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二)

心理效应大多是心理学家通过心理实验得到的,有关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往往能体现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或基础理论。

而心理效应在传播活动中应用的范围很广,从研究领域来看,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从传播渠道看,主要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

本公众号将每双周与大家分享5个心理效应小知识,日积月累,带领大家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传播学。

01

曝光效应

     人们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对某个人或者事物接触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这个人或者事物招人喜爱、令人愉快,这种心理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次呈现某种刺激会使被试对该刺激的评价更为积极,对于各种新异刺激——如无意义音节、汉字、音乐片段、面孔等的曝光都能提高人们对它们的评价。以哈蒙·琼斯-艾伦实验为例,他们给被试呈现一个美丽女性的面庞,发现随着观看次数的增多,被试的面部(微笑的)肌肉变得更活跃了。曝光效应诱发了愉快的情感。

     从广告的角度看待曝光效应,则可理解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对某一品牌越熟悉,它对人们的吸引力就越大”。以2019年特仑苏的新年广告片为例,特仑苏邀请张钧甯、邓伦、陈道明等明星,采用“更好的2019,从哪里开始,做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生长,更好的逆生长”、“更好的爱自己,更好的打败自己”、“更好的老朋友,更好的新朋友”、“更好的家,更好的更大的家”,这一重复出现的对“更好”的理解和诠释,让受众记住特仑苏这个品牌,以及它所蕴含的理念,曝光效应显见。

02

爆冷门效应

    在赌博中,如果在一个很少有人下注的一门下注而大赢,就被称为“爆冷门”。爆冷门因为其出乎意料和新颖独到,容易吸引大众眼球,在短期内引发大量的关注和巨大的影响,这就是“爆冷门效应”。

     心理学家在研究引起注意的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时就指出,新颖奇异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京城幼儿园出现女保安;英国糕点师制作离婚蛋糕;婚庆公司帮助打理离婚的系列事宜等等。这样的新闻因为其新异性而被注意。“爆冷门效应”就是强调冷门、强调“黑马”的独特性及其关注度和影响的广泛性。

03

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曾经不止一个人预计说,如果他毕业后进行晶体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一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甘当人梯,提出一个个课题,指引别人进行研究,登上一座座科学的顶峰。于是有人把他这种甘为人梯的行动称为“人梯效应”,也称作“贝尔效应”。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最需要贝尔这种甘为人梯精神的是新闻编辑人员。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师”与“总指挥”,也是“总把关人”,需要有较高的素质,如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思想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等,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甘为人梯的品格。新闻编辑作为幕后人员,其工作性质注定了他们的工作是关在编辑室中“寂寞的”默默耕耘,具有为他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的同时又必须具备较强的本职工作的能力,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04

避雷针效应

     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使云层所带的电迅速导入地下,从而使建筑物免被雷击,这就是避雷针效应。避雷针效应对从业者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和职业倦怠的新闻传媒领域具有隐喻意义。如果把竞争压力和职业倦怠类比为雷电,那么多样化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式就可以类比为媒介机构的避雷针。

     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压力与纾解”以及“怎样认识和克服职业倦怠”这两类议题,早在2005年,《中国记者》杂志就以两期的“FOCUS”专栏进行探讨。2012年第1—12期,《中国记者》连续刊发12篇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雯文撰写的《心理咨询师手记》,旨在提高对媒体人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探讨改变媒体人心理'亚健康'的方法,这一系列文章得到业内同仁的认同。

     事实上,对于新闻从业者人员来说竞争压力和职业倦怠的“雷电”随时存在,媒介机构如何能够形成“避雷针效应”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媒介机构保护员工身心健康,如建立休假机制,为员工生活中的困难提供帮助,请专业人员开设心理咨询等。媒介机构必须主动预防职业倦怠,比如实行短期修整或培训,建立采编人员岗位轮换交流制度等,这些制度化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培养员工积极的心态,营造和谐气氛,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组织方面的有效支持,舒缓竞争压力并降低职业倦怠发生的可能性。

05

布里丹毛驴效应

     布里丹毛驴效应指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很多时候,机会稍纵即逝,并不会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这一效应名称来源于法国哲学家布里丹的故事。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一天,送草料的农民出于对布里丹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结果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同的干草之间,左看看,右瞅瞅,犹犹豫豫始终也无法决定究竟选择哪一堆好。就这样,这头可怜的毛驴最终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在新闻行业中,记者经常受此效应影响。记者的工作常常需要当机立断,很多新闻线索转眼即逝。以新闻摄影为例,新闻摄影抓取的典型性瞬间形象一旦错过时机,就再也没有机会补救了。新闻摄影记者既要深入生活,长期构思,又要有随机应变、当机立断的能力,对任何新闻事件都能做出最迅速的职业反应。

     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待布里丹毛驴效应,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时候并不需要完全理性的决策行为,比如我们在超市买牙膏,不太可能会先比较所有的牙膏,而只是在看到某一品牌时,或许是受广告的影响,或许是临时心头一动就做出了决择,正是有了这种靠经验或潜意识进行决策的方式,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轻松容易,而不至于陷入布利丹毛驴效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吐血整理100个心理学效应3
【心理学效应】布里丹毛驴效应
墨菲定律之毛驴效应,不要让自己变成一头蠢驴
【健康心理】趣味心理:决策者的大忌——布里丹毛驴效应
布里丹毛驴效应
波纹效应&布里丹毛驴效应&不值得定&长尾效应&超限效应&拆屋效应&成败效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