待这类幼儿,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式。教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特点,意识到矫正其任性行为的重要性。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从培养幼儿的自我服我能力入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加强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教师要担负起矫正不良行为的责任。要利用集体教育的优势,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时,要逐步让幼儿了解并遵守集体规则。当儿童出现任性行为时,可以采用当时忽视、过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矫正其任性行为。只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就可以逐步纠正幼儿的任性行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减少干涉,给予孩子锻炼机会


规则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小事、从身边、从点滴开始抓起,不能等到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再去纠正。抓孩子的规则意识养成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因为面对的是一个个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受到社会家庭的影响。因此,规则意识教育不仅仅在幼儿园实施开展,还需要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形成家园合力,才能使规则意识培养富有生命力和持久性。


在整个规则意识培养过程中,家长要一改“孩子还小”的观念,万事给予孩子一只手的帮助即可,凡是不要总是代劳,当孩子有兴趣的时候,就尽量减少干预,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生活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如:劳动习惯的培养。生活自立是我们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从小就培养他自己刷牙,自己洗手、擦脸,自己洗澡,养成自己自立的生活习惯。我们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做破坏别人劳动成果的事。


另外,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从而提高幼儿独立性的重要途径。成人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有自己玩和与小伙伴一起玩的机会。当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时,要鼓励他们自己盆配角色和使用玩具,自己解决矛盾。必要时成人可给予指导,但要尽量少干涉。当孩子没有伙伴时,也要让他学会自己独自玩,不纠缠大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成人也可以参加孩子的游戏,但要注意以伙伴的身份与孩子游戏,不要发号施令。游戏应以孩子为主,要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




结束语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总而言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从热爱孩子、尊重孩子出发,时时做有心人,点点滴滴,持之以恒,随机渗透、日积月累才能生效。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幼儿现有学习、生活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将来成为社会人的必备基础。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断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会让他们知道在今后该怎样做,怎样做才是有利于自己与他人,从而最快的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会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幼儿园常规教育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4大策略
[阅读分享]常规是目的 更是手段
日本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解读幼儿的秩序敏感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