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湖神韵》吕华凯
  小 序
  余随范氏,神游石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偶有心得,略试小笔,虽有弄斧之嫌,但臆藏胸间,不吐不快。
  时惟岁末,序属严冬。吾爱石湖,神秀是名。气运深深,月映水中。寒烟淡淡,翠竹青青。鸦栖寒枝,凤落碧桐。花下鸣笛,风涧听松。鸿翔长烟,鸭戏芳汀。玲珑鸣玉,莫铘射虹。秋桂夏荷,冬韵春明。人文荟萃,谈笑风生。
  美哉石湖,钟灵毓秀。石湖居士,清丽古雅,词近秦观,诗逼五柳;衡山居士,词章书法,篆籀画诗,咸臻其妙。
  观乎石湖贤人,兴至歌皓月,悲来瞩寒星。凭诗传意,运慧思于笔端,临湖赋文,陈宏志于辞间。或借古喻今,步东林之旧迹;或批风切月,乘韩谢之遗风;溯子建之华彩,仰太白之豪风;构枢机于佳章,孕玄微于巧思,如幻如梦,如月如星。
  感此,吾于石湖之中,撷几朵浪花,将一串明月,乘着月白清风,捧于君前,以飨读者。
  编者
  2005年元月二十一日
  目  录
  第一章  石湖风景——半湖碧玉……………………………………3
  第二章  石湖诗词……………………………………………………5
  第三章  石湖名人……………………………………………………13
  石湖居士 ——范成大……………………………………………13
  四大才子 —— 文征明…………………………………………16
  第四章  石湖赏月——千顷一碧呈天境……………………………22
  第五章 书画欣赏……………………………………………………26
  第六章 石湖水八仙…………………………………………………29
  第一章 石湖风景——半湖碧玉
  “半湖碧玉”的石湖风景区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景区之一,是以吴越遗迹和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取胜的山水名胜景区。
  石湖山水,千顷一碧,诸峰映带,颇为胜绝,自古至今,为苏州著名风景游览胜地,素有“石湖佳山水”与“吴中胜景”、“吴中伟观”之称。
  景区以石湖和横山支脉上方山、吴山为山水骨架,位于苏州西南方4公里,地处苏州古城与太湖之间,古人有“吴郡山水近治可游者,惟石湖为最”的评价。
  石湖是太湖的分支与内湾,“南北9里,东西4里,周20里,深不盈仞”(仞为8市尺)。相传,石湖在春秋时已为巨浸。吴越之争,越人掘溪进兵,横截山脚,凿石开渠以通苏州,湖底皆石故名石湖。石湖西为横山,因四面皆横故名。其主峰顶有七墩,俗称七子山(海拔294.5米)。因山下临石湖,若萁踞之势,又名踞湖山。钱氏葬钱元璙于此,建寺曰荐福,又称荐福山。山有芳桂、飞泉、修竹、丹霞、白云五坞,亦名五坞山。
  春秋战国时期,石湖山水是吴王游赏之苑囿,也有吴越相争的古战场。据记载与相传,有吴王作春夏游的姑苏台,祭天的拜郊台,祭天后宴请群臣的宴宫里,演武练兵的射台,养鱼的鱼城,酿酒的酒城。连绵的山岭上有藏兵洞(烽火墩)。石湖南北有越国进兵的越来溪。石湖东西有两军对垒的吴城与越城遗址。越灭吴后,范蠡与西施由石湖入太湖。南石湖畔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文学家南朝陈代黄门侍郎顾野王(519—581)墓,墓冢上有巨石斜倚,俗称落星坟。茶磨屿北,梁代始建治平寺。隋代杨素筑城于新郭。隋大业四年(608年),于上方山顶始建楞伽塔。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塔重建,塔身砖造七级八年,为石湖主景。五代,吴越国中军节度使钱文奉为祀奉其父广陵王钱元,
  建吴山院,即寿圣院。南宋,著名爱国田园诗人范成大(1126—1193)归隐石湖,孝宗皇赐“石湖”二大字(今存石刻拓片)。范成大筑石湖别墅于越城之阳,面山临湖,随地势高下而为亭榭,植以名花,而梅为独盛,别筑农圃堂,又有北山堂、千岩观、天镜阁、玉雪坡、锦绣坡、说虎轩、梦鱼轩、绮川亭,以天镜阁为第一,并于此写下千古传诵之《田园四时杂兴》、《腊月村田府乐》等田园诗篇,还著有《范村梅谱》、《范村菊谱》。由此石湖名声大扬,逐兴起游赏和建造湖滨山庄园林之风,其中著称的有卢瑢的南村,被誉为“吴中第一林泉”,园中有三十景。宋淳祐年间与茶磨屿下建潮音寺,又名石佛寺,寺内面临石湖,就岩石凿观音像,名“观音岩”,殿阁依山,巉岩山池,清气洒然。行春桥位于茶磨屿东,跨石湖北渚,桥始建无考,原为十八孔,今为九拱石桥,棕淳熙十五年(1188年)重修,范成大有记:“石梁卧波,空水映发……往来幢幢,如行图画间。凡游吴中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越城桥横跨越来溪上,为单拱石桥,因桥通越城而名。至明代,石湖已成为每年八月十八“石湖串月”之游览胜地。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御史卢雍在行春桥西,茶磨屿下,背山面湖处建范成大祠堂,又名石湖书院,壁嵌田园诗碑石刻。沈周、文征明等著名文人画家均有石湖诗画。吴山东麓有名大学士申时行(1535—1614年)墓,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墓葬,也是除封建社会帝王陵墓以外少见的大墓,尚存碑亭、亭堂、御碑、月池和墓冢。清乾隆南巡,六临石湖游览,作诗赐额。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书法家余觉于天镜阁故址建别墅“觉奄”,俗名余庄,面积2亩3分,建屋十余楹,石岸八九丈,长廊六七条,方亭三四座,西、南场圃各一片,栽菜种蔬,莳花植竹,可纵览全湖之胜。
  喜看今日石湖,风光旖旎。吴中胜境坊矗立于景区入口的环岛之上。行春桥、越城桥虹桥相连,横卧石湖北端,分别与荷花荡、越来溪相通。范成大祠堂背山面湖,堂构两进,回廊面槛,门厅额“范文穆公祠”享堂悬匾“寿栎堂”堂正中塑范成大倚坐之像,两壁嵌有明刻范成大手书《田园四时杂兴六十首》诗碑七快,为苏州文物瑰宝。石佛寺紧邻祠之南,倚崖构阁,就岩砌石盘曲而上,殿阁高距,内有乾隆诗碑,游人在此凭窗扶拦下瞰,恍如仙境。余庄位于越城之阳,堂室两进,面阔五间,三明两暗,半亭回廊相联,主厅“福寿堂”
  ,“福寿”二字为慈禧所赐,堂南临湖新建望湖亭,供游人畅览石湖、上方之景。景区主景——楞伽塔,位于上方山巅,塔高22米,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形古朴玲珑,与山一体,丰神特秀。石湖与上方山,交相辉映,风景如画,明代袁宏道游上方山后,将它与虎丘山相比,认为“虎丘如冶女艳妆,掩映帘箔,上方如披褐道士,丰神特秀”。
  第二章  石湖诗词
  玉梅令(高平调)
  范成大
  石湖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石湖宅南,隔河有圃曰苑村,梅开雪落,竹院深静,而石湖畏寒不出,故戏及之。
  疏疏雪片,散入溪南苑。春寒锁、旧家亭馆。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暗香已远。  公来领略,梅花能劝,花长好、愿公更健。便揉春为酒,翦雪作新诗,拚一日、绕花千转。
  初归石湖
  (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
  细雨垂杨系画船。
  石湖芍药盛开,向北使归,过维扬时买根栽此,因记旧事
  范成大
  万里归程许过家,移将二十四桥花。
  石湖从此添春色,莫把葡萄苜蓿夸。
  念奴娇 和徐尉游石湖
  范成大
