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新芳先生 刊发于《保定晚报.荷花淀.老城根》 保定 好一座学生城(二十五篇)
合并转发郑新芳先生《 保定 好一座学生城》(二十五篇),刊发于《保定晚报.荷花淀.老城根》,作者:郑新芳 编辑:苏若楠,转自《保定晚报》,保定日报社新闻客户端掌握保定app
崇文重教是古城保定的历史传统。古代教育繁荣发展,特别是明代以后官学、私学、书院等并存互补,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教育系统。清末废除科举,兴办学堂,保定作为直隶省会,在全国率先兴办新式教育,一时间学堂林立,家传户诵,使保定享有“学生城”的美誉。这些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有的传承至今,为创新教育发展贡献着力量。新莲池书院院长郑新芳潜心研究,书写了系列文章,带我们共同回顾近现代保定教育的辉煌历史。
作者简介
郑新芳,诗人、作家,现任新莲池书院院长、《莲池学刊》主编。1966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院中文系。曾任《学语文》报总编、河北省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保定莎学会会长、保定“中语会”副理事长、保定一中副校长、保定教师进修学校书记等职。多次荣获省优秀园丁、市劳模等荣誉称号。受聘天津音乐学院、保定学院等校兼职教授。1994年出版《诗美品鉴》由冰心题写书名,之后有《心海飞梦》《保定名胜古迹诗话》《永远的诗美》《审美论稿》《月旦名流》《人民教育家杨绳武》等11部专著出版;主编、副主编出版《记叙文写作技巧示例》《议论文写作技巧示例》《保定旧志集成》《雄安新区旧志集成》等116部;在《人民日报》《天津日报》《黄河文学》等报刊发表文章1000余篇。
保定 好一座学生城①|中国最早的地方大学——畿辅大学堂保定日报社新闻客户端 2022-04-20 16:54:00
畿辅大学堂
中国最早的地方大学中国传统教育历史悠久,一直延续到清代。清晚期西风东渐,西方的新学堂取代了传统教育的官学、私塾和书院。在保定出现最早的大学是畿辅大学堂。
早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直隶总督王文韶为推动直隶教育维新,上奏清廷,准于在省会保定创建了畿辅大学堂。第二年春,清苑知县劳乃宣于西关外灵雨寺行宫筹办开学。这也是国内最早的地方大学,开直隶高等学校新式教育之先河,在全国也属首批创建的高等学府,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同年创办。
劳乃宣
劳乃宣(1843—1921),中国音韵学家,清末教育家,后来调京师大学堂任堂长。为办好大学堂,王文韶和劳乃宣专门草拟了《畿辅大学堂章程》,对办学总纲、课程设置、入学条件、聘用教习、经费等都作了详细规定。
王文韶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直隶总督王文韶奏折》云:“学堂正课经史之外,参以皇朝三通会典通礼律例,近代名臣奏议,中外通商条约,及西国史志舆图公法刑律官制学校工农兵商诸政书。延聘学识纯正、纵贯本末之儒,为之讲授大义,稽究得失。其算学乃六艺一端,为格致诸学所从出。文字亦方言支裔,为通译西学之本根。于正课外,立算学、西文二门。延请京沪同文方言馆艺学已成者二人,分教英、法言语文字,并中西图算。”从课程设置看,重视语文,引入科学,中外兼习,已较过去的书院前进了一步。
畿辅大学堂就建在上谷八景“西刹秋涛”处
学校位置曾是明代灵雨寺十方院月潭院,明代郑洛曾经在此建别墅,成为其私家园林,清代为乾隆行宫旧址。清末民初,畿辅大学堂在此设立之后,又曾经出现直隶高等学堂、农务学堂、河北大学等院校,实为教育繁盛之地。畿辅大学堂在全国率先崛起,风景优美,名满天下。全国优秀人才踌躇满志,纷至沓来就学。可惜1900年四国联军侵入保定时,焚毁了灵雨寺,畿辅大学堂破坏殆尽。直到1902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又在原址创办直隶高等学堂,于当年4月开学,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为总教习。
梅贻琦
清华大学名教授、名校长梅贻琦曾就读于此。学校后改为天津北洋大学堂预备学堂,这是后事。畿辅大学堂所处位置,正是明清时期保定“上谷八景”之一的西刹秋涛,景观有多美也是溢于言表。我们不妨读读清代保定籍诗人郭棻的诗:雨积秋林河伯骄,拍天滚滚不容桥。龙参佛座波争立,水夺僧门径转遥。鱼上岸来蛙鼓迓,鹤投邨去酒帘飘。保阳景物看如许,畅是松关听野涛。这里有秋林有河水,有佛座有僧门,有波涛有小径,能听鱼上岸,能听蛙鼓鸣,能看鹤投村,能看酒帘飘。难怪这里后来一直被学校占用,它是育人的好地方。
保定 好一座学生城②|中国出现最早的新学堂——蒙养学堂保定日报社新闻客户端 2022-04-20 16:55:01
保定的新教育,肇端应该是建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保定“蒙养学堂”,最初是借用“不载祀典之庙”为校舍。
与保定蒙养学堂同时出现的全国还有两所。一是天津的中西学堂,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学堂分头等学堂(专门学校)和二等学堂(普通教育),二等学堂13、14岁儿童学习4年,再升入头等学堂。另一所是上海的南洋公学,创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分四院,一是师范院;二是外院(相当小学);三是中院(相当中学);四是上院(相当高等学校)。唯有保定的蒙养学堂专招小学生,这是新教育尚未形成的探索期出现的学校雏形。保定蒙养学堂,说是一所新式教育学堂,因为它不同于过去的“蒙学”:“蒙学”是单人授课 ,它是集体上课;“蒙学”只教识字、写字和古文等,它也有算学、格物等现代学科。蒙养学堂应该被视为中国新教育学校的源头。
1934年保师附小第一部毕业师生合影留念    校友王一之供图
蒙养学堂之后,保定新教育规模大发展,这与直隶总督袁世凯有直接关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拟定颁发了《小学堂暂行规定》,光绪三十年(1904年)直隶学务处日籍顾问官渡边龙帮助拟订《保定府小学堂生徒规则》,对小学堂兴办有了具体办法。次年,袁世凯又颁发了《兴学告示》,在保定很快出现了兴学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保定城内已有小学20所,清苑县境内小学150所,到宣统三年(1911年),满城县小学也达70所。小学教育出现了燎原之势。保定蒙养学堂没有留下什么资料,我们知之甚少。光绪三十年(1904年),保定蒙养学堂更名为保定初等小学堂,同年10月又更名为保定官立模范两等小学堂,无疑,这所小学是保定办得最好的小学。此时,学校已迁至莲池西北 “直隶省学务处”址办学,堂长王泽澄。学校讲堂12所,共40间,操场在院署内借用,宿舍在堂外赁民房一所。学堂办学有方,校风良善,为全省的模范名实相副。省视学评价:“其训育始终如一,其教授一丝不苟,其设备日渐完善,其学额日见增加。”
1953年保师附小毕业班师生合影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学校非常重视美术和音乐课,这是其他学校所没有的。学校聘请日本人寺本三二先生教授本校和初级师范两校音乐课。王泽澄堂长掌校时,学校还曾附设音乐讲习所,专门制定了章程。学校老师也跟着学唱歌,因为保定府其他学校没条件开音乐课,所以学校除星期日外,每天下午课后6至7点老师轮流对外上课。外校小学生自愿参加,编好班次,一律免费。这些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直隶教育杂志》上有记载。美术及手工课的开设,在全国也走在前列,据中国美术教学史载,这里是中国美术教学三大策源地之一。保定官立模范两等小学堂在刘续曾掌校时,专门制定了《保定模范小学堂学业考查法》和《保定模范小学堂操行考查法》,刊载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教育杂志》。教学开设科目及考查、考试办法均有明确规定,对操行评语、等次、评定依据都有详细要求。
保师附小占址莲池书院时的大门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学校于1912年更名为直隶第二师范附属小学,搬入已经停办的莲池书院址办学。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清雅,毗邻鸡水上的古莲花池,设施齐备,建筑宏敞。莲池书院的万卷楼作图书馆,学校礼堂西墙悬挂校训镜,校训第一曰:“尽本分”,次曰:“尽本能”,又次曰:“求发达”。今天,我们读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教育界》第三期,不能不佩服学校办学理念之先进,教师水平之高超。学校真正称得上全省小学的模范与圭臬。
保定 好一座学生城③|北洋大学附属学堂——直隶高等学堂保定日报社新闻客户端 2022-04-20 16:56:06
保定
北洋大学附属学堂  /  直隶高等学堂
直隶高等学堂原址
1900年,法德英意四国联军侵入保定,焚毁了灵雨寺,已有一定规模和办学经验的畿辅大学堂被破坏殆尽。
李鸿章去世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在畿辅大学堂址创建直隶高等学堂,亦称保定大学堂。1902年4月,直隶高等学堂正式开学。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先生受袁世凯委任为保定直隶高等学堂总教习,并将该学堂建为天津的北洋大学堂预备学堂。
直隶高等学堂总教习丁家立
据当年在此读书的学生薛允中回忆:1905年8月,他们从广平府来到省城保定,同级学生500人,分10个班上课。“直隶高等学堂校址在保定城外西南隅,校舍建筑,巍峨壮观,濒临河曲,远隔闹市。亭台楼榭,散布其间,河水支流绕穿校内曲折而出。环境清幽,人迹罕至,诚为育才讲学胜地。该校监督为王景熙(禧),翰林出身。下设斋务、学监,及其它职员多人。中文教务长为清末科状元刘春霖;西文教务长为新自英伦归国之吴烓灵。外有总教习丁家立,往来于津、保,北洋大学及本校之间,不时在校小住。”中文课程为国文、伦理、经学、论理各科,由中国教员分别任教;西文课程为英文、数学、史地、理化等科,有外国教员分担。课本悉为购自国外之英文原版。1906年暑间,奉令改组,分为文理两科。前者为第一类,后者为第二类。第一类课程,偏重中外文学、史地、政治、经济等。第二类则以数学、理化、试验为主科。高等以上学生,须通两国外文。第一类除英文外,加授法文,第二类加授德文。
学校重视体育运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元月,《教育杂志》第一期刊登《保定高等学堂创始运动会章程》,其中规定,保定高等学堂为运动会创始者,并主持每年3、9月份举办的两次省城运动会,各学堂报名参加,设银件奖品3种,跳高得银虎,跑快得银马,踢球得银狮。得此彩者携回本堂,以示光耀,交学校监督(校长)收存,待下次比赛交回。当年保定高等学堂比赛技勇种类是:跑百步、跳高、跑算、跑一围、夺梨跑、跑板凳、掷铁球、三脚跑、跪传递、跑二圈、拉绳、跳远、踢球等。1911年英国记者来校采访,长辫子学生体育比赛照片刊登在英国报纸上。
曾在保定直隶高等学堂读书的吴越
直隶高等学堂曾发生学生“吴越炸五大臣事件”。吴越,安徽桐城人,1902年来保定投奔时任莲池书院院长的吴汝纶,吴汝纶为他介绍工作,又送他到保定直隶高等学堂读书。由于戊戌变法和义和团的失败,吴越认为中国不能走改良的道路,只有暗杀才是革命的出路。他写了《暗杀时代》一书,鼓吹推翻清政府,一曰暗杀,一曰革命。他一面积极参加在保定两江学堂创办的《直隶白话报》工作,一面与潘缙化、赵声、陈独秀等人往来。革命党人赵声到保定,共同谋划反清活动,赵主张用武装力量推翻清朝政府,吴主张用暗杀的办法。1905年7月暑假期间,吴越得知清五大臣载泽、端方、绍英、戴鸿慈、徐世昌要出国考察宪政,潜入北京,决定行刺等,以揭穿清廷玩弄立宪的阴谋。吴越化装成绍英的仆从,怀藏炸弹,在正阳门(前门)车站,混入五大臣之车。还没有来得及投放炸弹,被发现,仓忙中引爆。多人受伤,一仆人炸死,吴越当场身亡。吴越的壮举,使京城风声鹤唳。辛亥革命后,吴越的灵柩在安庆安葬,孙中山先生曾撰写祭文。
1913年 ,直隶高等学堂被撤销,并入天津的北洋大学。
直隶高等学堂中文教务长刘春霖
直隶高等学堂的监督、总教习,除丁家立这样的外籍教育家,均为国内著名文化学者、教育家。如王景禧,曾为翰林院编修;刘春霖,清代末科状元;张伯苓,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等等。学生,也是集英才而教之,桃李满天下,后来成为清华大学名校长的梅贻琦,早年曾就读此校。
保定 好一座学生城④|直隶女学堂及女学溯源保定日报社新闻客户端 2022-04-20 16:57:20
保定
直隶女学堂及女学溯源
现在的学校,男女兼收,大家不以为奇。可在100年多前,这可真是“海外奇谈”。中国长期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岂能同校共读?
