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知识点提示]
(一)佛罗伦萨画派;(二)翁布利亚画派、帕多亚画派;(三)米兰学派、罗马学派;(四)威尼斯画派;(五)早期文艺复兴“三杰”和盛期文艺复兴“三杰”。


[重、难点提示]
(1)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精神和划时代的意义。
(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美术家在美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方面的重大成就。
(3)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  社会历史概况与人文主义的产生

    欧洲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的美术。首先在意大利发生并达到盛期,以后传播到尼德兰、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席卷全欧洲。

 

    文艺复兴一词,源出意大利语rinascita,意为再生或复兴。14世纪时,新兴资产阶级视中世纪文化为黑暗倒退,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力图复兴古典文化,遂产生“文艺复兴”一词,作为新文化的美称。1550年,G.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作为新文化的名称。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

它作为14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它标志着欧洲近代历史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

 

    文艺复兴虽以学习古典为特点,却绝非单纯的复古,实质上是通过学习古典的途径创造新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由于中世纪的长期破坏,已经相当残缺,虽极力恢复,所得仍属有限。然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学习古典,并不是简单仿效,而是取其精神。

 

   文艺复兴美术的现实主义方法和人文主义思想,在创作实践上是密切结合的。人文主义强调人性崇高与身心的全面完美,重视世俗的现实生活,反对神学权威和封建特权。新美术创作的真实完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丰富的现实情景,就最能体现这种思想,产生最为广泛和强烈的反应。加以在当时具体条件下,新美术创作是较易为广大群众和新兴资产阶级接受的文化形态,因此美术变成文艺复兴文化最受欢迎的代表,成果也最为丰富。

 

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开端

 

    12、13世纪,十字军的远征疏通了地中海地区的贸易通道,意大利扼地理之要,操纵着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往来。佛罗伦萨、锡耶纳、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大量集中与分散的工场手工业作坊,形成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也开始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世俗文化,造型艺术在这时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尽管与哥特式雕塑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对古代罗马艺术的普遍关注是产生新的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

   最早的拓荒者:吉欧瓦尼·契马布埃(Giovanni Cimabue,1240 — 1302)原名本奇维耶尼·迪·佩波﹐奇马布埃是其绰号(意思是“公牛头型”)。生于佛罗伦萨﹐卒于比萨。意大利佛罗伦萨最早的画家之一,后来的乔托和杜乔都直接受其影响。他是13世纪后半期首先进行风格革新的画家,作品以壁画为主。他原为镶嵌画匠,相传为乔托的老师。所作《圣母子》、《圣母和天使》、《圣母和圣·佛兰西斯》等,具有拜占庭绘画末期风格,又带有一些情味,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具有前奏的意义,因而被奉为标志文艺复兴艺术开始从中世纪旧艺术转化的先锋。 

 

  


   奇马布埃的作品以壁画为主,保存下来的不多,他的祭坛画《圣母子》沿袭了拜占庭的传统样式,但又注入了温馨的世俗情感。宝座基部的四位先知形象则用明暗对比的手法加以描绘,这在13世纪的绘画中是首创性的。但是以拜占庭镶嵌画为师承的奇马布埃不可能成为新绘画的典型。 

 

   在意大利中世纪艺术家中最早表现出对古典艺术的兴趣的是尼古拉·皮萨诺(约1220—1284)。他是活动在比萨的著名雕塑家,主要成就反映在为比萨大教堂设计的布道坛的雕刻上。皮萨诺在布道坛的浮雕上表现上《基督降生》、《博士来拜》、和《基督受难》等圣经故事,人物造型都显得庄重典雅,衣纹处理厚重而有质感,层次变化丰富,明显带有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痕迹。就内容而言,这件作品并没有原则上的进步,然而皮萨诺却采用了一种现实主义的一目了然的艺术语言,使宗教的抽象概念成为物质的具体形象,这样的形象意味着对现实主义的直接感受和高度的造型表现力。正是在这一点上皮萨诺割断了和中世纪传统艺术的内在联系。

 


            耶稣进殿(布道坛部分)大理石,85*1131cm,皮萨诺

 