  湖山如画,系孤篷柳岸,莫惊鱼鸟。料峭春寒花未遍,先共疏梅索笑。一梦三年,松风依旧,萝月何曾老。邻家相问,这回真个归到。
  绿鬓新点吴霜,尊前强健,不怕衰翁号。赖有风流车马客,来觅香云花岛。似我粗豪,不通性字,只要银瓶倒。奔名逐利,乱帆谁在天表。
  秋夜集石湖,分的妆字
  王微(明)
  云罨湖山远树苍,池鹭飞破藕塘香。
  月明处处添秋色,一束芙蓉正洗妆。
  ——选自《列朝诗集》
  注:作者,字修微,明扬州才妓。性爱山水,工诗词。所交多翰墨中人,后为女道士,自称草衣道人
  题范石湖别墅故址
  徐 菘(清)
  西山暮霭碧沉沉,
  望里参差殿阁阴。
  谁说御书传别墅,
  石湖不让镜湖深。
  楞伽片石小天台,
  破殿无僧日夜开。
  唯有行春桥畔水,
  画船常载丽人来。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
  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销,
  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
  一夜吹香过石桥。
  注:姜夔(约1155年--约1221年),字尧章,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有词集传世。
  过担石湖
  窦叔向(唐)
  晓发渔门戍,晴看担石湖。
  日衔高浪出,天入四空无。
  尺寸分洲岛,纤毫指舳舻。
  渺然从此去,谁念客帆孤。
  望石湖
  钱载(清)
  治平寺南湖翠昏,
  柳枝茭叶见滩痕。
  楞伽不管无情雨,
  一夜吹花落范村。
  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
  刘长卿(唐)
  天涯望不尽,日暮愁独去。
  万里云海空,孤帆向何处。
  寄身烟波里,颇得湖山趣。
  江气和楚云,秋声乱枫树。
  如何异乡县,日复怀亲故。
  遥与洛阳人,相逢梦中路。
  不堪明月里,更值清秋暮。
  倚棹对沧波,归心共谁语。
  次石湖书扇韵
  薛季宣(南宋)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薛季宣,字士龙,号良斋,南宋永嘉人。
  雪后游石湖
  陈深(宋)
  众芳带雪玉崔巍,风定湖光镜面开。
  山色可堪西子笑,溪声曾送越兵来。
  天寒野水摇孤艇,日落浮图对古台。
  回首风尘翳城阙,愁来谁伴倒清垒。
  注:陈深,字子微,号宁极,宋朝人。
  泊石湖有怀
  汪琬(清)
  江风逗馀凉,辍棹自成赏。
  谷口霞已开,洲心月初上。
  遥闻唉乃曲,知是渔人唱。
  独树影萧条,孤鸿色惆怅。
  不见故人来,时向烟中望。
  注:汪琬,清代江南长洲人,顺治进士。
  中秋与南村泛舟石湖望月
  赵执信(清)
  王郎与我能无愁,客中放棹寻清秋。
  清秋了知在何许,且远城市辞歌讴。
  胥江水洗天宇净,片帆轻驶如星流。
  横塘西去见山影,苍翠豁露霜烟收。
  楞伽灵岩两迎楫,此中安得无夷犹?
  湖光一曲萦我舟,与子呼酒相劝酬。
  以湖为酒恣拍浮。须臾湖月忽晃漾。
  照应天上白玉楼,须眉萧飒风飕飕。
  飘然疑坠海外舟,却视人世真蜉蝣。
  我已一身随落叶,子亦一官成赘疣。
  不见吴越俱荒丘,鱼城酒城何处求。
  伍胥种蠡同浮沤。惟有石湖湖上月。
  曾照石湖居士游。西施溪畔馀温柔。
  座中微笑寒花羞。子既醉矣我未休。
  回帆挝急不可留。夙昔中秋有此不?
  令我却忆西湖头。
  注:赵执信,字伸符,山东益都人,康熙进士。
  石湖秋日观贡藕
  赵嘏(唐)
  野艇几西东,清泠映碧空。
  褰衣来水上,捧玉出泥中。
  叶乱田田绿,花余片片红。
  激波才入选,就日已生风。
  御洁玲珑膳,人怀拔擢功。
  梯山漫多品,不与世流同。
  八月十八日石湖串月逢雨
  舒 位(清)
  十五游虎丘,
  十八游石湖。
  吴侬只爱看秋月,
  不管阴晴与圆缺。
  过横塘,接上方,
  荡柔橹,飞华殇。
  石湖居士知何处?
  湖中之水流无住。
  不须月子唱弯弯,
  斜风细雨归家去。
  石湖晴望
  戴良(元)
  经冬不上河桥路,
  携伴来过有仲春。
  小憩闲身古寺里,
  相寻胜友暮溪滨。
  林花寒勒香犹浅,
  岸草阴滋色渐匀。
  却更凭阑遥寄目,
  湖山幽韵属词人。
  寄题石湖先生范至能参政石湖精舍
  杨万里(宋)
  万顷平湖石啄成,尚存越垒对吴城。
  如何豪杰干戈地,却入先生杖屦声。
  古往今来真一梦,湖光月色自双清。
  东风不解谈兴废,只有年年春草生。
  【 课外阅读 】
  范成大词石湖诗词精选
  四时田园杂兴(选四首)
  【题解】
  见《范石湖集》。作者晚年退居家乡吴县(今   属江苏)时,以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和农民的甘
  苦哀乐为题材,写了总题为《四时田园杂兴》七绝组诗六十首,描写了田园生活之乐。
  春日(其二)
  土膏欲动雨频催,
  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
  邻家鞭笋过墙来。
  夏日(其七)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其十一)
  采菱辛苦废犁锄,
  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
  近来湖面亦收租。
  秋日(其八)
  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响到明。
  横糖
  南浦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
  细雨垂杨系画船。
  【题解】
  见《范石湖集》。横塘是作者故乡吴县(今属江苏)的名胜和重要渡口。此诗借题咏横塘古渡来咏写人生别易见难的离情别绪。作者以饱蘸感情色彩的笔黑来写景,使景物别具情韵风神。
  第三章 石湖名人
  石湖居士 ——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父范雩,宣和五年进士,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为秘书省正字,终秘书郎;母蔡氏是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的孙女。
  【生平】 范成大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遍阅经史,善为文章。17岁时,曾应诏赴礼部献赋颂。次年,父亲病故,他抚养弟妹,直到妹嫁,才重操学业,专意科举。后在昆山荐严寺随乐备学习,并加入他们的诗社。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绍兴二十六年起,任徽州司户参军,后得洪适的荐举,被召入杭,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历任馆职。孝宗乾道二年(1166)升吏部员外郎,因言者论其越级提升,被免职还乡。
  乾道四年,起知处州。次年,被召入朝,任礼部员外郎,年底升起居舍人。乾道六年,孝宗令范成大为特使,赴金国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事。范成大相机折冲,维护了宋廷的威信,全节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和著名的72首记事诗,深得孝宗的器重和信任,回朝后即升任中书舍人。乾道七年,孝宗欲用佞臣张说,范成大拒不草制,曾使孝宗为之变色。成大乃请领闲职返回苏州。
