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江南著名市镇的兴起
《姑苏晚报》2021年06月21日 B06版

  王为国

  明朝苏州赋税之重

  一直对明初苏州百姓的赋役之重有深刻的印象,但到底重到什么程度一直没有搞明白,直到了解了其赋税真相后,才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朱元璋攻占苏州后,因恨苏州士民帮助张士诚死守,就把苏州的所有富豪大户的田产没收了,作为官田。明初,苏州府的所有田地中,官田占比14/15,而民田只占1/15。租种官田的佃农每亩要交赋税七八斗,甚至是一石(等于十斗)以上。而当时苏松地区的粮食平均亩产也就三四石,如果碰到水旱灾害,就会减产,甚至是颗粒无收。

  苏州在唐朝时的赋税为每年十五万石,宋朝时三十四五万石。元朝时,耶律楚材定天下税,规定上田亩三升(一斗十升),中田二升五合,下田二升,水田五升,这比宋朝时的税轻,而跟明朝比,更是只有1/10。

  再与常州府比,明初常州府官田的赋税是亩征一斗,只是苏州府的七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

  据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测算,明朝苏州一府七县(包括嘉定和宝山),共有耕地九万六千五百零六顷,占当时全国耕地的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顷的1%多一点,而所交赋税二百八十万九千石,占当时全国所交赋税二千九百四十余万石的9.6%还强。由此可见,明朝苏州府的赋税之重。

  漕粮北运加重苏州百姓负担

  租种官田的佃农,得自己把税粮运到官府指定的地方仓库缴纳,运送路上的一切开销、损耗都要佃农自己承担。

  永乐迁都北京后,苏州的税粮就由佃农自行运往山东济宁,再用里河船运到北京。佃农在运输过程中因不了解淮河和黄河的水情变化,经常会发生翻船、沉船事故,导致税粮损失,甚至是性命之忧。

  万历庚戌年间(1610),华亭人聂绍昌写了一篇《北运议》,其中罗列了漕粮北运的种种苦况:1、路途遥远,全程有三千里;2、洪闸浅溜之苦。北方地高水浅,京杭大运河的有些河段因水浅不得通航,必须要闭闸蓄水。在蓄水的过程中,漕船只能等待;3、经年隔岁之苦。一般漕粮北运从当年的秋冬季出发,而回来则已是第二年的春季,甚至是夏季,过年过节都是在路上;4、会遭到多方势力的敲诈勒索。比如专门运送漕粮的官兵,沿途协助漕船过关过闸的船户、水手;5、运河里其他漕船的阻拦、欺压;6、一些关、闸官店的勒索;7、雇人运粮入仓往往会遭到盗窃;8、住客栈又会遇到不良奸商的欺诈;9、主事太监的勒索;10、等待批回文件之苦。主事部门即使在佃农已完成漕粮的缴纳任务后,如果没有得到令他们满意的贿赂,也会故意拖延批回文件的下发,并对纳粮者百般刁难。

  虽然明朝苏州府主持漕粮北运的都是粮长,但那时的粮长已经与朱元璋定都南京时的粮长有明显的区别。朱元璋时期的粮长都是大户人家充任,而且是世袭的,有足够的实力办好此事。

  永乐以后,粮长每年轮换,就出了问题。到嘉靖中,以中户任粮长,也是轮换的。中户任粮长,由于受到种种盘剥、勒索,往往因漕粮北运而破家,前文聂绍昌列举的10种所遭受的盘剥、勒索都是破家的原因,但他认为最凶狠的是官府的银米缓发和船帮开迟。因为中户人家没有多少盈余银两来置办船只和篷樯索缆,也不能自己雇人雇船,只能靠官府给予的所交漕粮的贴补银米来做漕粮北运的置办费用。但官府往往故意拖延,要拖到第二年的三四月才开帮,有的甚至要拖到第二年的五月份。五月份是多雨大水时节,过京杭大运河的泇河闸和会通河是最佳时期。但由于开帮迟,此时漕船还在长江以南,当到达泇河闸时,北方运河已进入枯水期,河道水浅,甚至已干涸,不能过,只得等待。这一等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等到过了会通河,就到了北方的天寒地冻、冰天雪地时节了,那么粮长们的苦日子就来临了……

  后来,粮长轮充又改为朋充,地方官员在确定朋充粮长人选时,往往以此对人选进行敲诈勒索,如得不到贿赂,就把粮长派给小户人家,甚至是贫民来充当,那么,这样的粮长就更无力承担繁重的漕粮北运差事,大多因此而破产。

