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当代太极拳的讨论

 

我的认识发表后,有专家与我继续讨论。

无术不成武,无文同样不成武。中华的武术必然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武术只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文化,技术便徒有其表,容易沦为动物的本能。人类原始状态就是只讲技术,后来逐渐开化,便产生了武术。什么叫开化?是文化作用的过程。所以技术后面看不见的是文化。有人认为要有学有术,有动手的能力才是武术,否则就是舞蹈了。

有两个妇女在马路边打架,扭作一团,她们有动手能力,但这能叫武术吗?所以要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清武术是怎么发展过来的,怎么会形成今日之武术,而明天的武术又将如何走?这样才不至于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历史的视角就是文化。所以我不赞成只重技术而轻视文化的讨论。

文化是技术后面那只看不见的手,它随时影响着武木的发展。太极拳如果只讲技术,离开了文化,那才是真正的末技,而且也不会有太极拳的。至于说:平日袖手谈心性是靠不住的,保家卫国还得靠武技。可是,武术的功能和运用同样是文化。单纯的技击可以是保家卫国,也可以是搞破坏恐怖,所以要搞清楚需要什么样武术,和怎么运用武术,这就是文化。

所以我认为技术与文化是相辅相成,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古人说文言文,现在说白话文,当然可以有少数人继续说文言文,但你已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讲文言文。社会文化,时代背景,注定你回不到清末文言文的环境,武术同样如此,社会的大变局已不可能让人人成为杨无敌。所以武术要面对现实,不要过于理想化。

 

杨大卫(感恩太极大学堂):唐老师讲得很好,赞同。随着时代不同武术的文化属性也在发生着变化,需要总结和凝练,武术作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一个大国的气度与民族精神。

 

唐才良:我们可以怀旧,我们也应该继承传统文化,学习前辈的智慧,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做好当下,不要去追求什么一击必杀的绝技,你也不可能找个人来实验你的杀伤力有多大,除非你有足够的钱去赔偿医药费,或有足够的时候去坐班房。对武术一定要现实些,少一些武打书中那样不切实际的幻想。

大卫,我非常赞赏你在邯郸峰会上的发言。我们需要理性的面对现实,正确认识当下的武术,才能谈得上武术的发展前景。

 

苗柯:丁金友老师在谈太极拳的时候,就从武术性(技击)、哲学性、伦理性、艺术性和健康医疗功用等多角度阐述,非常完备。

 

檀训亭:有幸入群,感谢唐老师给我这个向各位名人老师学习的机会。大家现在在讨论关于武术能不能打,能不能养生的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很好。1942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明确提出:'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还说中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那么武术是否也存在如何为大众服务的问题呢?武术如不涵盖丰厚的文化底蕴,那就纯属是街头打架。从武术发展经历过的这多阶段看,尤其是现在和谐社会,该好好审视一下武术的归属、武术为谁服务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忘记传统的武术魅力、精华,也不能脱离时代发展的步伐,养生需求、民生需求大于天,二者结合起来岂不更好?

 

苗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击只是极少一部分人的练习方向。对健康的追求则是大部分人民群众的需求。丁金友老师甚至考虑到特殊群体的需求,编了一套《太极乾坤坐姿八法》,又被称为轮椅太极。

 

檀训亭:这才是为大众服务。应该说少数人追求的技击方向也是对的,这毕竟是中国的武术特色。有位名师曾说过,研究技击追求技击,传承技击,站在武术的顶端是对的。但是你只能是双方徒手的情况下才能体现。你有刀厉害?你有枪快?

 

苗柯:张三丰在那个时代就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不徒作技艺之末。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尔”,应该说强身、健身、养生,是太极拳(也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唐才良:太极拳是中国人特有的体育,它又高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太极拳是体育,即使不说技击,它也能健身养生,能育体。太极拳是文化拳,是智拳哲拳,有专家把太极拳誉为头脑体操,它能育智。太极拳的技术不再是追求一击必杀的末技,而是通过手谈达到与对手的和谐,以及自己身心的和谐,是性命双修,达到育德的境界。因此,太极拳是体育,又髙于体育一种体智德的修行。

 

汇川拳友会章引:中国的文化哲学观,按现代学科的分类从来都是跨界的,中医是不分科的,书法是需要内气的。太极拳也因循这规律发展而来。如果局限于文界或武坛来看待,都有失偏颇吧。

张宁军:各位老师早上好!学生这样理解:太极拳是以太极哲学观为理论指导的搏击术。它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所谓阴阳颠倒,以定生死!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它的形象大使,是必要包装外壳,是副产品。现代太极拳缺乏实战性是我们社会、历史和传承断代造成的,并不能因此而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中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偷换概念去一味强调养生功能。而是更应深入挖掘抢救恢复它的搏击功能,使太极拳永立武林之巅!成为世界搏击运动爱好者心目中的指路明灯!一点愚见,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丁文军《金友武悦堂》: 太极拳是体育,又髙于体育一种体智德的修行。太极让人开智慧,太极能让人转运,转动生命的太极。这也是武悦堂一直以来在追求实践的。

 

苗柯:古时候的文人都是佩剑的,比如李白不光诗写得好,书法也好,剑也舞得好。剑法的练习使人手腕灵活,我想对书法也是有帮助的。同样,练好书法对打好太极拳也是有帮助的,比如“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即是拳理也是书法之道。中国的学问是贯通的,不是孤立的。

这里还有一段逸事。太极王子陈思坦有一段时间进入一个瓶颈,打拳总是缺少一点韵味,不够生动,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后来托人找到了著名的武术教练丁金友老师,因为时间和条件所限,丁老师就给陈思坦出了个主意,“你练练书法吧”。后来的陈思坦果然拳艺大进,并赢得了太极王子的美誉。

 

杨大卫:首先我不太赞同把太极拳归为体育这个范畴。体育这个词是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的关于身体教育的意思,后来经日本翻译至中国,最早出现在在中国大约1898-1905年期间。后来在学科建制方面,采用苏联模式一直被作为教育学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在2009年前后,体育在学术研究范围内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而太极拳如果属于体育的话,她应该在体育这个门类的哪个位置呢?现代体育学的范围包罗很多科目和门类,大致可分为现代体育和传统体育,在传统体育中,又包含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传统体育的诸多门类中,才有武术专业,武术又分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在传统武术的近百个拳种中,太极拳只是其中一种。这样的分类,导致了太极拳在学科建制中的地位及研究资源微乎其微。这也是我一直不赞同将太极拳归为体育这个学科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我国太极拳的科学研究。

在学院派的学术研究领域,对太极拳的深层研究凸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研究者不练拳,研究范式的单一及表层化。一个是研究的学术论文难以在国际学术界有平等的话语权。反而近几年国外著名学府的太极拳学术论文被引荐回国,我们听到的都是哈佛、麻省理工、牛津等大学对太极拳的研究。

所以说,我建议,太极拳应该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太极拳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包含运动生理学、西医学、中医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太极拳家等共同合作,才能使得太极拳作为一门生命科学体现她真正独有的价值。武谈上海研修中心供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寻找科学的太极拳
太极拳可以自学吗?从一篇文章说起,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谈谈个人对太极拳的一些看法
吴式太极拳:最早传入佛山的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这些定义,你认同哪一种?
太极盛宴喜添佳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