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知故问:学习交流群学员作品点评第六期


原创 虞旻子 yingwen影文 2021-12-12 05:59
收录于话题

感恩每一位阅读者,点赞、转发,让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学习一同进步。一路行来,有您真好。

为方便学习、交流、传播,建立了学习群,入群方式请加作者微信。群内将不定期发放福利讲座。

单幅点评

《逐梦》

赵骏庆-徐州

这是我在南京体育学院拍的一张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的一个瞬间。借助地上一汪水并用追随法拍出了这样一个我自认为有梦幻意境的倒影画面,取名《逐梦》,意在表达运动员为了登上最高的领奖台,他们在不懈地顽强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这张片曾经入围国展,但最终落选,请老师帮我点评。谢谢!

补充一下,这地面的一汪水一开始是很干净的,我为了表现出动感,有意在水面上撒了一些树叶,故在画面上拉出了丝状增强了动感效果。因这个训练场地是大圆形,运动员要反复跑圈,所以给我拍摄提供了反复的机会。

虞评:徐州赵老师这张《逐梦》,也入围了国展,但最终落选。题目是很好的,确实有梦的意境和感觉。之所以最终落选,就在于水面,如果是水平分割线,上面全是水面,整个人都在倒影里呈现出来,和下面的人形成倒影,可能会更好一点。水虚化的痕迹弱了一点。这可能是没入选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整体的视觉冲击力不够。原因是:没有水平对比的构图;下方这组人留得不够,要把轮子都留出来,轮子和水的倒影能完全接上,人得完全从水面边上骑过去,戏剧感和画面感就出来了。目前来看,画面有趣,但是不足够有趣,不足够打动人,差了一些完美的状态。作为单张,决定性瞬间不够完美。

《考场内外》

徐劲柏-江苏南通

2020年8月26日,江苏南通海安市,参加器乐考级的孩子排队候场,家长们隔门朝里探望。徐劲柏摄(28届国展入围)

虞评:江苏徐老师的《考场内外》很好,外面张望的家长和里面的孩子形成了呼应关系,很有趣,这可能是评委看中的原因。最终没入选的原因是太平了,整体上没有很抓人、打动人的角度和镜头。最好右边有一个正在考试的人,但是这个场景里也没有。家长在张望什么,信息缺失,这就很致命,评委就可能会犹豫,到底看什么?不知道。

这种片子已经有趣味点了,趣味点到底在哪儿?这张片子如果作为组照的一部分是有趣的,但是作为单张,决定性瞬间太重要了。我们拍单张的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得真的能做到决定性瞬间,有趣,有画面感,有冲击力,什么都有。就像龙舟撞墙那张,那个片子是到位的。好多人发了一些单张片子,之所以我也不愿意再点的原因,就在于是不到位。如果编组照,得考虑编清楚没啊?编清楚了,到位了,那没这片子成立。但做单张,这一张拿出来不成,太弱了,已经有趣了,但依旧是还是有问题。最终评委看的时候会觉得,难道就是这样的内外吗?里面的人也不够戏剧化。

《海上游龙》

李俊海-山东

老家靠海,滩涂阔大,每年春秋时节挖蛤人都会驾驶者特有的机械,在浅海出挖蛤蜊,场面唯美,像一幅游龙戏凤的画面。

虞评:山东李老师的《海上游龙》。水倒点龙的感觉,形式感是有的,但游龙戏凤有点勉强,象形的程度不够。要么再等一等,看能不能把龙的形态呈现得更完整;要么叠加元素。目前看不够打动人,还有弱项,缺感觉。

《枪响黄花开》

曾平凡-广西

中越边境边防战士练兵。

虞评:广西曾老师的《枪响黄花开》,鸡蛋是用弹弓打碎的,人是单独拍的,然后把两张照片叠合。没看到原片,质感方面处理得到位不到位,不确定。视觉呈现关系肯定是吸引评委的,所以第一眼看没问题,过。

但第二轮再来看这个片子就会有问题。如果是真的是枪打鸡蛋,当鸡蛋花儿已经满天飞的时候,子弹肯定已经穿过鸡蛋了,这是第一个问题:逻辑不准。第二,用枪对着摄影师拍,会给人产生误会,认为真是这样拍的,这其实是比较致命的一个影响。这个拍法胆子太大了,在官方展览里,是没法接受。评委会觉得这是不是不稳妥?这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拿枪口指人是一个很危险的动作,还有些暗示性。

《专注》

曾平凡-广西

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中的壮族小姑娘。

虞评:《专注》这张其实挺好,但也有问题。第一轮一看,少数民族做少数民族的玩偶,服饰很清晰、玩偶也很清晰,第一轮可能就过了。

但是到第二轮的时候,就需要仔细打磨了。首先,玩偶的面部,是偏卡通的形象,只有一只眼睛,没画完。玩偶如果是日式的萝莉塔风格,有一只眼睛,没一只眼睛还行,但这个玩偶是偏中式、偏民族风的,有点奇怪。第二,这个小孩儿眼睛盯着看,有点凶巴巴的对眼的状态。挑毛病可能就是这两个地方:眼睛和玩偶。右下角白色瓦盆子上面有两个白色波浪的漂起,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些小细节会让画面的状态降下去。我对民族服饰不了解,暂时看不出服饰方面有太大问题。