  文艺复兴的第一位巨人--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意大利画家与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1305年到1308年(有一说为1302年-1305年),意大利帕度亚市(Padua)的斯克罗维尼家族委托乔托在史格罗维尼礼拜堂(Cappella degli Scrovegni)的左、中、右三面墙画壁画,乔托一口气画了38幅连环的宗教故事画,祭坛上方是圣母玛利亚的故事;左右边的第二与第三条状带区是基督的故事;底台的墙壁是人类史。这是他目前被保存最完整的壁画纪录,其中最有名的为《犹大之吻》、《最后审判》和《哀悼基督》,乔托也因此在意大利14世纪的绘画史上奠定了他经典的地位。这个时期乔托也和但丁结为好友。但丁在神曲中提到乔托多次,并极力赞美他的画风。

 

                              乔托 《哀悼基督》

 

 

三   早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的美术

   由乔托确立的绘画上的现实主义原则,直到15世纪才在佛罗伦萨得到巩固和发展。早期文艺复兴三杰分别指的是建筑大师基布内莱斯基,绘画大师马萨丘和雕塑大师唐纳泰罗。

 

   唐纳泰罗的首件作品为大理石雕《大卫》,此像比真人略高,呈现旧约圣经英雄大卫战胜巨人哥利亚的故事。


                唐纳泰罗的大理石雕像作品《大卫》

 

   在唐那泰罗的刻划下,大卫显得年轻稚嫩,他的衣著、略显轻盈的体态甚至不带面部神情的模样,透露了中世纪哥德遗风的滞留,再加上一股浓厚的抒情性,大大冲淡这原本是相互厮杀惨状历目的故事题材。


   唐纳泰罗与建筑家兼雕刻家的布鲁内勒斯基颇有交情,据说两人还曾结伴至罗马游历,导致古典理念於一四二○年代后渐在两者的作品中萌芽与体现。唐纳泰罗在《大卫》之后陆续完成几件更巨大的石雕作品,如《圣马可》、《圣乔治》等,此两座石雕展现雕刻家日益精熟的刻划技法,除予人较厚实的重量感与立体感外,加上人物表情的自然流露、人体比例的合宜与肢体的灵活度等方面,皆证明了雕刻家向古典靠拢的依据所在。

 

    马萨丘是佛罗伦萨画家。虽然他生命短暂,但他被公认为是佛罗伦萨艺术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与乔托一样,擅长于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加上灯光效果,并成功地运用了线条,使得这些形象更为动人,而且真实可信。所作宗教题题材俗化的人物画能表现其性格特征。
 

   
    在透视和解剖学以及色彩的运用上乔托推进一步,为十五、十六世纪意大利绘画开辟了新的途径。代表作品有《纳税银》。

 

四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重要美术家

   “文艺复兴”是古希腊之后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出现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的出现,集中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高度成就及其重要特征。


①达·芬奇:

    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达·芬奇的启蒙教师是著名的雕塑家兼画家委罗基奥学艺,委罗基奥是一位用数学、透视学和解剖学等应用科学的方法从事艺术探索和实践的艺术家,对于达·芬奇的影响不仅在严格的绘画写实方面,主要还在于培养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这是决定他日后成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绘画奇才和多种科技研究家的关键。达·芬奇的兴趣极为广泛,除了绘画,他研究科学与哲学问题。他曾一个人亲自解剖了三十多具尸体,具有丰富的解剖知识。


  



    《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位端庄秀美的西方妇女肖像,她面庞秀丽,形象逼真,似乎是真人的存在。坦然自信的神态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带有神秘的微笑,呈现出一种高贵而不可侵犯的尊严,看的人仿佛也随之自尊、自重起来,这是对人的一种赞颂。《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是对人类压抑的时代,其作品都是以神为题材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反传统,画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为表现内容,此可以领悟到其思想意义的内涵,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碎教会精神枷锁的革命。

 

 


   



   《最后的晚餐》是他接受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订件时作的。这是一个传统的圣经题材。两个世纪来,许多著名画家在这一题材上尝试过,但都存在某种不足,首先是人物缺乏心理冲突,故事的戏剧性展开不生动。而达·芬奇这幅画,已扬弃了过去所有这一题材的表现缺点,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它所展现的,正是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凡是正直的人们,都能看到的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的缩影。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推开双手,把头垂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这就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他们的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大画家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至达·芬奇的这幅画上才获得了空前有效的体现,其艺术成就也即在此。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艺术家,达·芬奇的民主主义立场在意大利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是坚定的。事实上也证明,他的这幅《最后的晚餐》一直在鼓舞着世界人民为反对邪恶的势力而斗争。