100多年前,是先有了女学,再有合校的。
我一生教书,在保定时间最长,一直想将教育上的事情弄明白,其一就是女学问题。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直隶总督增韫题写匾额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保定最早的女学,一般都认为是直隶藩司增韫在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日也即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与保定其他中学一样,按《奏定中学堂章程》的要求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图画、法制与财政、体操共12门课程。其中,外国语中,东文(日语)与英语并重。每周授课36小时。宣统元年(1909年)实行文、实分科。文科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课,以修身、算学、博物、理化、法制理财、图画、体育为通习课。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博物为主课,以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画、手工、法制理财、体操为通习课。主门课加重,通习课减少。保定是宣统二年(1910年)实行分科的,当时,保定府官立中学堂招收实科一年级学生61人。
1906年11月16日创办的直隶全省女学堂,也称直隶女学堂。这所学校是在育婴堂内创办的。同年,择定保定府仓为校址,邑绅吴建勋为总理,冉楷任堂长。成立之初,一是生源缺乏,二是经费不足。决定育婴堂儿童够年龄的尽先选送,收7至15岁女童入学,兼收外面的儿童。初等4班,高等3班,学生百余人,已成学校。1909年学校更名为直隶女子学校, 1915年更名直隶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一师在天津),1928年改称河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33年更名河北保定女子师范学校,保定解放后更名保定女子中学,文革更名要武战校,后更名保定十七中。学校历史悠久,传承有序。
师生同游古莲花池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学校解放前历任堂长(校长):1906年冉楷为首任堂长;1908年刘春霖继任;1909年樊榕继任;1914年范延荣接任为校长;1924年2月年燕士奇继任;1924年4月金溥继任;1926年姚锷继任;1928年任命黄淑范为校长未到任,王金绂代理校长;1929年王化民任校长;1934年胡子涛任校长;1937年宁士晋任校长;1940年封天纯任校长;1941年陈天池任校长;1945年陈瑞昌任校长;1946年王化民任校长;1947年李继福任校长;直到1948年解放,成立保定女子中学,任命赵伦为校长。
省立保定女子师范学校时期,校训为:诚毅。校歌为:看啊,滔滔的洪水猛兽,嗷嗷待拯的群盲。过去,现在,未来的校友,滴苦汗,洒热血,慈光普照了宇宙,幸福洒遍了八荒,吾校前途兮无疆。努力,努力!吾校前途兮无疆!河北之光,吾国之光!
这所百年名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当之无愧是百年名校百年辉煌。
其实,直隶女学堂并非保定最早的女学堂。在她之前,已有女学出现,但都没有她影响大。
1905年清苑县温仁村张仲山等人曾创办女学一所,有人说这才是保定最早的女子学堂。当时清苑县知县罗正钧曾为此发布告示,大加褒扬。同年工巡总局督办钱篯荪在厚福盈也创办了私立女学。这是保定最早的女学堂吗?也不是。
女师校门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光绪二十八年(1901年),保定基督教公理会设立布道班,传道也学文化。第二年,保定基督教公理会委任孟省吾先生,于清苑南关舟止舫头村创办初等小学堂,名曰同仁学堂,学堂只招男生;另在基督教公理会由张心慈女士创办了培基女校。张心慈,保定蠡县人,她曾被基督教公理会推荐到北京贝满中斋,也即贝满女中就学。贝满中学就是后来冰心就读的中学。张心慈是创办同仁中学的人民教育家杨绳武的母亲。1924年杨绳武从燕京大学毕业,回到母校任校长,当年创办同仁中学,1925年又冲破教会重重阻拦在省厅立案,但他母亲创办的培基女校立案未获通过。1929年杨绳武不顾社会加给他的离经叛道、有伤风化等种种罪名,将培基女校并入保定同仁中学,开了保定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这样看,保定最早的女学应该说是1902年张心慈创办的培基女校。
世事沧桑,妇女争得自由解放,百年之事。对那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倡办女学,为妇女的自由解放做出贡献的人们,历史不该忘记。
保定 好一座学生城⑤|一所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直隶第二师范学堂保定日报社新闻客户端 2022-04-20 16:58:19
保定
一所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 /  直隶第二师范学堂
该校创办于宣统元年(1909年),第一任校长刘续曾。(见民国二十四年《河北月刊》第三期,又见1994年《保定市教育志》)初名府立保定师范学堂,旋即更名直隶第二师范学堂。
保定师范学校校门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为什么这么快更名?因为1908年5月学部要求省份设立简易师范多的要停下来,集中经费合并为一府或二府开办的完全初级师范。保定原有一所初级师范学堂,实是简易师范,已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停止招生,校址已由相邻的学校保定模范小学堂占用。宣统元年(1909年)9月,直隶提学使司向督宪汇报:“奏设四处完全初级师范学堂,于天津、保定、滦州、顺德各设一处”,“以建校工竣颇需时日,饬择借相当之房屋先行开学。”按着这个精神,保定于该年在原直隶学务处办学的保定模范小学堂借用房屋招生开班,此即府立保定师范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7月,直隶模范小学堂监督刘续曾(迓卿)兼任了监督。该年10月,《大公报》刊出消息说第二初级师范学堂正在西关外兴建校舍,说明已按省有关部门指令改为直隶第二师范学校。宣统三年(1911年)7月《大公报》又刊出消息:“第二初级师范落成:省城西关外起盖直隶第二师范学堂,其讲室宿舍均已落成,该堂现在城内假地开办,日内拟即移至城外云。”“假地开办”结束,搬进新址,这就是位于西下关街47号保定师范学校后来一直办学的校园。学校在吴家湾西护城河的起始处,环境优雅,经不断扩建,校园占地面积78亩,建筑面积23440平方米。
保定师范学校教学楼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1928年,又改称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3年,名河北省立保定师范学校。截至1934年,共毕业学生905人。在校学生6个班279人。“七七事变”后,保定沦陷,日军进驻学校,日伪政权将学校迁往城内行宫旧址。时有师范5个班,附设初中6个班,另有简易师范班。学生486人,教职员37人,并设有附属中学一处。
“保师”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1924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共保属特委设于该校。保定二师学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和残酷镇压,并于1932年7月6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六惨案”。
贾良图、王慕桓、邵春江、马善修、张树森、赵克咏、张鲁泉、吕清晰等八位同学当场光荣牺牲。边隆基、陈锡周、焦振声、刘东升4位同学负了重伤,后被送进思罗医院。边隆基伤重死于医院,陈锡周、焦振声被组织营救脱险,刘东升又被收监。曹金月、杨鹤声、刘玉林、刘光荣等40名同学被敌人带走。9月7日凌晨3点,曹金月、杨鹤声、刘光宗、刘玉林四人被秘密押往在大西门外向南,西城墙和护城河之间的荒地,他们高呼口号,从容就义。学校建有“七六烈士纪念碑”一座。
保定师范学校内景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保定二师一向以底蕴醇厚、治学严谨著称。早年曾聘请黎锦熙、潘梓年、李苦禅、周永言、郑志等著名学者、作家任教,学校为国家和中国革命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如现代教育家丁浩川、著名作家梁斌、著名科学家郭晓岚、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著名音乐家张寒晖等,还有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才。
新中国成立后,该校继承优良的治学传统,不断深化教育学改革,为国家培养了优秀毕业生。1978年,在保定师范校园内创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数年后迁出。1999年4月29日省政府发文:“同意保定师范学校并入保定师范专科学校”。
保定 好一座学生城⑥|蜚声海内外的教会学校——同仁学堂保定日报社新闻客户端 2022-04-20 16:59:11
保定
蜚声海内外的教会学校  /  同仁学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保定基督教公理会委任孟省吾先生,于清苑南关舟止 舫头村创办初等小学堂,名曰同仁学堂。后亦称同仁高小。民国十三年(1924年)秋,杨绳武先生从燕京大学毕业,拒绝高薪聘请和免费海外留学的诱惑,毅然受聘母校任校长。同年,将同仁高小改为私立同仁中学。
同仁中学校门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杨绳武校长原名杨恩洪,又名继宗,字绳武,祖籍河北清苑县田各庄人,曾就读保定同仁学堂、通州潞河中学和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因成绩优异、品行高洁,曾与冰心一起被燕京大学授予裴多斐荣誉金章,这届获此殊勋仅此二人。在燕京大学,他曾发起成立了教育研究会,聆听美国教育名流杜威的演讲,并结识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同仁中学校长杨绳武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杨绳武回到母校,当年招收初中班。制定了校训:“勤朴谦谨”。制定了校歌,其歌词为:
天覆地载,日月照临。
春风化雨,一视同仁。
同仁中学创立伊始,就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教务处,不称教务处,而被命名为“知行斋”,学校勤杂人员不称校役,而称“工友”。杨绳武作为校长待人接物的方法和施政情况简括为四句话:经济公开,校务共管,勤朴持己,忠厚待人。
教会学校以《圣经》为必修课,强迫学生遵守宗教仪式。杨绳武毅然取消了圣经课,他背上了“离经叛道”的罪名,教会也撤消对学校的补贴。学校立即在省教育厅立案,取得了办学的合法地位。直到5年以后,华北各教会学校才都仿效他的办法,改良了宗教教育。
男生练习石锁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学校成立教育研究会,1925年春试验道尔顿制。其措施是:把教室变成作业室,摆出学习参考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用,废除教师满堂授课,由学生按规定的进度和要求自主学习。
他还倡办男女合校,开创了保定男女合校的新纪元。
同仁中学校门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同仁中学一系列改革,得到陶行知先生的大力支持,热情称赞扬绳武的创举。同仁中学的改革很快驶向了快车道。
1929年秋 “顾德堂”教学院落成。建筑宏敞,美轮美奂,直到1989年保定一中实行整体改造拆除。
1930年秋天,顾德堂北开出高台阶,并于高峻壮丽的高台阶之上,兴建了校友门。校友门之北是大门,至今尚存。
1936年同仁中学足球队合影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学校重视体育,足球、篮球等竞技水平,称雄华北闻名遐迩。当时,南开大学、北师大“飞虎队”和中国大学篮球队先后来同仁交流球艺。中国篮球运动史都追溯到同仁学堂的“筐球”,“中国篮球运动之父”王守义曾就读同仁学堂。
杨绳武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新教育大纲》,明确地提出了“实用的知识,健康的身体,生活的技能,服务的精神”的办学宗旨。
同仁中学设有化工厂,制造肥皂和雪花膏、蜡烛之类产品;在刘家疃建立农业试验场,学生可以栽培果树,练习嫁接,培育优良品种;购买了旧小汽车,供学生学习驾驶和汽车修理之用;还开办医务室,设立宝光诊所,组织女生医疗护理队,为百姓看病;在“马号”商场设立了无线电门市,推广新科技。如此等等,深得社会好评。
