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智飞:7个最有杀伤力的心理学效应,营销人必读【下篇】。

很多心理学家表明:

“人都是感性做决定,然后在寻找大量合理的证据、逻辑来证明自己购买行为的正确性。”

事实是,大多数人都会仅凭一些表象或感觉就做出判断,甚至坚定选择……

所以是我们的感觉决定了最终判断。

前几天在《7个最有杀伤力的心理学效应,营销人必读(上)》给大家揭示了前3个心理学效应,今天继续……

四、预期效应

什么是预期效应呢?

就是我们对事物已有的印象,会蒙蔽自己观察问题的视线。而对一件事物的预期,会影响到我们对其的态度和体验,最终也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这就是预期效应!

比如,你事先相信某种东西好,那么它一般就会好,反之亦然。所以这会极大的影响我们最终的决策和选择。

有个实验,将同样的牛奶放在高档次的杯子和一般的杯子中,结果消费者普遍会觉得高档次杯子中的牛奶味道更好些。

所以,一件产品的包装形式和设计,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包装内产品的品质认知。

就拿现在的手机盒来说,真的是越来越精致。

这就是商家通过外包装提高用户预期值,让用户产生浓浓的兴趣。

不仅如此,如果你觉得预期效应的利用仅仅只是能激发用户兴趣的话,那就太片面了。

另一个研究是用加了醋的红酒做的实验,

A组被事先告知酒中加了醋时,因为有了预期,他们就始终不觉得这红酒好喝;

B组在喝完酒后觉得味道不错,在被告知酒中加了醋后,评价还是正面的。

事实上,事后采访这两组人,发现他们对红酒的喜爱程度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因为心理预期。

当被告知红酒加了醋后,A组其实就有一个心理预期了,而这个预期的确会影响他最后的行为乃至知觉。

所以说,对一件事物的预期,真的会改变消费者的主观甚至客观体验,而最终也会影响我们对一件事的态度和决策。

你也知道,广告等品牌传播手段的核心目的就是塑造人们对某产品、服务乃至企业的正面预期。

这种预期一方面源自品牌本身的承诺,另一方也源自熟悉、口碑和信任。甚至说的更直接一些,很多广告就是在塑造一种认知预期。

这样的产品文案,广告文案,广告语等到处可见,比如:

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AI智慧拍照,照亮你的美。

为发烧而生。

7天成为PS大神。

1800万柔光拍照,照亮你的美。……

这都是在提高用户预期,吸引用户、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想想你过去做决定有没有因为心理预期,而做并不理性的决定?

你又将如何把这个方法用在今后的营销中?

五、基模效应

什么叫基模?百度百科中介绍:

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很多知识都是以基模的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系统里的。

比如:客户在与你沟通时,他已经在想与你的产品,或者与他的梦想相关的主题、内容。

如果他从来没有想过,那么你的语言、你与他的沟通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没有引起他的共鸣。

你之所以能理解一个东西,是因为你经历过、思考过类似的概念和语言,对不对?

如果我说:“你知道一种叫卡玛的东西吗?”

你可能会问:“那是什么?”

但是如果我说:“你知道有一种建筑叫卡玛吗?”

这时候,你有了一点概念,你问:“那什么叫卡玛建筑?”

我说:“你有没有见过穆斯林的教堂?”

这时候你对卡玛的理解就多了一些。

事实上,我们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靠过去累积的经验来进行的。如果你的大脑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你就理解不了。这点非常神奇!

所以当你起公司名或产品名的时候,最好是能和客户过去已知的概念或事物相关联。

比如:

有个矿泉水品牌叫“多喝水”

有个品牌叫“多喝汤”

有个品牌“叫个鸭子”

还有个品牌“叫了个鸡”

这些品牌就利用了“基膜效应”。

利用人们对喝水、喝汤、鸭子、鸡,这些人尽皆知的概念和事物放在品牌名上,任何一个人看过或听过一遍基本上就能记住。

试想,这样的品牌用最少的成本占据了顾客的心智,直接超过了很多大品牌用了多少亿砸广告才达到的效果。

所以,今后当你引进一个新概念的时候,务必要把客户大脑中已知的概念、过去的感觉、过去的认知关联起来。

比如我说,你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卡玛殿堂”吗?

