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荆楚文化:老莱子与隐士文化【选编】

荆楚文化:老莱子与隐士文化【选编】

2010-09-12 13:02:40|  分类: 楚文化研究 阅读171 评论0   字号: 订阅 - 文化大观园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隐士、隐居】

 

 隐士:   

1、旧指隐居的人。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隐士或是振衣而归的高士情怀,或是陶醉其中的怡然自乐。

“隐士”是个名词,偏正式结构,落点在“士”。意思是隐藏的“士”。“士”就是知识分子,是学者,是有学问、有思想、有智慧的人。“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隐士与处士,《孟子·滕文公下》中所称的“处士”(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也就是隐士,指的是有才有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但这个“处士”,是指从来未做过官的人。先官后隐如陶渊明也叫隐士,却不能叫“处士”。旧时认为隐居的人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旧唐书·隐逸》称“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易·蛊》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隐居求高,即是人品高尚的人,所以“隐士”又叫“高士”。

 

   古代隐士名人:历朝历代皆有隐士,如“殷世三仁”中的微子、箕子。四皓(甪lu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东园公〉,老莱子,孔子,颜回,伯夷,叔齐,许由,竹林七贤,卧龙先生,陶渊明,林逋,黄宗羲等。

 

隐居:

   1、退居乡里或乡野,深居不肯出仕。多指由于对统治者不满或有厌世思想而住在偏僻地方,不出来做官。

  “或偷合而苟进兮,或隐居而深藏。”——《楚辞·惜誓》王逸注:“或有修行德义,隐藏深山,而君不照知也。”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朱晦翁)遂弃官不做,隐居本处武夷山中。”——《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2、指隐士的住所。

  “白鹤青岩半,幽人有隐居。”——唐·孟浩然 《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诗

  “政和间,余过御儿,访其隐居。”——宋·何薳《春渚纪闻·徐氏父子俊伟》

  

中国隐士文化是颇为发达的,是与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比如魏晋文人,其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既和当时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和当时战乱频仍,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知识分子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就很难自拔。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六朝隐士之多,为历代之冠。古代知识分子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远离政治,避实就虚,探究玄理,乃至隐逸高蹈,就是其表现。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生成的“隐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

 

 

【中国古代隐士之十种】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传席先生,把中国古代隐士分为十种。

  

一 完全归隐:归于此类的隐士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即使朝廷派人来多次来请,他们也拒不出仕,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

二 仕而后隐:这种类型的隐士在中国很多,当过官,因为对官场的不满而解冠归去。这其中,名气最大的是东晋的淘渊明,其隐逸的名气甚至超过了其诗名。

三 半仕半隐:此类人先是做官,但后来不愿做了,可辞官又无保于生计,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过着实际的隐居生活,虽然不具隐士的名分,但却具有隐士的思想,如唐代的王维。

四 忽隐忽仕:如元明之交的王蒙、明末的董其昌,均是先做官,然后又隐居,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复出仕,之后再归去。

五 隐于庙堂:这类隐仕,虽然做官,但不执着于政事。

六 似隐实假:如明代隐士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

七 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八 以隐求仕:通过隐逸来博得名声引起朝廷的关注,然后出仕,即所谓的“终南捷径”。如唐代的卢藏用早考中进士后,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他曾对友人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

九 无奈而隐: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

十 真隐而仕: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是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殷商时的伊尹、元末的刘基,名气最大的是三国时的诸葛亮。

(本文根据陈传席先生《隐士和隐士文化问题》整理而成)

 

 