 

②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时期第二位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画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建筑家、军事工程师和诗人。


    年幼时跟随一位雕刻家学习雕刻,这位雕刻家为佛罗伦萨贵族美第奇家族管理美术作品与石雕。在这里,米氏遍览了古代艺术珍宝,也有机会接触到诗人和学者,由于环境的感染,他开始研读但丁的雄伟诗篇,而柏拉图的博大思想对他的影响尤其深远。这使得米氏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师,也是一位诗人。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

   《大卫像》是米开朗基罗整个艺术中最重要的雕像之一。创作这尊雕像时,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他已被公认为是艺术大师了。他的雕像大部分都是表现健美人体的。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特点。人们刚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下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赞美人体的美,是对古代希腊艺术的一种“复兴”,其实,它的更深刻意义在于反对宗教的虚伪,重视人及其现实的力量,这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而米开朗基罗由于深刻感受到意大利政治的动荡,他的苦闷与精神意志往往只能在自己的雕像中得到最深刻的发挥。人体是最能表现内在力量的形式。他要赋予大理石以新的生命,必须向它灌注一种属于人的肉体的力量,使它具有精神的象征性。


  1505年,米开朗基罗被教皇请到罗马工作。朱理二世让米开朗基罗来设计“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后享用。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颇多。艺术家把多年的抑郁、愤懑和屈辱,全部寄托在这座陵墓的各个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垂死的奴隶》与《被缚的奴隶》这两尊作于1516年的奴隶像。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垂死的奴隶》


 

   《垂死的奴隶》双目紧闭,左手枕在仰起的脑后,右肘弯曲在胸前。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再一次醒来与暴力与死亡搏斗。那个《被缚的奴隶》的运动节奏就更强烈了。他的壮实的躯体呈螺旋形拧起。他力图挣脱身上的绳索,这种动势的转折,体现了巨大的内在激情。似乎这个奴隶将要迸发一股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面部表情显露出坚强不屈的意志。有人称这尊雕像是“反抗的奴隶”。在这里,人的尊严得到了高度体现。艺术家以卓越的技巧使这两块冰冷的石头产生出生命的活力。这种优美的造型感受,正是米开朗基罗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西斯庭小教堂内的天顶画《创世纪》

  罗马西斯庭小教堂内的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艺术丰碑,。西斯庭天顶画以圣经《创世记》为主线,绘画总面积接近600平方米,人物有几百个。在拱顶上按照它的长矩形(全长40米,宽14米),在中央分割成九个画面,分别描绘《神分光暗》、《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水和大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乐园》、《挪亚祭献》、《洪水》、《挪亚醉酒》等九个主题。象这样大规模的壁画,如此壮观的天顶画,画得又那样精确、和谐,多彩多姿,并且是出自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一人手笔,这在16世纪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它所存在的精神价值在整个艺术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当拉斐尔看了这幅巨大的天顶画之后,不禁感慨地说:“米开朗基罗是用上帝一样杰出的天赋创造这个艺术世界的!”


 米开朗基罗的创造力与活力惊人,直到去世之际仍坚守创作岗位,享年89岁。米开朗基罗终其一生给人的印象,可以用“悲壮”两个字来形容。虽与达·芬奇和拉斐尔身处于同一个时代,但境遇却大不相同。米开朗基罗的悲壮是属于天才的,含有戏剧性的英雄式悲壮。构成米开朗基罗的悲壮生涯,虽有其时代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因天才而产生的自负。米氏个性高傲倔强,不阿谀奉承,深具艺术家气质。


