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校长会 ] 2021年全文合集 · 下

教材是教与学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实际工作中,忽视教材的现象较为普遍,对教材研究不深入、处理教材不恰当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新的形势下,这个问题依然要引起足够重视。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实现从“教材”到“教学”的转变呢?

首先,重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教材是圣贤先哲历尽艰辛探索留下的文化精粹,是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反复筛选推敲后形成的精品。编者编辑教材时一定是有宏观思考的,一定是有整体方案的;我们说“研究教材”“处理教材”,就是和大师们、编者们“对话学习”。教师通过学习,了解熟悉编制教材的基本思路和整体架构,然后再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对教材的宏观把握,形成长期的战略规划。小学可以考虑进行六年规划,初中和高中可分别考虑各自的三年规划。当然如果我们能对小初高进行12年整体规划,那就更加了不起了。

在北京市育英学校关于教学的六个基本问题中,“把握阶段总体目标—章(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关系”其实就是战略规划。俗话讲“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大将”没有“战略”意识,“三军”就会缺乏方向感、成就感,就会劳而无功。对于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而言,任课教师就是“大将”,如何“调兵遣将”完全依赖于自己的战略部署。战略是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战术是回答“要做什么才能达到设计的目标”。没有战略的考量,战术一定会陷入困顿和盲目。“有时候,我们花在目标思考上的时间太少。思考目标这件事很难,我们不愿意去思考,一味地埋头干活。其实,我们不过是用战术的勤奋掩盖了战略的懒惰。” 

其次,关注教材所有组成部分。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十年前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现在有啥不一样呢?”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教材在正文或者正文之外增加了很多内容,比如:资料卡片、想一想、做一做、小探究、小实验、阅读材料等等。教材里为什么要增加这些内容呢?这是教材在告诉教师也在告诉学生学习到底是怎样的一件事情。骨架使人站立,血与肉让人鲜活。如果把“知识点、考点”比喻成人的“骨架”,那么这些增加的内容就类似人的“血与肉”。如果在教材处理时,对这些内容淡化甚至置之不理,就如同一个没有了“血与肉”的人,我们的教学也就变得“很可怕”了。学习资源单一,只看知识点、考点;学习方式单一,只听老师讲,然后就是刷题;学习目标单一,只是为了考试;学习生活单一,枯燥乏味。

本来教材是丰满的、充满人文气息的、灵动的,但经过我们处理后,“血和肉”没有了,变得干瘪、苍老;甚至有人理直气壮地说,“课时那么紧,学生题目还不会做,哪有时间处理这些东西?”资料卡片、想一想、做一做、小探究、小实验、阅读材料等内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教材的补充,对这些内容的重视和恰当处理,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用教材教”,教师首先要重视这些内容,学生慢慢就会认识到,学习是综合性的,需要听老师讲、需要和同学合作、需要独立探究、需要查找资料等。如此,我们才能进一步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更好愿景。

再次,学会恰当“加工处理”教材。同样的“教材”在不同教师手里处理的结果大相径庭,就像厨师手里拿着同样的菜刀但切出来的菜五花八门。我们称其为“加工处理”教材,厨师则称之为“加工处理”菜品。真正“名师”的课,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听?因为名师在加工处理教材时融进了他的思考,融进了他对这个学科的“热爱”,融进了他和教材编写者—这些名家大师的对话,融进了他对选入教材的那些经典的人类文化的挚爱。而反观有些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应付做题,被动地、机械地听着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在充满好奇、充满求知欲、充满探索的年龄,从教师这里感受不到朝气,感受不到创造的魅力,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到位。对教材处理的水平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而对教材的惯性忽视会逐步消解教师的学科素养。可以这样说,教师如何处理教材是对学生最大的学法指导,教学的生命力首先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

综上,从深入研究教材,做好战略规划;到关注教材的“血肉”,让课堂更加鲜活;再到教师自身要丰厚学科素养,学会恰当处理教材,这些大概是我们从“教材”到“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几项内容吧。

