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发布时间:10-0902:42优质创作者

湖南省长沙市的岳麓书院及其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闻名四海。

世人在络绎不绝的前去瞻仰的同时,也陆续提出了一些疑惑和争议。

归纳起来,大致集中在三点:

其一,惟楚有材原本是挂在武昌贡院的匾额,怎么成了长沙岳麓书院的门联?其二,惟楚有材中的于斯为盛中的,究竟是指湖南还是湖北?其三,惟楚有材中的,是仅有的意思吗?身在长沙的本人,特意做了一番考究,查阅史资、实地勘察,以探求历史真相。

01“惟楚有材”的牌子

惟楚有材原本是挂在武昌贡院的匾额,这个是史实。

湖北的武昌,有个贡院,历史颇久,始建于明代初期洪武年间。

武昌贡院北依凤凰山,南抵青龙巷,东沿得胜桥至戈甲营口,西从菊湾东街至黉巷。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贡院是乡试的场所,也称为试院。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因而又称秋试、秋闱。

考中者,称为"举人",才有资格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之后,就是科举的最高等级--殿试。

因而,乡试及贡院,就被视为实现学而优则仕的起跑线,飞黄腾达、光耀门庭的圣地。

在明代,武昌贡院就具有一定规模。

明代万历年间《湖广总志》中记载了武昌贡院的格局:

“……明远楼……南百步为龙门楼,乃二门也。门内东西为号舍……四隅皆有高台,置亭其上,以居瞭卒……二门外三十步许,折而东更五十步为大门,扁曰天开文运。门之内中道为坊,一曰登云,门外之为坊,一曰腾蛟起凤’”

惟楚有材之说,便始出于武昌贡院。

《湖北通志》记载: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湖广巡抚林天擎到武昌贡院祭拜孔子时,学子们反映:随着赴考人数巨增,贡院原有规模已不够用,而且校舍年久失修。

当时清朝初建,尚未统一天下,例如湖北西部尚被大顺军占据。清朝忙于平乱,而且军费紧张。

学子们表示,能体谅国家初建时的困难,愿意将津贴捐出来维修校舍。

林天擎很受触动,便上报朝廷,并发动社会力量,筹集资金修缮武昌贡院。

两年后,修缮工程得以完成。

落成庆典之日,林天擎想起两年前会见学子们的场景,他不由得在笔记中写道:

余思惟楚有材,自者艳羡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后之龙摅鹏奋,何可数量?

在这里,他明确提出了惟楚有材之说。

随着朝廷的重视,武昌贡院在后世不断得以修缮、扩大规模。

据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江夏县志贡院图》记载,武昌贡院的格局与明代的大致相仿:

贡院坐北朝南,有三座门楼,系木栅构成,门柱高两丈多。三座门楼中,第一门题辟门吁俊,第二门题文运天开,第三门题朱衣点首

辟门吁俊文运天开朱衣点首,类似于今天的宣传标语,表达了对文教和人才的重视,以及对学子们人生前途的良好祝愿。

林天擎有感而发惟楚有材的近一百年后,惟楚有材八个大字被写成匾额,悬挂于武昌贡院牌楼上。

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武昌贡院及牌楼被毁于兵祸。

咸丰八年(1858年),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主持重修武昌贡院及牌楼。

时任兵部右侍郎的曾国藩,正在在湖广一带统军与太平军奋战,受邀欣然重新题写惟楚有材八字匾额,重新悬挂于武昌贡院牌楼上。

牌楼为木制,以金黄色为主色,高约3.5米,宽约8米,四柱三门,双层飞檐翘角琉璃瓦。北面题写着惟楚有材,南面题写着辟门吁俊,均为红底斗大金字。

那么,惟楚有材为何成为长沙岳麓书院的门联呢?

