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读《论语》?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经典,堪称人类的圣经。它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同然”的东西,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也发现了在所有组织当中,家庭组织是最易于和谐的,是最省力的,也是最可持续的自力组织。在家庭组织当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贞,此三伦推及全社会,则成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朋友有信。此五伦成为全社会的伦理准则,坚守之则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太平。此由近而远的修齐治平理想,也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理想。未来人类之和谐还得靠《论语》,要建立一亇平等的、不相互压迫的、温情脉脉的礼乐社会,若无《论语》作为文化基础,是不能实现此伟大理想的。钱穆先生说的好!中国的读书人应负有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那么怎么样读《论语》呢?

一、读经的一般方法

从古代读经的一般方法看,无论是宋之张载,还是朱熹等,都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先要读熟,以至于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使书中的话就像从自己的口中说出来一样。古代在私塾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念书,念至能滚瓜烂熟,抑或倒背如流,倒背如流是形容诵读的熟练,不是逆着背诵,而是指从书中何处起背,都能从起处背得下来。至于书中的意思,还有训诂与道理等,尚不要求,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对理解的要求在养蒙阶段之后。

成人读经的方法与私塾养蒙阶段的儿童有所区别。区别在于既要念熟,还要理解、领悟,理解与领悟不了要反反复复地读,反反复复地温习,反反复复地思考,反反复复的请教,反反复复的讨论,反反复复的查找资料,要下死功夫,直到弄通为止。正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时习”既有复习温习之意,也有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在实践中体悟之意。“有朋自这方来”,所悦者何也?悦者在于切磋学问,在于交流学问。《礼记》中之《学记》也讲独学容易导致孤陋寡闻,言下之意读书不要忽略了切磋与交流。所以古人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恩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说法。

博学在于精读经典为主,熟读、读通一本,再开始读另一本,从朱子的读书方法看,一般的顺序是先四书后五经;在四书中,先《大学》,次《论语》,再《孟子》,最后《中庸》;在五经中,则依次为《诗经》《尚书》《礼经》,至于《易经》则待学人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时读也不晚;《春秋》从前也不敢轻率地让求学者读,即使读也是读《春秋》原文与《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如同读史。

“博学之”在于精读经典为主,其次则“史”、“子”与“集”。熟读、读通一本,再开始读另一本,从朱子的读书方法看,一般的顺序是先四书后五经;在四书中,先《大学》,次《论语》,再《孟子》,最后《中庸》;在五经中,则依次为《诗经》《尚书》《礼经》,至于《易经》则待学人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时读也不晚;《春秋》从前也不敢轻率地让求学者读,即使读也是读《春秋》原文与《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如同读史。

“审问之”在于仔细考证,反复询问,如孔子进了太庙“每事问”。问的方法,向老师求问,向同学求问,向长者求问,向渔夫樵夫求问,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查找圣贤留下的书、文等向古代圣贤求问。

“慎思之”在于学与思的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然而思考若不以背诵为前提,思考什么呢?头脑是空白一片。所以横渠云:“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意思是说不背诵,实在难以思考。并且熟读达至背诵,就会将所读的内容贯通起来,一旦贯通,其义理自然显现出来。

“明辨之”在于读书既要广大,又要知其精微处。不广大不能得其义理,不精微难以应用。如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仁者与智者所显现皆在爱人,但是两者不同,仁者是安于爱人,安于为别人服务的人,如此才心安理得;而智者,其用心在利益,因为他深知爱人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因此他能爱人。所以仁者与智者是有区别的。

“笃行之”,所重者在于学以致用,在应用中提高对经书的理解与领悟。宋朝有位伟大的教育家胡安定就提出“经义”与“治事”的二科教学法,“经义”类于传道,“治事”类于授业,譬如学军事,就必须从当士兵做起,在军事实践中理解关于战争的道理,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还有书法、舞蹈、音乐、陶艺等均需要在实践中磨砺,从而使道艺合一、体用不二。

总之,读书有一共同点就是要熟读而至背诵。这一点也许正是钱学森所问的为什么今天出不了大师的真正原因。

二、读“论语”的心境

孔子是“圣之时也”,《论语》是我们学习孔子思想最重要的著作。“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之言、畏大人。”意思就是说对圣人之言要有一种敬畏,因此在我们读《论语》时,要有敬畏感,要心存温情与敬意。

孔子还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孔子之意在于居敬持志,所读所学学才会牢固不忘。孟子的意思是让人保持恭敬,将失去的本心收回来,使之处于不受诱惑不受干扰的状态,读书思考效果才会显著。

读《论语》一定要将它视为圣书,要精读它。一句一章去读,读熟了,再理解其中的意思,并思考他字外之意。若有一句一章实在无法理解,可以暂且搁置,读下一句下一章,《论语》有一特点,每一章都是一完整的故事或是一完整的论述,是语录体,与《孟子》不同。每章皆独立而成,共四佰九十八章,从其中任何一章读起皆可。依钱穆先生言,若从中能精通五十章,一般学生就足以应对各种人生的问题了。当然,说此,并非让大家仅读通五十章,而是说《论语》的精辟与特征。鼓励大家把心思、把功夫用在读《论语》上。故对于对于暂且弄不通或不完全懂、搁置下来的章句,在读通后面的章句之后,再来一回马枪,继续钻研,直到弄懂搞通为止。