钱老师

虞评:要找一个类似标准登记照的场景,得考虑这个人怎么做,能摆出一个光影效果,可能会好一点。只是偷偷地来一张背影不好,像偷拍,这是第一。第二,有点意思,但还不够,没解决问题。这个场景得再拍,和这个人沟通,让他给你摆POSE。

《乡村风景线》

朱余水-江苏

摄于盐城黄海森林公园,进入28届国展终评。

虞评:江苏朱老师这一张,这个题材27届国展有。我觉得入选的原因,是因为形式感比较强,特别是三个骑平衡车的人比较有形式感,题材让人眼前一亮。左边车里的人在看,行人在围观,有一定的趣味感和新鲜感,评委可能图一个新鲜就选进去了。而且画面主体正好在正中间。但是到复评的时候肯定会有点弱,这画面除了这一个基本信息以外,没有别的信息了。如果这队骑平衡车的人多一点,比如七、八人,那还行。边上的人也有点形式感。目前一看有点偏普通,可能在后期比较的时候给比下去了。

27届国展那张片子其实是比较好的,形式感很强,而且还有点当代的意味。老年人坐电动平衡车,那张片子是有优势的。您这张片子,如果是女警的正面,与电瓶车同向而行,然后突出是巡逻的警察,那么可能从公安的角度考虑,说不定会有更多的评委投你一票。

《当蓝色遇上绿色》

孙洪波-山东

拍摄于山东潍坊海边

虞评:山东这张《当蓝色遇上绿色》,水的颜色很漂亮,但是堤坝上的人没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所以差了一个信息层。如果按照七彩虹这个概念去做一组,那倒是还行,就是拼吧,水平分割的、垂直分割的、斜向分割的、曲线分割的、圆形心形分隔的七彩虹,来那么一组,把中国跑遍,甚至把世界跑遍,应该能凑出一组来,也能成。

组照点评

《挖藕人》

易惠萍-武汉

拍摄地湖北应城天鹅镇湖区,拍摄时间2021年11月,请老师指导拍摄和编排上存在的问题,谢谢老师

虞评:第1张点题,问题在于影调,特别是背景太杂乱了,要考虑长焦压缩,把背景虚化。第2张拖藕的远景,可以稍微裁小一点。第3张人物特写,藕可以,人的表情和神态不好,画面的冲击感不足。第4张,黑白片弱化了藕的细节表达。第5张抬藕的动作可以,右边太空,人物应该往右边去,或者镜头往左边来。第6张,人物背影不太好,效果一般。第8张,抬藕上车和前面的场景一样。第9张称重,散落一地的杂藕很奇怪。

整组片子,倒数三张重复了,景别也是一致的。最后1张,是收成好还是收成不好?从表情上看不出来,看不出收获的幸福感和喜悦感,感觉有点颓废,所以收尾是不太好的。第1张突出主题,让人聚焦到挖藕上,但画面效果、质感有问题。第2张景别太大,主体不太集中,而且画面的戏剧感不够。

作者有概念和意识,但要解决问题。第一,单张画面还要到位,构图要讲究,用光要合理,主体物要清晰、突出。第二,重复的画面不需要,除非是递进式重复,比如挑藕,一个大全景、然后一个中景和一个细节,不能三个景别一样。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四五张是同一个场景,基本上这个组照就废掉了。

《周未阅读者》

周国英-上海

地点:上海,浦东图书馆

时间:2021年12月

概述:每当周未位于上海的《浦东图书馆》,吸引着无数的热爱学习的市民,尤其是孩子和年轻人,犹如陶醉于知识的海洋。馆内各类书籍摆放有序,环境整洁清雅,是阅读者汲取知识的天堂。

1. 图书馆一楼大厅

2. 三楼过道厅

3. 女孩正在寻找书藉

4. 阅读

5. 父子俩一起看书


6. 做功课

7. 学习氛围

虞评:上海周老师的《周未阅读者》。第1张的环境看不出是图书馆,环境没交代到位。第2张有一点图书馆的感觉。第1张可以不要,直接留第2张。第3张找书,第4张看书。第5张书的感觉不太明显,不知道人物在玩儿还是在看书,有点弱,不是特别好。父亲光头的形象和状态也有点弱。第6张做功课和图书馆放在一起,是不对的。第7张学习气氛,大家都在看书,能接受。最后一张落脚落的是《周末阅读者》,勉强说的过去,但画面上面有点空。

图1、6没用,图2有点用,图3和图4的区别不明显,图5也不到位。图2、3、5、7,这四张勉强能凑一组,但画面的经典性不够,特别是构图、光影,都有待考量,至少不是上佳之选,只能说勉强合格。