这是在林天擎有感而发惟楚有材的一百五十多年之后的事情。

清朝嘉庆年间(1812--1817年),时任岳麓书院山长(院长)的袁名曜,一日教学期间,以武昌贡院牌楼悬挂的惟楚有材一句出题,让学子们对下联。

在座的明经(贡生的别称)张中阶,思索片刻,便对出下联:于斯为盛。

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期难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是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的局面。

惟楚有材对应于斯为盛,上、下联均出自古籍经典,而且字面及涵义可谓珠联璧合。

随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便被悬挂为岳麓书院大门联。

于是,岳麓书院与武昌贡院一南一北、相距约四百公里的两个著名学府的门头,都悬挂着惟楚有材的牌子。

02“惟楚有材”中的“楚”与“于斯为盛”中的“斯”,究竟是指湖南还是湖北?

先说惟楚有材

当年林天擎有感而发惟楚有材,是有历史渊源和史实证明的。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个高官叫伍举,很有才干。他曾经以"一鸣惊人"的典故,劝谏楚庄王励精图治。

后来,伍举因避祸而偷逃到郑国,遇到了好友声子,说准备投奔晋国,虽然本不想离开祖国。

声子便到楚国,与令尹(即执政官)子木进行了沟通探讨。

声子提醒:楚国人才济济,可惜很难留住,导致一些人才逃到晋国都被重用,壮大了晋国的实力。而今连伍举也打算效力于晋国。这种人才外流的局面对楚国的发展很不利啊。

子木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有损于楚国的利益,便派人接回了伍举。

伍举返国后,发挥了更大的价值,成为楚国的著名功臣。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对此也有记载:

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才,晋实用之。

于是有了楚才晋用的成语,比喻人才外流而为别人所用。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左丘明所著,那么《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的,就是指春秋时期的楚国。

史学上一般以公元前453年的韩、赵、魏三家分晋事件,做为春秋与战国时代的分水岭。

楚国自熊绎在丹阳(今湖北秭归县)立国,春秋时期的几个国都均在今湖北省境内。

楚庄王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其疆域大致以今湖北省为中心,北及中原,占有周边的河南、陕西、四川、安徽、湖南、江浙的各一部分。

自南宋以后,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南方广大地区也逐渐被大开发。

这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分水岭。

随之,中国的文化重心也逐渐南移。

物产富庶、社会安定、重视文教的湖广、江浙等地区,人才如过江之鲫涌现。

金代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耶律楚材出生时,已届花甲之年的父亲耶律履十分惊喜,说道: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

饱读汉族诗书、官居尚书右丞的耶律履,采用《左传》中的楚才晋用典故,给儿子起名为楚材

明、清两代,湖北、湖南是被划归一个行政区的,称为湖广

这种行政区划,在元代时就已实行。

元代时,实行行省制,设有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湖广行省、湖广省。管辖湖南、湖北、广西、海南、贵州大部、四川一部分以及广东雷州半岛。明朝时,改元朝的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制度,设有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也简称"湖广、"湖广行省""湖广省"。管辖湖北、湖南和河南小部分。清朝时,设有湖广总督,管辖湖南、湖北,也即两湖地区。清朝时,湖广省的省会是武昌,因而武昌贡院是湖北、湖南乡试的唯一场所。

明、清两代,湖广地区的人才也呈井喷态势。

明朝内阁首辅李东阳曾指出楚地的文教盛况:

湖广大藩,武昌首郡,国家渐涵教育之泽余百斯年,轨文章绂之盛,不待北学于中国,而孔子之道明矣

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也曾说:

洪(武)永(乐)以来,学术、节义、事功、文章,皆出荆扬之产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随着天下渐定,国策逐渐转向兴文教、崇儒术,以开创太平盛世。