  乾道九年,前往静江任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元年(1174)改知成都府,任四川制置使。淳熙四年,权礼部尚书,五年正月知贡举兼直学士院,四月参知政事,两月后被谏官以私憾弹劾,罢职归故里。淳熙七年起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改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基本政治理想是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想富国强兵,必先安民,“省徭役、薄赋敛、蠲其疾苦”(《论邦本疏》)。在一些奏札中,他力劝孝宗要节省人力、国力,珍惜时间,整顿军纪,训练士卒,慎用刑罚,打击贪吏,以强兵复国为大志。在为地方官时,或尽力铲除弊端、整顿军备,或救灾赈济、兴修水利,为减轻农民负担、解除士兵疾苦作了努力。与此相应,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范成大涉世甚早,对农村生活的艰辛有较深的了解,20多岁就写下了一些描绘农村生活景象的诗,如在《大暑舟行含山道中》一诗里,他便表现了“遥怜老农苦”的情感;在《乐神曲》中,写的是农民为丰年有粮交租、免受鞭笞而感到侥幸;《缲丝行》写姑嫂煮茧、缲丝、卖丝的繁忙劳动;《催租行》则描述了农民输租完毕后,吏胥上门勒索的情景。在徽州为官时,他又写下了著名的《后催租行》,诗作对南宋赋敛之重、官吏煎逼之酷和百姓受难之深作了形象的描绘。后来在杭州、桂林、成都等地及家乡,他又写下了大量的农村题材的诗,如《刈麦》、《插秧》、《晒茧》、《采菱户》、《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围田叹》等。其中如《黄罴岭》写巢居山农的非人处境,发出“安得拔汝出”的呼声;《劳畲耕》由“峡农”刀耕火种,勉强果腹,写到“吴农”因官租私债相逼而“逃屋无炊烟”;《夔州竹枝歌》9首继承《竹枝词》专咏风土人情的传统而又注入新的内容:有烧畲种豆的农夫,有背着孩子采桑茶的农妇,还有着绣衣罗裳的富商大贾;而富者自饱,农家自贫:“东屯平田□米软,不到贫人饭□中”;揭示贫富悬殊,抨击官吏凶残,同情人民苦难的思想,自始至终贯串在范成大的诗中,直到晚年退居石湖时,他还在《冬舂行》、《秋雷叹》、《咏河市歌者》等作品里,对下层贫民的悲惨生活予以深切的同情。在《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中,诗人宣称:“汝不能诗替汝吟!”真实地说出他为民生疾苦而呼叫的创作意图。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这60首七言绝句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田园情景,凡农家生活环境、季节气候、风土民俗、耕织、收获及苦难与欢乐等,都得到了真切生动的展现。“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作者用平易如话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农家耕织图。然而这些图画并非历代隐居者所向往的世外桃源,而是充满痛苦和辛酸的现实社会的生动写照。“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这些诗,同样对农民的苦难倾注了深厚的同情。诗人在画图中还忠实地再现了贫家的“欢乐”:“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观察之细密,笔力之深刻,高出以前写同类题材的诗人。这一组诗对南宋以后的田园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范成大在当时属主战派人物,他的诗中也充满了爱国思想。早在未官时,他就写过“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秋日二绝》)的名句,对南宋小朝廷向金国使者夸耀残山剩水的昏聩行径予以批评。此后的许多作品,如《胭脂井》、《合江亭》等,都是借描写山川形胜,抒发爱国情怀的佳作。出使金国时写的72首七绝,更是集中地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平地孤城寇若林,两公(唐张巡、许远)犹解障妖□。大梁襟带洪河险,谁遣神州陆地沉?”(《双庙》)“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州桥》)这些诗篇通过题咏沦陷区的山川古迹,谴责了宋朝统治者的昏庸误国,为中原父老传达了盼望收复失地的心声,有的诗篇还记载了金国贵族统治下的人民的悲惨遭遇。为官桂林时,作者在《癸水亭落成》诗中写道:“愿挽江流接河汉,为君直北洗□枪。”更体现了他对祖国统一、收复失地的信心和远大志向。晚年重病之中,他还在《题张戡蕃马射猎图》诗里抒发了他对金人的痛恨;《题夫差庙》一诗,则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耽于享乐、残害忠良表示不满,表现了他关心国运、盼望统一的心情。
  范成大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他广泛学习前代的大诗人,受苏轼的影响最大。他的诗风,因创作背景不同而几经变化:早年未中举时和为官初期还没有脱离模仿阶段,他的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多效张籍、王建等人,一些成功的作品大都有切直劲峭的特点,这在以后出使金国途中写的72首绝句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徽州后期的写景诗如《番阳湖》、《回黄坦》等描写细密、语言工致,已露出清丽精雅诗风的端倪。为官桂林和成都时期,由于饱览山川之神秀壮美,其诗境界开阔、诗藻华赡,以清峻瑰丽为特色,五言诗尤为突出。晚年隐居石湖时期诗风渐趋温丽秀婉、圆润优美,以七言诗尤其是七言绝句最为擅长。范成大学习苏轼,于其清旷、雄伟等方面均有所得,但由于艺术修养不及,他在豪迈、飘逸方面距苏稍远,一些诗作显得气韵不足,略欠浑成。他在苏轼未甚着意的五言诗上下了功夫,并吸收了他所擅长的辞赋的一些特点,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发展了苏轼诗中爱用典、逞才学、押险韵等缺点,晚年多病时用僻典佛典写病态的诗作和一些禅偈似的六言诗尤不足取。和陆游与杨万里相比,范成大受江西诗派的影响较小,但其诗仍不免有南宋时期注重锻造、务奇逞怪的习气。
  文赋及词的创作 范成大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早年所作《馆娃宫赋》借吴王夫差信用□佞、残害忠良、沉溺声色之事暗讽时事,一时传诵。《桂林中秋赋》对月抒怀,境界清旷。他的政论、奏章皆能切中时弊,据理力陈,不为空言,不邀虚名,侃侃而谈,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韵。如《论日力国力人力疏》、《论邦本疏》等都是代表作。这些政论文大都篇章短小,语言平实,很少用典,在宋代奏疏中很有特色。他的记叙文字成就也很高,中年时写的《三高祠记》为纪念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位隐逸之士而作,文章开头盛赞三人的高风亮节,中间却掉转笔锋,对世人多希冀归隐,不问国事表示了沉痛的感叹,被周密称为“天下奇笔”,流传甚广,获誉很高。他的山水游记长于随物赋形,善传动态,深得柳宗元笔法,其两篇故意效仿苏轼《赤壁赋》而作的《泛石湖记》,更是以柳之笔,写苏之意,独造清丽秀雅之境,属宋代山水游记中的佳作。另外,他的几篇祭文如《祭亡兄工部(范成象)文》等,也写得真挚感人。