③拉斐尔: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由于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尔,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拉斐尔父亲是宫廷的二级画师.他从小随父学画,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进画家画室当助手.学习了十五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走上了独创的道路.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创作了大量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他没有达.芬奇那样经验丰富博学深思,也没有米开朗基罗的雄强伟健的英雄气概.可是他虽然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聪明特别表现在善于汲取他人之长,而后加以综合的创造.他一生创作了不少作品, 其中<<大公的圣母>>和<<教皇利奥十世>>等,还作了一些建筑设计,并为西斯廷小教堂设计画稿.他的才能又表现在他创造出最合乎当时人们的口味的形象.风格被特称为一种"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人倾倒,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 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人们往往忘记或忽略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拉斐尔是在历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种只持续了很短时间的思想风潮上攀登了顶峰,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以偏巧不得于两位最伟大的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后差不了多少年。拉斐尔找到了“第三条路”,就是对他那个年代所有艺术成就的综合与超越。这正是拉斐尔的光荣及历史作用,那是他凭借艺术与思想、努力与理性,通过坚持不懈的检试、体验与思考而获得的。他的成功归因于他那非凡的才能:把来自艺术的那一崇高的革命性时代(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任何一种激励和启示加以提炼和消化。这表明了他的巨大智慧和高超的造谐。这种能力确实异乎寻常。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这幅画是教皇朱理亚二世送给皮亚琴察西斯廷教堂黑衣修士的礼品,拉斐尔受托而为这一教堂的祭坛作画,故有《西斯廷圣母》之名。画面表现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男性长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而稍作跪状的年轻女子乃圣母的信徒渥娃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扒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着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拉斐尔的这幅名画对美丽与神圣、爱慕与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显示出高雅、柔媚、和谐、明快的格调,因而使人获得一种清新、纯洁、高尚、升华的精神享受。

 


                        拉斐尔《雅典学院》


    在《雅典学院》的画面上,作者把古希腊以来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还有艺术家自己。整个壁画洋溢着浓厚的学术研究和自由辩论的空气,所有的人都是那样毫无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他们或者在一起侃侃而谈,或者是独个儿在那里进行思考,人物或立,或坐,或缓步走动,人文主义的艺术家总是设法使画面上的人物享有充分的自由。

 

 五 威尼斯画派
代表画家: 

①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 1427—1516)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 威尼斯画派的主要奠基人是贝利尼家族父子三人,即父亲雅科布·贝利尼(1400~1470),其子贞提尔·贝利尼(1429~1507)和次子乔凡尼·乔凡尼,他们最初的艺术都从佛罗伦萨画派的作品中得到启迪。乔凡尼早期作品是模仿姐夫曼泰尼亚,因此风格相近,表现手法比较生硬。在15世纪50年代中,乔凡尼的艺术逐渐表现出明朗和宁静的境界,得益于研究弗朗切斯卡的成就。

 

  贝里尼是威尼斯绘画派的创立人,并使威尼斯成为文艺复兴后期的中心。他创新了许多新的题材、在绘画形式和配色上带给大众新的感受,将文艺复兴的写实主义提升到另一个新的境界。在贝里尼的早期画作中,他使用蛋彩画法,将朴素、死板风格的宗教感情和温和的人性做深度的结合。在他绘画生涯的初期,姐夫曼泰尼亚给了他很深地影响,并且从他那里学到了如雕刻般的画像风格、对轮廓线条的感觉与掌握、和偶来的灵感创作。

例如早期的作品《在花园里苦恼》(Agony in the Garden),也是威尼斯风景画派中的第一幅画,就突显了他的这个学习经验。

 

 

 

  此外,贝里尼更在1470年间的作品向世人展现了他更宽广的绘画视野和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他的个人风格则成为文艺复兴后期中威尼斯绘画的基本特性。在1475年,贝里尼从佛兰德斯的油画中,领悟了使用“油性媒界”(Oil Medium)的画法。此后他就它拿来代替蛋彩画法,这个改变使他在用色上能够呈现更深浓的颜色,而且他发现在描绘颜色、光、空气、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上,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因此,使他后来的画作能够将固体和空间之间的区别加以模糊,空气成为两者之间的中介;表现轮廓的线条也就在他的画中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光和阴影的交替。 1480年的《狂喜中的圣弗朗西斯》(St. Francis in Ecstacy)表现出这个过程中的早期变化。而这个过程的成熟表现,则是由1487年的《小树与圣母像》(Madonna degli Alberetti)可看出。

 

  在风景画方面,贝里尼将一种起源于佛兰德斯的细部描绘和意大利式画风相结合,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艺术家做到过的。 此外,他创作了一系列描绘圣徒环绕圣母的祭坛饰品,这些重要的历史文物同样地具有开创先例的深远意义。

 