1939年同仁中学部分师生合影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1937年抗日战事爆发,杨绳武毅然决然投身抗日洪流,学校交给妹妹杨恩莲管理,自己去做立功万里的事业了。
1941年,日伪将被日本炸毁的保定中学师生并入,称兴亚中学,旋即改为河北保定中学。抗战胜利,保定同仁中学要求复校,初中部迁至慈禧行宫称保定中学。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人民政府召集保定各校师生成立联合中学。1949年3月,保定市宣布一中、二中、女中等分别组成。保定一中在同仁中学校园诞生。
保定 好一座学生城⑦|我国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直隶高等农业学堂保定日报社新闻客户端 2022-04-24 16:31:45
保定
我国最早的高等农业学校  /  直隶高等农业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直隶总督袁世凯创立农务总局于保定西关外霍家大院,并于局内附设中等教育的农务学堂。
当时农务局划定保定西关灵雨寺北土地40亩,为筹建直隶农务学堂址,省库每年拨发经费饷银18400两。(光绪三十四年增至33600两),当年建成,并购校园占地100余亩为实习、试验场地。黄景为学堂总办,李兆兰为提调。袁世凯亲笔书写一联:“儒通天地人几近道矣;学纵欧亚美一以贯之。”对联悬挂于学堂正厅。
河北省立农学院气象观测所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同年11月,农务学堂招收预备和速成两科学生,设蚕桑和农业两个专业,共修学科为国文、英语、算学、气象学等。专业课的教材与教法多沿袭日本农科学校。学堂除本国教员外,还聘用美、英、日等国教员。光绪三十年(1904)升格并改称为“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增设林业讲习所和农业讲习所。该堂因推广日本的优良桑秧和蚕种,成绩突出,反使农务总局隶属于该堂领导。
河北省立农学院校门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曾经创办颇有影响的《农务官报》。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学校更名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21年6月河北省教育厅决定在保定西关外直隶高等学堂旧址成立综合性大学——河北大学。1923年2月学校并入河北大学。1930年暑期后,农学、医两系改称学院。1931年10月,河北省教育厅撤消河北大学建制,将农、医留在保定,分别独立设置学院。1931年10月24日河北省立农学院成立,地址在保定西关外。
河北省立农学院大礼堂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学校设农学系、林学系、园艺系,招生范围除河北外,还有山东、四川、广东、广西和东北等各地,达19个省份。实验室、实验农场逐步恢复扩展,设备齐全。
学校传承有序,师资队伍阵容整齐,实力雄厚,业务水平高。教授和讲师大都是从海外归来的学者。最著名的有:徐季丹(巴黎国立农学院研究科),谌克终、酆裕恒、戎春田(京都帝国大学),黄菊逸(日本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刘毅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胡壮猷(美国加利福尼亚省立大学),林谓访(德国塔郎林业大学研究生),王调夫(美国伊利诺大学硕士),孙醒东(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余兰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此外还有路葆青、杨允奎等10多名教授。他们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许多都是怀着“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愿望,从海外归来报效祖国的。
各系学制为四年,开设课程门类齐全,三系公共必修课16门,农学系专业课22门,林学系21门,园艺系13门。
1903年直隶农务学堂学生在试验场春播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在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实验手段和操作能力等全面发展。每逢假期,要求学生结合本乡农村经济状况、种植习惯、农村所需种植种类与产量、土壤气候、病虫害情况等做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师生一起关注并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研究中国农林优良品种,试验、培育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和栽种技术。农学系先后有“河北一号”、“刘白玉”等小麦品种,“钱串谷”、“齐白头”、“大黄谷”等稻谷品种,以及优质棉花品种等,在河北省大面积推广。林学系完成了易县金坡至紫荆关十万亩演习林场的场界勘查和林木营造 ,完成了平(平山)灵(灵寿)滩地的森林营造。园艺系开辟了育成区、花卉区、蔬菜区90余亩,培育出大量优良品种,并于1934年创办《河北通俗农刊》等杂志。
河北省立农学院图书馆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1937年日寇占领保定,学校停办,1946年旧址恢复。1950年省立农学院改为河北农学院,1958年改称河北农业大学,至今已有110年历史,是全国最早的农业高等学校之一。
保定 好一座学生城⑧|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保定日报社新闻客户端 2022-04-24 16:32:49
保定
保定府官立中学堂
中国的新教育,其源头在晚清。由停办官学、私学和书院,到建立新学堂。
保定在1898年创办蒙养学堂,这是新教育的肇端。其后,又陆续出现了各类新型学堂。19世纪初,保定已有几所私立或公立的中学堂,如崇实学堂(1904年建)、中州公立学堂(1904年建),但尚无官立的中学堂。光绪三十一年,保定知府朱经田以保定为省会所在地,中学未便久缺,因禀准以保属十六州县房税契加捐为中学经费。三十二年(1906年)保定知府凌福彭复禀,就准在城内城隍庙西子母宫旧址改建校舍,七月十三日(阳历9月28日)本校成立,定名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以凌福彭为总办,凌就是民国著名作家凌叔华的父亲。凌氏去职,罗正钧继任。八月,招考中学部学生56人,为第一班 ,又招师范生48人,共104人。由罗正钧聘张国浚为监督,总揽校务。
1948年5月保定中学师生合影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建校第二年,《东方杂志》第十一期载有《保定府中学堂调查意见》,说学校之初,问题尚有。第一,地方狭窄,建筑未达标。第二,师资学历不达标。又过了两年,宣统元年(1909年),学校就大变样了。据《直隶教育统计表》显示,学校教员情况:董锟(安肃人,北洋大学毕业)、王金鉴(安肃廪生,高等学堂毕业)、李大本(乐亭优贡,北洋大学毕业)、殷珍(南皮举人,优师毕业)、苏莘(交河廪生,师范毕业)、王家鹤(元氏举人,优师毕业)、田书麟(新城举人,师范毕业)、高庆题(束鹿人)、刘凤舞(江苏人,武备毕业)。监督:张国浚,清苑副贡。师资大有改变。校舍虽还属狭窄,但已有讲堂六处,操场一处,宿舍46间。
民国元年(1912年),各省奉命停办高等学校,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以子母宫狭隘为由,呈请将西关灵雨寺直隶高等学堂址划归本校使用。八月,获准接收高等学堂校舍和教育设施,九月迁入。这时,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令同类学校唏嘘惊叹矣。
保定府官立中学堂,其领导机构设总办和监督。总办先后为凌福彭(1906)、罗正钧(1906)、陶式鋆(1907)、胡远灿(1907)、王守堃 (1908)、锡阿龄(1909)、延龄(1911)、吕调元(1912)李如堂(1913)。很快,废除府治,学校不再设总办,监督总揽校务。官立中学堂监督更替如下:张国浚(1906)、李晓冷(1910)、李大本(1911)、周镐川(1912)。民国建元,学校监督改称校长,周镐川始称校长,同时学校改称直隶省立第六中学校。
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与国家一起度过了清朝晚期那风雨飘摇的岁月。1910年,清朝政府把粤汉、川汉铁路权利出卖给帝国主义,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纷纷成立保路同志会,保定府官立中学堂的学生曾罢课声援。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曾停课、集会、游行。这年11月6日,原保定府官立中学堂学生张培植,曾冒死在北京丁家街参与炸北洋大臣袁世凯的活动,未遂。学校培养了许多才华卓异的优秀人才,如中国图书馆学系创始人王重民、中国现代考古学系创始人苏秉琦等等。
保定府官立中学堂后来更名直隶省立第六中学校、河北省立第六中学校、河北省立保定中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炸毁,曾与同仁中学合并,先称兴亚中学,旋即改为保定中学。抗战胜利后同仁中学复校,又在慈禧行宫建保定中学。保定解放前夕,学校部分师生被国民党裹挟去北平。保定解放第二天,各校学生在女二师成立联合中学复课,由赵伦、彭松年负责。同时在同仁中学成立去北平学生返回收容处。1949年2月,人民政府在同仁中学组织全市公立、私立中学师生集训,由刘恭子负责。集训结束,保定一中、二中、保定女中等正式成立。
保定 好一座学生城⑨|保定育德中学堂保定日报社新闻客户端 2022-04-24 16:34:00
保定育德中学堂
陈幼云,是保定育德中学堂的创始人,第一任监督(校长)。1906年,他从日本弘文学院毕业,受孙中山委托归国组织中国同盟会河北分会。回国后,先在保定崇实中学堂教书,教学之余,联络同志,策划革命。因为学校主持人思想顽固守旧,陈幼云耽心处在秘密之中的革命组织,随时都有暴露的危险,遂决定辞去崇实中学堂之职,与志同道合的同志创办了育德中学堂。
1918年留法预备班部分湖南学生在保定合影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陈幼云,名兆雯,字幼云,以字行世。光绪五年(1879年)生于河北蠡县潘营村书香门第。1903年春,陈幼云受新思潮影响,考入保定直隶师范学堂。在革命思想的激荡下,同年秋,满怀“改良教育,藉谋国是”的愿望,自费东渡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陈幼云在日本留学时与孙中山结拜为异姓兄弟,成为生死与共的革命同志。
陈幼云离开崇实中学堂,正值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经费难以为继。1906年6月,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的靳东阁便与陈幼云商议,改讷公祠小学堂为中学堂,这样也便于同盟会开展活动。1907年11月28日,陈幼云与靳东阁、郝仲青、齐树楷、王德涵、郭风华、陈升之、王国光、郭凤州(风洲)、王秉喆、石之梅、贾儒珍、杨万荣、齐世铭等13名同盟会员商定此举,定名育德中学堂,禀准督署立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开学。众人公举陈幼云为堂长。这年的《教育杂志》十三期载登《育德中学概况》说:“陈监督兆雯管理有法,学生均知守规。因现实停课考试,教员教授如何无从查视,闻各职员、教员均系甘尽义务,不取薪金,毅力热心,概可想见。”
1928年育德中学校门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育德中学堂初创时期,困难重重,且又经济拮据,偌大的一个学校,维持正常办学谈何容易。陈幼云因操劳过度,肺结核病日益严重。光绪元年(1909年)春,他离开舍不得离开的岗位,将学校和同盟会的工作交给了战友郝仲青,回乡养病,辗转病榻几个月,辞世而去,时年只有31岁。是年7月,发起人公举郝仲青继任校长,同时任中国同盟会河北支部主盟。为赓续陈幼云未竟事业,郝仲青不遗余力,运筹奔波。在辛亥革命到来之前,河北同盟会做好了武装起义的一切准备,争取过来的保定军校一批军官,早已秘密地厉兵秣马,已经制成了举义的旗帜和“燕晋联军都督府”大印。陈幼云地下有灵,也会含笑九泉的。但因风云难测,世事变故,在保定的辛亥革命没能正式打响。民国成立,郝仲青致力于革命,辞去校长职务,公推张官云继任。张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又公推王喜曾为校长。在此期间育德中学出现了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组织活动和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传播的革命热潮。也因为育德中学成为革命大本营,遭袁世凯刁难和反动势力破坏,处境艰难。1921年5月重新组织董事会,王校长辞职,由董事会公举郝仲青继任。郝仲青为育德中学制定了校训:“不敷衍,不作弊。”制定了校歌:“不敷衍,不作弊,大家齐努力。努力向前行,前途放光明!”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育德中学成为在保定乃至全国深得好评的名校。