8

2021.08 || 写好自己的教学方案

这几年,我一直关注对教案的研究,结合日常的一些观察,形成了一点想法和认识。

无论是对于中老年教师还是青年教师,我都不主张写“电子教案”,我也不主张青年教师就要写“详案”,其他老教师可以写“简案”。我主张“教案”还是要“手写”,至于“详”还是“简”,不应以教师的教龄和年龄来确定和划分,而应取决于这节“课”本身。备课是教师结合所教学生实际、结合课程标准、结合教师个人风格的更具个性化的工作。我们强调教研组的集体教研,实则是强调智慧分享、拓宽视野、新老传承,强调教师个体在集体中成长,而不是为了搞“一刀切”和“齐步走”。

有些学校对不管是教案还是学案的内容,都要求绝对统一。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这样的管理“机械”“一刀切”,因为这些地方有其具体情况,如师资水平不理想、难以达到基本的教学质量要求等。但当学校的师资达到一定水准后,我们就应因时因校制宜做出相应改变。假设我们25岁开始工作,55岁退休,工作时长是30年,目前很多学校师资安排已经基本实现了学段循环,这样一来初中、高中我们可以分别教10轮,小学也就教5轮。因此,对待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们最多“教授”10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一轮的备课、教案撰写,都是作为教师个体生命的新一轮升华。每一轮,我们都面临着生源的变化、课标的变化、教材的变化、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尤其是我们自身年龄的变化、专业水平的变化,我们的教案无疑也应该是变化的,而教案的变化就是我们成长历程的外显,是工作足迹、成长足迹的最真实记录。最终,这10轮教案、5轮教案就是我们工作一辈子的物质财富,而蕴含其中的“变化”就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写好教案尤其需要教师的全局观。一般而言,教案是一课时教学的方案,是一课时教学的预案。每一节课都是一场小型战役,都是一项“小型工程”;但每一节课都不是独立的“战役”或“工程”。备好一节课,需要教师的全局观,需要教师有通过“运筹于帷幄之中”让学生“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能力。做好一个教师非常不容易。一个老教师之所以经验丰富,是因为他至少清晰地知道这节课目标的实现,是为下一个“在哪个地方”进行的“什么战役”做准备的。如果“方案”“预案”不周全,就会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

写教案要遵循基本教育教学规律。有的教师的教案只有一个教学流程,没有“教学重点难点”的定位分析,甚至连“教学目标”都没有,这是违背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的。现在我们备课、撰写教案的基本程序是经过多少年多少代教师总结和验证出来的普适性的规律,不管怎么推进教学改革、怎么开展教学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不管一节课是40分钟还是一个小时,都是要指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而绝不是凭我们本人的感觉和喜恶,“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也正是教学的任务性、计划性、科学性之所在。教学目标确定后,为达成这个目标,我们首先就要考虑哪些知识的学习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这样我们在下一步设计教学环节时才能够针对重点突出笔墨,针对难点设计突破的台阶。

“教案”作为课前准备的终端,一定不是可有可无的。尽管实际的课堂上,会有新的生成、会有不可知的事情发生,但“不预则废”,没有高质量的备课作保证,很难说课堂教学能有效、高效。重读上一轮教案、查阅资料、阅读课标、分析学情、撰写教案、设计作业等都是我们备课时所要经历的,这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名教师能否成长为优秀教师,首先在于持之以恒的备课积累,而积累的水平会从我们撰写的教案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在备课上下功夫,沉下心来备课,把课“备”好是上“好”课的基础。

9

2021.09 || 作业要分层布置

目前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关注“双减”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开展作业研究与管理,已成为当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头等大事。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现在一般都是就近入学,因此班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教师在课堂上是面向全班几十位学生进行“教授”,每个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是非常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布置的作业一样,那么对不同的学生而言就很难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和挑战功能。作业布置过于强调基础性,就会有一部分学生感觉百无聊赖、毫无兴趣;作业布置过于高端综合,就会有另一部分学生感觉无法企及、垂头丧气。总之,“一题难称百人心”,布置作业应分层。

