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古时防疫抗疫那些事
《苏州日报》2022年02月26日 B01版

  陈其弟

  苏州有确切的疫病记载可上溯到汉代。据史志记载,自元康二年(前64)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见诸记载的大疫共60次。

  在古代,对于多种急性传染病的认识大都不够明确,史书上通常称之为“大疫”“疫疠”“疫痢”,究属何种疾病,难以查考。

  在各种疫情记载中,死亡率最高的当数正德五年(1510)那一次,《乾隆吴江县志》称“死者居半”。而描述最为详尽者乃万历十六年(1588)那次,“饿殍填塞街衢,壕堑浮尸,舟行为碍,城内外积骸如山”,《海虞别乘》还辑录了当时周寅斋的描写:

  “余遭岁祲亦屡矣,然未有如万历十六年之甚。……寺观庵院中,饥民相聚而居,疫疠相染死者,不知几万人。余尝一至书院前,见门房内有僵者、有呻吟者、有鹄形兽面非复人状者、有奄奄气息者,纵横枕籍杂乎死尸之间者累累,傍一人告余曰:'今朝已抬去几许矣!’又曰:'日日如此,当是时而得延残喘,亦幸矣哉。’”

  其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至于疫病的传染性,《乾隆吴江县志》是这样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的疫情的:“邑中大疫,死者阖门相枕藉,无遗类,偶触其气,必死。玉锡之师陈君山父子妻孥五人一夜死,亲邻不敢窥其门。”又称崇祯十七年(1644):“春,大疫,民呕血缕即死。《叶志》曰:是年春,疫疠大作,有无病而口中喷血即死者,或全家或一巷民枕藉死。”

  说明疫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从“无病而口中喷血即死者”的记载看,其爆发力之大之快。

  不过到了清代和民国年间,人们对于疫情的认识,开始逐渐清晰,苏州旧志中有3次明确记载病名,并具体描写病情:《乾隆吴县志》卷之二十六祥异记载,雍正五年“丁未十一月,痘症大行,民间童稚死者无算。苏俗忌痘殇者,焚尸以毁其形,日有千数”,并称以“焚尸”之法阻止其流传。《道光璜泾志稿》记载,道光元年“夏,大疫,名曰蛛蜘瘟。始而呕泻,继而手足筋骨俱欠,医药罔效,至二年十月始止”,把病名和症状都描写清楚了。《民国垂虹识小录》记载“道光辛巳六七月间,江浙大疫。初起足麻屈不能伸,名为脚麻痧,又名吊脚痧,患此者或吐或泻,骤如霍乱,甚至顷刻殒命,死者日数人”。

  面对如此恐怖的疫情,地方政府也不是无所作为的,《同治苏州府志》就有多处记载“官府应对”的情况:“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钟离)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这个钟离意(约公元10年-74年),字子阿,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曾任会稽郡督邮,建武十四年即公元38年,当时郡中大疫,钟离意一人独自进入疫区,抚恤灾民,并亲自给予医药,最后“所部多蒙全济”,说明钟离意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

  督邮是古代官职名“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经常代表郡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因此,钟离意也算是个“体制内”的人,他的行为至少属于半官方行为。

  《吴门补乘》记载:“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会稽大疫,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疾病,赐棺木,除田租口赋。”

  安帝元初六年即公元119年,那年夏天,会稽郡再次遭遇大疫,这一次是朝廷出面,专门派遣了光禄大夫带着太医来“循行疾病”,并且“赐棺木”,还免除了当地的“田租口赋”。

  《崇祯吴县志》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自四月至冬,比户疫痢。知县牛若麟市药设局延医胗视,疗者什三,死者什七。推官倪长玗与若麟日收露尸,给槥瘗土以万计。考宋建炎金兵惨掠后,未有此奇荒”。

  面对崇祯末年的饥荒和疫情,数以万计的死亡,吴县知县牛若麟与推官倪长玗,积极应对,专门“设局延医胗视”,力图将死亡降低到最低限度。

  《同治苏州府志》云:“康熙四十九年,大疫,民死相枕藉。时知府陈鹏年循行四境,惟文熺从往,每户亲问,至手调汤药,全活无算。”

