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实施多方面的教育,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最为突出的是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由此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同等重视,课堂讲解、学习、研讨与课外观察、思考、写作同步进行;固定课时的集体教育教学活动与课余时间的学科兴趣活动要统筹规划安排;课堂作业与课外家庭作业有机配合;校内教育教学活动与校外调查活动相互结合,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多方面教育之间的相互协调、互相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培养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关于德育,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居于首位的则是品德成熟性和公民成熟性的培养”,因为才能、天赋、人的个性“只有在思想政治和公民精神成熟性的背景上才能充分焕发出来”。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论述了德育与智育、劳动教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校的任务工作都应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因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他特别强调道德信念的培养和自我教育,认为“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当爱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应当教导学生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通过学习、劳动、体育等多方面的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德育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贯彻正确教育和启发疏导、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等原则,重视谈话、练习、奖励等手段的运用和劳动,各种活动作用的发挥。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对我们深入认识和理解德育问题,明晰现代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以及运用正确的原则、方法,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智育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他把智育定义为“智力的教育”,这与人们通常仅把智育看成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明确提出智育永远是教学、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智育的四大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积累科学基础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智能,形成科学世界观。他从智育的四大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与发展这一矛盾,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不仅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通过教学,科学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他们的智能,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他是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一个广阔的智力基础上,反对那种只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智力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一言堂”“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并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关于教学大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中同时应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与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的东西应比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高出很多,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劳动和劳动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劳动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不能没有生活和劳动,劳动是推动和促进人类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重要因素。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明确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让人在造福于社会的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让劳动给他带来真正的个人幸福”。教师要教育学生“能在整个社会的以创造性态度对待劳动的气氛中得到发展”。实施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态度,即树立起公民情感和公民精神,乐于为社会、为人民造福。劳动教育的任务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提高和增强学生为公共福利、为社会、为人民的利益而劳动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积极性;二是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深刻体会和感悟劳动在个人思想上、精神上和情感上所获得的快乐和安慰;三是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体验到劳动自豪感、荣誉感和尊严感,养成热爱劳动的崇高精神。不同于其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劳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而是“创造性劳动”。“必须使劳动充满丰富的智力活动,使科学技术渗透在日常的劳动中”。因为,创造性劳动不仅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聪明才智的发挥。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坚持要求把创造性劳动的思想和原则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实践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接受10年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不让他接受劳动教育,而他毕业时就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这对于学生本人和学校教育都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10年的学校教育中,脱离了生活和劳动,没有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没有生存的本领和创造性劳动的才干,是很难步入社会生活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实施好劳动教育,用足够的知识、充实的智慧和精炼的才干去丰富劳动内容,完善劳动过程,提高劳动效率。同时,要尽可能用新技术手段取代传统劳动方式,用机械化取代纯体力劳动,以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增强劳动成效。还要动手动脑,手脑结合,以此既能发展体力,提高劳动技能,又能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精神上得以提高,个性上得以发展,真正成为具有创造性劳动素养的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观的真正含义。

体育应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首位,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观点。因为健康的身体和体魄是实现其他各项教育的前提。他指出:“体育是使人的精神生活充实和文化知识丰富的起码条件。同时,体育也是使人的其他一切方面变得高尚”。健康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生活,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基础,为出发点,由此必须辅之以体育,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是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他指出,儿童的体育主要是在于能够促进机体的正常发育和增强健康,而对于少年,体育的任务除了增进身体健康外,还必须增加充实智慧才能,培养道德情感和审美素养及热爱活动等多项内容。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和充沛的精力,一是认真实施教学大纲规定和要求的体育课程和各种体育运动;二是要注意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确立并遵守学校劳动和休息制度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重视日常身体锻炼和食品营养,把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正确理论观点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需在我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付诸实践。

“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由此,苏霍姆林斯基着重论述了美感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他认为,美感教育与形成学生道德品质密不可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学校美感教育的任务,首先是教会学生认识美。在认识美的基础上,进而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提高和增强美感情操。这是普通学校青少年学生美育教学的总目标,也是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要求与步骤。从劳动创造美的角度出发,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对学生提出任何劳动任务,不仅具有物质生产的意义,而且具有与培养美感相联的美学意义,鼓励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和公益活动。“公益劳动中美的创造因素越鲜明,对作为劳动成果的那些东西的美学价值同对创造这些东西的人的道德评价的结合就越深”,他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他提出了开展美育的多种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以及要求学生重视衣着和仪表美。总之,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过程中,必须抓好美育的实施。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美育的理论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详细论述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构成,明确了五育的教育目的和具体任务,但突出强调了体、德、智、美、劳各项教育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五育的实施和发展无轻重先后之分,须同一步调,同一要求下进行,以此才是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转载]劳动对人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
中外名人名言分类汇编:德育与智育
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