【千古大隐老莱子】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姓老,名耳,字聃,出生于康王时期,卒于惠王时期。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肇始人之一。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原籍为宋国相县厉乡曲仁里,成年后出仕周都洛阳守藏室史,号伯阳,官称老阳子,后因周王室变乱去职归乡,改姓李,南下迁隐途中始作不朽巨著《道德经》或《老子》。老年时隐居楚国蒙山(今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侍养父母,号“莱”或人称“老莱子”,被推崇为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现荆门象山存有老莱子隐居时的“老莱山庄”(在湖北省荆门市荆门城西象山东北麓竹皮河畔)、“孝隐亭”等诸多遗迹、遗碑及民间传说。1993年,在荆门市郭店村战国楚墓(原楚国都城纪郢近郊)中发现了世存最早的竹简本《老子》,佐证了老莱子曾在荆门地区活动并发生了深刻影响。荆门郭店楚简《老子》、古文献中“老莱子言说”及“斑衣娱亲”、“孔子拜访”“不朝楚王”等民间故事。老莱子以孝和隐著称于世,是荆楚地区极为难得的先秦重要思想文化遗产。

 

老莱子生活在社会发生激剧变革的春秋时代,因看不惯世间的名利角逐和诸侯兼并,隐居在荆门象山脚下,垦荒耕田,奉养双亲。据古籍记载,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应楚昭王之邀来楚国,会见老莱子,请教如何辅助国君。老莱子要孔子改变那种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表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忘却善恶、顺乎自然、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其言论在战国时期多为各国策士征引。老莱子追求精神的愉悦,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做一名散淡、逍遥的隐逸之人,隐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无前479年)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乱世,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蕴食薮,垦山播护。”楚惠王自驾车前往,迎接老莱子到郢都出任官职,辅助国政。他谢绝说:“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为避免楚惠王再来聘求,他弃去茅舍,渡过长江,至江陵江南地区栖身,过着“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据其遗粒足以食也”的隐居生活。《史记·老子列传·正义》引《列仙传》云:“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葅芰为食,垦山播种五谷。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乌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古列女传·老莱子妻》所述“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铁鉞”,便是老莱子当时思想和生活的写照。此外,关于老莱子的“隐”,《庄子》、《战国策》、《尸子》、《大戴礼记》、《列仙传》、《高士传》也有记载。  

 

老莱子为什么“逃世”?是因为“当时世乱”。老莱子是楚人,所谓“世乱” 当指老莱子随族人迁鄢以后所见到的楚灵王及以后的楚王的霸政和征战。当然包括如“楚公室乱”在内的“世乱”。 楚灵王是十分热心霸政的楚王,他即位三年,即会盟诸侯于申,俨然自为盟主。六年,章华之宫落成,召鲁君往贺。八年,迁许于夷,迁城父入于陈,迁方城以外之人于叶。十年,诱杀蔡灵侯,灭蔡,以蔡世子为牺牲祭山。十一年,派兵围徐以威胁吴国。以上都是灵王霸政的行径。楚灵王热衷于霸政,对内不实行改革,这在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元前594年)之后,各国不同程度地改变奴隶主贵族的所有制为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的当时,是一种十分落后的政治。楚平王篡夺政权后,继续实行霸政。《左传·昭公十九年》载,楚人城州来,向吴挑衅。正如楚庄曾孙沈尹戌所说:“今宫室无量,民人日骇,劳疲死转,忘寝与食。”然而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的谗言,致使太子建出奔,因而杀太子傅伍奢及子尚,尚弟员奔吴,为后来吴军攻入郢埋下了祸根。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晋用周室名义,会盟诸侯于召陵,谋攻楚;吴与蔡、唐联合攻楚,破郢都后,昭王逃入云梦泽中,后奔随,申包胥求救于秦。十一年(公元前505年),秦救楚,败吴兵。十二年(公元前504年),吴再度攻楚,败其舟师,又攻其陆师,楚惧,迁都于鄀。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吴攻陈,昭王救陈死于军中,楚惠王继位,迁都鄢。楚惠王八年(公元前481年)孔子见老莱子五年后,楚公室又发生“白公之乱”。使年迈的老莱子受到极大的冲击,致使他离开鄢地,“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老莱子的“隐”,并非厌世,而是对楚灵王及以后的楚王霸政的批判。如果楚王能放弃霸政,也许老莱子会是另外一种态度。《古列女传》载,楚王驾至莱子之门,“王曰:‘寡人愚陋,独守宗庙,愿先生幸之。’老莱子曰:‘仆山野之人,不足守政。’ 王复曰:‘守国之政,孤愿变先生之志。’老莱子曰:‘诺。’”这里的一个“诺” 字,既表明了老莱子“隐” 的矛盾心情,也揭示他“隐”的批判霸政的时代特征。老萊子的“隐”有着深厚的哲学内涵。老莱子的“隐” 是一种爱身、自重的表现。