  范成大也擅长词作,今存词近百首。其词早年多写柔情相思,如〔南柯子〕《七夕》、《霜天晓角》等,情长意浓,逼近秦观;〔醉落魄〕凄清幽冷,宛如晏□道。中、后期作品更近于苏轼,如〔水调歌头〕《燕山九日作》豪宕激越,〔水调歌头〕“万里筹边处”气韵沉雄;〔念奴娇〕“双峰叠嶂”放达尘外。其清旷之处,尤与张孝祥类似,如〔满江红〕“柳外轻雷”、〔念奴娇〕“吴波浮动”几乎可与《于湖词》中佳作相混。至于〔浣溪沙〕写“茅店竹篱开席市,绛裙青袂□□田”,〔蝶恋花〕“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则清新明快,可与他的田园诗媲美。
  范成大兴趣广泛,他的《揽辔录》记述出使金国时的所见所闻,具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赴任桂林和离蜀归乡时所作的《骖鸾录》、《吴船录》,记述山川形胜,风土人情,考订传闻,转述异事,不仅可资考证,游记色彩也很浓厚。《桂海虞衡志》所记载的桂林岩洞、器具、饮食、物产和民俗史料,对研究广西地方史和西南民族史尤为珍贵。其中关于鸟兽、花果、草木、虫鱼的记载,和他晚年所作的《菊谱》、《梅谱》一样,也是自然科学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所著《吴郡志》50卷,是中国最早的具有正式规模的地方志之一,历来都为历史学家所重视。范成大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岳珂《宝真斋法书赞》称其书法“笔劲体遒,可广可狭”,明王世贞也称其“书法出入眉山、豫章间,有米颠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与张孝祥并称为南宋前期书法两大名家。
  范成大《石湖大全集》 136卷,佚。《石湖居士诗集》34卷,系从《全集》中抽出,最后1卷为辞赋;有明弘治活字本、清康熙顾氏及黄氏刊本。《石湖词》
  1卷,有《□村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校刊本《范石湖集》上下册,将其诗集和词集合刊后附清人沈钦韩集注
  3卷。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孔凡礼辑《范成大佚著辑存》。《揽辔录》1卷,《骖鸾录》1卷,《吴船录》2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梅谱》1卷、《菊谱》1
  卷,有《百川学海》本。上五种均收入《丛书集成》。《桂海虞衡志》 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吴郡志》50卷,有《择是居丛书》本。
  【课外阅读】
  四大才子 —— 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生平】文征明出身在一个地方官僚家庭,自小并不聪明,字也写得不好,但学习却很刻苦。 在学堂里,学生们常在郡学中或饮酒闲聊、啸歌相乐,或品茗对奕
  、消磨时光。惟独文征明不与众人凑趣,独自在一旁读书写字。 刚到郡学时,学生们对新来的文征明有点瞧不起。文征明平时沉默寡言,
  好象有点笨拙,没有读书人那种潇洒才气, 而且还公然顶掸学官,真是又蠢又硬。但几年以后,同学们不得不对这位外拙内秀的同学刮日相待。象娱乐场一
  样的郡学,
  丝毫没有影响文征明,他独自磨墨提笔,临写《千字文》,每天足足完成十大本才罢。有时他给人写信,稍有疏忽写错一点,他一定要重写,反复好几次也不嫌麻烦。他的书信简札往往都用蝇头小楷来写,笔画细若毫发,结体工稳停匀,有的同学劝他说:“一般书信,草草了事,足可应酬,何必如此刻苦”。文征明回答说:“我是以练书法自娱,并不是为他的。”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文征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有一次,大书法家李东阳看到他的隶书,感叹道:“我的篆书,你的隶书,都绝了”。李东阳素以篆书自负,可见他对文征明的评价。古人读书,多数是为了中举踏上仕途。文征明在这方面不太顺利。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习惯上所谓
  的“秀才”。文征明曾是一名秀才。按规定,秀才参加“岁考”,也就是参加本省学政巡回各地举行 的考试及格以后,方能到省城参加“乡试”。乡试中了
  ,就是“举人”。中了“举”,就有资格去京城参加“会试”,以博取“进士 ”的功名。文征明在 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却徒增了不少烦闷,白了少年头。文征明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
  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有的人还公开说:“我们翰林院门又不是画院,怎么会容留画
  匠在这儿呢?”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
  才获批准,五十七年那年冬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焉,晚年以戏墨弄翰自遣,过着自在的艺术家生活。
  文征明被称为“古今第一流人物”,不惟多才多艺,书画精绝,还因为他品格高尚,出污泥而不染。这里举几个例子: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原在温州做官,为官清廉,故文家比较清贫。文征明三十岁时,文林在温州任上得了重病。文征明获讯后赶赴温州,但文林已经去世三天了。当地官吏见文家清贫,按照当地官场习惯,凑集了千金为赙,他坚辞不受。他们还想把这笔重礼送到苏州,也被他去信辞却了。
  文征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他早年的生活比较清苦。宁王朱宸濠为了篡夺皇位,广揽人才,备了厚礼来聘请他,他非但不去,还把朱宸濠的礼金原封送回,聘书连看都没看一眼。右佥都御史俞谏得知他很有才学,家境不够宽袷,很想借故接挤他。俞谏问他:“你早晚有什么困难吗?”文征明说:“我早晚都有粥吃”。俞谏又指着他的衣服问:“怎么破成这个样子?”答曰:“这是暂时淋了雨的缘故。”俞谏深知他不肯随便受惠,一直难以启口。
  文征明晚年声望很高,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传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征明有“平生三不肯应”,即决不卖字画给藩王贵族、宦官与外国人。有个商人想以十金高价请文征明作字画,文征明当面斥责说:“我不是工匠,你不要拿金银来沾污我!”坚辞不写。有些达官贵人路过苏州,都要去看望他,他却不肯接受礼物,更不回拜,只是当面说明“恕不答谢”就算了。这成了他的惯例,连严嵩这样的权贵,文征明也不破例。据说严嵩曾说:“别人,他不回拜就罢了,我路过苏州特去拜他,他也不来回拜!”
