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刺痛我们的少年之痛,该如何去面对?

图片来源:《少年的你》官方剧照
自上映以来,《少年的你》一路创造着傲人的票房。但面对这样的成绩,我们不像其他电影那样感受到欢欣或是叫好,而是对它太过沉重的话题——校园欺凌深感压抑。
 
影片把校园欺凌赤裸裸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对于家长来说是无法直面又不能不正视的现实:校园欺凌绝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也不是家长一味逃避就可以万事大吉的,更不是“孩子而已,在学校开玩笑谁还没经历过?至于这么严重吗”的轻描淡写。
 
电影热映时,恰逢《未成年人保护法》大修,校园欺凌也是此次大修关注的重点之一。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电影中的那些片段,令每个家长的心头隐隐作痛。随着日后法律的完善,我们希冀这样的残酷能够避免,作为家长,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呢?

“你没欺负过别人,总被别人欺负过吧?”

——校园欺凌的普遍,超乎想象

“你小时候为什么欺负别人?”

“我没有欺负别人!”

“没有欺负别人,总被别人欺负过吧?”

“……” 

看到电影中的这一段,心头一震。我们都知道校园欺凌的存在,但潜意识里都认为它离我们很远。当警察沉默的时候,我们也在下意识地思考:自己身边,也曾有欺凌吗?
 

被同学叫“死胖子”“小四眼”“傻大个”,背后指指点点;

头发上经常被粘泡泡糖、鞋带被系在桌腿上、自己的文具盒被扔到窗外;

同学把鞭炮点燃扔到你的衣服里……

这些“恶作剧”,不陌生吧?也许有人又要说了:“这点小事儿谁还没经历过?如果这也算欺凌,这孩子得有多脆弱?”那些曾经的“小事”,在我们成人后也许已经淡忘,但在我们经历这些的时候,心里是不是也充满恐惧和无望?即便已经过去了很久,这些事是否还对我们产生隐隐的影响?
 

一个曾被欺凌的网友这样说:

“刚刚走在路上,忽然发现背包有个地方崩坏了,后面突然有几个男生爆发出一阵笑声,我几乎下意识地觉得他们在笑我,又恐惧又羞愧。回头看他们,发现他们不过是在玩手机罢了。到现在已经快大学毕业了,偶尔还会被那种阴影突然笼罩,情绪一下崩溃。然后赶紧找个没人的地方一遍遍对自己说:没事了,没事了,你已经长大了,你可以保护自己了。

 

这段话,令我们心悸。怎样才能知道孩子身上发生的是玩笑还是欺凌?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从国家文件的角度明确了学生欺凌的界定:

“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曾干预过上千个校园欺凌案件的沈旭老师,结合实际发生的案例把重点帮我们画了出来:

1.恶意:孩子做出的是故意的伤害行为(不同于意外);
2.重复发生: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发生,不是偶然行为(不同于突发奇想的恶作剧);

3.权力不对等:欺凌方比被欺凌方有明显的身体、生理、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如身体强壮、成绩好、受老师喜欢等)。

无论是看起来多不起眼的事情,有没有导致肉眼可见的伤害,都不要掉以轻心。别忘了,孩子感受世界的尺度,和大人是不一样的,况且我们没有感同身受,怎么知道孩子究竟经历了什么?

当孩子需要帮助时,

大人值得他们信任吗?

在成人眼里,“有困难就找老师同学”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很明显,在校园欺凌案中,那些被欺凌者并没有从成人那里得到有效的帮助。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对18个国家的年轻人进行调查,调查显示2/3的人都曾遭受过校园欺凌,更令人感到难过的是,他们中的1/3对遭受欺凌感到习以为常,1/4的人则表示并不知道自己可以向谁求助。
 

 “如果被欺凌了要向大人求助,你会选择谁?”面对这个问题,你的回答一定是家长、老师,再不行就警察,对吗?实际上,遭受欺凌的孩子并不是没有尝试,但结果往往是这样的:
 
当他们告诉父母,父母迎面而来的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备,错的仿佛成了自己: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他打你你不会打回去吗?”
“怎么就你被欺负了,别人没被欺负?你没做什么人家会动手吗?”
 
当他们告诉老师,管理着几十个孩子的老师也许很难分辨,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学生间的欺凌行为。即使他们愿意去帮助孩子,但能做的也太少。更何况,告诉老师这个行为本身就容易让孩子被孤立、被欺凌;
 
当他们告诉警察,就像电影里那样,警察会立案调查,但无论警察有多了解校园欺凌的严重性,能做的依然很有限:取证难、缺少直接证据,再加上未成年,欺凌者最后得到的往往是一个不痛不痒的结果;
 
当他们告诉其他值得信任的人,比如医生或成人朋友,他们除了给出建议,唯一能做的就是再告诉家长或者老师……最后很容易陷入一个令受害者恐惧的恶性怪圈。

还有一个问题容易被忽略:在学校里,学生本来就有他们的一个“小世界”,而这个世界不是对大人开放的。他们有自己的秘密、自己的行为方式,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解决。
 
当孩子向我们求助,意味着他的确遇到了困难,并且将信任交付于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给予孩子足够的包容和帮助?我们真的值得孩子信任吗?
 

