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资治通鉴:八十二|汉武帝 · 汉匈往事


我们现在说中国的版图像一只公鸡,这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演变而最终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有几个时代和几个皇帝很重要,汉武帝就是其中一位。


在汉朝初期,中国的版图远不是公鸡,最多只能算是个蛋,正是因为汉武帝的努力,才让这个蛋逐渐开始孵出鸡的雏形。


这个过程中,最值得讲述的,当然就是大汉与北方强敌匈奴之间的恩怨了。


冒顿和吕雉的“风流债”


自白登之后,大汉一直跟北方的匈奴部族保持着良好的“和亲”关系,名义上自己是匈奴人的老丈人,但实际上却用各种物产“孝敬”着匈奴部落,以求北部边境的安宁。


当然,从白登之围后,到武帝登基,中间还是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在此不妨说说,权当做个背景介绍。


刘邦死后,吕太后执掌皇权。无利不起早的冒顿单于听说了,马上振奋精神跑来欺负孤儿寡母了。他写了一封信给太后,说得特别猖狂:“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翻译一下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兄弟我是农民出身,长在荒郊野外,没见过什么世面,几次跑到你们边境上,都特别想去中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参观一下。刚好听说吕太后你现在也是寡居的状态,一个人闷闷不乐的。所以,我俩自己宅家里没什么好玩的,多无聊啊!不如凑一块玩一下,一起开心开心。


这封信的猥琐之情溢于言表。一方面是搞赤裸裸的军事威胁,要来中国“游玩参观”;一方面还非常不尊敬的要同自己的丈母娘“娱乐”一下。这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嘛。


刚拿到这封信的时候,吕太后也是这么认为的。她当即大怒,召集陈平、樊哙、季布等人开会,准备杀了匈奴使者,出兵攻打。樊哙是吕太后妹夫,听说冒顿这老小子给了自己家人这番奇耻大辱,同样咽不下这口气,马上向太后表明心迹,愿带十万大军横扫匈奴。


一旁的季布没有樊哙那么激动,幽幽的说,樊哙说这话完全不负责任,应当拉出去斩首。当年太祖高皇帝被匈奴困于平城的时候,樊哙作为上将军,带领着三十二万汉军,都无法解围,害得高皇帝在平城里头整整七天吃不上饭。这件事尚且历历在目,樊哙却在此大言不惭的说要带领十万大军踏平匈奴,这不扯淡嘛!


而且,匈奴人都是些蛮子,本来就跟禽兽差不多,为了几句话生气发怒,岂不是主动降低自己的智商和层次,拉到跟禽兽一样的水平?


吕太后毕竟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听了季布的这番话后,立刻从怒火中回过神来,明白了要以武力讨平匈奴,目下是不太可能的。她平复了心情,同意了季布的建议,并安排底下人回了封极其牛逼的国书给冒顿单于:


单于帅哥,您能记得我这个不成样子的老太婆,特地给我写信,约我一起娱乐,我实在是太喜出望外了!但冷静下来一想,老太婆我毕竟年纪大了,气色不好,头发掉得差不多了,牙齿也摇摇欲坠,连走路都颤颤巍巍的。单于帅哥,不知道您是从哪里听来的说我美若天仙的小道消息,肯定是弄错了,怎么还能让老太婆这样年老色衰的货色去玷污您的眼睛呢!所以老太婆就不亲自过去伺候您了,还希望您见谅!我这有几具车驾、几匹御马还不错,特此献给您,就让它们代替我时常侍奉在您左右吧!


大丈夫能屈能伸。吕太后真乃大丈夫也!