  回答说:“如果不回拜别人,却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这些人无论给多么高昂的代价和酬金都不行,而一般老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书画。对于穷书生,他甘愿奉送,不收分文。
  文征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除了他对书法的追求及其非凡的气质外,还同家庭熏陶、老师教导、朋友切磋分不开。他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他父亲的字,现在可以看到的有文林赠给他亲家吴愈赴官叙州的一篇《序》,就在苏州。后来文征明从吴宽学文学,从李应祯学书,从沈周学绘画。吴宽曾官侍读学士,后进礼部尚书,“书法苏学士(轼)”,得苏字之神采;沈周是明代画坛巨匠,兼擅书法,得黄庭坚遒劲奇崛之势。文征明笔下不时流露出苏、
  黄风采,因受他们的影响。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
  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征明人物的启蒙老师。文征明在《甫田集》中记述了他对文氏的教诲:“家君寺丞在太仆时,公为少卿。征明以同寮子弟,得朝夕给事左右,所承绪论为多。一日书《魏府君碑》,顾谓征明曰:‘吾学书四十年,今始有得,然老无益矣,子其及目力壮时为之’。因极论书之要诀,累数百言,凡驼指凝思、吮豪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盖公虽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也。”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征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
  在文征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征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征明一身,无怪文氏对他这位不太出名的老师顶礼膜拜了。此外,苏州此时已是江南的文化中心,除了被后世称为“吴门四大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画家外,还有一大批有成就的书画家生活在苏州,如祝允明、王宠、蔡羽、徐祯卿、吴奕、张灵等
  ,文征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四人被称为“吴中四才子”,文征明、祝允明、王宠又被称为“吴中(书法)三家”。这些人常在一起聚吟,写字作画,
  互相观看切磋,结伴游山玩水,开阔胸怀,他们对文征明的艺术成就,也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和影响。
  【创作成就】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
  小法,可宝也。”但文征明很少作草书。从总体看,他的书法写得最精彩的, 还是小楷和行书。“小楷师二王”,“行书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
  《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
  文征明的成就以小楷最突出。“小楷最不易工”,“工书者不精小楷,
  不能称书家”,不管这样评论是否准确全面,但可看出古代书法评论家对小楷的重视,也说明书法的确颇为难写。文征明的小楷脱胎于钟繇、王羲之,笔势轻灵飞动,如金声玉润;点画精整劲健,似铁划银勾;结构疏密匀称,“
  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体势清丽古雅,婀娜多姿,娟秀可爱,颇有魏晋人楷书虚和舒徐的气息。《文嘉行略》里说文征明“小楷虽自《黄庭》、《乐毅
  》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朱和羹更直称“明楷以文衡山
  第一”。文征明小楷功力之深,以至八十多岁高令时仍能伏案挥毫作小楷《后赤壁赋》,用笔精妙处,与二十多年前写的《前赤壁赋》无差,似为同时写成
  ,先后相映成辉,足见文征明年老而笔力未衰。据说,他年近九十岁时,还为人书;写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他在艺术上活到老学到老
  ,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至今为书家们称道。在中国书法史上,自魏晋以来以小楷名家者不多,文征明当为翘楚。
  文征明的行书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其行草师承 上出于王羲之、智永等王氏一门风范,并从宋元诸家(尤其是苏轼、米芾、黄
  庭坚、赵孟頫、康里夔夔等)撷取精华,自成一格。除大量的诗札外,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离骚》、《赤壁赋》、《渔父辞》、《北山移文》等。
  试看他的《滕王阁赋》,行草羼杂,浑然成篇。用笔清爽劲利,圆熟流畅,提按顿挫明晰,使转灵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韵律感,颇有《圣教序》意味。有些字的用笔和结体又有宋元人的影子,如撇、捺划及“门”、“页”等偏旁部首均袭赵孟頫而出。点画掩映间一派潇洒秀逸的风姿,又不失古澹闲雅的韵味,称之为韵法两胜,当不为过。只是有些笔锋凌厉过甚,略有薄瘠之嫌,但仅为小疵,瑕难掩瑜。
  文征明的行草大都书于尺牍文稿之上,字体属中、小字。偶作大字,多师法宋代黄庭坚,深得其昂藏郁拔之姿韵。在书法创作中,有一个从来未被重视却被董文注意到了的规律,这就是由笔法和结体等形成的风格特点,决定了有的书家(或碑帖)的字宜书大字,有的由适写中、小字。以楷书而言,颜体适
  合写大字,欧体、赵体适合写中、小字。以行书论,包括欧阳询、蔡襄、赵孟頫
  等在内的二王一路风格的字不宜写大字,如此等等。古今不少书家由于不谙此理,硬要以二王风格去作擘窠大字,或以颜真卿的丰伟之体去书蝇头小楷,
  这种悖谬于艺术规律的创作,即使是功力深厚的书家,也只能导致失败。文征明恰恰独具慧眼,悟得且掌握了这个规律。纵观他的全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
  ,有些抒发性情发现个性的,他从正宗的二王风范中化出的自家面目书家,字体趋于中、小类;而书写气度恢宏的大字时,则专出之以风格鲜明的山谷之体
  ,“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涧”。文征明的字能大能小,大小俱佳。他有掌握多种风格字体并扬长避短的本领,此为他较之其他前后辈书家的高明之处。
  文征明是诗、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师,他与沈周、唐寅、祝允明等人形成
  的“吴门画派”、“吴门书派”在绘画上是对画院派的冲击,在书法上则是对台阁体的冲击。作为“吴门书派”中坚人物的文征明与祝枝山的书法艺术,主张直追钟繇二王,抒发心灵胸臆,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从当时或后人的评价看,文征明要比祝枝山稍高些。祝枝山愤世嫉俗、放浪形骸,在艺术上敢于直抒胸臆,故他的书法比较激然而奔放。文征明虽然正直而有胆魄,但他处世很
  注意进退,在翰林院不久就激流通退,安于闲适。他讲求艺术的自娱,艺术中自得其乐,故他的书法较少火气,有韵味,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祝枝山做官仅应天通判,文征明虽然官入翰林,但时间不久,故他们的地位都不高,很少受到当时宫廷雅化艺术的死守格律、固守法度的限制
  。他们都认为艺术和人性、情感直接关联。祝枝山曾说:“情之喜怒哀乐,各
  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文征明也直截了当地说:“人品不高”则“用墨无法”。鉴于这种见地,同样是在赵孟頫复古的基础上,走向大众化、通俗化,为帖学中兴作出了贡献。生活在明中叶的文征明和祝枝山,由于传统帖学由晋唐而历经宋元已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他们可以广泛地吸取前人的有益经验,博采众长,无论晋唐还是宋元,他们几乎全部涉猎。但又同时都以晋人为主,兼取宋元简明、尚意的特点,把书法推向了一
  个新的高峰。不过也有人对文征明的用笔提出批评,清人邹炳泰说:“衡山格法精遒,无一度失度,而多见侧锋。”其实在文征明书法里,正锋、侧锋是参差互见的 。
  王世贞说:“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允明),故借此为谈耳。苏(轼)、黄(庭坚)全是偏锋,旭(张旭)、素(怀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王羲之)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自不已容也。文待诏(征明)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特京兆(祝允明),何损法书?解大绅、丰人翁、马应图纵尽出正锋,宁救恶札?不识丁字人,妄谈乃尔,可恨可笑。”正锋立法取韵,侧锋挥洒取势,是文体的一个特点。文征明的家庭,象东晋的王羲之、元代的赵孟頫、明初的宋克的家庭一样,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少有的几个著名“书法世家”。他的儿子文彭、文嘉,侄儿文伯仁、孙文元善,以及后辈文从简、文
  (女)、文震亨等,都能书善画,闻名于世。他的学生也人才辈出:周天球“晚能自得蹊径,一时丰碑巨碣
  ,无不出其手;”陈道复:“从太史衡山文公游,涵泳磨琢,器业日进。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篆籀画诗,咸臻其妙,称入室弟子。”陆师道“师事待诏
  (文征明),刻意为文章及书画,皆入能品,”一时文氏书风,风行于世。
  第四章  石湖赏月——千顷一碧呈天境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人们除却吃月饼,赏月,苏州人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石湖看串月”的民间习俗。
  石湖,是太湖的支流,居上方山东麓,离苏州城西南十八里。相传春秋时,范蠡带了西施就是从这里泛舟入太湖的。石湖东面有越来溪,溪上有座越城桥,是当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吴从太湖挖通水道,屯兵士城而得名。就在越城桥的右首,有座九环洞桥,叫行春桥。这里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处。
  每当农历八月十七半夜子时,月亮偏西时,清澈的光辉,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荡漾,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游人为了看这一胜景,一过中秋,不仅苏州城里城外,大小船只一租而空,甚至还有人远从无锡、常熟、吴江等地、赶来看串月的相沿成习。这二三天中,石湖里灯船、游船往来如梭,丝竹诗人蔡云曾有诗说:
  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
  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河亭。
  诗人把行春桥畔秀丽的秋色同串月紧密联结,融为一体,烘托出石湖串月的盛景。
  清代沈朝初也有《忆江南》词说:苏州好,串月有长桥。桥面重重湖面阔,月亮片片桂轮高,此夜爱吹箫。
  抒发了作者身临其境的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在不言之中。难怪田园诗人范成大辞官回乡要隐居这里,以“石湖居士”自称。
  “苏州好,串月有长桥”,除了行春桥,苏州还有一座桥梁史上的杰作——宝带桥。宝带桥53孔,犹如“长虹卧波”横卧在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相传在农历八月十八半夜,明月正中,照在湖上,每一个桥忆亦都幻出一个月亮,水中的月亮,随波起伏,犹如一串明月。
  然而,“宝带桥串月”却不如“石湖串月”那么有名。这不仅因为上方山石湖景色如画,而且同上方山的另一个风俗有着连带关系。相传,农历八月十七,是“五通神”的生日,苏州一带善男信女都要到上方山去烧香,“借阴债”。明代时,香火极盛,夜间,师娘(即巫婆)——装神弄鬼,热闹非凡。十八日一早,四乡八里的烧香船都涌向石湖,许多船上载着各种会打拳弄武的高手,敲锣打鼓随着画舫穿越桥洞,还把钢叉从桥洞这边飞过桥面,越过热闹的看客的头顶,待船到桥洞那边正好接住,以此来显示该村村民武艺的高强。这时,行春桥上人山人海,喝彩声四起。明代吴门画派文徵明曾为此景作过一幅《泛舟石湖》诗画卷。直到清末康熙年间,苏州巡抚汤斌为了防止苏州人利用结社赛会图谋不轨。他亲自拆掉了五通神庙。从此,迷信的“五圣作祟”煞住了,而八月十七的石潮讯却依然存在,并流传至今。
  现在,每年八月十七,夜色清朗,苏州旅游业纷纷增开“石湖串月”游览专艇,这时,上方山上,楞枷塔下,皓月当空,澄澈万里,湖波山岚,一片清光。遥望苏州城区,繁灯如星,恍若人间天堂。还有小船载酒,泛舟湖心,或吟或啸,好不痛快。一到半夜最佳时刻,人们群集行春桥周围,待一轮明月升上中天,透过九个桥洞,神奇地显现在波心之中,每一个人都会为此千古奇观而发出欢呼和惊叹。苏州名士、著名散文家周瘦鹃有诗为证:
  一水溶溶似玉壶,
  行春桥畔万船趋;
  二分明月扬州好,
  今夜还须让石湖。
  【课外阅读】
  中秋哪儿赏月去?
