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缠法也——太极基本功,还说正反圈

太极是人生的一场修行

晚风轻拂

一趟拳的时间

抚平尘绪种种

享受独处的安然与放松

|︽太极如水︾

济南洪传陈式太极拳



太极基本功


还说正反圈



总论

陈鑫云,太极拳,缠法也, 不明此,既不明拳. 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洪公均生更为具体地提出手法上的公转和自转;同时指出,顺逆是自转的基本变化;自转的顺逆有进退、左右、上下里外的变化;大小则为公转的范畴;《太极拳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故学者不可不仔细加以揣摩理解。本文就太极圈的力学结构和理论再作进一步的阐述。

刘成德讲解示范正反手圈练习

太极圈

描述

洪均生老师传的陈式太极拳的圈并不是太极图中的圆圈。如果以手的运动轨迹来描述正太极圈公转,则正太极圈呈鸡蛋形状,鸡蛋的小头在心口前,鸡蛋的大头在身外眼齐平处;如果以手的运动轨迹来描述反太极圈公转,则反太极圈呈鸡蛋形状,鸡蛋的大头在心口乳前,鸡蛋的小头在身外眼齐平处。以心口窝为起点,正反太极圈中顺逆缠各半。所谓顺缠是指大拇指向外翻将掌心转到向上,逆缠则为小拇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下。手、臂、躯干和腿的配合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构成公转太极圈。从任何一个角度来描述所构成的太极圈都是三维立体的。


理法

在以腰为轴、立如平准的原则下,周身配合,以膝的上下提垂带动肘、肩、手的上下浮动。肘、肩、手三者所形成的立体椭圆中的这一部分弧线的角度和长短都不能改变。也就是说,肘、肩、手三者不能独立地上下移动。这种练法,才能使手上有松沉劲,也就是普通人讲的气沉丹田。同时以膝的上下提垂带动丹田部位的左右旋转,这种左右的旋转,看上去是腰部的左右旋转,其实是发自膝的上下提垂运动。这样全身整体就构成了一个左右,前后,上下旋转的鸡蛋形太极圈。在划这个立体圈的过程中手和臂的自转是藏而不露的。它只是随着公转的太极圈而作被动的调整。这种调整,就能达到交手时的随遇平安,它在交手时能(转)化对方的来力。这个圈周而复始,中间没有曲折和停顿;而且具有阴阳相济的特点,如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退中为进,进中寓退,完全符合“ 走即是粘,粘即是走”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的要求。


练法

在练习正反太极圈时,要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由脚而腿、而腰,要完整一气,虚实分清,周身节节贯串,不要有丝毫间断。为了能够使由脚腿产生的上下动能完整地经腰胯躯干传递转换到形于手的鸡蛋形太极圈的园形运动中,要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运之于掌,通之于指。十八关节如同机械齿轮一样精密配合,不得有丝毫松懈(摇摆或移位)才能将动能完整地贯串于太极圈中,从而能达到车轮飞转,中不离轴,螺旋万转,无往不利的境地。要想顺利地完成以上的步骤,还要将脚、头、手三者定位,其他身体部位只能在不偏离此三者45°的条件下进行合理的调整。这也是能将己身之力发到对方身上的关键所在。


作用

通过以上的办法练习太极拳的圈,就会使习练者步步提高。步骤如下:

配合

因为这个太极圈要求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要按照它的具体分工去做所以坚持按照它的要求去练就能逐渐的使身体的每个部位知道它的规律和要求。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的外三合从看似简单的正反太极圈练起,这样练下去身体各部位就会逐渐开始配合。身体部位配合了拳就能开始做到完整一致、一气哈成。

在正反太极圈中,手在鸡蛋形线上走平圈,肘在直线上竖直上下运动,肩身腰构成的板块中心只能膝部的上下提垂的带动下上下螺旋围绕中轴转动。所谓中轴,是指人体头定百会穴与长强穴的连线;即由鼻子、心口窝和肚脐为连线的人体中心线。在以腰为轴、立如平准的原则下,丹田(腰部) 则是周身运动的枢纽。它是身体旋转,并带动手臂进退、左右、上下、里外立体螺旋的一个转轴。从头顶百会穴,通过脊骨,以至尾骨下头的长强穴一线,如同一根立柱直立而不摇摆移动;而肘手、肩肘的距离不变。松肩坠肘,手一直在动,但和肩、肘的关系并没有变,所以能动如流水、行如飘云、一羽难加、敏感至疾,变中带稳。腰裆膝与划太极圈时的配合需要在老师的正确传授下不断摸索,才能掌握得恰到好处。其细微之处难以用文字说明,只能由师父言传身教。肩、肘、手三节在正太极圈中的相互关系简单地如图5表示。肘只能在肩和手之间做竖直的调整性动作,不能跑到肩肘之外。