邓中夏讲演之处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育德中学,师生认真贯彻、身体力行校训的“二不”精神,培养出大批革命者和栋梁之才,除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国家领导人之外,还有保定第一个共产党员王锡疆、保定第一任中共市委书记张廷瑞、开国将军刘秉彦、清华大学副校长刘仙洲、著名作家孙犁等,桃李满天下。育德中学也因此成为名播海内外的名校。
抗战时期流亡办学,1946年秋在保定复校,解放后学校停办,1985年恢复校名。这都是后事。
建校25周年在保同学建的纪念楼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平民学校讲室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中学部教室 来源《保定古城旧影》
保定 好一座学生城⑩|保定创建最早的中学堂——崇实中学堂保定日报社新闻客户端 2022-04-24 16:36:41
保定创建最早的中学堂  /  崇实中学堂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在中华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受西方资产阶级影响的觉醒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维新派,主变法图强,认为中国衰弱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不良,提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其中就有 “废科举,兴学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发布兴学诏书,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并饬各省速办学堂”,不久即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第二年,又发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清廷紧锣密鼓,地方雷厉风行。保定是直隶省会,在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推动下军事、师范、大中小学各类学堂如雨后春笋,走在全国前列。保定的中学堂最早创办的就是崇实中学堂。
崇实中学堂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在保定北下关建立。光绪三十年《东方杂志》第八期报道:“直隶师范学堂员司所设立崇实中学堂开学。功课略分十门,尚不甚恶,直隶省民立中学堂,仅此而已。”光绪三十一年《东方杂志》第八期报道:“在翰林院侍读孟君庆荣,以直省之临首善,多士济济,官办学堂实难普及,爰集同人创设公学一所,名曰'崇实’,恪遵《奏定中学堂章程》办理。已稟由学务处呈报直督,转咨学务大臣立案。”这就说明崇实中学堂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立的,这在保定府创办新学中学是最早的。是孟庆荣联系直隶师范学堂的同人一块创办的,监督为冀州人李谐韺。
关于这所中学资料甚少。我们在光绪三十二年《教育杂志》看到学校已更名“保定公立第一中学堂”,说学校校舍建筑宏敞,生源也足,一切办法极有条理。考察授课情况,只觉得第三年课程中东文(日文)课时太多,而且没开设英文,不合上级规定。询问学校,说这个班的学生开办就学东文的,想着令其东文毕业,所以加了课时,东文结业,即开英文。光绪三十三年的督导评价提出了问题:说这个学校的管理人员,都在他校当教员,不能坐班管理校务,各科教学表面很完备,但学生成绩欠佳,提出了整改要求。从崇实中学堂的督导和教学评价看,保定府的教育是很认真的。
清宣统元年《直隶教育统计图表》刊载,公立第一中学堂经费情况为:岁入白银:八百零七两;岁出:九百五十六两。教员情况:陈鸿藻(衡水人,优师毕业)、田柏龄(临榆人,北洋大学毕业)、刘汝褀(昌平人,顺天高等毕业)、刘金策(成安人,优师毕业)、步以庄(枣强人)、韩德明(高阳人,候选知县)、李兆霖(深泽人,直隶州州同)、王元霞(赵州人)、陈毓华(武邑人)、王穆如(任丘人,优师毕业)、吴之航(武邑人,日本留学)、彭桂洲(冀州人)。整体看师资队伍优秀。而当年在校学生,甲班21人,乙班35人,共计仅有56人。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学校经费不少;第二、教员学历比较高;第三、从教员和学生人数看,教师配置比例较高,教学水平应该是不错的。
从其它教育资料,也可以侧面证实这所学堂实力和水平。著名的育德中学创始人并任第一任监督的陈幼云,原来就在崇实中学堂教授数学和物理的教师,他为给革命组织同盟会创建一个革命大本营,才离开崇实中学堂去创办育德中学堂的。先后就读畿辅大学堂、直隶优级师范学堂的辛亥革命烈士王虎臣生前曾在崇实中学任监学兼教员,育德中学后来的著名校长教育家郝仲青、莲池书院高材生贾恩绂都曾在崇实中学堂任教。
崇实中学堂以它在保定府创立最早,而留存史册。
(作者:郑新芳 编辑:苏若楠 )
追寻培德中学
《保定晚报》2022-11-26
培德中学民国时期的校门。
培德中学校长段云峰。
清末民初保定教育发展迅速,保定有“学生城”的美誉。民国年间,保定中学教育呈现出“众星捧月,群星璀璨” 的局面。那月应该是名满海内外的育德中学,那些星星就太多了,有常被人说起的省立六中(后改为保定中学)、同仁中学等等,还有些人们也偶有提起,如培德中学、民生中学、志存中学、四存中学等等,但知之就甚少了,当时学校在哪儿、谁是校长、有什么建树,一经问起,人们也就茫然了。本文今天就说说培德中学。1924年4月10日,段云峰等人集会于保定穿行楼东街张墨侪先生家,商定创建保定培德中学。他们在酷暑难耐中商讨校规,编制预算,规划校舍,于8月24日开学,公推段云峰为校长。创建培德 肩负使命创办培德中学的动机是什么?段云峰等人有过成熟的思考。一是保定地方的需要。那时保定是省会,交通方便,地方幽静,一向为河北省教育的中心。这里学风朴实,优于平津;办法优良,胜于各县。自民国以来,教育发达,河北中部、南部小学毕业升中学者必先来保定,落选者方转天津,此种情形久为北方教育界所共识。当时保定虽有省立六中、育德中学、保定二师、同仁中学等学校,但还是不能满足需求,许多报考者未能录取只能悻悻然离开保定。二是学风亟待挽救。河北自清末创办新学以来,学风极佳,彼时声誉几冠全国。但后来学校里沉下心来认真读书之风气渐颓,创建斯校,冀挽颓波,管训力主严格,教学必求实用,务必使学生潜心向学,以达求学之目的。段云峰(1888—1984年),字巍霄。清光绪十四年出生于直隶省保定府蠡县东孟尝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曾进第四陆军大学读书,曾在保定军校任教官。在民国期间曾任段祺瑞政府代理参谋次长,曾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曾任军事委员会总教官,授中将军衔,但最值得纪念的是他痛恨军阀混战。段云峰辞职回乡后创办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冀挽教育颓波,是他的理想和追求。奔走北京保定 谋求办学地址1924年,办学伊始,在穿行楼东张墨侪家的院门口挂出“培德中学筹备处”的牌子,但校址尚未选定。当时的董事张秀溪先生募得办学基金一万元,商请省长王孝伯应允,以旧道尹公署房舍一所办学。7月5日招生两个班,为培德中学之始。天有不测风云,因公署房屋多年失修,降雨连绵,房舍突然颓圮,且无法修葺。正值开学,百般焦急。是老天爷成人之美,还是校长、教员苦苦寻觅踏破铁鞋,终于开学前在东大街觅得一所民房,在内开学。校舍原为粮店,有房47间,略加修缮勉强开学,将东门脸一个大坑填了一下就算是操场。好事多磨。1924年10月,保定为国民第三军所占,学校驻进了军队,无法上课。段云峰心急如焚,奔波于京保之间,反反复复,最后恳请第三军军长孙禹行(孙岳)答应,在北关外前医专旧址办学,几经磋商,始蒙批准。1925年春迁移新校址。4月,省教育厅派员视察,说学校成绩良好,准予立案。但到第二年,奉系军阀驱逐国民军,独居北京政府,李景林为直隶督军。有一二心怀野心者,妒忌培德中学,拟趁机摧毁它,所以极力怂恿河北大学向培德索取校舍。这是因为河北大学是将医学院、农学院、高等师范学院等整合创办的,旧房产似有纠纷。经刘竹坡先生代为疏通,培德中学才得以保存下来。到1927年,学生大量增加,校舍拥挤,又交涉占用了卫生医院的旧址,并借用附近北岳庙院落一所,计20间。这年暑假,奉军准备南下,第二十、二十六师曾先后占据本校两个月,但已届开学,学生纷纷返校,经多方交涉方得开学。到1934年,办学已10年,这年河北省举行会考,全省初中第一名是培德中学的,前十名培德中学有三名。管理中规中矩 成绩名优辉煌培德中学创办伊始非常中规中矩。学校设立董事团,段云峰被推荐为董事长兼校长,制定了《培德中学董事会章程》。段云峰网罗名师,组建精英队伍。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了《培德中学校学则》,六章二十九条,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籍、考试等诸方面都有详明规定,如第五章第二十一条从五方面规定训育标准,一、思想方面:1、培养民族的意识。2、培养国家的观念。3、培养革命的思想。4、培养科学的头脑。5、培养艺术的兴趣。二、精神方面:1、培养创造建设的精神。2、培养担当事业的精神。3、培养热心公益的精神。4、培养果敢进取的精神。学校还制定了《培德中学行政组织大纲》和《培德中学校行政系统表》,制定了《培德中学校歌》。校歌由教师缪彦威即后来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缪钺作词,词如下:临渤海,倚太行,燕赵士,多慨慷;设校化俗兮,紧培德以名庠,学期致用兮,德贵自疆。振华夏之声威兮,御外辱之强梁;冬兴松茂,春兴兰芳,懿欤吾校,山高水长。段云峰不但抓管理,还兼授国文、数学课,教学管理抓得更实。据老学生撰文回忆,他在校园、楼道见到学生就询问学习情况。一次,见到一个学生,他先念了“挟泰山以超北海”,让学生“接着背!”学生背得滚瓜烂熟。这个学生就是他的二儿子段仲宇。抓教学,他连儿子也不放过。我想起一件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北京某高校读中文系时,系主任是李菊田先生,他是当年培德中学第二班学生,后又在母校任语文教师。我阅读资料,竟然看到省教育厅督学听他的课给与的评价。难怪我们中文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等随时就抓住学生,指令背背哪篇文章,这是有传承的。1934年私立培德中学举行10周年校庆,正好教学楼落成,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题写匾额:“培德中学校十周年纪念楼”;北大教授胡适题匾曰:“十年教训”。社会名流、毕业老学生纷纷来函祝贺,锦旗条幅琳琅满目,最显眼的一幅是:“筚路蓝缕”,其意义可谓深远。培德这10年,不容易!校长段云峰在《培德中学校庆十周年纪念专刊发刊词》中写道:“夫保定处燕赵之间,土厚水深,风习淳朴。当明清之际,孙夏峰、颜习斋、李恕谷诸先生,志节皎然,树立宏伟。自乾隆以降,惠戴诸儒崛起江南,以考据之道易天下,而北方学风湮沉,遂少所影响。方今国势陵夷,民气委弱,吾等怀乡贤之遗风,宜如何发扬蹈厉,抱坚贞之心,为有用之学,以自拔而救国。此则峰所愿与吾校师生共勉者矣。”他的宏论别具匠心,批评了桐城派的考据之道盛行,保定本土的“颜李之学”沉落,使得中国日益衰败,这警世之钟堪称振聋发聩。他的理念毫不逊色当时的教育名流,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私立培德中学从创办之日起因管理有方、教学质量高,声誉日隆,成为保定周边颇有影响的中学。“七七”事变后,日军攻陷保定,9月底,办学13年的培德中学被夷为平地。夜幕降临,段云峰和郑厚庵老师将学校重要文件收集在两个铁箱子里,其一掩埋在校舍南端隐蔽处,其二准备带回家乡。添完最后一铲土,二人挥泪告别学校。这时,培德平民学校一位学员——人力车夫来到段校长面前,说:“校长您上车吧,我拉您回老家。”战火连天的岁月,车夫的行动令人感动,这也折射出段校长在平民学生中的地位。培德中学从此“匿迹”,但没有“销声”,一直到今天。私立培德中学早已不存,创建培德中学的校长段云峰也早已作古。在此我写一首诗,献上由衷的纪念:从军未逞霍嫖姚,鸡水清清浣战袍。革命老人留美誉,培德军校一巍霄。
中国最早的地方大学——
畿辅大学堂
《保定晚报》2021-10-16
梅贻琦教授
□郑新芳