虽然你对这种建筑并不完全了解,但是你心中会突然觉得这种建筑的价值更大了,为什么?

因为“殿堂”二字。

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经验,在这些经验中,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东西对你好,什么东西对你不好,这些都已经存在了。

如果此时出现某一种概念,你从来没有听说过,但是你一听就觉得不喜欢,为什么?

因为那个概念的某些元素,在你过去的经历中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你才会产生不喜欢的感觉。

这个现象非常有意思!

有人会说,这个和上次说的参照效应不是一样吗?

哈哈……

是不一样的,在我看来,基模效应是一种更加高阶的心理学知识。

参照物是直接的比对,而利用基模则更偏向于思维的关联,认知的唤起。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提到过“可得性偏差”这个概念,意思是:因为受记忆力或知识的限制,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总是利用自己熟悉或者容易想象的信息。

换句话说,我们习惯于用固有的认知结构去解释和理解新事物。

比如当年第一代iPhone问世,乔布斯在介绍iPhone时没有直接说“智能手机”;

因为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完全未知的概念,乔布斯大神不是一般人,

他是这么说的:

“iPhone=1个大屏iPod+ 1个手机+ 1个上网浏览器”。

要知道,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这个概念,不管你怎么说别人根本就不会懂,而乔布斯直接利用了人们已经熟知的几个概念(基模),让所有人很快就知道了什么是iPhone。

所以,你在做产品介绍、产品命名或文案的时候,不妨也想想自己的产品和用户熟知的东西有哪些关联。

这绝对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六、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又叫多看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者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被试没有看到过的类似刺激。

他还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他们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

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再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

之后,扎荣茨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

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

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他把这个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应”。

这个放到现在,品牌微信上蹭热点、造势、刷存在感等营销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曝光效应的利用。一旦消费者有了熟悉感后,就会影响他的选择和决策。

比如说脑白金的广告……

有人说广告就是需要重复,这就是曝光效应的一种表现。

一个广告出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看见效果,没有重复的宣传是成就不了记忆的,想占领用户心智就得占领用户时间,而曝光就是一个最基础的标准。

千万不要今天一个策略,明天一个策略,不断的变,费钱费力。

七、狄德罗效应

这个概念的起源是这样的: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一看就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时,总觉得家具破旧不堪,风格不对。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家里旧的东西先后更新,终于跟上睡袍的档次。

冲动过后,他发现自己怎么就被一件睡袍胁迫了。然后写下了《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而在200年后,美国哈弗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也叫配套效应……

指人们拥有了一件喜爱的物品后,会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已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你想想看,这个效应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选择?

你去逛街,买了一双心仪已久的鞋子,然后突然发现没有与他搭配的裤子,所以不得不又买一条裤子来搭配。

而买了裤子,你又想到好像还差一件衣服......

你买了一个很高级的电脑,然后发现现在的鼠标不行,配不上这个电脑,所以又买了一个更贵的鼠标来搭配。

而买了鼠标,你又觉得现在的旧键盘也不太好......

所以说,现在为啥大家都喜欢卖套装?

为啥京东、淘宝、天猫上面你买了一个东西,永远都会马上出现无数个推荐的东西?

为什么?

很遗憾,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狄德罗”!

而最怕的是什么?

是当人们并不是简单的把这种“配套”当做一次购买,而是当成在打造更好的自己。

结果会如何?

这个策略是值得所有营销人细细思考的!

以上就是《7个最有杀伤力的心理学效应》,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建议多看一篇,或者直接收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166 个现象100-120
以旧换新,商家是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套路你的?
趣味概念:配套效应
德罗的效应
1分钟在今天能干什么?学习6个“骗”你买买买的心理学原理...
双11剁手节里的心理学,你值得拥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