我们倡导作业要分层布置的最大价值,在于激发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对学习的兴趣。研究表明,一个班级里面对教师所教学科有兴趣的学生越多,这个班级的成绩就会越好。且不说现在中高考试题的变化(很多试题类型在教材上是没有的)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作业的研究,实际上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并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其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树立大课堂的意识。虽然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和空间未必还在教室里面,但这种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正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价值之一:促进学生主动学、持续学。学生在“教室之外”的时空中,可能更自由、更自主,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更有着力点。但看看我们的作业布置,大多还停留在十年、二十年前的模样,探究性的、拓展性的、合作性的、实践性的作业还很少,大一统的、一刀切的重复性机械性作业还比较多。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还不能完全自主自觉地学习,就会慢慢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挑战给他们带来的效能感和愉悦之情。

如何进行分层作业布置呢?这里提供几种常见的形式。一是推荐作业。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三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其中的两个问题完成;或者除布置统一必做的作业外,也可以推荐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的作业。二是合作作业。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作业,由小组长根据组内具体情况给小组成员安排相应的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三是商量式作业。这主要是针对不够自觉的或者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由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及达成的目标,跟学生商量练习的数量、达标的途径,允许学生因人而异,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完成作业,以达到规定的要求。

我们倡导合理、合情地分层设计作业,布置作业,这就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尊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有了选择,得到了尊重,学生就不会把作业当做沉重的负担,就会选择对自己更有效的、更有益的,自己更喜欢的作业来完成。只要学生喜欢了,有兴趣了,那么这种作业就一定能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其实,分层布置作业也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因为要想分层布置作业,教师就需要对学情、对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对知识所承载的能力有恰如其分的认识,然后再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设计出合理、合情的作业。这样的作业极大地减少了随意性,增强了针对性。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做到分层布置作业,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当然,教师在思考分层布置作业时会多花一点时间,但在这里花费时间是有效率的、有意义的,否则,我们不在这里下功夫,就一定会在其他方面下更大的功夫,甚至会更累,比如课后的加班加点、答疑辅导等等,效果还不一定好。分层布置作业也势必会给教师作业批改带来难度,可能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需要设计几套答案,这样的要求,正是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沈茂德
10

2021.10 || 让孩子拥有更多热爱与向往

对比中西方现代教育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下的东西方现代教育都在关注一个共同主题——“全人教育”,都在研究同一个课题——“关键能力的培养”。我们相信,教育应该可以更美好。

我们相信:“全人教育”已是东西方基础教育的共同走向

基础教育是每一个孩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因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规划人生发展的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拥有走向社会必备的共同价值观、基础知识、关键素养奠定基础,已成为东西方基础教育的共同追求。

担任过芬兰校长协会会长和全球校长联盟主席的Ari Pokka撰写的《顶尖学校》(中文版)在中国出版,他的助理邀请我写书评,我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阅读本书,有一段话深深震撼了我,那就是:“芬兰学校制度的优势之一,一直是注重儿童的全面教育,我们不希望学校成为'竞争的中心’,这是芬兰教师和校长成长的基石,也是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缺少成功往往会导致竞争性的文化,教师和学生都被压力逼到筋疲力尽的边缘,这最终将侵蚀整所学校的文化。这场'人为的战争’中,工作和学习的乐趣、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阅读这样一些语言,中国校长的内心一定是震颤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探索。进入新世纪,在江苏省天一中学,“假日新视野”“选修课”“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给了孩子们激扬兴趣、施展才能的舞台;名人课堂,众多的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与孩子们对话。现在,在江苏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延时服务”催生了“延展课程”。每天的延展课程,有了艺术、体育、戏剧、辩论等方向的近百门选修课程,看着孩子们一群群走向自己的兴趣领域,我内心常回荡这样一句话,“飞翔的蝴蝶最美丽”……