劲整

在明了全身肢体的具体配合后,应由潜入深,循序渐进地将一身的劲按照太极圈中的规矩重新分清虚实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太极拳的缠丝劲。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内劲。劲是内在的。它是从形的正确摹仿,细致的锻炼而逐渐产生的。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宰于丹田(腰部) ,发于脊背,形于手指,通于敌身。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在太极圈中公转与自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周身的协调,使之自合准绳,动必如式,使自己的力量不产生矛盾,才能避免在应用中有劲力涣散、过顶过丢等错误。

劲出

顺缠是开劲,逆缠是合劲。开劲为刚,合劲为柔。开合、刚柔同时在同一太极圈中表达出来,此谓刚柔相济、收即是放的对立统一。明白了太极圈中公转与自转的规律,我们便可以做到以腰脊为轴,以手领劲,含胸塌腰,下塌外碾,屈膝开胯,夺位转关,入地三尺,阴阳互根,将全身的劲力整合为一处,施加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地方,此谓“节节贯穿”,因此太极圈中公转与自转是“节节贯穿”的外在表现形式。

化劲

化即是化解对方进攻。即为洪均生老师所谓的随遇平衡的境界。在周身配合中,如果没有自转就不可能在对方劲发出之际,我劲已接入对方的劲,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没有公转则不能使敌我两股劲力调整到随心所欲。


常见弊病

由于太极圈是三维立体的,其构成的面又由无数的点、线构成。根据力学原理,在点、线、面的构成转换中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周身需一动无所不动, 内外相合,上下相照。在练习太极圈时,通常的弊病有如下几种:


手圈

练习者尽力在划圈,可是形成的太极圈仅仅是有手臂的运动所构成的,虽然划得很圆,但是违背了上述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用手臂划出来的太极圈只是一维的。练习者首先要明了太极拳是周身运动,一动无有不动,但这里的动不是随意的动,而是全身关节节节贯串如齿轮咬合一样,由脚及腿至腰到全身的内外的动。不是局部的身体运动。练习者应由浅入深,逐步练习理会节节贯串的太极运动。


圆圈

练习者仅形成了一维或两维的太极圈。许多初学者在练习太极拳的太极圈时认为太极拳是园形的运动,而忽略了太极拳是圆形的立体螺旋运动。所以其太极圈便成了在一个或多个维度扁平了的太极圈。如果以正视图,俯视图和右视图来描述,则在一个或两个视图中出现直线。如图6为一维太极圈,图7_1,7_2,7_3 为二维太极圈。练习者应明了太极拳是圆形的螺旋运动,而不是纯粹的圆形运动。正基於此,太极圈才是鸡蛋形。在此基础上,再揣摩太极圈在形成过程中由一维向二维至三维的转换。


凸凹圈

通过正确的练习方法,习者做到的三维圈。可是初期的三维太极圈是凸凹断续的。这是因为真正的立体三维圆圈只有圆球体才能做到。人的身体是不能的。所以,练习者只有细心体会,通过身体轴心的立体螺旋,虚实转换,一线串成,遵规矩,守步骤,反复练习,熟能生巧,才能功由潜入深,功到自然。缠丝劲的运动路线在任何点线和面上要曲线平和。若有凸凹,则产生棱角,发生顶抗的弊病,从而失去立体螺旋转动的作用。在练习正反太极圈时还应注意缠丝劲的起承转合,连绵不断。如果缠丝劲在太极圈中有了断续,就会给对方造成得机得势的机会而使太极圈失去沾粘连随,缓应急随之妙。


结论

“划圈”是洪均生老师所传授的陈式太极拳的独特练功法之一,也是它的核心功法。它遵循太极、阴阳之理法,合于自然界的公转和自转的运行法则。洪公均生先生将其运用到太极拳的基本功法中,并赋予其技击含义与整体配合方法。使陈式太极拳变得更为科学具体实用。

洪老师自己一生严格地按照这一太极拳的基石,到九十岁还在正反两圈上下功夫,使他的太极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级功夫。九十岁的高龄还能在轮椅上和年轻人推手,发人仍能随心所欲,赢得了中外太极拳爱好者给与的“魔手”称号。我的老师陈中华入徒洪老门下时,每早划二个小时的圈,四个月后才开拳。像洪老师的其他徒弟一样,他也能发放自如,不管对手有三百磅还是七段空手道黑带,都被他轻松自如地掷出几米远。这都是正反两圈的锻炼和运用的结果。

正反太极圈作为构成太极拳的基石,对太极拳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太极练习者,应反复练习,仔细体会才能提高太极拳的水平和应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牢记太极拳诀,让您终生受益
太极拳技击十要
云手是太极拳母式,练好云手周身无处不太极
浅谈洪均生太极拳八法在正反圈中的运用
陈子明《太极拳要义》
《忽雷太极拳十一层功夫详解》张随胜【对应各层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