  苏州的赋税改革

  赋税超重和漕粮北运弊端终于引发苏州的赋税改革。

  周忱的赋税改革是采用平米法、官布改折。明宣德皇帝时,江南巡抚周忱在苏州推行平米法,即官田和民田所出耗米相同。所谓耗米,就是百姓向京都运送税粮途中出现的损耗。在永乐年间,这样的损耗是算在百姓头上的。由于苏州府的官田所交税粮要比民田多几倍,导致官田所交耗米也比民田所交耗米多出好几倍,这样就使得原来就赋税超重的苏州地区的百姓负担更加沉重,雪上加霜,逃税和欠税现象层出不穷。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周忱推出了平米法,其做法是:实施第一年,无论官田民田,每交税粮一石,给耗米七斗。这样的加耗以运送税粮路程远近及所需费用多少而定,所产生的多余的耗米存在各县的义仓里,称作余米。第二三四年,以此递减,这样实施多年后,余米越来越多,周忱就下令各县设立济农仓来储存这些余米,以备不时之需(如修筑塘浦圩田、漕运遭风浪损失的补偿、农忙时给没有耕牛和种子的农户以借贷、遭遇水旱灾害时的赈济等等)。

  周忱还对重额官田极贫下户的赋税奏请改折,其办法是:纳金花银(用于支付在京一些官员的俸禄和皇亲国戚的某些俸禄)一两准米四石。就是将这些极贫农户所交金花银,由实物缴纳改为用银两缴纳。而嘉定地区只缴官布赋税,不缴税粮。具体改折为一两银子折算为四石大米税粮,一匹布折算一石大米税粮。后来这个办法扩展到太仓、昆山、常熟等州县。

  这个标准到嘉靖年间的王仪当苏州知府时,又有变化。王仪的赋税改革是采用均粮法。王仪改折的前因是,在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顾鼎臣奏请对苏州地区的官田、民田赋税的乱象进行清理。于是,江南巡抚欧阳铎和王仪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均粮法,就是无论官田还是民田,所缴纳的税粮和耗米都相同:税粮还是一石交银二钱五分,但金花银改为二石折银二钱五分。并对苏州的所有官田、民田进行重新丈量,确定每一亩田的真实边界、肥瘠、方位等信息。

  从农民的赋役改折到工匠的赋役改折,周忱、王仪在苏州实行的赋役改折,渐渐向全国各地推广,各地不断进行均徭改革,到张居正秉政,实施一条鞭法,更是规定赋役合一,按亩折银,统一征收。役银大量转入地亩,于是,农民所应承担的徭役也逐步以交银代替了。

  接着工匠也实施以银代役,成化二十一年(1485),朝廷奏准,轮班工匠可以以银代役,籍贯在南方的工匠每人每月只要交九钱银子,就可以免去到首都北京服徭役的差事。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是规定,自那年夏天开始,所有该入京当班的工匠都可以交银子来代替服役了。

  赋役改折与市镇形成

  普遍的赋役改折使得农民和手工业者必须要获得足够的银子,才能完纳赋税和徭役的差事,也因此,首先必须要把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产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换回银子。

  为了获得更多的银子,就必须生产经济价值高的经济作物和手工产品。到了明代,太湖流域独特的地理、气候、水分等条件,决定其桑、棉的种植以及相关手工产品的生产收益远远超过稻作收益,从而使桑棉相关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与棉作和蚕桑丝绸有关的市镇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样的发展导致太湖流域桑、棉的种植面积大大超出水稻的种植面积,从而使得一向被誉为鱼米之乡的太湖流域成为严重的缺粮地区,于是全国性的米市就出现了。

  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必须经过市场交易才能获得银子,于是乡村间的市场兴旺起来,这样的市场就是草市。草市的密度根据运输工具橹摇船的行程而定:半天大概可以行程一二十里,一天大概可以行程二三十里。农家把产品运到草市销售,一般要赶得上早市或者是午市,并来得及当天赶回家,所以往往会选择相距较近的某个草市。再根据五至七里一条横塘或纵浦的格局,那么就是三到五条横塘、纵浦就有一个草市。而据北宋水利专家郏亶的统计,整个太湖流域总共有265条塘浦,那么,就可以估算出当时的草市有多少了。这样的草市不断发展,最终成为明清时期江南的著名市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古一太守况钟:连任13年苏州知府,刀笔小吏,终成青天传奇
明朝“扶贫干部”周忱:穷不是“绝症”,用心就能治
晓锦源:明代的秤杆子问题
浅谈明清时期特殊的土地所有制:一田二主,对未来发展有哪些影响
万历清丈与一条鞭法改革
明 -杭嘉湖区划变更 附议经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