40多年的教育经历使我深悟,“优化学习过程”“丰富学习方式”应该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着力点,而优化学习过程的基点应该是“尊重学生个性,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创造“天才”,但我们一定可以发现“天才”并为其成长提供土壤。在我看来,“天才”的含义,其实就是“个性”。当教育真正尊重了孩子们个性成长的权利,孩子们的学习有了更多选择,我们才可能看到“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与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相信: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性追求

虽然很多地方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许多素质教育项目,但理性地观察这些实践样本,仍有许多值得警觉的地方。在学校层面,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校的常态课堂仍然未进入核心素养培养的层面,学校的德育工作仍然有漂浮式、运动式的特征,如何形成有效的、生活性的、沁入孩子心田的德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在社会层面,错误的教育文化仍在弥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谬误,还在误导孩子的早期成长;课外培训,使“应试”倾向还在不断下延。在改革者层面,还是有用应试的思想(考几门、每门多少分)推动教育改革的嫌疑…… 

我们相信:未来教育可以更美好

尽管有许多未尽如人意之处,我仍然相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至少在这样几个方面我们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其一,升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基于长期的教育经历与感悟,我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奠定每个孩子良好的习惯与成长的内驱力,形成一种民族性的言行风格。 

其二,强化“丰富课程”建设。有了丰富性,才有选择性,有了选择性才会有个性发展的真实。今天的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一定不是为了展示,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奠定孩子们的终身习惯,为了孩子们的学习有更多选择,为了孩子们能拥有丰富的校园生活,为了孩子们的终身发展。

其三,着力“关键能力”的培育。当前,通过“双减”的落实,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个性生长土地,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个性选择,有更多的兴趣发展空间。家庭生活中,学校教育中,更加着力于培育关键能力,帮助孩子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梦想、有良好的学习品质等关键能力的优秀公民和各领域的贡献者。

综之,我们相信:基础教育绝不是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把每个孩子炼成钢,而是要确立孩子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在其成长中不断升华他们对科学和人文的兴趣,进而发展为对某学科、某领域的爱好,乃至内心的无限向往;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拓展孩子们的视野,促进孩子们在道德、学术、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1

2021.11 || 以“学习力”生成“领导力”

在一线的学校运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些校长终日忙忙碌碌,但并没有得到老师和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与一些校长交流,我隐隐能感受到他们的忧心忡忡。作为学校的“掌门人”,这些校长的言行似乎缺失了一种坦然与从容。在他们的学校里,氛围沉闷,活力不足,矛盾重重,冲突常有。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呢?一个很重要的可能是:这些校长过于相信“管理”的力量,尚未进入“领导者”的境界。

我们相信:成为真正的校长需要多方修炼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就任江苏无锡天一中学校长的第一个月,特级教师、学校教科室张主任专门找到我:“沈校长,我想听听您对学校愿景的设想,更想听听您对规划课题研究的指导意见。”主任的一番诚意,却使我顿时脊背沁汗,虽然那时我已有了四年教务主任、两年副校长的历练,但事实上也只是承担了一个部门、一个条线的工作,思维品质基本还是“助手”的状态。

当校长的第二年,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周德藩先生在一次省重点中学校长会后专门找我谈话:“你现在是省内最年轻的重点中学校长,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校长,成为一个优秀的校长,那么我希望你记住三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教育)友’。”从那以后,在我24年的校长经历中,周厅长的这几句嘱托时刻鸣响在耳边。

从教40年来我认识和熟悉了许多优秀同行,经常慨叹:“人与人的差距可能取决于各人的休闲时间。”作为寄宿制高中的校长,每晚,我必然坐在办公室里,在灯光下静心凝气,专注地翻开一本书,潜心阅读或写上一段文字。读书和写作已成为我每天重要的生活方式。