    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人物、空间、光、架构或是风景的描绘,贝里尼似乎都能轻而易举地将复杂而和谐、安详又庄严的宗教特质完美地溶为一体,达到平衡。

 

  贝里尼晚期的风格呈现在威尼斯圣扎卡里亚教堂的《圣母与圣徒》祭坛画上,这时他将颜料巧妙地运用在边缘和表面上,使人物、环境、光、和空气好像分不开似的。和从前的画作相比,他此时的作品带有些许的朦胧美。 从《诸神之宴》(The Feast of the Gods)这幅晚期作品来看,虽然他是由提香策划的,但却由贝里尼完成,这证明他在80多岁时还深具灵活和创造力。

   


                                      众神聚宴

 



                      《小树与圣母母像》



                            《草地上的聖母》



                  《圣母和圣约翰托起已亡的基督》



                                《圣荣显现》



                                《审圣的寓言》
 

       他的描绘户外光线的能力是如此高超、熟练,使得观赏者不仅能分辨出是哪个季节,甚至还可看出是哪个时辰。 贝里尼一直活到能够亲眼目睹他所创立的画派在艺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他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其中乔尔乔内和提香甚至比他要有名。

 

       

②乔尔乔内(Giorgione,1477—1510),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乔尔乔内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架上画的先行者。乔尔乔内是威尼斯画派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原名乔尔乔·巴巴雷里·达·卡斯特佛兰克,乔尔乔内是他的乳名,含有“明朗”、“幽雅”的意思。   乔尔乔内的鲜为人知记载很少,留存于世的作品也极为有限,现有少量文献可考者只涉及他短促一生的最后几年(1506~1510)。他的作品能公认为真迹者只有6件,其中一件壁画已完全毁损。因此有关他的艺术和作品的研究考证一直是美术史学界争论最多的问题。

 

    他虽在32岁时即逝世,对于16世纪的威尼斯画派却有深远影响,当时的人文主义学者卡斯蒂廖内已把他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桑西等并列为最大画家。

 

    关于他的生平得以证实画作仅有《卡斯特佛兰克的圣母》、《暴风雨》、《三个哲学家》、《国王之礼敬基督》等有限的几幅;虽然数量少却均堪称稀世精品,而且其中更洋溢着一种神秘的难以琢磨的特色,于是后世称他为:“神秘画家”。




                         《暴风雨》



                          《三个哲学家》



                            《睡着的维纳斯》

     乔尔乔内最著名的人物造型则是《睡着的维纳斯》(约1510),它开创了西方绘画中历久不衰的一个题材:裸体的躺卧着的女神像。以维纳斯入画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个充分体现,自15世纪后期以来即成为新美术中最受欢迎的题材。



                               《田园合奏》


  乔尔乔内生在威尼斯附近的卡斯特弗兰科镇,卒于威尼斯。乔尔乔内最初习艺于威尼斯名画家乔凡尼·贝利尼的名下。继他之后的威尼斯另一位大师提香,也和他同师学艺。后来由于两人的过失,老师一气之下把他们都赶出了画室。乔尔乔内以后之所以能与提香长期合作,可能与年少时结成深情厚谊有关。年龄较小的提香也把这位师兄奉为师长。卢浮宫现在收藏的一幅《田园合奏》又名:《乡村音乐会》),就是乔尔乔内一生中30余幅作品中较有影响的名画,也是他和提香合作的最后一幅杰作。

  

    乔尔乔内不仅善于描绘风景,人物造型也很有新创。他吸取了达芬奇艺术特别重视的烟雾状笔法和含蓄表情,使自己创作的人物形像既有恬静优雅的神态,又有微妙丰富的诗意。作品构图新颖,色彩柔合具有丰富的明暗层次,情景与人物配合和谐。这一画风直接影响了提香及后代威尼斯画派画家。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并列为最伟大的画家。

 

    乔尔乔内他追求个性解放和享受生活乐趣,长于谈吐,善于交往。他热爱自然,喜欢唱歌,弹得一手好竖琴,他的笛声能引得少女神魂颠倒。乔尔乔内对女性的裸体及景物的刻画极为见长--细腻中偏重柔美,据说这是他与佛罗伦萨大师达·芬奇切磋的结果。芬奇的“远近画法”深深地吸引了他,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对远近景物的精心雕琢。