  在我国,历来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地域辽阔、文化悠久的神州大地上,很多优美的名胜旅游之地又是观赏月色的绝妙佳境。
  三潭印月
  杭州西湖小瀛州“我心相印”亭前有3座石塔,塔身中空,呈球形,每个球面上有5个小孔。每当中秋明月凌空时,在塔中点烛,烛光从小孔内投进深潭,倒映于水中,好像众多的小月亮与月亮相映争辉,蔚为壮观。西湖还有“平湖秋月”景点,景色亦颇雅致。
  象山夜月
  桂林象鼻山的象身与象鼻中间有一空隙名水月洞,江水从洞中穿流。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驾小舟作江上游,当驶入水月洞,便见“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绝妙景观。
  太清水月
  中秋夜晚海月东升之际,登上青岛崂山太清宫东边的山顶,面临烟波浩渺的大海,清丽宁静,回首眺望太清宫,参差的高楼耸入云端,天上的月与水中的月交相辉映,水生光,月更明,如入画中。
  石湖串月
  苏州西南郊有一湖名叫石湖,湖上有座行春桥,桥身有9个环洞,洞与洞相连,倒映水中,相当美妙。中秋夜皓月当空,9个环洞各映月影一轮于湖水之中,且形成“九月一串”,令人见之悦目赏心。
  风花雪月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简称“风花雪月”是云南著名的四景。每当中秋之夜,行近洱海之滨,仰望天空,玉镜高悬,俯视洱海,地涌银涛,水光接天,万顷茫然,一个明晃晃的月亮在海中随浪飘摇,令人惊叹不已。
  汩滩赏月
  在江西乐平县乐安江中游,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渡海胜地,特别是“双月”奇景,吸引着无数游人,中秋之夜,一轮圆月渐渐爬上东山,皎洁的银辉洒在大地。月光与河水散发出的雾气融为一团,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泛舟于江上,那中天悬挂的圆月,明亮清朗。
  二泉映月
  在江苏省无锡市西郊的惠山山麓。二泉池畔古木参天,并有“二泉亭”、“漪澜堂”、“景徽堂”等古建筑物,都是处在品泉赏月的极佳位置。每逢中秋之夜,观赏那汩汩清泉之中映出一轮皎皎明月,宛如身临广寒宫中。
  月照松林
  江西庐山有一座牯牛岭,岭上有一条石径路。月夜漫步石径上,隐约可见月光透过松影,点点洒落小径,如雪似霜,若银赛玉,微风拂过,松林轻吟,宛如悦耳音乐,令人幽情顿生。
  平湖秋月
  位于杭州西湖白堤西端。坐在伸入湖面的平台上,静候明月渐上中天,放眼湖中,但见湖平如镜,月华似泻,清风拂面,桂蕊飘香。正是“万顷湖平长似境,四时月好最宜秋”。
  龙池夜月
  位于云南保山市城西南角,该池明澈如镜群鱼游玩,清晰可见,素有“绿柳锁烟波,红桃翻锦浪”之说,每逢中秋佳节,月光皎洁,倒映池面,来这里观赏“龙池夜月”者络绎不绝。
  三月共赏
  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地势高,三面环水,亭内正中高悬一面大镜。中秋月夜,天上真月,水中倒影,镜中虚像,三者融为一体,虚实相映,人到此地,仿佛身临月亮世界。
  三江双月
  宜宾市的合江门,是金沙江、岷江、长江的汇合处,又称“三江口”。中秋之夜,明月当空高照,江口风平浪静,江中双月辉映,一明一暗,是世界上罕见的水月奇观。为供游人观赏,江边建有“双月楼”,登楼凭栏眺望,尽享天趣。
  二十四桥月夜
  到扬州二十四桥赏月别有一番意境。月明之夜漫步桥畔,脑海中油然想起唐代诗人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来,此时游人的耳畔还真的仿佛听到那似有似无的玉人箫声呢!
  八月十八日同介公楞伽山看串月,歌以纪之
  (清)徐 菘
  吴门山水谁最胜?石湖一片明月镜;
  缘涯上耸楞伽山,东望澹台恰相映。
  虎丘八月齐停桡,歌楼舞榭喧笙箫;
  大湖望后甫三日,游人尽向行春桥。
  为言串月此间有,张灯酣宴望夜人;
  惟有知者百余人,兀坐望湖亭上守。
  我来亭上已几回,移筇啜茗趺苍台;
  月高一丈始吐出,层层金塔重湖开。
  月高一丈始吐出,层层金塔重湖开。
  塔尖倒射楞伽下,流光十里从中泻;
  中间村落与沙洲,如现阑干及檐瓦。
  观者抚掌称大奇,试问游船都不知。
  昔人所见更奇绝,宝带桥横作天阙;
  玉轮初出无线云,六十二洪各一月。
  斯时白道当桥中,或言十七、十九日犹同;
  山僧闭户樵夫返,何人清兴窥朦胧?