借鉴更是另一种重要的吸收方式。只要有机会外出学习或考察,不管是到国外还是在国内,我总会带上两件东西:数码相机(近年来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看到有可借鉴的地方就随时拍、随时记。

在长期的工作中,我熟识了一批批全国著名的校长和专家学者。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始终是一个虔诚的聆听者、积极的探讨者。每每交流或考察,还会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在团队中分享,并形成新的发展愿景。

我们相信:校长成长的基础是“学习力”

校长的经验和智慧从哪儿来?可以肯定地说,一定来自学习,来自实践,来自反省。我认为,年轻校长从稚嫩走向合格,其基础一定是“学习力”。

何谓学习力?

首先,是学习的自觉,它的基础是不要自视太高。教育探索永远在路上,所以,校长应该是一个虔诚的聆听者、一个行者、一个反省者。他的常态行为中应该有:随时随地的阅读,有自己喜欢的刊物和网址;长期深入的研究,有2~3个一直在研究的主题;有定期整理学习素材、工作材料的习惯;有深入课堂听课、参与学校教学研究沙龙的主动;有愿意外出参观、与同行分享讨论的热情……

其次,是吸收的品质,它的基础是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次外出,他绝对不是简单地路过,他的手机里应该有越来越多的“校园景点”,笔记本上应该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哲学”和“校长观点”。外出归来,他一定会及时进行资料资源整理、信息信念分享甚至借鉴推进……

我们相信:“管理者”和“领导者”是两种品质

四十多年的教育经历使我相信,“管理者”和“领导者”是两个境界。

首先其思维是不同的。“管理者”的思维是建立规范,让被管理者依照规范机械执行;“领导者”的思维是建立愿景,让同事们共同努力,创造性地实现更美好的愿景。“管理者”相信自己个人的才华,“领导者”更相信团队的力量。我的外籍搭档Peter在与我讨论“团队”(team)时说了这样一句很有意蕴的话,“team”中没有“I”,因而“领导者”总是着力于建设团队。

其次其行为也是不同的。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更相信“考核与评价”,因而他喜欢制造“三六九等”。“领导者”更相信“内驱力”,因而他更多的是提供适合的舞台,适时给予每一个人及时的、适度的,但一定是热腾腾的鼓励和帮助……“领导者”认为,校长最重要的工作是集思广益,面向未来构建学校发展的愿景,让师生心中永远有一束光亮,引导大家“光明行”……

久而久之,我们一定会见到“管理者”的学校文化和“领导者”的学校文化的不同。久而久之,我们一定会看到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学生素养都因为不同的文化存在而有了质的差异。

“管理者”是校长的基本职责,而“领导者”才是合格校长的追求。从“管理者”成为“领导者”,这一定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唯有学习与研究。当校长的“学习力”有了品质,就一定会进入“领导者”的境界。


12

2021.12 || 把课程“种”在校园里

校园建设是每一个校长都必须面对的重要工作,所有校长都期望自己的学校成为一个美丽的校园。但何为美丽校园,如何建设美丽校园,每个校长的认识一定是不同的。

我们相信:新建学校首先要有一个依托,那就是校长心中的教育梦想。

新学校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会出现众多的文化冲突和技术问题,在协调这些文化冲突和技术问题时,我认为,在新学校的设计中,校长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握三个原则。其一,设计过程应该是用教育理解和学校文化去引导设计者,而不是用设计者的设计经验和专业技术引导核心理念;设计者必须尊重学校团队的文化思考和课程要求。其二,“学校是孩子们的世界”应该是校园设计的第一原则。“以生为本”,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校园生活。应该有舒适的视觉空间和活动空间,应该以更多的场馆,形成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应该关注“绿色”,营造尽可能多的绿地、水域和公共空间。其三,以“功能融合”的思想打造教学区,改变传统设计中图书馆、实验楼、教学楼分设的格局。

