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的这1个动作,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

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阿若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邯郸初中生遭三名同学霸凌杀害”一案,牵动着全中国父母的心。

被害者父亲披露的一些案件细节里,其中一幕特别令我愤怒:

案发后,被害者父亲和警察去凶手家敲门,凌晨两点,敲了两个多小时,凶手父母就是不开门。

他们的理由是:

“不想让他们来问孩子,怕把孩子吓到。”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他们的孩子可是把别人的孩子杀害埋尸!

不怕自己孩子为非作歹杀人放火,却怕别人讨要公道时声音太大吓到孩子。

很多网友说,正是因为这对父母溺爱孩子,才养出了杀人恶魔。

养出杀人恶魔不假,但其实,这并不是“溺爱”。

心理学书籍《深度关系》中有一句话:

真正被“溺爱”过的孩子,人格高度成熟。

他们为人处世温柔和善,内在世界阳光积极,绝不会破坏性地攻击他人。

或许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也需要了解一个颠覆常识的真相:

很多父母口中的“溺爱”,其实是谎言。

图源:pexels

01

“溺爱”

是一种匮乏的爱

《深度关系》里写了一个真实故事:

作者有一位女性朋友,小时候爸爸不闻不问,严重缺席;妈妈把她当“情绪垃圾桶”,经常歇斯底里地冲她咆哮。

她的童年就像活在地狱里一样,严重缺乏父母宠爱。

可女孩却说:“我们是大老粗,不会教育闺女,我们的方式就是宠她,溺爱她。”

他说这话很坦然,一点没觉得不对。

但在旁观者看来,这话简直“荒谬”:一个从不陪孩子的父亲,一个总是骂孩子的母亲,怎么可能宠爱孩子?

女孩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意,更别说被“溺爱”了。

然而,这位父亲的表达方式,我们在很多父母身上都能看到。

图源:pexels

就像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丢给老人照顾,或者偶尔跟孩子打一通视频电话;

他们不关心孩子在学校开不开心,只关心成绩:必须考到多少分、必须学好某个科目、必须听老师话,不然我回来收拾你……

孩子调皮捣蛋了,就指责孩子:“我就是太溺爱你了!”

其实,真正的问题出在他们陪伴孩子的方式:

只关注物质需求,不关注精神需求。

图源:pexels

虽然比完全不陪好一些,但也支持不到孩子。

因为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只愿意听他们想听的话,我一次次想要表达真实想法,可父母没有一次愿意听。”

于是,这些孩子对爱的感受非常匮乏。

对家庭的内在体验,也憋屈、压抑,充满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

这些匮乏、愤怒的感受和体验,会让一个孩子喜欢向外攻击别人。

不懂得怎么尊重自己,也不懂得尊重并敬畏他人的生命。

比如,通过霸凌同学宣泄情绪、做一些很有破坏性的事情。

或者,因为想法、需求和感受得不到回应,感到孤独无助、绝望厌世,向内攻击自己。

就像日本一名“妈宝男”山本龙太,从小被妈妈“溺爱”,生活、学习被严格控制,成长得孤僻内向。

他经常自残,身上有很多伤口,成年后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一名教授,蓄谋杀死了教授。

其实,无论是向外攻击别人,还是向内攻击自己,本质上都是因为:

内在的爱,太匮乏了。

这种匮乏,不是指物质照料,而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有在爱着自己,内在是“空”的。

02

孩子需要的

是真正的溺爱

守旧观念里的溺爱,其实根本不是爱。
当一个父母抱怨:“我就是太溺爱孩子了,才把他养得这么无法无天。”
他们其实是在说:
“我给孩子的已经够多了,我做到了一个好父母该做的。
孩子没被教好,是他们天生坏,我太爱他们,狠不下心管教他们才会这样。”

就像恶贯满盈的“黑老大”孙小果,强奸5名女性,其中4名未满18岁,还在公共场合持械凌辱两名女孩,最终被判死刑。

孙小果7岁时父母离婚,妈妈忙于工作,为了弥补亏欠给孙小果很多钱,娇纵他在外面作恶。

第一次听到儿子因强奸被捕,妈妈利用职务之便,把孙小果的年龄从19岁改成17岁,以未成年人的身份避免了刑事惩罚。

后来孙小果被捕入狱,妈妈含泪说:

“作为一个母亲,我不疼爱他是不可能的,只能竭尽全力减轻处罚。”

而孙小果也继承了妈妈的“溺爱”模式,极其“溺爱”自己的女儿。

他这样描述自己对女儿的爱:“天上的月亮摘不到,不然女儿要月亮都会摘。”

从妈妈到儿子,都无底线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可对孩子的人格培养,丝毫不做建树。

这不是“溺爱”,而是利用孩子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图源:pexels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提出一个观点: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健康、未来充满了焦虑担忧,就容易对孩子有求必应,因为潜意识里,他们认为这样做焦虑担忧会消失。”