中国传统教育历史悠久,一直延续到清代。清晚期西风东渐,西方的新学堂取代了传统教育的官学、私塾和书院。在保定出现最早的大学是畿辅大学堂。早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直隶总督王文韶为推动直隶教育维新,上奏清廷,获准在省会保定创建了畿辅大学堂。第二年春,清苑知县劳乃宣在西关外灵雨寺行宫筹办开学。这也是国内最早的地方大学,开直隶高等学校新式教育之先河,在全国也属首批创建的高等学府,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同年创办。劳乃宣(1843—1921年)中国音韵学家,清末教育家,后来调京师大学堂任堂长。为办好大学堂,王文韶和劳乃宣专门草拟了《畿辅大学堂章程》,对办学总纲、课程设置、入学条件、聘用教习以及经费等都有详细规定。光绪二十四年的《直隶总督王文韶奏折》云:“学堂正课经史之外,参以皇朝三通会典通礼律例,近代名臣奏议,中外通商条约,及西国史志舆图公法刑律官制学校工农兵商诸政书。延聘学识纯正、纵贯本末之儒,为之讲授大义,稽究得失。其算学乃六艺一端,为格致诸学所从出。文字亦方言支裔,为通译西学之本根。于正课外,立算学、西文二门。延请京沪同文方言馆艺学已成者二人,分教英、法言语文字,并中西图算。”从课程设置看,此章程重视语文,引入科学,中外兼习,已较过去的书院前进了一步。该校位置曾在明代灵雨寺十方院月潭院,明代郑洛曾经在此建别墅,成为他的私家园林。清代为乾隆行宫旧址。清末民初畿辅大学堂在此设立之后,又曾经出现直隶高等学堂、农务学堂、河北大学等院校,实为教育繁盛之地。畿辅大学堂在全国率先建起,风景优美,誉满天下。国内大量优秀人才踌躇满志,纷至沓来就学,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清华大学名教授、名校长的梅贻琦大师。可惜1900年四国联军侵入保定时焚毁了灵雨寺,这所学堂破坏殆尽,直到1902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又在原址创办了直隶高等学堂,4月开学,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为总教习,后改为天津北洋大学堂预备学堂。梅贻琦于1909年参加我国首批官费直接赴美留学生考试,在630名考生中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1911年进入伍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学成归国,于1914年起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首席教授、教务长等,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1948年去了台湾。梅贻琦遇事总是先倾听教授和学生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他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至今令人信服。畿辅大学堂所处位置正是明清时期保定“上谷八景”之一的西刹秋涛。清代保定籍诗人郭棻有诗:“雨积秋林河伯骄,拍天滚滚不容桥。龙参佛座波争立,水夺僧门径转遥。鱼上岸来蛙鼓迓,鹤投邨去酒帘飘。保阳景物看如许,畅是松关听野涛。”这里有秋林有河水,有佛座有僧门,有波涛有小径,能听鱼上岸,能听蛙鼓鸣,能看鹤投村,能看酒帘飘。这里风景优美,后来一直被学校占用,是一个育人的好地方。
中国最早出现的新学堂——
蒙养学堂
《保定晚报》2021-10-23
□郑新芳
保定的新教育之肇端应该是创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保定蒙养学堂,最初是借用“不载祀典之庙”为校舍。国内与保定蒙养学堂同时出现的还有两所,一是天津的中西学堂,创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分头等学堂(专门学校)和二等学堂(普通教育),孩子们13、14岁入二等学堂,学习4年再升入头等学堂;另一所是上海的南洋公学,创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分为四院:一是师范院,二是外院(相当于小学),三是中院(相当于中学),四是上院(相当高等学校)。唯有保定的蒙养学堂专招小学生,这是新教育尚未形成的探索期出现的学校雏形。保定蒙养学堂虽说是新式教育学堂,却不同于过去的“蒙学”。“蒙学”是单人授课 ,它是集体上课;“蒙学”只教识字、写字和古文等,它也有算学、格物等现代学科,所以应该被视为中国新教育学校的源头。蒙养学堂之后,保定新教育规模之大发展与直隶总督袁世凯有直接关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拟定颁发了《小学堂暂行规定》,光绪三十年(1904年)直隶学务处日籍顾问渡边龙帮助拟订《保定府小学堂生徒规则》,对小学堂的兴办提出了具体办法。1905年,袁世凯又颁发了《兴学告示》,在保定很快出现了兴学热潮。据不完全统计,1906年保定城内已有小学20所,清苑县境内有小学150所,到宣统三年(1911年),满城县小学也达70所。保定蒙养学堂没有留下什么资料,光绪三十年(1904年)更名为保定初等小学堂,同年10月又更名为保定官立模范两等小学堂,这所小学无疑是保定办得最好的小学。此时学堂已迁往莲池西北 “直隶省学务处”办学,堂长王泽澄。学堂有讲堂12所,共计40间,操场在院署内借用,宿舍是在堂外租赁的一处民房。学堂办学有方,校风良善,堪为名副其实的全省模范。省视学(旧时由省政府教育厅派往各地视察学务的人,即今日的省督学)评价:“其训育始终如一,其教授一丝不苟,其设备日渐完善,其学额日见增加。”学堂非常重视美术和音乐课,这是其他学校所没有的。学堂聘请日本人寺本三二先生教授该校和初级师范两校的音乐课。王泽澄掌校时还曾附设音乐讲习所,专门制定了章程,老师也跟着学唱歌。因为保定府其他学校没条件开音乐课,所以该校除星期日外,每天下午课后6至7点老师轮流对外上课。外校小学生自愿参加,编好班次,一律免费,这些在光绪三十二年的《直隶教育杂志》上都有记载。学堂美术及手工课的开设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据中国美术教学史载,这里是中国美术教学三大策源地之一。保定官立模范两等小学堂在刘续曾掌校时专门制定了学业和操行考查法,刊载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教育杂志》上。教学开设科目及考查、考试办法均有明确规定,对操行评语、等次、评定依据都有详细要求。学堂于1912年更名为直隶第二师范附属小学,搬入已经停办的莲池书院原址办学。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清雅,毗邻鸡水上的古莲花池,设施齐备,建筑宏敞,以书院的万卷楼作图书馆,学校礼堂西墙悬挂校训镜,校训第一曰“尽本分”,次曰“尽本能”,再曰“求发达”。今天读起民国二年《直隶教育界》第三期,我们不能不佩服这所学校办学理念之先进、教师水平之高超,真正称得上全省小学的模范与圭臬。
保定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
县学街小学
《保定晚报》2020-09-19
□郑新芳
保定大中小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当属县学街小学。中国古代的学校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古代有官学、私学之分。官学原来有很多名称,后来大家常说县有县学、州有州学、府有府学,再往上国家设立国学,也就是后来的国子监;私学就是各式各样民办的私塾。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就是书院,三支办学力量一直沿续到清末。保定设县,单说清苑县就历史很悠久了,我们不去追述它的历史,只说钟楼附近的“县学”。据明代弘治《保定郡志》记载:“本县儒学在府治东,国朝洪武一年创建,庙在学东。”是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的。我们现在知道的清苑县学,就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的。县学学址在今县学街路北,学校到今天已有652年的历史。古代的官学都与文庙建在一起,也是为了祭孔方便。保定过去也叫清苑县,府学、县学同设。明代清苑县学“学宫”东侧是文庙,有大殿、启圣祠、敬一亭、戟门、棂星门、金声玉振坊、泮池坊和架有三桥的泮池。西半边是县学,有明伦堂、尊经阁、东西斋36间,仪门、大门、教官宅40间等。明代县学和东侧的文庙虽有几次大的修缮,但格局没有大动。现在县学街小学院内东侧有一棵古柏,就是当年文庙的柏树,这条街名县学街也由县学得名。清朝末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停办各地的书院、府学、州学、县学,一律效仿西方改为学堂。保定的县学于清代宣统初年(1912年)改名清苑县第二初等女学堂,位置未变。学校1915年9月被直隶女二师接收,改称直隶女二师附属第二小学。直隶女二师即保定女中、保定十七中的前身,1928年改称河北省立女二师附小第二部,1933年又更名河北省立保定女师附小第二部。1938年日寇占领保定之后,校舍被日伪新民学会强行占用,同年12月,学校曾迁复兴路北复课、迁管驿街路东冯玉祥私宅办学,后迁回旧址,1946年1月恢复省立保定女师附小第二部校名,学校东部为国术馆小学。1949年6月,国术馆与女师第二附小合并,改称保定市立县学街完全小学校,规模由6个班逐步扩大到19个班。1959年,县学街小学被定为区重点小学,1960年开始实验实行5年制,1964年全校改为5年制小学,1975年改为8年制学校,设初中班两个,1980年取消初中班,恢复小学编制至今。县学街小学在同一处办学也只在日伪时期,出于无奈流浪办学几年,652年办学历史难能可贵,传承有序,踏实办学。借用元代大文学家元好问两句诗,“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县学街小学办学成绩并不为很多人所知,我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对这所学校也知之甚少,但我确信,在基础教育上,这所数百年名校一定也是一面旗帜。
北洋大学附属学堂——
直隶高等学堂
《保定晚报》2021-10-30
1900年,法德英意四国联军侵入保定,焚毁了灵雨寺,已有一定规模和办学经验的畿辅大学堂被破坏殆尽。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在畿辅大学堂原址创建直隶高等学堂,亦称保定大学堂。1902年4月,直隶高等学堂正式开学。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先生受袁世凯委任,为学堂总教习,并将该学堂建为天津的北洋大学堂预备学堂。据当年在此读书的学生薛允中回忆,1905年8月,他们从广平府来到省城保定,同级学生500人,分10个班上课。直隶高等学堂校址在保定城外西南隅,校舍建筑巍峨壮观,濒临河曲,远隔闹市。亭台楼榭散布其间,河水支流绕穿校内曲折而出。环境清幽,人迹罕至,诚为育才讲学胜地。该校监督为王景禧,翰林出身,下设斋务、学监及其它职员多人。中文教务长为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西文教务长为新自英伦归国之吴烓灵。外有总教习丁家立,往来于津、保,北洋大学及本校之间,不时在校小住。中文课程为国文、伦理、经学、论理各科,由中国教员分别任教;西文课程为英文、数学、史地、理化等科,有外国教员任教。课本都是购自国外的英文原版。1906年暑期奉令改组,分为文理两科,前者为第一类,后者为第二类。第一类课程偏重中外文学、史地、政治、经济等,第二类则以数学、理化、试验为主科。高等以上学生须通两国外文,第一类除英文外加授法文,第二类加授德文。学校重视体育运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元月,《教育杂志》第一期刊登《保定高等学堂创始运动会章程》,其中规定,保定高等学堂为运动会创始者,并主持每年3、9月份举办的两次省城运动会,各学堂报名参加,设银件奖品3种,跳高得银虎,跑快得银马,踢球得银狮,获此彩者携回本堂,以示光耀,交由学校监督(校长)收存,待下次比赛交回。当年保定高等学堂比赛技勇种类是:跑百步、跳高、跑算、跑一围、夺梨跑、跑板凳、掷铁球、三脚跑、跪传递、跑二圈、拉绳、跳远、踢球等。1911年英国记者来校采访,长辫子学生的体育比赛照片刊登在了英国报纸上。曾发生“吴越炸五大臣事件”。吴越,安徽桐城人,1902年来保定投奔时任莲池书院院长的吴汝纶。吴汝纶为他介绍工作,又送他到保定直隶高等学堂读书。由于戊戌变法和义和团的失败,吴越认为中国不能走改良的道路,只有暗杀才是革命的出路。他写了《暗杀时代》一书,鼓吹推翻清政府,一曰暗杀,一曰革命。他一面积极参加在保定两江学堂创办的《直隶白话报》工作,一面与潘缙化、赵声、陈独秀等人往来。革命党人赵声到保定,共同谋划反清活动,赵声主张用武装力量推翻清朝政府,吴越主张暗杀。1905年7月暑假期间,吴越得知清五大臣载泽、端方、绍英、戴鸿慈、徐世昌要出国考察宪政,遂潜入北京,决定行刺,以揭穿清廷玩弄立宪的阴谋。吴越化装成绍英的仆从,怀藏炸弹,在正阳门(前门)车站混入五大臣之车,还没来得及投放炸弹即被发现,仓忙中引爆。多人受伤,一仆人炸死,吴越当场身亡,这一壮举使京城风声鹤唳。辛亥革命后,吴越的灵柩在安庆安葬,孙中山先生曾撰写祭文。1913年,直隶高等学堂被撤销,并入天津的北洋大学。直隶高等学堂的监督、总教习,除丁家立这样的外籍教育家外均为国内著名文化学者和教育家,如王景禧,曾为翰林院编修,刘春霖是清代末科状元,张伯苓是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等等。学生也是英才济济,桃李满天下,后来成为清华大学名校长的梅贻琦早年曾就读此校。直隶高等学堂直隶高等学堂报告厅(1911年摄)。