 

    

③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o1478-1576年)

   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北部风景秀丽的山区小镇卡多莱,12岁时父亲带他游历威尼斯,后来提香再次来到威尼斯便进了乔凡尼·贝利尼的工作室学画,从此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威尼斯。 

 

   他反对教会专权,在最反动的年代,他坚决维护民族尊严,他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都通过对人的活动与性格的表现,来实现现实主义艺术的意义。威尼斯画派崇尚色彩,而提香的色彩表现力已达这一画派的顶峰。在威尼斯人看来,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并没有被线条分割着,一切都是雾一般地溶合在一起的,这正是水城风光的特色。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派。是乔凡尼·贝里尼的学生,并受乔尔乔的影响。 青年时代在人文主义思想的主导下,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把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进到新的阶段。

在宗教画《纳税银》和《圣母升天》中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 《爱神节》、《酒神与阿丽亚德尼公主》等神话题材的作品,洋溢着欢欣的情调和旺盛的生命力。但在1533年查理五世封他为授以贵族称号后,则画了《西班牙拯救了宗教》和《菲力二世把初生的太子唐·斐迪南献给胜利之神》等趋逢权贵的作品。

 













 


   中年画风细致,稳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则笔势豪放,色调单纯而富于变化。在油画技法上对后期欧洲油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晚年,他坐在海边的花园别墅里,耳中鸣响着喧嚣的海潮音乐,头脑中酝酿着他那美妙的构思。白天,他孜孜不倦地在画室作画,夜晚,通宵宴饮,不知疲倦也没有忧愁。1576年去世。

 

  威尼斯出现象提香这样在色彩上如此热情饱满的绘画大师,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人们在经济优异的条件下,对自由与入世哲学的兴趣日趋强烈。提香借希腊神话题材以表现人生的欢乐与享受,正符合一部分人在长期神学思想禁锢下产生的逆反心理。

  

 

④丁托莱托

 

丁托莱托是提香的第二个重要子弟,也是是十六世纪威尼斯画派中最后一位大师,原名雅各布·罗布斯其,因他出身染坊,丁托莱托即是染匠之子的意思。

 

   他从小喜欢绘画,在染坊铺子里的墙上和地板上,到处都可以见到他的画。父亲不堪收拾,决定送他进提香的画室学艺。少年时代的丁托莱托飞扬浮躁,不大能遵循老师的指导,提香对这个年轻人的性格很不喜欢,曾经把他赶了回去。他却不以为然,后来给自己立下一个宏志,要把提香的色彩与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事实上,他确实从这方面去努力,终于在绘画上有所建树,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那就是构图颇有胆识,善于在暗褐色的背景前使形象出奇制胜,用光与影的对比来强调激烈的人体运动。他经常运用一些难以表现的透视角度来描绘人物,以加强画面的紧张气氛,画面节奏之急速,令人望而目炫。

 

  丁托莱托很少用安详平静的调子,人的动势十分夸张,这固然出于艺术家的个性,但另一方面也反映着16世纪下半叶威尼斯社会思想的不安定。在那个时期,威尼斯的宗教思想已发生危机,种种骚动与不安都与反动的宗教势力的横行有关,因此下层人民的生活处于辛劳忧患之中。 方面是资产阶级的恣意作乐,另一方面是劳苦群众的悲苦境遇。我们从丁托莱托的许多画上,可以找到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如码头苦力、水手等等)。  

  在16世纪50至60年代,丁托莱托的绘画在充满感人的悲剧力量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诗意的境界。这是他加强宗教或神话人物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美的结果。尤其是那些以表现女性裸体为主的题材,人物更加丰满而多姿多彩。 



  从某种意义上看,丁托莱托的画风已和以庄严和谐的戏剧场面或华美秀丽的圣母形象为代表的文艺复兴的画风相去甚远了。怎样看待这种新风格,只能有一种解释:艺术家对他所生活的年代的不平现象,产生了强烈的揭示欲,以往的平静构图已不能体现他内心的激情,只有创造新的艺术奇迹。由于丁托莱托过分注重人物的运动姿势,忽视了人物的心理刻画。复杂的光线变化,空间的飞旋动作,都是为了表现他的绘画奇迹,丰富的想象力相对地冲淡了情节的真实性。尽管如此,他的探索对丰富后世的绘画手段仍有巨大的意义。