顺治六年(1649年),在清朝第一次开科取士中,湖北黄冈刘子壮中状元,湖北汉阳熊伯龙中榜眼。

这使武昌贡院无上荣耀,风头无两,也再次有力地证明了惟楚有材

在这种的时代背景下,湖广省最高行政长官林天擎有感而发惟楚有材,也表明了对文教和人才的重视,并决心筹资修缮武昌贡院。

自林天擎之后,重视文教、呼唤楚材涌现、振兴天下,成了当地社会朝野的普遍心愿。

《湖广通志》记载,雍正时期的湖北巡抚王士俊记重修武昌贡院时说道:楚材号天下久矣,并希望从此楚材辈出

而荆楚大地的学子们也没让社会失望。

例如对于参加乡试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再续汉口丛谈》中记载了湖北巡抚王士俊的评价:“‘惟楚有材,武昌尤其最者矣

历代荆楚学子们的优异表现,积累铸就了惟楚有材的名声,也成就了一个历史共识--“当世论才必曰楚

显然,,在狭义上指的是楚国的腹地即今湖北,泛义指楚国疆域所覆盖的地区。

那么岳麓书院门联上于斯为盛中的,指的是哪里呢?

按照当时于斯为盛一语的产生场景,可以推测张中阶说的是当时岳麓书院英才汇聚。

岳麓书院是著名书院,加之湖南大地人才在近现代不断涌现,这就无形中坐实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描述,使后人误以为形容的是只有湖南出人才。

然而,于斯为盛一语,承接的是在其前产生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的虽楚有材、林天擎所说的惟楚有材,那么它就可以指广义的楚地,并非专指岳麓书院或者湖南一地。

何况,一提到,人们往往第一想到的是古楚腹地湖北。

03“惟楚有材”中的“惟”

对于这个,很多人按照现代汉语,理解为唯一、仅有

其实这是个误解。

在《辞海》中,关于字的释义之一是:语首助词,无义。类似于古文中的等。

它与字可通用。例如《论语》中有: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无论是《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记载的虽楚有材,还是林天擎所说的惟楚有材,都没说只有楚地出人才的意思。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显然不是楚国一家独大、统驭天下。

在古代,湖南长期被中原政权视为蛮荒之地,文教落后,被称为天荒即荒凉、落后的地区。

直至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长沙人欧阳稚及第,才成为历史上湖南地区的第一位进士。

即使在张中阶说出于斯为盛一语的清朝嘉庆年间,岳麓书院或者湖南也只是全国人才集聚地之一而已,绝对不是唯一。

如果把理解为唯一、仅有,即使可以推测年轻气盛的学子张中阶是夜郎自大,那么博学多识、游历南北的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总不至于是井底之蛙吧。

即使他俩都是狂妄自傲,那么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门联也不可能在岳麓书院悬挂两百年至今,早就被砸了或者改字。

所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楚地自古出人才,而今更是教育兴盛、人才辈出。

后记:

武昌贡院承载着湖广大地的文教使命,依托长江雄浑磅礴的气势,源源不断地培育、输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其中不少成为国家栋梁、中流砥柱。

惟楚有材,成为武昌贡院乃至荆楚大地的金字招牌,辉耀中华大地悠悠数千年。

1958年,久历风雨、年久失修的惟楚有材牌楼因大风而倾覆。

1993年,在武昌贡院遗址上建成的武昌实验中学,重新修建了两座大门。

其中一座门直通武昌名街--楚材街,门楼上镌刻有著名书法家陈义经先生书写的惟楚有材辟门吁俊八个大字。

201010月,武昌实验中学90周年,仿照清朝旧制,重建了惟楚有材木构牌楼,宽10米、高8.7米,正面匾额写有惟楚有材,背面有辟门吁俊

牌楼基座上有校友写的牌楼赋: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彼实中兮,辟门吁俊,鸿鹄纷纷而来翔……”

与此同时,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一脉相承,发扬光大,使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集句为联最著名的佳作。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更使得这所千年学府(而今属于湖南大学)与天下名联互相辉映,声名远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近,湖南湖北两地围绕“惟楚有材”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中的“
天下第一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到底是指湖北还是湖南?
“惟楚有材”门联的由来 李跃龙
湖南湖北争抢一句古语,其实两省都够资格
惟楚有材究竟是湖北还是湖南?
武昌非遗|“惟楚有材”传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