直隶女学堂 及女学溯源
《保定晚报》2021-11-06
□郑新芳
现在的学校男女兼收,大家不以为奇,可在100多年前这可真是“海外奇谈”。中国长期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岂能同校共读!100多年前,是先有了女学再有合校的。我一生教书,在保定时间最长,一直想将教育上的事情弄明白,其一就是女学问题。保定最早的女学,一般都认为是直隶藩司增韫在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初十即1906年11月16日创办的直隶全省女学堂,也称直隶女学堂。这所学校是在育婴堂内创办的,同年择定保定府仓为校址,邑绅吴建勋为总理,冉楷任堂长。成立之初,一是生源缺乏,二是经费不足,决定育婴堂儿童够年龄的尽先选送,收7至15岁女童入学,兼收外面的儿童,初等4班,高等3班,学生百余人,已成学校。1909年学校更名为直隶女子学校,1915年更名直隶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一师在天津),1928年改称河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33年更名河北保定女子师范学校,保定解放后更名保定女子中学,“文革”时期更名要武战校,后更名保定十七中。学校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学校解放前历任堂长(校长):1906年冉楷为首任堂长,1908年刘春霖继任,1909年樊榕继任,1914年范延荣接任为校长,1924年2月燕士奇继任,1924年4月金溥继任,1926年姚锷继任,1928年任命黄淑范为校长未到任,王金绂代理校长,1929年王化民任校长,1934年胡子涛任校长,1937年宁士晋任校长,1940年封天纯任校长,1941年陈天池任校长,1945年陈瑞昌任校长,1946年王化民再任校长,1947年李继福任校长,直到1948年11月保定解放,之后保定女子中学成立,任命赵伦为校长。省立保定女子师范学校时期的校训为:诚毅,校歌为:“看啊,滔滔的洪水猛兽,嗷嗷待拯的群盲。过去,现在,未来的校友,滴苦汗,洒热血,慈光普照了宇宙,幸福洒遍了八荒,吾校前途兮无疆。努力,努力!吾校前途兮无疆!河北之光,吾国之光!”这所百年名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当之无愧是百年名校百年辉煌。其实,直隶女学堂并非保定最早的女学堂,之前已有女学出现,但都没有其影响大。1905年清苑县温仁村张仲山等人曾创办了一所女学,有人说这才是保定最早的女子学堂。当时清苑县知县罗正钧曾为此发布告示,大加褒扬。同年工巡总局督办钱篯荪在厚福盈也创办了私立女学。这是保定最早的女学堂吗?也不是。光绪二十八年(1901年),保定基督教公理会设立布道班,传道也学文化。第二年,保定基督教公理会委任孟省吾先生在清苑南关 舫头村创办初等小学堂,名曰同仁学堂,学堂只招男生;另在基督教公理会由张心慈女士创办了培基女校。张心慈,女,保定蠡县人,曾被基督教公理会推荐到北京贝满中斋即贝满女中就学。贝满中学就是后来冰心就读的中学。张心慈是创办同仁中学的人民教育家杨绳武的母亲。1924年杨绳武从燕京大学毕业,回到母校任校长,当年创办同仁中学,1925年又冲破教会重重阻拦在省厅立案,但他母亲创办的培基女校立案未获通过。1929年杨绳武不顾社会加给他的离经叛道、有伤风化等种种罪名,将培基女校并入保定同仁中学,开了保定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这样看,保定最早的女学应该说是1902年张心慈创办的培基女校。世事沧桑。那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倡办女学,为妇女的自由解放做出贡献的人们,历史不该忘记。
一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学校——
直隶第二 师范学堂
《保定晚报》2021-11-13
□郑新芳
直隶第二师范学堂校创办于宣统元年(1909年),第一任校长为刘续曾。起初校名为府立保定师范学堂,旋即更名为直隶第二师范学堂。为什么这么快更名?因为1908年5月学部要求省份设立简易师范多的要停下来,集中经费合并为一府或二府开办的完全初级师范。保定原有一所初级师范学堂,实为简易师范,已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停止招生,原校址已由相邻的保定模范小学堂占用。宣统元年(1909年)9月,直隶提学使司向督宪汇报说:“奏设四处完全初级师范学堂,于天津、保定、滦州、顺德各设一处。”“以建校工竣颇需时日,饬择借相当之房屋先行开学。”按照这个精神,保定于该年在原直隶学务处办学的保定模范小学堂借用房屋招生开班,此即府立保定师范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7月,直隶模范小学堂监督刘续曾(迓卿)兼任了监督。该年10月,《大公报》刊出消息说第二初级师范学堂正在西关外兴建校舍,说明已按省有关部门指令改为直隶第二师范学校。宣统三年(1911年)7月《大公报》又刊出消息:“第二初级师范落成:省城西关外起盖直隶第二师范学堂,其讲室宿舍均已落成,该堂现在城内假地开办,日内拟即移至城外云。”假地开办结束,搬进新址,这就是位于西下关街47号保定师范学校后来一直办学的校园。学校在吴家湾西护城河的起始处,环境优雅,经不断扩建,校园占地面积78亩,建筑面积23440平方米。1928年学校又改称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3年更名为河北省立保定师范学校,截至1934年共毕业学生905人,在校学生6个班279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保定沦陷,日军进驻该校,日伪政权将学校迁往城内行宫旧址,时有师范5个班,附设初中6个班,另有简易师范班,学生486人,教职员37人,并设有一处附属中学。保师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1924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共保属特委设于该校。保定二师学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和残酷镇压,1932年7月6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六惨案”,贾良图、王慕桓、邵春江、马善修、张树森、赵克咏、张鲁泉、吕清晰等8位同学当场光荣牺牲,边隆基、陈锡周、焦振声、刘东升4位同学负了重伤,后被送进思罗医院。边隆基伤重死于医院,陈锡周、焦振声被组织营救脱险,刘东升又被收监。曹金月、杨鹤声、刘玉林、刘光荣等40名同学被敌人带走。9月7日凌晨3点,曹金月、杨鹤声、刘光宗、刘玉林4人被秘密押往大西门外向南西城墙和护城河之间的荒地,他们高呼口号,从容就义。学校建有“七六”烈士纪念碑一座。保定二师一向以底蕴深厚、治学严谨著称,早年曾聘请黎锦熙、潘梓年、李苦禅、周永言、郑志等著名学者、作家任教,学校为国家和中国革命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如现代教育家丁浩川、著名作家梁斌、著名科学家郭晓岚、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著名音乐家张寒晖等,还有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才。新中国成立后,该校继承优良的治学传统,不断深化教育学改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1978年在保定师范校园内创建了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数年后迁出。1999年4月29日,河北省政府发文同意保定师范学校并入保定师范专科学校。
蜚声海内外的教会学校——
同仁学堂
《保定晚报》2021-11-20
□郑新芳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保定基督教公理会委任孟省吾先生,于清苑南关 舫头村创办初等小学堂,名曰同仁学堂,后亦称同仁高小。民国十三年(1924年)秋,杨绳武先生从燕京大学毕业,拒绝高薪聘请和免费海外留学的诱惑,毅然受聘母校任校长,并于同年将同仁高小改为私立同仁中学。杨绳武校长原名杨恩洪,又名继宗,字绳武,祖籍河北省清苑县,曾就读于保定同仁学堂、通州潞河中学和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因成绩优异、品行高洁,与冰心曾一起被燕京大学授予裴多斐荣誉金章,获此殊勋这届仅此二人。在燕京大学,他曾发起成立了教育研究会,聆听美国教育名流杜威的演讲,并结识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杨绳武回到母校的当年开始招收初中班,制订了校训——“勤朴谦谨”,并制定了校歌,部分歌词为:天覆地载,日月照临。春风化雨,一视同仁。同仁中学创立伊始即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教务处不称教务处,而命名为“知行斋”,学校勤杂人员不称校役而称“工友”。杨绳武作为校长待人接物的方法和施政情况概括为:经济公开,校务共管,勤朴持己,忠厚待人。教会学校以《圣经》为必修课,强迫学生遵守宗教仪式。杨绳武毅然取消了圣经课,他背上了“离经叛道”的罪名,教会也撤消了给学校的补贴。学校立即在省教育厅立案,取得了办学的合法地位,直到5年以后,华北各教会学校才都仿效他的办法改良了宗教教育。学校成立了教育研究会,1925年春试行道尔顿制,其措施是:把教室变成作业室,摆出学习参考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用;废除教师满堂授课,由学生按规定的进度和要求自主学习。杨绳武还倡办男女合校,开创了保定男女合校的新纪元。。同仁中学的一系列改革得到陶行知先生的大力支持,他热情地称赞杨绳武的创举,同仁中学的改革很快驶向了快车道。1929年秋,顾德堂教学院落成,建筑宏敞,美轮美奂,直到1989年保定一中实行整体改造时拆除。1930年秋天,顾德堂北开出高台阶,并在其上兴建了校友门。校友门之北是大门,至今尚存。学校重视体育,足球、篮球等竞技水平称雄华北,名闻遐迩。当时,南开大学、北师大“飞虎队”和中国大学篮球队先后前来交流球艺,中国篮球运动史可追溯到同仁学堂的“筐球”,“中国篮球运动之父”董守义曾在此就读。杨绳武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新教育大纲》,明确地提出了“实用的知识、健康的身体、生活的技能、服务的精神”的办学宗旨。同仁中学设有化工厂,制造肥皂和雪花膏、蜡烛之类产品,并在刘家疃建有农业试验场,学生可以栽培果树,练习嫁接,培育优良品种。学校购买了旧小汽车,供学生学习驾驶和汽车修理之用,还开办了医务室,开设宝光诊所,组织女生医疗护理队为百姓看病。学校还在马号商场开设了无线电门市,推广新科技,深得社会好评。1937年抗战爆发,杨绳武毅然决然投身抗日洪流,把学校交给妹妹杨恩莲管理。1941年,日伪将被日本炸毁的保定中学的师生并入,称兴亚中学,旋即改为河北保定中学。抗战胜利后,保定同仁中学要求复校,初中部迁至慈禧行宫称保定中学。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人民政府召集保定各校师生成立联合中学。1949年3月,保定市宣布一中、二中、女中等分别组成,保定一中在同仁中学校园内诞生。
保定府 官立中学堂
《保定晚报》2021-12-04
河北保定中学平面示意图
□郑新芳