冒顿单于不是傻子,先前的那封国书主要也是用以刺探大汉朝中虚实的。当他看到自己的挑衅换来了这样一封国书的时候,他一点也没有因为吕太后在信中所表现出来的“懦弱”而感到爽歪歪,而是深深的意识到,这是一个老谋深算、城府极深的老太婆。他一刻也没耽搁,立刻回复了这封书信,言辞卑下,说自己不懂得中国的礼仪,之前多有冒犯,希望得到陛下的宽恕。


由此,双方继续着和亲政策,终吕太后一朝,匈奴不敢来犯。


吕太后一封书信,为北部边境带来数年的和平,远胜樊哙这种武夫所带领的几十万大军。


头号汉奸


当然,匈奴不打汉朝,不代表他们消停了,他们只是换了个方向继续征战罢了——向西,拿下了月氏、楼兰、乌孙等二十几个国家,将其都并入匈奴的管辖之下。


汉文帝登基不久,匈奴在北方边境又开始挑事,和我朝军队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汉文帝派出了灌婴率领八万五千大军将匈奴右贤王的部队赶到了塞外。这次作战,算不得是胜仗,最多只能算打了个平手。但这个平手很重要,至少能让冒顿看到汉朝的军事实力还是十分强大的,一点也没有衰弱。


于是,在武装冲突的次年,冒顿特地为此事写了书信给汉文帝。尽管汉地此时已经换了好几任皇帝,但冒顿单于仍然一如既往的老奸巨猾。他在信中首先炫耀了一下他现在的实力,“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完全的统一了北方草原的各游牧部落。随后,冒顿主动放下身段,表达了愿与大汉重修旧好,延续和亲政策的愿望。


冒顿希望维持汉匈和平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来,前一年灌婴的出击让他看到了汉朝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二来,虽然灭了西域诸国,但匈奴并不善于治理国家,他需要时间来处理这些新增的“内部事务”。因此,顺水推舟继续和亲自然是他的上上之选。


而汉文帝这边呢,自忖登基不久,也很多内部事务急需处理,因此召集群臣廷议后,答应了和亲的要求。


过了几年,冒顿死了,他的儿子稽粥成为了新任单于,号老上单于。


换了单于,那就意味着又要再和亲一次。但这次和亲出了点小插曲。这个插曲是由一个叫“中行说(zhong hang yue)”的宦官引起的,当时事情不大,却对后来的汉匈关系发生了深远影响。


大家千万不要因为看到中行说是宦官就看轻他,这哥们可是个超级牛人。


历史上没有记载中行说的出身,只说他是燕人。但不要小瞧“中行”这个姓,在春秋时期,这可是个非常厉害的家族,是晋国执掌朝政的六大家族之一(晋六卿:智、赵、韩、魏、范和中行),后来遭受智伯打击,家道中落。但从中行说后来表现出的素质来看,依然显现出鲜明的名门风范。至于中行说为什么会去做了太监,这个我们无从得知;但后台君猜想,中行说极有可能是个极其聪明且有抱负的人,一直很想往上爬,苦于汉初缺乏良好的选举制度,不得已选了“宦官”这条路去接近权力中枢。


但中行说的处心积虑却在孝文帝时期成了泡影——他被选中陪公主一起远赴匈奴和亲。中行说好不容易咬紧牙关断了自己的命根子进了宫,但换来的却是一个背井离乡、远赴北境的下场,自然很不甘心了。他向朝廷表达了自己不愿前往匈奴的意愿,甚至说出了“如果我去,一定会成为大汉祸患”的威胁之语,却没有收到任何成效,最终仍走上了出使匈奴的不归路。


果然,一到了匈奴,中行说立刻叛国投敌,投靠了单于,为其出谋划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汉奸”。


匈奴的差异化崛起之路


中行说做了“汉奸”,这是从汉人的角度来看的;而从匈奴人角度来看,中行说堪称匈奴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家”。


某种意义上来说,中行说也在行使着文化使者的职责。他去匈奴之前,匈奴的文化水平极其落后,连最基本的算术、记事都不会,他手把手教匈奴人分条记事的方法,帮助他们核算、记录自己部落的人口和牲口数目。同时,他还教匈奴人在“国书”上下功夫,把匈奴的国书制作得比汉朝的要宽大许多,在言辞上也加以修改,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在方方面面都压倒汉朝。