欺凌的背后,

总有爱缺位的家庭

 
每当恶性欺凌事件发生,我们面对欺凌他人的孩子,总会感到背脊发凉,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能做出如此恶的事情?但现实是:欺凌者本身极有可能也是受害者。而他们受到的伤害,往往来自家庭。
 
比如在影片中,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害者,我们总能看到一个缺爱的家庭:
 
主动实施欺凌的魏莱,家庭条件好,成绩好,长得又漂亮,但她的家庭却极度缺乏爱:妈妈口口声声说给她最好的教育,却不见对她心灵的关爱。爸爸更是因为一次高考失利,对她实施长达一年的冷暴力。即使在她面对暴力和审问时,她的内心也毫无波澜,唯一能让她激动的,却是她的父母。
 

图片来源:《少年的你》官方剧照
被动实施欺凌的小跟班小渺,在成为被欺凌对象时,她向陈念求救;而在魏莱的逼迫下,她又重新成为欺凌者……自始至终,她的眼神都是躲闪的,她所做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在这背后,也是她千疮百孔的家庭:酗酒的父亲、不负责任的父母,给不了自己安全感;
 

被欺凌的陈念呢?父亲缺席的单亲家庭,母亲一个人扛起经济重担,虽然爱女儿却无暇顾及她的日常生活,更无法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和帮助。

图片来源:《少年的你》官方剧照

除此之外,还有些孩子被父母抛弃,有些孩子父母在外打工,一年只见一次……这样的家庭条件,给了校园欺凌足够的空间。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的概率要高得多。


当孩子遇到欺凌时,下面这位爸爸的做法值得借鉴:

去年冬天,有个女孩因为不堪被同学辱骂离家出走,公交车司机联系了她的父亲,父亲赶到后告诉女儿:“不要担心,天塌下来有爸爸顶着。”

这句话,让人既感动又羡慕。如果孩子的背后都有这样的爸妈做他们坚实的后盾,那欺凌便无机可乘。

 

未成年人,

需要的是保护而不是庇护

不得不承认:校园欺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绝不是表面上的“欺负”“玩笑”“恶作剧”,也不是老师、父母一两句话能解决的,即使是警察,也深感棘手和无奈。到底谁来管?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前段时间那条令人痛心疾首的新闻,大连一名13岁的男孩杀害10岁的女孩,因为未满14岁,只能被收容教养。按照现行法律,若干年后,他依旧可以轻佻地活着,甚至没有人知道他又会不会继续危害社会、危及他人,而那个10岁的女孩,却永远地离开了她仅仅是来过但还没来及看清楚的世界。
 

当家庭和学校都无法有效地处理欺凌事件,校园欺凌可能就会走向失控。然而当事件失控、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时,法律却显得苍白:因为未成年的孩子受到保护,他们必定不会被判重刑。

当影片中的警察想不通为什么一个人会为别人顶下重罪时,一个答案响起:“你和我不会,但他们是少年。”这也是近些年来,少年恶性行凶事件频发的答案。

 

图片来源:《少年的你》官方剧照

1991年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由于这部法律条款过于抽象笼统,并不具有法则的功能,这使得实践中司法机关很难引用,被称为“没有牙齿的保护条例”。而更令人心痛的是,原本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却一定程度上庇护了未成年犯罪。
 
所幸,在今年10月21日,十三届人大十四次常委会上,《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首次公开亮相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着力解决校园安全和学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这部草案中,首次定义了“学生欺凌”,并明确校方责任,增加了防控与处置措施,开始着力解决校园安全和学生欺凌等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
 
其实,校园欺凌这个词进入公众的视野时间并不长,我们缺少相应的经验去应对。但当法律不再成为少年犯罪的庇护伞,当学校可以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欺凌方案,家庭又能给孩子充足的温暖和爱,欺凌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温床。
 

面对校园欺凌,

家长如何帮孩子重建安全感?

欺凌虽然发生在学校,但学校中显现的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是家庭、学校、社会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环节。作为父母,我们无法帮孩子摆平一切,但给孩子充足的爱和支持,就是预防欺凌最简单有效的手段。第一阅读曾请著名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公安局及司法系统特聘心理专家林紫老师为大家提供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当明确知道孩子遭受了霸凌之后,父母一定要学会的是:如何做才能保护孩子,帮他重建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是容易被霸凌,就是可能成为霸凌他人的人。十多年前,上海电视台曾就美国校园枪击案和上海袭警案采访我,而这两起案件的犯罪者,本身恰恰也曾是被霸凌者。作为父母,多一点心理学的学习,才能共同为孩子们营造更加安全、远离霸凌的身心环境。具体来说:
 
1
反复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被霸凌的孩子,内心充满自卑和恐惧,无法接纳自己。假如父母再雪上加霜地说:“谁叫你这么懦弱!谁叫你平时不听话!谁叫你爱惹事!***怎么没被欺负?!”等等的话,孩子就真的走投无路了。
 
2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告诉孩子再次面临霸凌时的七个要点:

 1)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

 2)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

 3)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

 4)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 

5)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隐秘的地方。 

6)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

 7)寻找新的朋友。

这七个要点,平时可以反复跟孩子一起练习,尤其是第七点,无论有无霸凌的发生,每个父母都需要格外重视。教会孩子有效的社交方法,树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才能最终帮助孩子打造自己的支持系统,让孩子有勇气和资源来应对霸凌威胁。
 

3
为孩子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校园霸凌带来的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变成孩子一生的阴影。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要坚强”,反而会让孩子陷入更大的恐惧、孤独、无助乃至抑郁之中;相反,有了更专业的帮助,陪伴孩子共同面对创伤,孩子内在的安全感才可以慢慢重建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把同学扔下楼,对于这起校园惨剧,我们成年人应该反思什么?
今日分享|孩子,你可以更勇敢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可以怎么做?
让孩子好好长大,到底有多难?爱是天生的,暴力和恨是教出来的
守护孩子,向校园霸凌说“不” !
触目惊心的校园欺凌,这些一定要告诉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