中国新教育的源头在晚清,由停办官学、私学和书院到建立新学堂。保定在1898年创办蒙养学堂,这是新教育的始端,其后又陆续出现了各类新型学堂。19世纪初,保定已有几所私立或公立的中学堂,如崇实学堂(1904年建)、中州公立学堂(1904年建),但尚无官立的中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保定知府朱经田以保定为省会所在地、中学未便久缺为因禀准以保属十六州县房税契加捐为中学经费。第二年,保定知府凌福彭复禀,获准在城内城隍庙西子母宫旧址改建校舍,七月十三(阳历9月28日)本校成立,定名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以凌福彭为总办,凌福彭就是民国著名作家凌叔华的父亲。后凌氏去职,罗正钧继任。八月招考中学部学生56人,为第一班,后又招师范生48人,共104人。由罗正钧聘张国浚为监督,总揽校务。建校第二年,《东方杂志》第十一期载有《保定府中学堂调查意见》,说建校之初问题尚存:第一,地方狭窄,建筑未达标。第二,师资学历不达标。又过了两年,宣统元年(1909年),学校就大变样了。据《直隶教育统计表》显示,学校教员情况:董锟(安肃人,北洋大学毕业)、王金鉴(安肃廪生,高等学堂毕业)、李大本(乐亭优贡,北洋大学毕业)、殷珍(南皮举人,优师毕业)、苏莘(交河廪生,师范毕业)、王家鹤(元氏举人,优师毕业)、田书麟(新城举人,师范毕业)、高庆题(束鹿人)、刘凤舞(江苏人,武备毕业)。监督:张国浚,清苑副贡。师资大有改变。校舍虽还属狭窄,但已有讲堂6处,操场一处,宿舍46间。民国元年(1912年),各省奉命停办高等学校,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以子母宫狭窄为由呈请将西关灵雨寺直隶高等学堂址划归本校使用。八月,获准接收高等学堂校舍和教育设施,九月迁入。这时的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令同类学校唏嘘惊叹。保定府官立中学堂的领导机构设总办和监督。总办任职先后为凌福彭、罗正钧、陶式鋆、胡远灿、王守堃、锡阿龄、延龄、吕调元、李如堂。不久,府治废除,学校不再设总办,监督总揽校务。官立中学堂监督相继为张国浚、李晓冷、李大本、周镐川。民国建元,学校监督改称校长,周镐川始称校长,同时学校改称直隶省立第六中学校。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与国家一起度过了清朝晚期风雨飘摇的岁月。1910年,清朝政府把粤汉、川汉铁路权利出卖给帝国主义,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纷纷成立保路同志会,保定府官立中学堂的学生曾罢课声援。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曾停课、集会、游行。这年11月6日,原保定府官立中学堂学生张培植曾冒死在北京丁家街参与炸北洋大臣袁世凯的活动,未遂。学校培养了许多才华卓异的优秀人才,如中国图书馆学系创始人王重民、中国现代考古学系创始人苏秉琦等等。保定府官立中学堂后来更名直隶省立第六中学校、河北省立第六中学校、河北省立保定中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炸毁,曾与同仁中学合并,先称兴亚中学,旋即改为保定中学。抗战胜利后同仁中学复校,又在慈禧行宫建保定中学。保定解放前夕,学校部分师生被国民党裹挟去北平。保定解放第二天,各校学生在女二师成立联合中学复课,由赵伦、彭松年负责,同时在同仁中学成立去北平学生返回收容处。1949年2月,人民政府在同仁中学组织全市公立、私立中学师生集训,由刘恭子负责,集训结束后保定一中、二中、保定女中等正式成立。
保定育德 中学堂
《保定晚报》2021-12-18
□郑新芳
陈幼云是保定育德中学堂的创始人,第一任监督(校长)。1906年,他从日本弘文学院毕业,受孙中山委托归国组织中国同盟会河北分会。回来后,他先在保定崇实中学堂教书,教学之余,联络同志,策划革命。因为学校主持人思想顽固守旧,陈幼云担心处在秘密之中的革命组织随时都有暴露的危险,遂决定辞去崇实中学堂之职,与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创办了育德中学堂。陈幼云,名兆雯,字幼云,以字行世,光绪五年(1879年)生于蠡县潘营村书香门第。1903年春,陈幼云受新思潮影响,考入保定直隶师范学堂,在革命思想的激荡下,同年秋,满怀“改良教育,藉谋国是”的愿望自费东渡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陈幼云在日本留学时与孙中山结拜为异姓兄弟,成为生死与共的革命同志。陈幼云离开崇实中学堂时正值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经费难以为继之际。1906年6月,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的靳东阁便与陈幼云商议,改讷公祠小学堂为中学堂,这样也便于同盟会开展活动。1907年11月28日,陈幼云与靳东阁、郝仲青、齐树楷、王德涵、郭风华、陈升之、王国光、郭凤州(一称风洲)、王秉喆、石之梅、贾儒珍、杨万荣、齐世铭等13名同盟会员商定此举,定名育德中学堂,禀准督署立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开学,众人公举陈幼云为堂长。这年的《教育杂志》十三期载登《育德中学概况》说:“陈监督兆雯管理有法,学生均知守规。因现实停课考试,教员教授如何无从查视,闻各职员、教员均系甘尽义务,不取薪金,毅力热心,概可想见。”育德中学堂初创时期困难重重且经济拮据,偌大的一个学校,维持正常办学谈何容易。陈幼云因操劳过度,肺结核病日益严重。光绪元年(1909年)春,他离开舍不得离开的岗位,将学校和同盟会的工作交给了战友郝仲青,回乡养病,辗转病榻几个月,辞世而去,时年只有31岁。是年7月,发起人公举郝仲青继任校长,同时任中国同盟会河北支部主盟。为赓续陈幼云未竟的事业,郝仲青不遗余力,运筹奔波。在辛亥革命到来之前,河北同盟会做好了武装起义的一切准备,争取过来的保定军校一批军官早已秘密厉兵秣马,制成了举义的旗帜和“燕晋联军都督府”大印,相信陈幼云地下有灵也会含笑九泉的。但因风云难测,世事变故,在保定的辛亥革命没能正式打响。民国成立,郝仲青致力于革命,辞去校长职务,公推张官云继任。张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又公推王喜曾为校长。在此期间育德中学出现了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组织活动和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传播的革命热潮。也因为育德中学成为了革命大本营,遭到了袁世凯的刁难和反动势力的破坏,处境艰难。1921年5月重新组织董事会,王校长辞职,由董事会公举郝仲青继任。郝仲青为育德中学制定了校训:“不敷衍,不作弊。”制定了校歌:“不敷衍,不作弊,大家齐努力。努力向前行,前途放光明!”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育德中学成为在保定乃至全国深得好评的名校。育德中学师生认真贯彻、身体力行校训的“二不”精神,培养出大批革命者和栋梁之才,除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国家领导人之外,还有保定第一个共产党员王锡疆、保定第一任中共市委书记张廷瑞、开国将军刘秉彦、清华大学副校长刘仙洲、著名作家孙犁等,桃李满天下,育德中学也因此成为名播海内外的名校。育德中学抗战时期流亡办学,1946年秋在保定复校,解放后学校停办,1985年恢复校名,这些都是后来的事。
保定创建最早的中学堂——
崇实中学堂
《保定晚报》2022-01-08
□郑新芳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在中华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受西方资产阶级影响的觉醒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认为中国衰弱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不良,提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其中就有 “废科举,兴学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发布兴学诏书,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并饬各省速办学堂”,不久即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第二年又发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清廷紧锣密鼓,地方雷厉风行。保定是直隶省会,在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推动下,军事、师范、大中小学各类学堂如雨后春笋,走在全国前列。保定最早创办的中学堂就是崇实中学堂。崇实中学堂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在保定北下关建立。光绪三十年《东方杂志》第八期报道:“直隶师范学堂员司所设立崇实中学堂开学。功课略分十门,尚不甚恶,直隶省民立中学堂,仅此而已。”光绪三十一年《东方杂志》第八期报道:“在翰林院侍读孟君庆荣,以直省之临首善,多士济济,官办学堂实难普及,爰集同人创设公学一所,名曰'崇实’,恪遵《奏定中学堂章程》办理。已稟由学务处呈报直督,转咨学务大臣立案。”这就说明崇实中学堂是光绪三十年建立的,这在保定府创办新学中学是最早的。是孟庆荣联系直隶师范学堂的同人一起创办的,监督为冀州人李谐韺。关于这所中学资料甚少,在光绪三十二年《教育杂志》上看到学校已更名为“保定公立第一中学堂”,说学校校舍建筑宏敞,生源也足,一切办法极有条理。考察授课情况,只觉得第三年课程中东文(日文)课时太多,而且没开设英文,不合上级规定。询问学校,说这个班的学生在学校开办时就学东文的,计划令其东文毕业,所以加了课时,东文结业即开英文。光绪三十三年的督导评价发现了问题,说这个学校的管理人员都在他校当教员,不能坐班管理校务,各科教学表面很完备,但学生成绩欠佳,并提出了整改要求。从崇实中学堂的督导和教学评价看,保定府的教育是很认真的。清宣统元年《直隶教育统计图表》刊载,公立第一中学堂经费情况为:岁入白银八百零七两,岁出九百五十六两。教员情况:陈鸿藻(衡水人,优师毕业)、田柏龄(临榆人,北洋大学毕业)、刘汝褀(昌平人,顺天高等毕业)、刘金策(成安人,优师毕业)、步以庄(枣强人)、韩德明(高阳人,候选知县)、李兆霖(深泽人,直隶州州同)、王元霞(赵州人)、陈毓华(武邑人)、王穆如(任丘人,优师毕业)、吴之航(武邑人,日本留学)、彭桂洲(冀州人)。整体看,师资队伍很优秀。当年在校学生,甲班21人,乙班35人,合计仅有56人。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学校经费不少;第二、教员学历比较高;第三、从教员和学生人数看,教师配置比例较高,教学水平应该是不错的。从其他教育资料也可以侧面证实这所学堂的实力和水平。著名的育德中学创始人并任第一任监督的陈幼云原来就在崇实中学堂教授数学和物理,为给革命组织同盟会创建一个革命大本营,他才离开这里去创办育德中学堂的。先后就读于畿辅大学堂、直隶优级师范学堂的辛亥革命烈士王虎臣生前曾在崇实中学堂任监学兼教员,育德中学后来的著名校长、教育家郝仲青和莲池书院高材生贾恩绂都曾在崇实中学堂任教。
清苑县 第二初等女学堂
《保定晚报》2022-01-15
□郑新芳
清朝末年,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停办各地的书院、府学、州学、县学,一律效仿西方创办新学堂。保定府有建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的清苑县学,于宣统初年(1909年)更名清苑县第二初等女学堂。据宣统二年资料显示,此学校有讲堂6间,操场面积1800平方尺,学校职员3人,教师2人,学生一年级16人,二年级25人。1915年9月,学校被直隶女二师接收,改称直隶女二师附属第二小学,直隶女二师即保定女中和保定十七中的前身。1928年学校改称河北省立女二师附小第二部,1933年又更名河北省立保定女师附小第二部。《民国二十三年河北省教育厅训令459号》资料显示,学校当时占地12亩,校舍6座,图书馆2间,饭厅4间,办公室10间,教员室13间,共65间,操场一处,占地1亩,图书馆藏书4413册,杂志24种,报纸2份,挂图332幅。学校每月经费600元,由省库领用,设主任1人,秉承校长职责总理学校事务。当时学校编制一年级1个班71人,二年级1个班71人,三年级1个班64人,四年级1个班61人,五年级1个班48人,六年级1个班36人,共计6个班351人。教学情况,桑李春教初一国语,(初一指初小一年级,那时小学一、二、三、四年级称初小,五、六年级称高小)张秀珍教初三常识,赵寿祺教高二地理,张洪寿教高一作文 ,郭淑琦教高二作文,施仲廉教初四体育,陈秀芳教高二音乐。1938年,日寇占领保定之后,该校舍被日伪新民学会强行占用。同年12月,学校曾迁复兴路北复课,迁管驿街路东冯玉祥私宅办学,后迁回旧址,1946年1月恢复省立保定女师附小第二部校名,学校东部为国术馆小学。据后来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的王一之老先生回忆,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读这所学校。他是从私塾转学过来的,这里与私塾不同,不再因为跑跳、欢笑而受到申斥,相反,和蔼的女老师还带领大家捉迷藏、做游戏,更难想象的是正课还有手工、图画和唱歌。时至1981年,他还怀念着母校,旧地重游,在校长室前想起赵校长,他说赵校长是他平生见过的第一位女教师,梳着利落的短发,脖子上套着系哨子的细绳,干净平展的月白色短长衫,高腰白袜和白鞋,因缠过足,虽已放开,走路仍习惯地脚跟用力。她解放了的双脚和胸前的哨子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他为校长画了幅肖像。1949年6月,国术馆小学与女师第二附小合并,改称保定市立县学街完全小学校,规模由6个班逐步扩大到19个班。1959年县学街小学被定为区重点小学,1960年开始实验实行5年制,1964年全校改为5年制小学,1975年改为8年制学校,设初中班2个,1980年恢复小学编制至今。县学街小学始终在同一处办学,也只是在日伪时期,出于无奈,流浪办学了几年,学校653年踏踏实实办学,传承有序,难能可贵。说到这里有人或许问,现在校史最早的不就是100多年吗?关于这个问题也是一直有争议的。南方苏州中学讲校史就追溯到北宋范仲淹办的府学。时年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在为郝平著的《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作《序》中说:“中国的学统从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京师大学堂,最后转为北京大学,可以说一脉相承,没有中断。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以上说的可以算是冯友兰先生、胡适之先生和我自己的'理论’或说法的依据和基础。我们这里并没有强词夺理,也没有歪曲事实。”北京大学萧超然教授有一部写北大校史的书《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前半写的悠远历史,后半写的百年现在。校史该怎么写?只能从学习西方的新学堂开始吗?我们应该有中华文化的自信。县学街小学办学没动“窝儿”已有600多年历史,没必要割断。祝愿这所历史名校直挂云帆,乘风破浪,走得更远。
