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作者:杨介宾

提要:本文作者根据个人学习所得,结合临床实例,详细阐述了经络辨证在分析疾病病机方面的具体运用。认为经络辨证是分析疾病病机的重要理论之一,针灸临床上的辩证取穴主要是以该理谂为指导的。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必须以脏腑经络这个核心理论为指导,单凭脏腑辨证或经络辨证都是不够全面的张景岳说:“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说明脏腑经络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经络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是人体内外,上下、前后、左右各部纵横交错的联络网。它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因此《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说明内脏与体表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经络的联系而实现的。经络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同脏腑学说共同组成为祖国医学的理论核心,对于中医各科医疗实践,尤其是针灸学科的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早在《灵枢·经脉篇》中就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记载。清代喻嘉言也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都说明经络学说对于临床实践起着重要作用。
究竟经络学说在临床具体运用方面有那些实际意义,根据个人学习所得,兹举几例,简略介绍,供同道参考。
1.心肺气虚(肺心病)
主证:咳喘短气、不得平卧、心悸、浮肿、面色晦暗、唇青舌紫等证。
经络辨证病机分析:由于心经经脉“复从心系却上肺”,心肺有经脉相通,肺病及心而现肺心两病。肺主气,心主血,气行血行,气滞血滞,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心肺相互影响,扣解邪反复侵袭,则咳喘咯痰,长期不愈,久咳伤肺,肺气受损,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则咳喘倚息不得卧。肺气虚不能运行血脉,导致血脉瘀阻,故见面色晦暗,唇青舌紫。肺气虚也能引起心气虚,故见心悸短气。由于心脉瘀阻,可见胸闷心痛等证。因肺失宜肃,不能通调水道,故见浮肿。
治则:补肺宁心,通阳定喘
处方:中府、肺俞、心俞、气海
方解;中府、肺俞为俞募配穴法。俞募是肺脏精气转输出入聚会之处,调理肺气,正咳平喘;心俞调心气通血脉而宁心安神;灸气海温固下气,纳气归原以降逆。四穴合用,共奏补肺宁心,通阳定喘之功效。
2.肝胃气痛(消化道溃疡)
主证。胃脘胀满疼痛,攻窜游走,连及胁肋。食后作痛,胸闷嗳气,口苦冒酸等证。
经络辨证病机分析:由于肝脉挟胃膈,肝胃有经脉相通,如情志不舒,肝失条畅,横逆犯胃,故引起胃脘疼痛,气病多游走,胁肋为肝经经脉所过,故痛时连及胸胁,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胀满嗳气,经云:“曲直作酸”,因肝郁不伸而现口苦冒酸等证。
治则:舒肝理气,和胃降逆
处方:足三里、太冲、中脘、内关
方解: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合治内腑”。通调腑气,和胃降逆,行气止痛,中脘为腑之会穴,又为胃之募穴,疏调胃气而升清降浊;内关,心包络穴,散络心包,下膈通属三焦,有宽胸理气解郁之功,太冲,肝经原穴,肝经布胁肋,针剌疏肝解郁,使肝气平而胃气和降。四穴合用,共达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之效。
3.虫证(蛔虫病)
主证:胃脘嘈杂,脐腹疼痛,时作时止。贪食异物,面黄肌瘦,睡中蚧齿,鼻孔作痒,唇内白点,面部白斑等证。
经络辨证病机分析:由于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而生虫证,虫积日久,脾胃受损,脾胃两经互为表里,属胃络脾,有经脉配通。蝈虫内扰,故嘈杂腹痛,虫安则痛止。虫居肠中,吸吮水谷精微,耗伤气血,故嗜食异物,面黄肌瘦。手阳明经入下齿,环唇口,挟鼻孔;是阳明经起于鼻,入上齿中,虫居肠胃(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湿热内扰,循经上熏,故挟齿鼻痒,唇生白点,二经均循颊部,故面生白斑。
治则:驱虫止痛,健脾化湿
处方:四缝、足三里,迎香透四白。
方解:四缝为奇穴,通十二经,健脾化湿、驱虫消积。足三里和中导滞、健脾化湿,迎香透四白,为近代驱虫之效穴,迎香、四白为手足阳明之会穴,阳明主燥燥能胜湿,湿化虫消。虫蜛肠中,腑气不通,针之可调阳明腑气,通则不痛。以上三穴同用,有驱虫止痛,健脾化湿之功。