读书,尤其是精读之书,一定要不怕麻烦,要细致,切不能粗心,没有捷径可言。要一层一层的剥,由表及里,把肉去掉了,才看见骨头,骨头看见了,才见骨髓,如此读书,方有收获。读书要从无疑问,逐渐到有疑问,最后又到无疑问。解决疑问的方法一定不能依赖他人,一定须自己来解决,断了指望他人之心,学门门才会进步。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根本仍在求学者本身的努力,不到理解领悟至相当程度,是不予指点的。《论语》所重在学,而不在教。意思就是自学为主,不能依靠别人。如同种地,自家的地,只能依靠自己的勤劳种植。

读书要专心专一,读《论语》就不能同时读《孟子》,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个小悦乎?”就要忘记“学而时习不亦乐乎?”更不能又想着下一句,即“人不知而无愠,不个小君子乎?”当然在遇到牵扯的相关问题时,譬如《论语》中有引用《诗经》的话,须查找《诗经》的相关资料,但查清了仍须回来,继续一句一章的研读《论语》。

朱子曾在屏山学堂的时候,一日与众弟子登台,看到台上杂草丛生,就将草地平均分给几位士兵清除,其中有一位士兵除草,连根拔起,速度最慢。别人都拔完了,他还在拔,于是朱子就问大家谁拔得最快,大家都以为已经拔完草的士兵,而朱子却说连根拔起,速度最慢的士兵其实最快。试想除草不拔根,有用吗?过一段时日,草又长起,仍须再来。读书也应这样。

三、循序渐进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孟子说:“进锐者退速”。孔子孟子用意仍在读书要循序渐进,不可贪多,多则惑。比如吃饭,要一口一口吃,吃出滋味来,再吃下一口,这样饭菜才能转化为精血,囫囵吞枣地吃下去,没有用。

读书也好比与人相识,初次见面,仅能认识外表。再次相见则可了解职业、姓名、藉贯等,继续则可对其价值观、行为习惯等有更多了解,认识再久,则一眼就可看穿他。

读书宁慢勿快,宁拙勿巧。曾参就是这样的一亇人,《论语》记载:“参也鲁”,意思是说曾参迟钝。然而曾参最后得到孔子真传,与孔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五大圣人。曾子的故事很多,有为教育儿子不说谎话的“曾子烹彘”的故事,有“啮指痛心”孝敬其母的故事,有守礼一贯的“曾子换席”的故事等等。曾子修身的功夫实在是依靠他的至诚之心与说一不二的实践力而达到的。他日三省其身,与人交往,“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他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谦虚谨慎,正由于此,以其迟钝之天资,而获得孔子之真传,成为五圣之一。

四、义理、考据与辞章三者兼顾,以义理为主。

先说考据,所谓考据的目的就是对《论语》中的每句话,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要有充分的了解,由此而知说话人说此话的合理性与精神所在。在这里借用钱穆先生的例子予以说明。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里有考据的地方冇两处。一者“矢”为什么是发誓的意思呢?朱子考据说,古人发誓的句子就是前面有“所”,后面有“者”,这样的句子就是古人的誓辞。二者孔子为何去见南子呢?朱子在此处引用了古礼,说“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孔子当时在卫国任职,受南子之请而拜访南子,实属正常之举。再考据,又知《史记》有如下记载:“四方之君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史记》又说:“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这样经此考据,自然可以知道孔子见南子实属合礼而不得已之举。

其次说义理。考据明了义理自然明。这是清代学者的看法,其实也未尽然。仅从文字上寻找,是很难得到的,要向自己的心性求,使自己钻到圣人的心里,理解圣人的心,从而义理才能得到。魏晋玄学之“得意忘言”,最能启发人,从文字背后找寻。而要理解文字之外的东西,则必须反求诸己,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从中体悟出真义。汤公用彤先生讲得好!他说:“徒于文字上寻求而乏心性之体会,则所获者其糟泊而已”。(《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跋》)

还有辞章。《论语》是散文中的小品文,意境极高。它与《孟子》不同,《孟子》是大文章,此区别如《史记》与《汉书》之不同。 《论语》中之比兴手法,甚多,在诵读中,用心去体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读至此,似乎有一松柏临雪而挺直的画面,此中所喻之意在于坚贞不屈服。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上记载关于赋比兴的文字: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在读《论语》中,一定要体会其中的赋比兴的手法,不要将《论语》当成一死板的说教书。读得越多,体会越深,乐趣也越多。

总之要考据、义理、辞章三者兼顾。

五、述而不作

读《论语》一定不能先入为主,心要虚空,如同临帖,先不能有自己。口中背诵如同背自己讲的话,并且不能随便增加字或者减少字,随意杜撰。现在很多人读书,有傲慢心,没有读通圣人的真义,就先入为主的自以为是,将自己的看法硬接在圣人身上,强说成是圣人的意思。读书一定要谦虚,像不识字的人一样,一字一句地研读书中每一亇字每一句话的含意,不带成见地熟读。今天理解不了,明天理解不了,但总有一天,书中之真义会蹦出来的。

读《论语》,还要注意选择版本。大致说来朱注本,即《朱熹集注》最胜。朱注按照钱穆先生讲有三大长处,一则简明,二则深入浅出,三则在义理、考据、辞章三方面皆优,因此选择古本以朱注为优。然朱注毕竟远在宋朝,时代离今天已久远,作为今天的学人不妨再选择钱穆的《论语新解》作为参考,会更有益于理解。

雷原于学圃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卷二百九十八
《四书》概论-头条网
吕欣:朱熹的“为文”论
论语集释         程树德撰
陈复兴:读《吴小如讲<孟子>》
宋代理学三书随扎 《论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