  第五章 书画欣赏
  油画《石湖串月》48×63cm 作于1982年 苏州美术馆藏
  石湖位于苏州上方山麓,旧俗中秋后二日游湖赏月,为吴中胜景之一。颜文樑于上世纪初自行试制油画颜料创作的第一件油画作品即为《石湖串月》。时隔70余年,画家根据对当年的回忆,重画《石湖串月》,更注重了色彩的诗意表达。画面采用揉、贴的笔法,保留了大量鲜丽的原色,从整体上提高了夜空和湖色的透明度,突出了月色的明度。作品摆脱了形的束缚,赋予色彩更强的张力和表现力。人们在体会画面传达的诗情画意的同时,更能感受到色彩的生命和画家内心激情的律动。
  文征明 石湖烟水诗
  《石湖烟水诗》文征明书。行书纸本,纵29.8厘米,横894.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卷末题款“此旧作时年六十又一”年。这篇行书字大如拳,纯用黄庭坚笔意,风格苍劲,纵逸潇洒,虽然不能和黄庭坚的原作相比,但也有七分神似。下一幅为文征明嘉靖辛丑三月的同一题材作品。
  《石湖草堂图卷》
  明 文伯仁,纸本 设色,纵25.8cm,横142.4cm。
  【课外欣赏】
  文 征 明 画 鉴 赏
  文征明学画师承沈周,“山水远学郭熙,近学松雪。”其小青绿山水,室宇人物,及墨笔古林竹石,得意于赵孟頫,山顶平台,沈密的叶苔小点,棱角清晰的矾头等又可见黄子久。王蒙、倪瓉的影响。文征明的绘画,山水、人物、花卉俱佳,其中山水画数量最丰,成就最大,画法特征为工细与粗率两种,即精密秀美和粗旷爽直两种手法。文征明简洁秀挺、高古超逸的风格,使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为吴门画派的重要人物。
  影翠轩图 纸本,清乾隆帝鉴赏
  (原图大小66.9cm×31cm) 琴鹤图 纸本,清高宗御题
  (原图大小194.5cm×102.8cm)
  文征明的山水师沈周,也有“粗”、“细”两种突出的风格,故有“粗文”“细文”之说。文征明的细笔画,尤以小幅最为精彩,其格调高雅,文静淡逸,虽出身自“元四家”,有董、米根底,但更有突出的个人面貌。另一类是极端的粗笔,但他的画不像沈周那样苍健,粗线条中有粗细旋转的变化,墨色浓淡干湿浑然一体,且墨色过渡,层次丰富。文征明还有不粗不细的,有近似粗笔的,近似细笔的,有疏萧似倪云林的,有似“米家”云山图的。总之,文征明在美术史上有突出的历史地位,他的画理画论与沈周并驾齐驱,影响着中国的美术史。
  第六章  石湖水八仙
  宴居苏州,真人生一幸。“擅三江五湖之利”的东方水城,从来便是鱼米之乡,雅称水天堂。而苏州美食,则是水天堂的一颗明珠。赵筠《吴门竹枝词》云:“佳品尽为吴地有,一年四季卖时新”。不说“饭稻羹鱼”山肴野簌,单说水生佳蔬时令素鲜,便已快人朵颐驰名四远。《呂氏春秋》早有记载:“菜之美者,具区之著。”具区者,即指濒临太湖的江南水乡。谁要是忽略了苏州的“菜之美”,江南水乡的风情画,就成了寡淡乏味的残山剩水,文化古城的历史章回,也会减去些光彩和悠悠余韵。
  下面我想说一说石湖的水八仙。
  古有“珍用八物”之说,今则“水有八仙”之誉:茭白、莲藕、茨菇、水芹、荸荠、菱角、芡实、莼菜。凡此八蔬,都是水生植物。虽说都是些家常菜蔬,并无富贵之气,但一经善于烹饪的苏州人之手,简中丰味适得其时,一上口便觉鲜嫩水灵,清虚淡雅。这种清淡本色,水性真味,迥异于北地的蒜酪之风,恰如清代袁枚所说,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
  茭白:葑水清味
  有2500余年历史的苏州古城,原有十座水陆并列的城门,堪为东方水都的独特景观。城门各以一字名之,皆有出典。其中位于东南一隅的为葑门。原有陆门雄立,城楼三楹;其上横匾高悬,大书“溪流清映”四字。想当年,水门临溪,葑水长流,真乃古意盎然的画中风物。关于这“葑”的由来,据地方志所释:吴地“方言谓封为葑,葑者,茭土摎结,可以种殖者也。”自古以来,城外多湖泊水泽,片片水田,葑草丛生,青翠葱郁,摇曳生姿。城门以一水生植物命名,可见当时葑草之茂,极尽一时之风光。
  这“葑”即为“菰”。《晋书》中载:“四面湖泽,皆是菰葑”。何超《晋书音义》引《珠丛》云:“菰草丛生,其根盘结,名曰葑。”又,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江南人称菰为茭,以其根交结也。”这“菰”,也即菰根,就是我们爱吃的蔬菜茭白了。其实,茭白是菰的根上嫩茎,所以又称菰瓜、菰笋,或谓茭瓜、茭笋。吴中茭白久负盛名,历史悠久,西晋时菰菜与莼羹、鲈脍同享盛誉,号称“吴中三大名菜”。我们通常所说的思乡典故即张翰的“莼鲈之思”,实际上他首先想到的是吴中茭白,然后才是莼鲈。不知何故,历史却把茭白冷落了。这倒也不碍事,正如古葑门以及城楼上“溪水清映”的匾额,早已走失在历史的深处,而在葑门外,不,而是在吴中大地上,茭白这一“葑水清味”,却世世代代融进了苏州人的市井生活,诸如“酒焖茭白”、“虾子茭白”、“香糟茭白”等苏式名菜,色白质嫩,清甜香糯,为宴席佳馔,独领风骚,受人青睐。
  带壳的茭白,青绿颀长,娉娉婷婷如小女子模样,娴静而不张扬。剥去数层外壳,只见肉白如玉,清爽可人。茭白,生于水泽,长于旷野,莫非是边生长边沐浴,才落得如此这般青、白、洁、净,煞是惹人喜爱。清代李渔说,蔬食之美,一在清,二在洁。茭白形质,堪担其美。苏州人,每每根据各自的口味,能烹调出三层味道。喜欢清淡的人,把茭白丝或茭白片在沸水中一焯,即用葱油或香油清拌,便成一冷盆佳味,或是茭白炒毛豆,吃来爽口鲜嫩,咸中带甘,最能得其自然本味;其次为茭白炒肉丝或炒雪里蕻,清香而有醇味,最是夏日佐餐佳品;味重者则把茭白切成斜刀块,用重油红焖,吃来清清爽爽,糯嫩可口。据说宋代诗人陆游平生茹素成嗜,茭白虽也是心爱之物,但他考究吃纯蔬,尚且还要“洗釜烹蔬甲”,纯洁之好一至于此,也许没有吃过这种肉烧茭白,不然又可做出几首好诗来,真是可惜了去。
  李渔说: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茭白,绝对是最“近自然”的蔬中上品。记得当时我在乡下时,把新采的茭白切成丝炒鸡蛋,端盘上桌,白是象牙白,黄是柠檬黄,二色相偕,真趣盎然。蛋中茭白,熟中带生,鲜洁中不脱清味,确是“渐近自然”的至美之肴。
  著名小说家李劼人认为,家常菜最要紧的是要“保其菜的真味”,“适口者珍”。哦,真味适口,信然!苏州人把适口真味茭白列于“水八仙”之首,确是知味灼见。我有时闲读庄子,散散淡淡中深感庄子的哲学最讲究两个字:一为“真”,一为“朴”。这吴地茭白的“葑水清味”,倒也勾起我对“真”“朴”的怀想和向往来了。
  说荷 说莲 说藕
  说藕,先要说荷,说莲。
  有一画家画一幅叶荷,泼墨淋漓;荷花数朵,笑靥初绽;荷葩二三,亭亭玉立,题名曰:“乾坤清气”,画品清雅而大气。荷,又称莲,古称芙蕖、芙蓉、菡萏,还有许多好听的别号,如玉环、净友、溪客、六月春等等,一听就觉有诗情画意摇荡出来,从来便得诗画家青睐。古今书画大家,少有不画荷颂荷的。至于诗歌,佳作名句,更是不胜枚举,诸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等名句,寻常人在赏荷时都能出口成诵,自是陶醉。