保定公立两等小学堂到厚福盈小学
《保定晚报》2022-02-12
□郑新芳
清光绪三十一年一月(1905年),保定府的孙自久、吴鼎昌创办了一所新学堂,校址在保定城内琅瑚街北白衣庵内,初名为保定公立两等小学堂,第一任监督(校长)是孙鸣皋,有教员4人,职员4人。关于吴鼎昌,据光绪三十一年《教育杂志》第7期一篇长文《保定府查学吴鼎昌条陈保定模范小学堂及其他小学堂改良事宜禀》来看,他是保定府的“查学”,属教育官员。民国元年,学堂迁至厚福盈街,更名为厚福盈公立小学校,以此为本部,白衣庵内学校为分校,校长为宋子元。当时,教育部金庚绪等曾经来校考察,在《参观直鲁浙等省中小学报告》中说:“至校时校长宋子元君方上课,嗣(此处应为'俟’,编者注)宋君下课,接谈甚长。宋君勤恳虚心,本其研究所得,规划颇为周密,惟以经费所限,未能一一实施,殊觉可惜,然因势布置,条理亦甚井然,绝非绌于款便怠于行者可比。”另外还记载了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情况,说学科对教学要求、教育部要求无甚变动,只是课外加了习拳术,每日一个半小时,与体操课合起来计分,另外半夜加习尺牍即如何写信等日常应用。学校设高等小学三个班,国民学校两个班,学生共260人。此外白衣庵附设半日学校一个班,约二三十人,由本校教员轮流上课。学校教职员6人,均为师范毕业。校长每周担任18节课,校长及高小教员月俸均24元,国民学校教员14元。学生上学一律免费,学校经费由地方税收支付,每年2000元。最后教育部官员对学校评价甚高,说:“按学校经费仅2000元,每月不足170元,所收学生多至260人,平均每生只得6角之数。在公立学校中以为难能。且活支各费均在数内,其办理之窘乎不问可知,然犹能出其余力组织半日学校,以惠失学儿童。加课拳术以重体育。而校内一切布置并不失之简陋,毅力热诚令人莫及。又附近私塾栉比而来校,学生非常踊跃,一方之信仰,以足征见一斑矣。”由此,厚福盈学校名声远播。民国十八年,学校改名为清苑县立模范小学,增至7个班422人,校长俞松生,教员11人,每月经费346元。民国二十四年,学校改称清苑县厚福盈模范小学,建制增至9个班450余人,日伪时期改为清苑县立厚福盈小学,民国三十五年十月改名为清苑县城关第一区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六年5月再次更名,称清苑县立忠孝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学生480余人,校长周振芳。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学校定名为保定市厚福盈小学,临街中西合璧式拱券大门,两侧分立照壁,院内由一座四合天井院将长园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西路为教学区,东路为办公区,有荷花池、竹林和菜园。三路后面为操场。1994年2月学校与市府后街小学合并,仍名为保定市厚福盈小学,迁至后卫街1号(今称育才路54号),即现址。2015年9月,厚福盈小学又与向阳小学整合成厚福盈小学教育集团,现为“一校两区”一体化办学格局。学校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形成“循着校史、凝练特色、固本培元、创新发展”的整体思路。百年名校,栉风沐雨。学校经历过社会动荡和战火兵燹,教师们家国情怀不泯,教育初心不变,为古城教育呕心沥血做贡献。解放后,古城教育迅猛发展,厚福盈小学秉承传统,以为国家、为社会育人为己任,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
直隶高等 师范学堂
2022-02-19
□郑新芳
清末民初,保定师范教育走在全国前列,首开先河的是直隶高等师范学堂,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创办,校址在现在的西大街后身金线胡同,翌年移至北关外。它不但是直隶省最早的师范学堂,也是全国最早的师范之一。建校之初从初级师范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学员600人,由各县考送,大县8人,小县4人,为了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学堂开设了师范完全科和一年、半年的简易科。光绪三十年(1904年),师范学堂设立附属小学堂,录取20名,附取8名,附设东文(日文)专修科,由东文学堂改制而来,原有30名,另招20名,以足50名之数,教员职员均由师范学堂教员职员兼任,设博物、几何、化学、三角、代数、英文、物理、东文、体操、中文等科目,经费也由师范学堂开支。光绪三十一年,学堂改为优级师范学堂,即高等师范学堂。以培养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教员和管理人员为目标。学堂除招聘中国优秀教师外,还聘请日本人为教习,日籍教师多达11人。开设科目有伦理、教育、经济、文法、理化等,1906年,学堂增招初级简易科500人,一年毕业,以培养小学教员。招收体操专科学生100人,5个月毕业,以培养小学体操教员。据宣统元年《直隶教育统计图表》载:学堂监督是天津进士工商部主事张锳绪,副监督是冀州举人李谐锳,教务长是留学日本帝国大学的刑之襄(南宫人),斋务长是良乡举人吕植,庶务长是涿州举人王荣绶。监学兼教员是任丘附生王穆如、昌平人刘汝翼、成安举人刘金策、安州廪生田世谦、蠡县人齐国梁。监学兼会计是满城拔贡张第才、安州举人刑锡纲。文案是藁城举人、日本法政毕业的李栋。庶务是试用县丞安徽人王运昌。检查是候补知县安徽人孙阴。管仪器的是涿州人王万龄,管书的是议叙县丞永年人李镛。国文教员是枣强拔贡步以庄,经学教员是深州举人李兆麟,英算教员是水师学堂毕业的广东人刘国桢、水师学堂毕业的沧州人庞德甫、北洋大学毕业的清苑人谢炳麟,算学教员是北洋大学毕业的范慕庭,体操教员是武备学堂毕业的湖南人石辉玉、冀州附生彭桂洲,理化教员是日本人关本幸太郎,教育教员是日本人中谷延治,博物教员是日本人水井勇助,音乐教员是日本人近森出来治,手工教员是日本人柏原伊之吉,史地教员是日本人直江光次。在堂学生优级134人,初级284人。开设课程优级第二类:伦理、经学、教育、国文、心理、法制、理财、英文、体操、地理、历史;第三类:伦理、经学、教育、国文、体操、算学、物理、化学;第四类:伦理、经学、教育、国文、体操、植物、动物、农学、生理、矿物。初级一班:修身、教育、历史、地理、习字、图画、算学、经学、体操。二班:修身、教育、经学、国文、历史、地理、算学、理化、习字、图画、体操。三班:修身、教育、经学、国文、历史、地理、算学、理化、博物、习字、图画、英文体操,四班同三班。从课程设置看,优级同初级,优级各班、初级各班不尽相同,这是年级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的缘故。我与著名画家、书法家胡大鹏先生曾研究讨论直隶师范学堂图画课问题,按直隶学务处光绪三十年《教育杂志》第一期所刊登建校以来图画课由李志良、赵燮文担任,而学校建立于1902年,这样认定学堂是国内开设图画课最早的学校,李、赵二位就是中国最早开设图画课的老师。有些资料说两江师范学堂开设得最早,它是1904年开设的,即使追溯到其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也是1902年设立,1903年开课的,也在直隶师范学堂之后。直隶师范学堂在宣统元年经费岁入82710两,岁出82710两。民国改元后,高师继续开办,1921年并入新开办的河北大学,办学20年,为京津冀培养了大批人才,著名教育家、史学家、美术家王森然和著名教育家张效直均毕业于该校。
直隶省立补习学堂到直隶甲种工业学校
《保定晚报》2022-02-26
民国八年,满城县旅保直隶甲种工业学校同乡合影。
□郑新芳
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时任直隶省视学的张良弼先生自日本弘文师范留学归国,奉命在保定城内西北角北菜园一带创建了直隶省实业补习学堂,张良弼任堂长。该学堂属初等职业教育,执行“癸卯学制”的有关规定,隶属于直隶省提学使司,开办费定为4万元,分期筹拨,是年拨发2万元。学校会同清苑县将北菜园一带居民迁走,招工修建,建起北大楼40间,礼堂一座,可容500人,东西厢房14间,南房19间,东西跨院各一所,至翌年11月竣工。招收学生十余人,修业年限暂定为两年。民国元年10月,校名改为直隶甲种工业学校,补习班毕业,招考织染科两班。修业年限为四年。民国二年1月续招染织科两班,艺徒一班,4月添修染色实习工厂4间,以礼堂为织机实习厂,购置了手织机等,8月呈准将保定府官立中学堂旧址拨归该校,作为学生及教员宿舍,10月购置蒸汽机、发动机、提花机、运输机等。民国三年3月建染色实习工厂,添置蒸汽、染色等实习机械。另外,学校在8月收正定工业学校转学生54名,编为三班。学生日渐增多,亦实行分科,聘李邦杰为染科主任,张淑身为织科主任。民国七年6月,校长张良弼因病辞职,教育厅委派安士良代理校长。民国十二年6月,安校长辞职,委派严荣琨继任。民国十四年9月直奉交战,学校被军队占据,暂行停顿。民国十五年6月,严校长因事辞职,委与田海云继任,呈报驻兵损失情形,请求速拨临时费用以便整理,并通知教职员及学生来校复课。民国十七年7月,学校的校名改为河北省甲种工业学校。暑假开学后成立了学生会,遂起学潮。田校长辞职离校,校务由学生会维持。11月,教育厅委杜守文继任,奉令将学校改称河北省立第二职业学校。民国十九年6月,织染科第20班毕业,择成绩特优生孙邦怀、杨逢春二人,呈准资送日本留学。10月间,因起学潮,奉令将学校暂行停闭,翌年3月,教员、学生回校复课。7月间,陆军独立第11旅司令部将学生宿舍占用,至8月底腾出,校具损失颇巨。民国二十三年7月奉令改名河北省立保定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招收高校毕业生,五年毕业。民国二十五年5月,本校学生宿舍被军政部第一重伤医院借驻,不得已提前停课。学校除聘请外国人为机械师外,还曾聘著名科学家、后来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刘仙洲,著名学者、美术家、历史学教授王森然任教。1919年起,裕元纱厂即从保定甲种工业学校招聘纺织科毕业生担任技术员,打破了日本人的垄断,后来这批毕业生成为天津纺织界的骨干力量,如中纺三厂厂长张泽生、中纺七厂厂长马敬轩等,1935年该校各科毕业生服务于北平、天津、高阳、塘沽各工厂者占比55%。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河北教育公报》称:“本厅督学冯荣绂、临时视察员李振鼎等视察该校报称,该校所有校具均可适合学生应用,各科工厂内设机具尚称完备。该校教室授课采用启发式讲演式及各种实验,并注重工厂实习,学生实习及上课所用时间均占百分之五十。”民国三十七年9月《河北教育》载:省立保定公职主任魏赞唐报告,本校民国元年创设,先为保定工职,共20班,在中国工校中可谓设备完善,造就人才甚多,留学日本者亦不少,故引起日本人注意。“七七”事变时,飞机轰炸及破坏最烈,机器完全拆走。但本校校友因在各地自开工厂者甚多,认为本校不可泯灭,故胜利后由各地校友筹备复校,于1946年在天津找妥房子,购置各种机械,恢复招生,有11个班,学生280余人。
作者简介
郑新芳,诗人、作家,现任新莲池书院院长、《莲池学刊》主编。1966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院中文系。曾任《学语文》报总编、河北省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保定莎学会会长、保定“中语会”副理事长、保定一中副校长、保定教师进修学校书记等职。多次荣获省优秀园丁、市劳模等荣誉称号。受聘天津音乐学院、保定学院等校兼职教授。1994年出版《诗美品鉴》由冰心题写书名,之后有《心海飞梦》《保定名胜古迹诗话》《永远的诗美》《审美论稿》《月旦名流》《人民教育家杨绳武》等11部专著出版;主编、副主编出版《记叙文写作技巧示例》《议论文写作技巧示例》《保定旧志集成》《雄安新区旧志集成》等116部;在《人民日报》《天津日报》《黄河文学》等报刊发表文章1000余篇。
(作者:郑新芳 编辑:苏若楠,转自《保定晚报》,保定日报社新闻客户端掌握保定app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保定历史上最早的运动会
盘点保定10所“百年学校”!有你的母校吗?
直隶省立第五中学历史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史
直隶师范学堂沿革
保定学院(Baoding University)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