不过,如果只做这些事,他也就是一个普通谋士,远远称不上“战略家”。他之所以能被奉为匈奴历史上伟大的战略家,是因为他为匈奴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到了一条与汉朝差异化竞争的道路。


中行说发现,单凭军事实力,匈奴要胜过汉朝,但之所以在实力明显强过对方的情况下仍然要“屈尊”奉行和亲政策,是因为匈奴人特别喜欢汉朝的服饰和食物,他们希望通过和亲和互市获得这些物产。但这样的局面长此以往是非常不利匈奴的,因为这里头有两个很大的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过高的贸易依存度。匈奴人没有能力去学习汉朝服饰和食物的制作方法,只能通过交换来获得实物,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很高;而反观匈奴所能提供的货物,却并非汉朝所必需的。这样就会堕入恶性循环,匈奴人对汉朝货物的依赖越来越高,进口汉朝货物的量越来越大——以致于哪天汉朝一旦实施了禁运,匈奴社会会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


第二个潜在风险是文化征服。匈奴人之所以能够在那么长的时间里能跟汉朝对着干,说白了,就是因为他们走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就是因为他们是匈奴人。汉人是农耕民族,匈奴却是游牧民族,各有优劣,谁也制服不了谁。但如今匈奴人开始穿汉人的衣服,吃汉人的食物,逐渐丧失自己民族特性,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生活习惯、风俗上与汉人趋同,成为汉人的附庸,如何再继续跟汉人分庭抗礼呢?


敏锐觉察到这一点的中行说找到了单于,向他阐述了这番道理。他说,匈奴的人口总数,抵不上汉朝一个郡,然而却能跟汉朝分庭抗礼,根本原因在于匈奴有自己的民族特性,是个游牧民族,其社会的存亡和发展完全不用依赖汉朝。但如今匈奴人却越来越喜欢汉朝的服饰和食物,这是有悖于自己民族性的:汉朝的布料虽然舒服、漂亮,穿着它们却无法肆意纵马驰骋;汉朝的食物虽然美味,却不方便匈奴人在游牧过程中食用、储存。这样下去,匈奴部落将会丧失自己的民族性,从而丧失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逐步消亡。所以,应该尽早限制这些汉人衣食在部落中的普及,把匈奴人的习俗、审美重新拉回到草原游牧民族的道儿上来。


客观地讲,在那个历史时期,农耕文明也好、游牧文明也好,很难分清楚孰优孰劣,只是路子不同而已。农耕民族征服不了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也无法完全消灭农耕民族。匈奴人只要能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就能在中短期内保持住自己对汉朝的强大军事压力。因此,中行说提醒单于一定要避免被“汉化”,走有匈奴特色的发展道路,是具有极高战略眼光的。单于也是明白人,迅速采纳了中行说的建议。


为了保障匈奴人能坚定不移的走这条差异化道路,除了不穿汉人的衣服,不吃汉人的食物之外,中行说还一直在教育匈奴人:不要听汉人的道理。


汉朝早期,汉人对匈奴人的了解其实非常有限,而且习惯性的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匈奴社会的进步水平,认为他们是文明程度极低的野蛮人——从“匈奴”这个名字即可见一斑。而匈奴人呢,从小都在马背上长大,打打杀杀是他们擅长的,但坐而论道的能力确实无法跟汉人相比。所以每当汉使责难匈奴社会风俗几近野蛮人的时候,他们往往无以辩驳,时间长了,也会自然而然的对自己的文明感到一种自卑感——使得匈奴人每次在跟汉人接触的时候,都在潜移默化的“听汉人的道理”。


这恐怕比穿汉服、吃汉食所造成的影响更大,更有可能造成“和平演变”的结果。不过在中行说到了匈奴之后,这种局面就改变了——中行说口才了得,弥补了匈奴人在说客人才方面的空白。


一次,汉朝使者来访,又想趁机“教育”一下匈奴人。他在匈奴王庭上直言不讳的说,匈奴是个野蛮民族,因为你们特别轻视老年人。


中行说一听,反问道,你们汉人,每当有士兵要出发去戍守边疆的时候,家里的老人不是也会将好衣服、好食物送给出行者的吗?这在我们匈奴也是一样。老年人身体弱不能打仗,所以把好东西留给年轻人用度,从而保护整个部落的安全,实现长治久安,道理都是一样的,如何就说我们是轻视老年人了?如何就成为野蛮民族了?


