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业界有种说法,“中医大失江山就是吊死在《伤寒论》这棵树上了”,这个观点有道理吗?

首先要厘清伤寒论与内经在中医学上的深度与广度,才能说清这个问题,内经是道是经,伤寒是术是论,是一家之言,一旦抹去其被神化了的迷雾,还它仅是治疗部分外感热病的本来面目,中医才不会在《伤寒论》的一棵树上吊死。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理论集大成者,其中用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推縯生理病理,治疗用药,而且推衍防病和养生等。

张仲景从《素问-热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又“今夫热病者,皆伤于寒之类也”,创立了六经论治体系,又引撰古《汤液经》阉割去掉了本经以五行进行脏腑辨证补泻理论,写成了一本专门治疗外感热病的医学专著。重药证对应、轻辨证是它的特点,它只辨病,不辨证,讲究药证对应。《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于患者人体证候规律反应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究疾病的通治方法。即《伤寒论》只根据疾病反应的症状冶病,讲究药症对应,不再应用《内经》的五行、五运六气推衍辨证。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论述在内经里非常多,辨证特别重视患者所处的地域性、发病的季节性及阴阳二十五人的体质类型性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辨证素材,张仲景编写《伤寒论》引用的《汤液经》是讲究用五行理论指导五脏辨证用药的,诚如《汤液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成五气,化成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合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特别注重用五味应对脏腑之补泻,而在伤寒论引撰汤经的方剂中,已不见了具体适应证有脏腑的概念,从此伤寒一派就彻底抛弃了五行五脏理论了,跳出五行外而主张用八纲辨证,全书主要内容是以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根本就不再用五行生克的理论了,内经是以五脏五行、经络治病为生理基础,论病则以五脏及六气变化为主,重视五行、五运六气,五脏与五行等,从天人感应立体多维论述病因病机的,治疗不但治本脏腑,还考虑生克的脏腑,临床辨证是五元论的,内经重病因,伤寒重症状,内经临床注重于病因病机辨证,伤寒是依据人体感病反应的症状特点、病情、病性形成的证来治病。中医的根是阴阳五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魂,说现代中医将会被吊死在《伤寒论》只辨病轻辨证药证对应的这棵树上也不为过。它仅是一家之言,而被过度解读和神化而已,中医的根是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皇冠上的明珠。阴阳学说的医学应用,伤寒论和温病学各占一字,伤寒占阳字,温病占阴字,看完下面伤寒论与温病学的区别,你就会彻底明白,它确实仅仅是一家之言。 仲圣在伤寒论自序里也说温疫大流行,家族死人甚众,圣人可是他叔的弟子,假如爷俩都懂温病学,他们家族还能死那么多人吗,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散、至宝丹)的药材,当时又不是没有。医者是一个需要永远学习的行道,我等绝不能以“伤寒在手,天下我有”的心态而无视争鸣九大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伟大贡献。

伤寒论与温病学的共同特点都是外感热病。病机伤寒论认为:伤寒始于足太阳经,寒邪由肌肤毛孔而入,按六经传变,伤寒易伤阳;温病学认为:温病始于手太阴经,温热病邪由口鼻而入,按卫气营血、三焦传变,温病易伤阴。症状学的区别:伤寒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不渴,尿清长,脉浮紧,舌质淡,舌苔薄白;温病临床表现为:发热重,微恶寒或者不恶寒,心烦,口渴,有汗或无汗,尿微黄,咽喉部允血,扁桃体炎症,舌尖红,尿黄为温病。咽喉无允血,扁桃体不肿大,舌质淡,尿清长为伤寒。治疗学上的区别:伤寒汗不厌早,下不嫌迟,重在误下,伤寒下法必须待表症全无,一下即可,不可常用,伤寒晚期多亡阳,用回阳救逆法,有救阳汤,步步护其阳;温病汗不嫌迟,下不厌早,重在误汗,温病下法不必待表症全无,兼里症即可用下法,直至病退方止,温病易陷心包,有芳香开窍之法,温病有开窍三宝;温病易耗津伤阴,有滋阴生津保津法,治疗时时护其阴。至此你就能明白,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只占集医之大成者内经学派阴阳二字各一。故各有所长,各有所偏,今时如独重伤寒论教学研究和传承,而轻视内经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独重一家之言的伤寒,那么中医就是无源之水,眼有目疾之猎人,是很难担当中医传承发展的大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病证学说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五篇 中医的病因学说 第一讲 概述
从天、地、人三才来贯穿讲传统中医史
第三届医道会(七)网络对中医的影响(三七生)
从宇宙模型看中医
邹勇讲中医(七) | 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