但这只是本能反应,并不是从心出发、理智健康的“爱”。

真正被大人好好宠爱甚至溺爱过的孩子,反而会成长得健康饱满。

就像白日梦旅行公司的创始人孙博,从小跟着奶奶长大。读幼儿园时,有一次老师跟奶奶告状,说她不睡午觉,影响了其他小朋友。

奶奶竟然为此从北辞职,在孙女读的幼儿园当了一名校医,只为了让孙女午休时间,能去她办公室玩。

孙博整个童年里,奶奶都是这样对她的,但她没有被惯得无法无天,而是把奶奶给她的宠爱,变成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伸展到人生各个地方。

比如,她对待朋友温柔至极,人性化程度很高,极富想象力和冲劲,创业做得风生水起。

如果照料者在能力范围内,力所能及地照顾、接纳孩子的感受,并对此感到心甘情愿,孩子就会爱上照料者,进而爱上整个世界。

就像《深度关系》中写的:

不要惧怕去爱,特别是对孩子的爱,那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当孩子在童年得到了爱和基本满足,将会是他们一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富。

图源:pexels

03

不要惧怕爱孩子
不要吝啬爱自己

溺爱孩子是件好事,因为溺爱本质上是无条件的爱。

孩子能从父母满溢的爱意里感受到:

“我很好,我很安全,我很有存在感,这个世界会包容我的一切。”

然而,我们的文化倾向于把父母无条件爱孩子的表现,曲解为“溺爱”。

比如,看到孩子朝妈妈表达愤怒,却没被惩罚,就说“你太溺爱孩子了。”

在这种环境里,父母可能会把握不好方向,或者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宠坏了孩子。

为此,大家可以参考这两点:

首先,重视自己的体验感。

你是否心甘情愿满足孩子,为孩子的笑容感到开心?

你是否一想到孩子就高兴,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你是否能接受孩子的任何一面,哪怕是坏的一面?

我想,没有父母能拍着胸脯说:以上三点,我百分百能做到。

因为父母也是人,也会累,也会对育儿感到焦虑不满。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注意:累的时候,不要逼着自己去满足孩子。

而是调整自己,确保自己在育儿过程中,总体体验是愉快的。

父母一定要重视自己的体验感,不要让自己太累,因为疲惫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会烦躁不满,这种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大大削减孩子对爱的感受度。

感到疲惫不满时,先调整自己,等到好一些了,愿意心甘情愿、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了,再处理亲子关系。

父母内在的愉快大于怨气,孩子就能感受到更多爱意;

图源:pexels

然后,重视孩子的体验感。

有没有被溺爱,父母说了其实不算,要看孩子的感觉。

比如,我有位来访者,妈妈希望她嫁给有钱男人,因为觉得自己把她溺爱得天真任性,只有有钱人能满足她的任性。

但这位来访者其实并不任性,面对朋友时挺会照顾人,只是面对妈妈时会“对着干”,以此来摆脱妈妈的控制欲。

来访者多次跟妈妈表达过“自己想去北上广闯一闯,不想那么早嫁人”。

孩子真正想告诉妈妈的是:我觉得你并不了解我,你做的决定并不适合我。

但妈妈听不进去,理解不到孩子的意思,无法对孩子感同身受。

直到有一次过年,妈妈冷不丁问了她一句:“你为什么非要出去闯?你到底咋想的?”

来访者情绪一下子涌出来了,一边说一边眼泪直流。

她觉得,这是自己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妈妈“关心”。

图源:pexels

虽然妈妈平时也挺关心自己的,但从来没有被关心的感觉,只觉得被控制、被约束。

而此时此刻,妈妈竟然问自己“咋想的”。

那一刻,来访者第一次感觉到:妈妈是爱我的,至少有在努力用她的方式爱我。

当孩子体验到被父母爱着,那一刻,内心的焦虑不安都会被驱散,就好像黑暗中打入一道光一样。

当孩子愿意告诉父母,自己对他们的爱作何体验,其实就是在告诉父母:他们希望自己以何种方式被爱着。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比昂有一个经典概念: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负爱。

什么是负爱?就是有爱不表达,或者传达不到对方心里。

一段充满负爱的亲子关系,无论父母多努力,孩子也很难感到自己被爱着;

而一段充满爱的亲子关系,父母能自然表达爱,孩子也能舒舒服服接受爱。

亲子关系里的溺爱,就属于后者。

请给孩子“正爱”,让爱从父母流向孩子,又从孩子流向外界。

童年被溺爱过的孩子,会更加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热爱这个广阔的世界。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的愤怒里,藏着被亏欠的童年
【视频 文字稿】张海音:如果我有幸,在咨询室陪你成长
“你是我生的,我还管不了你了?”|纠缠型母亲与关系混淆
2010年江苏婚姻家庭咨询师三级试卷原题\真题
婴幼儿心理行为与亲子关系——刘莹
为什么“尊重”孩子的父母,会养出没有自我的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