  陈鹏年(1663-1723),字北溟,又字沧州,湖南湘潭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三十年进士。历官浙江西安知县、江南山阳知县、江宁知府、苏州知府等。在苏州知府任上,适逢大疫,他还捐出自己的薪俸,叫人研制、免费发放辟瘟丹,亲临现场视察灾情,“每户亲问,至手调汤药”,不愧为“江宁好官”“江南廉吏”之美名。

  跟随陈鹏年“循行四境”的侯文熺,是长洲县的教谕,也是一位“为人廉正,肯任事”的好官,《乾隆长洲县志》有传:“侯文熺,字浴日,无锡人,康熙甲子科举人,授长洲教谕,为人廉正,肯任事。四十八年,岁饥,郡中设厂施粥,分曹董其事,各厂就食少而米尝不给,文熺所董就食独多而米尝余。明年,大疫,死者相枕藉,知府陈鹏年循视四境,惟文熺从,按户亲问,至手调汤药,全活无算。”

  还有一位苏州知府赵酉,也亲力亲为,走在了抗疫一线,《道光苏州府志》有记载:“乾隆丙子,吴中大疫,知府赵酉设局施药,延名医疗治,(郑)鉴与焉,活人甚夥……”

  乾隆年间的这两次大疫,都由知府出面施医施药救治,当然会有吴中名医的身影。郑鉴就是其中的代表,《乾隆长洲县志》载:“郑鉴,字照山,长洲人,世习带下医,门前垒石为山,故世以山为号。五世祖钦谕,字三山,见《雅志》;父开山,崇祀三皇庙;鉴孤苦力学,精医术。乾隆二十一年,吴中大疫,郡守赵侯酉设局施药,延名医疗治,鉴所治无不立效,由是名誉日起。”

  除了官府,苏州历来不乏凡人善举。面对大灾大难,他们毅然“出列”,尽力呵护一方。

  《海虞别乘》载:“万历十六年,春霖,夏暵,大疫,米斗钱三百二十,比银一钱六分。饥民……莩塞于路,城壕浮尸,篙橹为碍。钱侍御岱首发粟三千斛,人各四升。钱顺化亦发粟、掩骼,费几万云。”

  钱家是常熟一带的大户人家,在大灾大难面前,他们毫不犹豫地拿出家里的粮食,分发给饥民难民,还出钱为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处理后事,不惜代价。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记载:“崇祯十四年辛巳夏,大旱。至和塘、吴淞江皆涸,天雨豆,色赤而细,味苦涩,民大疫死者相枕藉,斗米银三钱。秋蝗,民屑榆皮为食……《叶志》称:明年春,婴稚盈路,邑绅王永祚择舍旁屋数十间,召老妪之无依者数十人,各给衣食,收养弃孩,饲粥糜,勤浣濯,凡三月,至麦熟,各归其父母,全活无算。”

  在大旱连着大疫又加上秋蝗的日子里,昆山“邑绅王永祚”站了出来,他招募了数十名无依无靠的“老妪”,拿出数十间房屋,给衣给食,收养弃婴,救活了不少人。

  《乾隆长洲县志》载:“张处士士隆,字君茂,张家港人,嗜善不让唐谏。康熙丁巳大疫,村民遍染,人不敢叩门,士隆按户亲给医药,全活甚众。庚申,常州饥,流民至吴,倾囷仓活之。”

  在康熙丁巳年(1677)的一次传染性极强的大疫中,处士张士隆亲自上门给乡亲们送医送药,“全活甚众”,还拿出家里的余粮,救活了不少从常州跑来苏州的流民。

  凡此种种,都体现了苏州人骨子里“兼济天下”的气度,这是与范仲淹“先忧后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一脉相承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中小志丛刊之苏石小记
姑苏纪事:明末清初有位忠孝侠义的新苏州人
江苏按察使署旧址发现清代金砖,有江南苏州府知府刘慥等名臣铭文
妙艳文谭|史籍拾珠记
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
060-009 普陀洛迦新志卷九(流寓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