 

老莱子于楚惠王末年卒,遗著有《老莱子》16篇(一说15篇)。

 

 

【有关“隐士”的古典诗词】

 

  四皓南隐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阮瑀《隐士》

  孰知富生祸,取富不取贫。宝玉忌出璞,出璞先为尘。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君子隐石壁,道书为我邻。寝兴思其义,澹泊味始真。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草木择地生,禽鸟顺性飞。——孟郊《隐士》

  强效忘机者,斯人尚未忘。 ——孟郊《怀南岳隐士》

  潜书周隐士,白云今有期。——元稹 《寄隐客》

  近闻胡隐士,潜认得心王。不恨百年促,翻悲万劫长。有修终有限,无事亦无殃。慎莫通方便,应机不顿忘。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元稹《悟禅三首寄胡果》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白居易 《中隐》

  今来招隐士,恨不见琼枝。——李德裕《访韦楚老不遇》

  近逢商洛客,知尔住南塘。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许浑《寄题南山王隐居(一作王隐士居)》

  磻溪连灞水,商岭接秦山。青汉不回驾,白云长掩关。雀喧知鹤静,凫戏识鸥闲。却笑南昌尉,悠悠城市间。——许浑 《题灞西骆隐士》

  紫府丹成化鹤群,青松手植变龙文。壶中别有仙家日,岭上犹多隐士云。——李商隐《题道静院院在中条山故王颜中丞所置虢州刺史…写真存焉》

  行簪隐士冠,卧读先贤传。 ——韩偓《南亭》

  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经文是妄言。出浦钓船惊宿雁,伐岩樵斧迸寒猿。行人莫问师宗旨,眼不浮华耳不喧。——杜荀鹤《题江寺禅和》

  病后霜髭出,衡门寂寞中。蠹侵书帙损,尘覆酒樽空。池暗菰蒲雨,径香兰蕙风。幽闲已得趣,不见卜穷通。——李中《书蔡隐士壁》

  烟萝拥竹关,物外自求安。逼枕溪声近,当檐岳色寒。药苗应自采,琴调对谁弹。待了浮名后,依君共挂冠。——李中《寄庐山庄隐士》

  盛府宾寮八十馀,闭门高卧兴无如。梁王苑里相逢早,润浦城中得信疏。狼藉杯盘重会面,风流才调一如初。愿君百岁犹强健,他日相寻隐士庐。——徐铉《赠浙西顾推官》

  仙人好负局,隐士屡潜观。——张鷟《扬州青铜镜留与十娘》

  千峰映碧湘,真隐此中藏。饼不煮石吃,眉应似发长。风榸支酒瓮,鹤虱落琴床。虽斅忘机者,斯人尚未忘。——贯休《怀南岳隐士二首(一作赠隐者)》

 

描写隐士的文字:

  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或是振衣而归的高士情怀,或是陶醉其中的怡然自乐。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刘安:《招隐士》)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左思:《咏史》)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遥远的绝响 喻 军
我也来凑个热闹说说孔子:孔子的避世观初探(1)
中国古代文人隐士的隐居类型
【别名辞海】之《隐士的别名》
元 王振鹏 高士山水
摘言 正文 论陶渊明的避世隐居- 雨轩阁天下藏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