4.肠痫(阑尾炎)
主证:腹痛阵作,恶寒发热,上腹或绕脐作痛,随即转移右下腹(天枢、外陵)为甚,拒按,恶心欲吐,大便秘,小便短赤芍证。
经络辨证病机分析:《灵·本输篇》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说明大小肠隶属于胃腑之下,气本一之故。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肠胃,湿热内生。阳明经脉受伤,气滞血瘀,郁久化热而成痈肿。营卫失调,正邪交争则寒热。右下腹为阳明经脉(天枢、外陵)经过,阑门所有,为肠痈好发之部,故此外疼痛拒按。阳明气机升降失和,则恶心欲吐。胃肠积滞,腑气不通,故便秘。
治则:泻热活血,通调腑气
处方:兰尾穴、足三里、曲池、天枢
方解:本方通调阳明腑气。兰尾穴位于足三里与上巨虚之间,是胃经所过之处,能清泻阳明郁热,疏通阳明经气,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合治内腑”,通调腑气;曲池泻大肠热邪,天枢为大肠募穴,消积滞以散郁热。四穴均属阳明,阳明多气多血,针刺泻法,有清热活血,通调腑气之功。
5.乳痈(乳腺炎)
主证:乳房红肿热痛,硬块,恶寒发热,口渴引饮,大便干燥,甚则溃败成脓。
经络辨证病机分析:根据经脉循行分布,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风热毒邪侵袭肝胃二经,以致气血瘀阻而成。由于肝郁胃热,壅滞经脉,营卫失调则红肿硬痛;湿阻热遏,故见恶寒发热,冒热过盛,故口渴引饮;阳明腑气不通,热伤津液则大便干燥;热毒壅遏太盛,故溃败成脓。
治则:舒肝清热,活血通络
处方:乳根、肩井、期门、足三里、足临泣。
方解:乳根位于乳部,疏通阳明经气,通调局部气血阻滞。《百症赋》云:“肩井乳痈而极效”,因本穴位于缺盆之上,手足少阳、胃经、阳维脉之会穴,胆经循胸胁经乳部,针此穴疏肝解郁,清热散结,消肿止痛。期门为肝之募,肝藏血,乳为血化,有疏肝解郁理气之功。足三里调胃气,以旺生化之源。足临泣泻肝胆之热邪。各穴同用,有疏肝解郁,清胆胃热邪,活血通络之效。
6.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主证:一般以来势急骤,出血量多者称崩中;来势缓慢,出血量少,淋漓不断者称漏下。精神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经色淡红者为气虚;面色红润,烦燥不安,头晕头痛,经色深红者为血热。
经络辨证病机分析:由于冲、任二脉失于调摄而为病。此二脉起于胞中,冲为血海,任为气失调,导致冲任不因而成本病。肝经有热则血失藏,脾气虚衰则血失所统,肾主藏精系胞,胞脉空虚则血失所摄。由于思虑伤脾,脾虚则神倦懒言;脾统血,血虚则面色无华而经色暗淡。气虚下陷,清阳不能上承则头目眩晕。由于肝郁热盛,循经上扰则面赤头昏头痛。肝经经别合于少阳,少阳经别贯心,热扰心神则烦燥不安。经色深红亦为血热之征。
治则:调理肝脾,益气固摄
处方:隐白、大敦、肝俞、脾俞、三阴交
方解:隐白、大敦为肝脾二经井穴,二者均属肝木,肝藏血,脾统血,可调肝脾以泻血热。灸之,可温经摄血,使血有所统藏,肝脾二俞为精气转输出入之所,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之处。数穴合用,使肝有所藏,肾有所摄脾有所统,其病自解。
7.阴虚喉痛(慢性咽喉炎)
主证:咽喉作痛,微微发红,吞咽不便,声音嘶哑,咽喉干燥,伴有咳嗽,唇赤颧红,手足心热,甚则腐烂溃破芍证。
经络辨证病机分析: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入肺中,肺脉循喉,咽喉之地,为肺肾经脉所过之处。阴虛火旺,循经上熏,则咽喉肿痛,甚则溃腐,热壅喉间,故吞咽不便。肺为声之门,虚火灼肺,故咳嗽声嘶。热耗津伤则喉舌干燥。唇颧红赤,手足心热亦为阴虚之象。
治则:滋阴清热降火
处方:太溪、照海、鱼际、太渊
方解:太溪是足少阴肾经之原穴,照海,足少阴与阴跻交会之穴,二脉循咽喉挟舌本,如肾阴亏耗虚火上炎,阴液不能上承咽喉,取此二脉之穴滋阴以降火。南少林火功推拿导引术提示鱼际为荥穴,太渊为原穴,均属肺经。肺脉循喉咙连肺系取之泻肺热以清利咽喉。四穴同用,有清利咽喉,滋阴降火之功。
以上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分别举例,阐述了经络辨证病机分析的具体临床应用。经络辨证是屮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它各种疾病无不以它作为分析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指导思想,离开了它中医的辨证施治将无所适从。正如明代马玄台所说的那样,“后世能言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经病痛的配穴法
​官窍脏腑相关学说及源流
试论经络的病机
护脏腑!手掌穴位一次搞定
中医基础理论
认识“李氏奇效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