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迷思:丰富的视频音频材料是否真的提升了孩子的语文能力?
userphoto

2022.05.11 广东省

关注

作者:小海

系列:教育感想

出品:奇辑教育研究室






需要首先声明一下,我是数学老师,关于语文方面并不专业,本篇文章来源于我个人长期迷惑而不解的一个迷思。

恰好周末在群里请教了大家,得到了一些中小学语文老师的交流指导。个人感觉,专业语文教师群体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大方向上的一致性。

特此整理为一篇文章,希望能对广大家长群里有所帮助,至少提供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视角。





目前是资源爆炸的阶段。

不少家长的网盘里,储存了百G甚至千G的语音或视频资源。从幼年到高年级,几乎无所包。童话、寓言、音律、古诗词、名著、历史、科普、大语文......

早晨起床、上下学路上、中午休息、晚上睡前,只要你想,按钮一按就自然播放起来,方便至极。

坦诚来说,许多资源的制作水平很高。非但主讲人专业,兼有优良的配乐和音效,讲解方式也非常符合特定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因此孩子不会太排斥,甚至会很着迷。

这当然要比没事刷手机要好一万倍

但是能否通过这些多媒体资源,直接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这对我来讲,仍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的疑问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课内语文的核心能力,更偏重于阅读和写作。

阅读材料和听音频,表面来看都在接受新知识,但其获取信息的方式截然不同。

阅读是主动抓取信息,需要把视觉信息,转化为抽象的语义去分析理解,遇到难解的地方,甚至需要停下思考,不然无法推进。

听音频是被动的信息输入方式。这类材料通常会以极为口语化的方式来播送,以方便大家直接入耳入脑,几乎没有转译和分析的门槛。

这当然有好处,就是容易听懂;但坏处也很明显,应了那句古话“任何不费劲获得的东西,都很难长久维持”。

有时你听着听着都会走神而不自知,看着自己完整听完的材料标题,第二天竟完全不记得里面究竟说了什么。

这种事情,在我漫长的听书生涯中屡屡见到。极端情况下,一个材料都听了一大半了,才猛然发现自己原来居然听过,但也只知道听过而已,具体有啥信息,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而在读书的时候,就几乎没有遇到类似情况。

我有些担忧的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习惯了这种不费劲的被动输入方式,当以后真的需要阅读书面化的、文意吃力的长篇文章,他是否真的能适应?

或者说,习惯了听和看多媒体材料的孩子,这种兴趣能否自然地转化到纸质书籍的阅读中去?还是会成为他们进入真正阅读世界的阻碍?

个人感觉,这应该是值得深究的问题。因为同类现象在数学里我见得太多,儿时过于追求多媒体的浅显、便捷和趣味,确实对高年级学习有严重的影响。

在与一些小学高年级以及中学的语文老师沟通中,也普遍感受到了一种趋势。即大孩子们的知识量越来越宽,各种名著的文学常识普遍都有涉及,在很多细节地方,甚至比老师知道的还多,这主要归功于各类有关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大语文方面的课程。

但在另一些方面,学生却在退步。像是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对阅读文章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反而有下降的趋势。

这很像我在数学方面的感受。学生见的题型越来越多,对公式定理的总结记忆很熟,但有关于计算的硬功夫却较差,对于变形题、未知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较差。

究其原因,都是接触材料的数量上其实已经饱和,甚至超量了。但正因为此,缺乏了对材料深入阅读和分析的训练(不再有时间,也缺乏意识),这些底层能力就长期得不到提高。

最后的结局就是,对于理科:公式、定理、题型、甚至超前的各种科普(像是什么量子力学、相对论、光速不变),好像什么都知道一些。

但真的来抠一个超越套路的复杂变形问题,却连读题审题、整理条件、分析推理的基本步骤都走不下来。

而对于文科:读背能力都很不错、文学常识知道得比老师都多、某个文人的犄角旮旯的生活八卦都说得出来。

但真要找一篇深刻的长文,让大家阅读归纳、分析总结,就几乎都很难找到得分点。或者给个命题写篇小文,那写出来的文字,依然是遵循十几年前不变的作文套路拼凑出来的干瘪文字。





大家需要合理看待多媒体资源。

出现这些问题,不是说多媒体资源不好,而是说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和使用,也许出现了严重问题

不少老师自己也说,有些资源是真的挺好,很能勾起孩子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问题是,语文素养的积累,不可能只靠一点兴趣和浮光掠影的浏览,就轻松获得

有关于文学常识、背景故事、历史渊源,这些内容虽然容易吸引孩子,但只应把它们放在“课外补充”的地位上。

这些内容很像是理科里各种著名人物的八卦故事,当然容易吸引孩子的兴趣,但如果一个孩子只对从古至今各种数学家的生平经历、奇闻异事感兴趣,又怎么可能真的学好数学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各类播放资源的播放键,不应该成为家长哄娃的“松键”。

可能部分家长会有这样的想法,不想让孩子闲着,想把业余时间的每一分钟,恨不得都用各种学习资源占满。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另一方面其实也相当程度解放了自己的带娃难度。

孩子一旦沉迷于听故事,可能就会安安静静在那呆一两个小时,这岂不是要比和他玩游戏、给他讲故事轻松多了?况且那些资源讲得东西多高大上,比我给孩子瞎扯的内容肯定有价值多了!

如此,就会让多媒体资源,慢慢侵占生活本身的时间,包括真正阅读的时间、娱乐玩耍的时间、亲子交流的时间

刚才已经提到,多媒体资源确实对勾起孩子兴趣有帮助。但它所学的东西,都异常皮毛,如果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它上面,也只会让孩子成为一个“了解特别多的领域,但都学得很皮毛”的人。

无论是考察底层素养,还是考虑语文改革的考察方向,这样都会非常吃亏的。






更加合理的建议,是只把这些多媒体材料,当作真正深度阅读和交流的起点

比如读了某个人物的故事,感觉特别感兴趣,就应该转头去找一些有关的书籍,进行深度阅读学习

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有价值的动作绝不是用材料塞满孩子的时间,而是真诚深入的交流

比如生活中的一件事、新闻中的一个观点、或者一起看过的一部电影,都可以在深度的交流中,成为训练提取、总结、分析能力的媒介,这要比单纯地听材料,要有价值得多。

另外就是写作。光输入没有用,写作比的是输出能力。如何提升写作能力呢?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孩子多写一些东西,抒发自己真正的情感。

反面的极端是,有些孩子一学期可以听完几十G的素材,却连一篇作文都没写过(除了课内要求的那些应付一下),这基本就是缘木求鱼了。

不少语文老师想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妄想通过简单输入什么文学常识、背景知识等方式,就可以轻松提升语文成绩。这如同天天听科普故事就想提升数学能力一样可笑。

语文的核心能力,无不是要经过长期反复的字词积累、泛读精读、感悟写作,才有可能慢慢累积起来的。

对于所有人,这都是极为公平的修炼,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大家一定理性对待那几百G、几千G、甚至近乎无限的多媒体资源。用得不好,它们将会吞噬孩子所有的时间,却把他们带到远离底层能力的遥远世界。

它们只能是辅助、是入口,完全不可能取代亲子阅读、深入交流、字词积累、纸质书的泛读和精度、长期的写作训练,这些才是培养语文底层能力的核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G4分级《The Wood Sprite》,可加群试听原版音频
二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计划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南阳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南阳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南阳,南阳日报,南阳网,南阳社区
你让我如此美丽——陈娇莉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阅读理解 写作综合测试,每位孩子都应练一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