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质疑能力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所谓质疑问难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以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解决问题教学渐渐达到一定难度的时候,出现了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缺失,质疑能力弱化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

(一)学生不敢或不愿质疑;

(二)学生不能或不善于质疑。

 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一、学生质疑现状分析

所谓质疑,应当界定为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常规推理或原有思维定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提出疑问的心理过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们怀着渴望求知的心情,对某个问题探个究竟,促使人的智力活动日渐丰富。古人云:未解之惑,未知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的产生是探索的开始,学若无疑,哀莫大于思维僵化。

1、无疑可质。主要表现有二种形式,第一种是过分依赖老师和书、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第二种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去质疑的意识。

2、不敢质疑。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3、没有机会质疑。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质疑发言的机会。

4、质疑的误区。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再如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呢?或者提问过于急于求成,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等等。

二、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敢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1、双基训练是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

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因此,学生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学习,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学生对资源配置没有一定的认识,他们是提不出好的问题的。

2、平等师生关系是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产生质疑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师不屑、不耐烦的讽刺和挖苦,使课堂上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无疑可质了。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质疑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哪怕是所提问题十分幼稚和肤浅,甚至是错误的,都要尽量给予态度上的肯定和鼓励。

 3、创设问题情境,点燃质疑火花

和谐教学情境是学生质疑能力的核心。马卡连柯指出:“教师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的外部环境。”在教学中,教学情境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激发学生探“曲径通幽”之求知欲,培养学生质疑品质。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其次是营造合作氛围,实现思维交锋。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留给学生。学生处在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会得到诱发和补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使本来能解决的问题找到更便捷的方法和圆满的答案,让学生体味到学习中质疑的乐趣。

三、创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情境

1、扣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每篇课文的课题一般都能反映出文章的主旨或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抓住课题来提问,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就能根据所提的问题去阅读课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重点词“飞夺”找问题:“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夺”又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夺”前面要加表示速度的“飞”呢?又是谁和谁夺呢?“夺”什么呢?为什么要“夺”泸定桥?红军是怎么“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怎样?除了这样,平时应启发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如以人命题的课文可想:文章写他(她)什么呢?为什么写?这样引导学生,学生渐渐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在遇到疑难问题时,会大胆提出来,从而加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初读质疑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初次接触一个新的文本后,会遇到许多问题,所以在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生字新词,难句,课文的内容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很有必要。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情;另一方面,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质疑问难中的问题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有着传统的课堂所没有的生成性,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如在教《跳水》这一课时,安排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尝试阅读,学生先后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船长用枪逼着儿子跳水?”“课文中‘他是船长的儿子’一句,为什么要用括号?”“文章最后一段‘四十秒钟’后面为什么要用破折号?”“课文写孩子气急了,为什么一处用‘急’,一处用‘极’?”“文章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3、深读质疑

课堂点拨是门艺术,教育点拨有方,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还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

初读课文时的质疑,纵观全文,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难以涉及到重难点,在深入阅读时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在解疑中再质疑。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在课文中的发现或是存在的疑问,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两块银元》一课,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时,教师指出:“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要求逐字逐句地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你从哪里发现的?”学生读后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教师再次提问:“读了课文,你最想问的是什么?”学生纷纷提问:“为什么刘司令员、邓政委要赔孙老汉两块银元?”“孙老汉手捧两块银元,为什么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无疑,学生的提问都是在把握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后的精彩质疑。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质疑,从一个个问题引发出新的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这样的质疑过程就是一个向前推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4、赏读质疑

一堂优课,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处理语言训练点上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疑、去创造。教学永远没有句号,只有省略号。质疑问难的过程也是如此,当我们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就是成功。在赏读文本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文本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词运用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质疑不着边际。中心是文章的心脏,学生如能抓住了重点段落,中心句子想问题,就能探求文章实质,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作者写作目的。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时,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中心句想问题,学生提出詹天佑“杰出”体现在什么地方?“杰出”就一定“爱国”吗?为什么说他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通过质疑,詹天佑这样一位英雄形象出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更想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詹天佑动人的事迹。又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个中心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一中心句上落实朗读的重点,让学生对中心句质疑,可以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问到“这个句子为什么出现三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从而把朗读引向深入。

5、回读存疑

现代教学的最新理念不是让学生弄懂全部的问题,而是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社会生活中探索,解决疑难,形成知识和技能。下课前,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质疑机会,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回读存疑可以从整体出发,对课文内容语言表达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对优生是一种挑战,对困难生来说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但是很多时候学生不会问,他们认为课文学懂了就好了。也有老师不敢给学生这个机会,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怕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会出丑。如学习《我是你的儿子》一课的结尾时,让学生想想最想提些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问:“焦裕禄出了许楼村,又急急忙忙地向前奔去。他会奔向哪里?去干什么?”学生纷纷说焦裕禄出了许楼村又会奔到人民群众最困难的地方,解决最需要帮助的劳苦人民的困难。我要求学生走进社会,去找找焦裕禄为人民做了哪些好事,也可以询问他人或上网查找资料。学生经过学习,产生了新的创建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促使他们不断研究文本,研读课外书,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获取新信息,自主释疑。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指引他们继续探究,获取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是一件艰巨的工作,它要在长时间的训练中才会使学生有所体会,有所掌握。因此老师要把学生教出“问题”来,让学生做“问”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调动全体同学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新一代有胆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议课堂提问的技巧
《小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培养研究》结题报告┃小课题研究报告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给学生问题慧眼燃学生创新之花——试析语文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