2003年,江苏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征地450亩,投资三个多亿,易地重建天一中学新校区。在规划和设计阶段,我们考察了江、浙、沪等地的众多学校,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学校团队明确提出了新校区设计的校园梦:凸现生态理念,让校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公园”;凸现人本思想,让校园成为洋溢浓浓温情的“温馨家园”;凸现人文感召,让校园成为弥漫教育气息的“文化圣园”;凸现未来视野,让校园成为信息开放、智慧共享的“数字校园”。由此,“生态公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数字校园”——全新的“四园理念”融进了天一中学新校区的设计、建设和生成中。

我们相信:一所优秀的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物化语言和文化标识。

担任校长一段时间后,“把课程种在校园里”就成为我优化校园环境、建设丰富课程资源的重要思想。我主张,孩子们每天的校园生活中,不仅应有课堂上的知识学习,还应该有校园中各种充满童趣的活动,有善待动物、抚摸鲜花、捡藏落叶的儿童行为;不仅有教室内学习的课程,还应该有自由的、个性化的“校园自然奥秘”探究课程……校园内应该广种丰富的绿植,校园内还应该有多样的小动物漫步……孩子们不仅能看到四季色彩的变化,更能感受“生态课程”的种种启迪。近20年过去,“生态校园”成了天一中学校园最显性的特点……

我们着力于“绿”字。我们竭尽全力构筑心中的生态梦——营造小型“江南植物园”。目前校园内挂牌的树种已达300种以上,有柑橘、枇杷、石榴、枣、杨梅等果林十多片,牡丹、玫瑰、山茶、月菊花、波斯菊等花卉园十多片,还建成了种有板蓝根、三七等50多类药材的中草药基地。

我们着力于“趣”字。我们在校园内放养天鹅、野鸭,组织孩子们爬树采摘,组织孩子们利用果实酿酒;组织孩子们收割水稻、收割麦子、挖红薯、采粽叶、包粽子;带领学生用“百草园”中的中草药制香囊、制香料;组织开展春季观花、秋季赏叶的校园美景摄影大赛……

我们着力于“水”字。天一中学的创始人为学校取名“天ー”,是借古人之“天一生水”之意,寓意“人才在此生生不息”。我们开挖了占地30多亩的“映天湖”,养殖了多种鱼类、水生植物与水禽……

在着力于“绿”“趣”“水”的基础上,我们成功申报了“省生态校园课程基地”,明确提出了建设“无锡最美校园”、创建“江南校园植物园”的愿景,践行“校园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的课程理念,创设美丽、灵动、丰富的柔性环境。一个以“柔性课程”为抓手,以丰富校园情趣、熏陶学生品性、涵养学生情操为目的的“柔性校园行动”就这样开启了。2018年,“校园生态课程基地”项目获第二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我们相信:高品质学校应该是“儿童幸福生活的空间”。

孩子们的幸福感来自哪儿?首先可能来自对环境的感受,他们生活在美丽的校园里,一定会有一种愉悦感。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学校应如同一片森林,学生应犹如猴子一般在其间自由跳跃,任意摘吃各种营养丰富的坚果。”我想,倘如学校真能如此,那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必然会有强烈的进取心、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求知欲、多样化的个性特长,每个人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的校园环境、教育设计以及学校管理紧扣“学习共同体”这一理念。通过营造灵活、开放、充满活力的学习型社区,确保每一个学生与不一样的个体、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连,促进他们在学识、情感、体魄、社会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英国一位校长在参观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以后,在来访留言簿上写道:看着满园子的孩子眼神明亮,看到对面走来的每一个孩子都笑容灿烂,可以相信,这是一所特别棒的学校。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1年 · 校长会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
邮      编:100120
网      址:www.zxxgl.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一个好校长的成功秘笈-《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OM....
一位小学校长的雅教育之梦
学校是什么地方?
李希贵:学校转型-发现和唤醒每一位学生
改革,从课程开始
让教育温暖落地,做一个温暖的校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