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强迫移民:为何要江西人填湖广?自愿移民:江西人为何要填湖广?

“江西填湖广”事实上分为两个阶段:洪武年间,以强制性移民为主,即所谓政策性移民,其后以自愿为主。移民持续一百几十年。

然而,“填湖广”的江西先民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都有某种“历史必然性”。下面我们在三个方面讨论这一问题。

一、元末明初,江西人口饱和。

尽管同两广一样,江西在元末也遭受了战乱的蹂躏,但经过历代的发展,江西人的基数仍然较大。

唐代之前,江西属于“不发达地区”——在经济文化重心没有南移之前,“中国”的开发与繁荣程度是从“中原”开始朝南部地区递减的。

从唐中期开始,江西地区户数与人口开始逐渐增长,其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在鄱阳湖平原和吉泰盆地的洪州、饶州、吉州地区。江西人口数量在唐中叶就达到湖广地区的两倍。宋徽宗时,江西人口占全国的10%左右。

南宋阶段,“江西路”的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千米377人,位列南宋东南区域第一,全境第三。这种人口优势一直持续到元明。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江西饶州路在元代的人口竟达400多万,与南昌、吉安、抚州并列江西户口众多地区。——尽管南宋时期“江西路”的范围与今天江西省的范围不一样,但其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仍有参考价值。

尽管经过南宋与元代的战乱,江西人口仍然保有较大基数。明代洪武二十六年的数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江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37人,全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36人,江西人口密度是全国人口密度的3.2倍。——当时湖南湖北每平方公里仅12.98人,江西的人口密度是湖广的4.5倍。

因此,仅从人口数量角度看,洪武年间的江西人“填湖广”,有一定的合理性。

诸多资料揭示了人口饱和的不良影响。早在南宋时期,靠近水源的平原地区全部耕种,农民向丘陵山区边远地带拓展,呈现“大田耕尽却耕山”的趋势。进入明代,流民朝深山进发,“砍山耕活”。例如,瑞昌县,有“流民千余家匿山中”;人们涌向安仁、 余江 、贵溪、都阳、乐平等县交界之处,这里天高皇帝远,“官有平日不到,法度有所不加”,来此耕种的人能够“差役不当,税粮弗纳”。

……

山里人家

在此,我们必须补充说明三个问题。

问题之一是:今天江西省的疆域与古代不一样。江西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始于汉代。元朝设立行中书省制度,江西行省的管辖范围远远大于现今江西省的辖区。时至明代,出现布政使、府和县三级政府,其地域才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江西省管辖范围。以上人口数据 ,无论由学者们根据今天江西行政区域“抠取”古代的相关数据后框算,还是以“江西路”为数据考察对象,虽不太准确,但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问题之二是:古代的人口统计数据虽失真,但也有参考价值。“出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许多时期只统计“男丁”和“老”(六十岁以下老人),二是由于地方官员徇私舞弊,少报或隐匿人口,因此有人嘲笑朱元璋的人口统计黄册“皆仅儿戏耳”。

问题之三是:北方人口波浪式地南下,途经湖北湖南后进入江西,填充江西人口,以致江西人口基数较大。对江西人口影响较大的一次移民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隆祐太后携百官、宗庙退至洪州,经吉州一直南逃至赣州,大量人口自赣北涌入江西各处,所谓“东北流移之民,布满江西”。——百越人与三苗可能是江西地区的“原著民”,时至明代,原著民还剩多少,不得而知。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二、江西豪族为统治集团所忌惮

历代皇帝都忌惮豪强大族,朱元璋也不例外。当时江西的封建地主豪强大多与官僚贵族融为一体,他们或兼并土地、掠夺财产,或转嫁田粮差役,或私蓄流民,对社会构成冲击。明代唐龙的《均田役疏》有这样的记载:某些地主豪强为逃避差徭,多在他处买田立庄,或假借外地官僚名义在本地设立田庄,逃避赋税,或者贿赂基层官员,少报田亩,将赋税转移给平民百姓。

与豪强行为相同的还有僧道两家的贪婪。他们像豪强一样兼并土地,掠夺农民,私藏流民,结果是“僧道丰富,安坐而食”。

豪族及僧道的行为至少造成了两大恶果:大批农民“逋逃”(移民)外地,社会动荡,民怨四起。当然,朱元璋更担心的是豪族盘根错节,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不利于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因此,朱元璋不允许出现“威福下移”、“流于僭侈”的局面,有意迁徙江西豪族,尤其重视吉安、临江等地豪强大族的迁移。朱元璋这一举措带有“削藩”的意味。

衣冠南渡

——顺便提及宋代以来江西名士与科举的状况。先前,江西出现的名人寥寥数人,仅有徐稚、陶渊明等人,随着北方文人的南迁,尤其是“衣冠南渡”,江西的文化底蕴不断深厚。北宋中后期,江西开始成为文风鼎盛之地,欧阳修、王安石、晏殊、文天祥、曾巩、黄庭坚、朱熹、陆九渊、杨万里等大量名士开始涌现。与此同时,江西的科举考试引人注目——江西进士总量已从唐代的65人飙升至1729人,占据全国的十分之一,朝中高官的数量不断增加。

三、居高不下的赋税

江西人自发自愿“湖广填”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江西农民逃避苛捐杂税,或者说是因为江西的赋税远远重于两广,底层百姓避重就轻。某学者根据《明太祖实录》卷190 与明弘治(1488年至1505年)《黄州府志》卷三的数据记载,将江西南昌府的丰城县与湖北黄州的赋税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是:黄州的赋税是丰城县的五分之一。因此,江西人涌往湖北是历史的必然。

赋税数额居高不下有多种原因,其中两个因素引人注目

一是地主豪强与贪官污吏狼狈为奸,转移赋税,贫民不堪重负,以致逃往湖广。——如果逃往本省,当地的里甲必定强迫“入籍”以承担赋税,原籍官府又行追逃,而逃往湖广则没有此等麻烦。

陈友谅

二是朱元璋对“江南”实施赋税的惩罚性征收。谈迁(1594~1657)所撰明史《国榷》记载:“太祖愤城久不下,恶民之附寇……上恶吴民殉守张士诚,故重其科。”《明史》如此陈述:“惟苏、松、嘉、湖,怒其为张士诚守,乃籍诸豪族及富民田以为官田,按私租簿为税额。”意思是明太祖记恨包括江西人在内的“吴民”拥戴张士诚,因而重其赋税。此外,还有明太祖报复江西人依附陈友谅之说,但笔者尚未见文献证实。

明代田赋的基础是两税制。按照朱元璋建立的祖制,除“江南”地区外,全国其他地区农民的赋税总量在5%至10%之间,而江南地区的征收却高达20%。因此,“吴民”逃往湖广在情理之中。

此外,江西紧邻湖广,湖广为“江右商帮”的主要经商区域,也是“江西填湖广”的重要因素。限于篇幅,拙文对此暂不讨论。

……

拙文参考了许怀林、刘晓丹、徐兴蒙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在此一并致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麻城过籍"
吴国地盘这么大,可为什么户籍人口这么少?
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内在原因(全文)
汉末乱世求生:曾打败吕布军的坞堡是什么组织?
皇权下的逃民:中国历史上周而复始的无解循环
明代两湖地区土著与流寓的矛盾与冲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