汉使一见在这点上驳不倒中行说,就开始转换话题了。他责难匈奴人父子不分家,在同个毡房里睡觉;而且当父亲死后,儿子竟然娶自己的后妈做老婆,兄弟死后,活着的兄弟娶自己的嫂子或弟妹做老婆,这不是乱伦吗?生下来的孩子连辈分都弄不清楚,这不是野蛮民族是什么?


中行说不慌不忙的回答,匈奴部落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主要是为了确保种族血脉的延续。虽然这么做确有可能导致辈分混乱,但却能保障自己的权力和财富一定是由血亲来继承的。而你们汉人,虽然佯装正派,不搞“乱伦婚姻”,但家族内却经常出现互相残杀的情况,以致于最终导致改朝换姓的结果。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你们又有什么优越感可言?


汉使见又被驳倒,内心十分不甘,还想继续辩驳,但却被中行说制止了。他说,你们这些生活在土石房屋里的汉人,不要再叨叨这些没用的话了。汉匈之间的关系很简单,只要你们每年能保质保量的将布匹米粮送来就可以了,这样就能维持两国的和平;一旦违反,就等着我们匈奴的铁骑去践踏你们成熟待收的庄稼吧!


——简单、粗暴、明了,这样的辩论方法就跟匈奴的铁骑一样直接。


话已至此,中行说彻底在口舌上打败了汉使。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辩论,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帮助匈奴人重新树立其对自身游牧文明的自信心。


中行说对匈奴部落的帮助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在对汉作战问题上,中行说也同样体现了极大的价值。以前匈奴人作战随意性比较大,东打一劫西放一箭,战果纯凭运气;有了中行说这位汉人后,匈奴人在出兵的时机和地点选择上就合理了很多,一打一个准。这让汉朝的北方边境更加不得安宁。


还看过一种说法——虽然有点离谱了,但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倒是不妨害的——据说中行说在临死的时候还向单于提出过“细菌战”的建议:将病死的牛羊埋在汉军的水源中,让汉军饮用后爆发瘟疫来阻止汉军的进军。单于听了这个建议,在后来的漠北之战中付诸实施,最终导致汉朝大将霍去病在此役中染上重病,英年早逝。对于这件事的可信度,后台君只能哈哈一笑了。


做汉奸居然能做到被神化的份儿上,也可算是历史上独一份了。


说了那么多,要说的结论是,汉武帝上台后的匈奴部落,比之前的更强大。如何处理汉匈关系这个烫手山芋,成为汉武帝登基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早年电子书群雄争霸的乱象之中,凭借着独一无二的内容优势一路稳步发展的亚马逊Kindle系列经过数代的硬件发展已经成为了电子书这个品类的标杆,让人们每次提起电子书这三个字的时候第一个想起来的总是它。而经过多年的发展,Kindle系列在不断发展硬件规格和使用方便程度的同时,自始至终就只专注在让大家更好的看书这一件事上,这也是他们历经八代一直是电子书市场最大赢家的法宝所在。                            

购买请点这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引用 谁是毁灭了匈奴的千古罪人?(2007
在位54年打了44年仗,汉武帝打仗打出新高度!
“汉奸”的始祖
【瓶中史话】大汉双星与汉匈战争(7)·几度胡骑入汉边
汉匈和亲流水账:汉阉人做匈奴奴
国力差距?唐朝灭突厥只用了三年,为何汉匈之战却打了百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