  不由得又要说到葑门。苏州旧俗,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吴人“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有诗曰:“六月荷花荡,轻桡泛兰塘。花娇映红玉,语笑薰香风。”最是雨中赏荷后,当时游人多赤脚而归,故有“赤脚黄天荡”之谣。曾几何时,赏荷之地又移之虎丘山塘,曾极一时之盛。苏州西郊有石湖,又为一观荷好去处。宋代范成大,暮年归隐石湖,雅号石湖居士。他在赏荷之余,常作诗赞美石湖荷花,如《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这等姿色,这等清香,确是清雅宜人。
  宋人周敦颐所作《爱莲说》,早已脍炙人口,有口皆碑。他赞美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就不仅吟咏荷花的清绮之美,而更在赞叹荷花的品性之美了。这一民族性的文化寓意,凝结了人们仰慕和追求的道德情怀和人文精神啊。
  荷气盈盈中,赏莲品藕,则别有一番滋味了。荷花是否可食,我却不知,昔读《金瓶梅》,说“西门庆将小金菊杯斟荷花酒,陪应伯爵吃”,兀自狐疑,不知这“荷花酒”是何味道?倒是这莲藕,向为食中珍品。苏州人常叫荷花为莲花或莲藕花,分明看重的是莲和藕了。我年轻时,曾在苏州水乡得一机缘,乘兴致与乡人荷塘采莲,这番情景,今天想起来,仍觉自然天趣萦于襟怀,这竟比亲尝莲子还要有味道。昔在古诗中读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轻轻一叶舟,荷入荷花里。不见采莲人,但闻花中语”……心向往之,不料自己竟也成了诗里画中人!唐人皇甫嵩所作《采莲子》中写一位“贪看少年”的少女天真纯情,叫人心动:“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当时我也年少,虽然未曾遇到这等好事,却也荷中荡舟,花间采莲,掬水闻香,益添情趣。“两岸桠阴多,中流荷气爽”。我边采莲,边剥食新鲜莲子,只觉生嫩爽口,淡淡甜味中犹有一丝苦味。却原来我心急贪食,不及剔去莲子中一茎细细的绿蕊,便大嚼起来。不过我并不讨厌,反倒因这莲心的苦味,想起二句古诗来:“却笑同根不同味,莲心清苦藕心甜”。其中深意,令人遐思,直觉得如一位作家所说:剥食莲子的刹那,有恍若梦中之感。
  莲子,又称“莲的”“莲菂”。莲子生食,恰如梁实秋所言:“剥莲蓬甚为好玩,剥出的莲食有好几层皮,有硬皮还有软皮,最后还要剔出莲心,然后才能入口,有一股清香沁人脾胃。”苏州人吃莲子,更为讲究。把它制成糖莲子,或蜜汁莲子,性平、味甘、淡雅,有生津健胃、补脾养心之效。平日里,苏州人通常是把干莲子用水浸后大火煮透,再用文火焖些时,便成莲子羹,或杂以银耳,放数颗红樱桃,白是白,红是红,二色相衬,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入口酥软,甜而不腻,当点心吃,美不可言。
  荷的根就是藕了。吴中水乡,广植莲荷,那种“粉立千点,静香十里”的景致,城里城外,随处可见,而其中以东郊黄天荡最为著名,所出之藕,捧玉泥中,晶莹剔透,雪白粉嫩,故称荡藕、塘藕。其实苏州水软,各乡所产之藕,皆脆嫩而鲜甜。《新唐书?地理志》中说到苏州的藕,“亦属土贡之一”;又《唐国史补》载:“苏州进藕,其最上者名伤荷藕。”所谓“伤荷藕”,即指藕成熟后期,损伤其叶,以致早熟,所出更为鲜润,生嫩多汁,食而无渣,为藕中上品;也许即为白居易《白莲》诗中所说的“本是吴州供进藕”。据说自从天宝年起,吴郡每年都要挑选300段嫩藕进贡皇室,以供享用。虽说藕是贡品,但在苏州却并非稀罕之物,寻常人家都能吃到,从未失去平民本色。
  藕,作为菜肴,宜做冷盆,诸如酸辣藕片,酸甜藕片,雪花藕片等,脆嫩爽口,下酒最好。或可分别拌以芝麻、辣椒丝、姜丝、葱蒜等制成特色藕片,清淡中略显重味。我爱吃清炒藕丝,起镬时略加一点陈醋,甜中带酸,吊人胃口,且有养生之效,真如古人所说“多其时味以养气也”。我妻善做藕圆,把藕末加调料后用面粉黏结,捏成球状,在油锅中炸成金黄色,形似肉丸,实为蔬鲜,酥软松嫩而有藕香真味。当然,吃藕也可带点荤味。据说剧作家苏叔阳有一道看家菜:把藕与肉、鸡、蛋、海带子混煮至熟后,切片做冷盘,来客举箸,无不赞赏。有人会制水晶藕饼,而我母亲会做一种夹肉藕饼,又叫炸藕夹,即在两爿没有切断的藕片中夹进肉糜、虾仁,或二者相和,塞满藕孔,再蘸些面粉糊,放进油中炸透,再加调料用文火稍焖即起锅,藕香荤味,相谐相调,确为寻常人家的桌上佳肴。我母仙逝,而“味忆”犹存,每逢中秋之日,我等虽也学做一些,聊以煞馋,但手艺不逮,总不及母亲所烹的味道好,每每忆及,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悠悠余味,终成追忆!
  藕,也可生吃。苏州人爱切片上盘待客,其味甘甜而鲜嫩,极为爽口清淳,不输时鲜水果,有诗曰:“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藕,还可煮熟当点心吃,苏州人叫“
  熟藕”。“ ”是吴地方言,《清嘉录》云:“吴语谓煮食物得暖气而易烂曰
  。”今人常写成“焐熟藕”了。做“焐熟藕”,需取老藕中段,切开一头后,把糯米塞进藕孔,然后用竹签把切下的藕头盖住切口,煮时清水要满过藕段,煮沸有时再以文火焖些时。藕煮熟后色泽红褐,清香扑鼻。老苏州切焐熟藕片不用刀,而用棉纱线把藕夹断成片,据说可不致藕片粘连,且可保藕味糯香,吃时再蘸些绵白糖,或将赤砂糖、绵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稠汁,浇在藕片上,吃起来味道更是浓郁,食后口中犹有余味,如袅袅余韵,不绝如缕。此外还有如藕粉圆子,藕粉滑爽,圆子柔劲,二者相得,吃口有弹性,也为苏州著名小吃。苏叔阳说,菜的佳境在于“韵味”。据说得月楼的厨师可调出“塘藕全席”,于我只闻美谈而并未有机缘实赏,其“韵味”也就只能在想象之中了。至于莲藕片等蜜饯,只是藕食的余兴节目,不足与论了。
  末了,还是引一段《本草纲目》中的话,以免食家翻检之劳:
  “夫莲生卑污,而洁白自若;质柔而实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纱纶内隐,生于嫩弱,而发为茎叶花食;又复生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

自:悠悠书吧www.uus8.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秋节石湖串月
范成大和“范小青”们的石湖之城
不知浪打船头响,听作凌波解佩声
姑苏名胜~石湖今昔
这部50分钟的央视大片刷爆朋友圈!有种骄傲,叫我是苏州吃货!
范成大最著名的10首诗词,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