 

  

⑤保罗·委罗内塞

 

     委罗内塞出生于维罗纳,原名保罗·卡拉里,父亲是一名石匠,他因为出生地而获得“委罗内塞”绰号,并以此而闻名。 他和提香、丁托列托组成文艺复兴晚期威尼斯画派中的“三杰”。 委罗内塞少年时师从当地一位画家,很快他就已经可以独立作画了,1544年,他已经出师,在帕尔马以风格主义画风出名,但他迅速地发展出自己颜色丰富的独特画风。 1548年,他移居曼托瓦,在为当地教堂绘制了壁画,然后定居到威尼斯,1565年,他和导师的女儿结婚,后来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最终在威尼斯逝世。

 


                                      《阿哈修鲁斯面前的埃斯特》

 

 



                       《美神和战神》

 



 



                                        《在埃玛乌斯的晚餐》



                         《圣塞巴斯蒂亚诺的殉教》

 

 



                                       《迦拿的婚礼》



                                    《利未家的宴会》


 

    委罗内塞的创作题材有宗教和神话,也有现实的历史画,但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的,是那些描绘宴会的画面。《利未家的宴会》就是一例。 1572年,委罗内塞被控在这幅为圣保罗修道院食堂绘制的《利未家的宴会》(原名《西门家的宴会》)上,塞进了亵渎宗教的世俗内容,画了一些世俗丑物,因而触犯了宗教法庭,法庭即传他到庭受审。指出了画家所谓违犯宗教教规,是由于他添画了小丑、酗酒者、德国人、侏儒以及其他村夫俗物。

 但画家没有承认这是错的,他认为画家应享有一种诗意的放肆。所谓诗意的放肆,即指艺术家的个性与创作自由。后来法官宣布,限他三个月内,必须修改,否则将受到惩处。为了平息那次指控,委罗内塞决定将这幅画改题为《利未家的宴会》,表明画上的生活场影,不是圣经里的最后的晚餐,也不是西门家的宴会,而是一个凡夫的家宴。以此了结一场风波。

 

    不过,这样的作品作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反对神权、宣扬现世生活的欢乐是固然有其进步意义的,然对于反映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来说,它毕竟显得软弱无力了些,而且其思想深度也有逊于他的老师提香的作品。事实上,委罗内塞这种专事描绘欢乐热闹场景的绘画,给17世纪出现的欧洲巴洛克宫廷画风,造成了新的刺激。

 

   委罗内塞在绘画上,尤其是装饰性绘画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画有着灿烂的色彩和独具匠心的透视,构成了令人眩目的效果,对于后来十七世纪巴洛克绘画的影响十分深远。但是,他的画对人物内心和情感的刻画是不够的,还仅是表面的、外形的描画,缺少内在的力量。

 

 

 

作业

1.名词解释:

①文艺复兴 ②佛罗伦萨画派 ③威尼斯画派

2.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美术的三个重要画派是什么?其代表人物是谁?

3.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三个重要学派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4.意大利早期及盛期文艺复兴“三杰”各指谁?并简述其艺术成就。

5.文艺复兴美术的第一位巨人是谁?并简述其对美术史的贡献。

6.试述文艺复兴美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局限性。

7.试析威尼斯画派的一般风格和特征。

8.简析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的诞生》的艺术特色。

9.试述达·芬奇绘画的艺术成就和理论贡献。

10.试析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

11.简析乔尔乔纳绘画的艺术特色。

12.简析提香绘画的艺术成就。

13.试析维罗尼塞和丁托莱托的绘画特点。

 

思考题

1.文艺复兴美术对欧洲传统美术的继承和突破及在世界美术史的地位和影响。

 

 

相关链接

1乌菲齐中国展http://www.uffizichina.com/index1.html

2乌菲齐美术馆http://www.uffizi.com/

3贝里尼博物馆馆藏作品集http://www.vartcn.com/art/hhys/ghds/200804/16076.html

4卢浮宫http://www.louvre.fr/zh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威尼斯画派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面向全球的艺术家门户网站
外国美术简史1(适合考研)
乔凡尼.贝里尼Giovanni Bellini (1427—1516)意大利
维切里奥·提香: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派画家
意大利画家——贝利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