刘怀裕-甘肃

攻鼓子流传2000余年,是流传在甘肃武威北乡的一种中国民间鼓乐舞蹈

虞评:甘肃刘老师拍的是一个民间的鼓乐舞蹈。第1张可以,角度可以再低一点,让鼓全露出来,左边人头部稍微留出来一点,让空间透视感更强、更震撼、更吸引人。第2张,三角形构图是可以的,人的状态也不错,只是前景的草有点影响。第3张场景稍显乱了一点,特别是左中右三个扬沙的点,如果稍微能聚集一点会好一些。太阳逆光下人投影的一条线没完整出现。第4张,人围观的场景不错,但不足够打动人。如果是无人机航拍,可以考虑从上往下拍。第5张,没必要推拉镜头快速变焦。如果要这么做,按透视关系,人可以考虑放在右边黄金分割点上,比放在中间效果好。第6张这个场景没有第4张好,这场景是散的。慢门把跳舞的人做没了。这组有三张大场景,但三大场景没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遗憾点。最后一张是孩子们在练舞,孩子的特征不强,场景和颜色感觉一般。

这组里比较好的片子,第1、2张可以,第4张也还行,第3张有改进空间。前四张是到位的,第5张开始就有点弱,手法有点不讨巧,特别是后面的三张是最不讨巧的。虽然慢门儿是一个虚化的场景,能够增加技术拍摄难度,但是要用合理。可以考虑把第5张删掉,保持画面的连贯性的输出会好一点。

《变迁》

徐劲柏-江苏南通

这组图片最早的摄于2005年,作者用镜头记录了建行江苏海安支行营业环境、渠道拓展、产品革新、服务手段、科技创新、普惠金融等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用可视化的语言诠释了建行发展战略、经营模式和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和金融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

此组作品入选中国金融文联和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金融摄影艺术展。

1. 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海安支行营业部。上图摄于2005年1月31日,下图摄于2021年6月24日。


2. 上图:2006年6月30日,中国建设银行银行江苏海安支行营业部员工手工整点人民币。下图:2016年9月21日,中国建设银行银行江苏海安支行营业部员工利用点钞机整点钞票。

3. 上图:2006年1月27日,返乡过年的建筑工人在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海安支行营业部排队领取工资。下图:2015年1月8日,江苏省海安市一建筑工人展示银行专为建筑工人订制的鲁班龙卡和刚从自动取款机取出的现金。

4. 上图:2017年1月26日,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海安支行营业部,客户在银行高柜区排队办理业务。下图:2021年6月28日,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海安支行营业部,客户在智能服务区办理业务。

5. 上图:2016年5月29日,江苏海安一农贸市场内,市民用现金付账购买猪肉。上图:2021年7月6日,江苏海安一农贸市场内,市民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付账购买猪肉。


6. 上图:2009年8月30日,在江苏海安一所学校内,学生家长用现金为子女缴纳学费。

下图:2021年6月24日,江苏海安一家长利用手机银行操作学杂费缴费系统。


7.  上图:2011年12月16日,中国建设银行江苏海安支行营业部大堂经理指引客户办理业务。下图:2018年7月20日,中国建设银行海安支行智能型大堂经理“小龙人”正式上岗,引得客户大笑。

8. 上图:2011年2月1日,客户在中国建设银行江苏海安支行营业部排队等候办理业务。下图:2021年2月3日,中国建设银行银行江苏海安支行营业部,客户坐在沙发上等候办理业务。


虞评:这是江苏徐老师拍的建设银行江苏韩支行,从2005年开始一直到2021年,是一个跨步式的场景。

第2张上图是老式黑白的人工点钞,下图是机械点钞。05年和16年对比,用黑白区分意义不大。画面应该更突出的手点和机点,但现在银行的职工不完全是机点,还有手点的成分。第3张,上图是排队领取工资,下图是自动取款机取出来的钱,这照片应该在自动取款机前拍会更合适一点。第7张,上图是黑白的呈现,下图是机器人,这两个银行环境都不是很明显。第5张,买肉付钱和扫码结算,和银行没联系,这是支付系统。第8张,只能说明环境的变化,但银行的环境一直都是比较亮、比较光鲜的,区别不大。

这是个八张对比组照,第1张同场景变化没解决问题,没有明显的信息传递的差距,黑白是不成立的;第2张点抄,默认为成立;第3张排队取钱和下面一张没解决问题,要在柜员机前拍才能说是银行的问题;第4张可以;第5张是支付环节,和银行没关系;第6张上图和银行排队没关系;第7张小龙人和个客户经理服务指引没意义;第8张也有问题,两个环境也没有本质区别。只有第2、3、4、6、7这几张勉强成立,而且还有部分照片不合格。

所以要考虑这组片子到底是在讲银行还是在讲支付,这是第一个问题。涉及到支付这个环节的得去掉,得讲银行的问题,讲银行的变迁,现在呈现的方向、切入点和对比没抓准。从目前情况看,只能做四张组照:点钱、取钱、移动互联网、智能端。别的变化不大,要研究有什么是明显的变化,呈现这个变迁,才能够有新的东西出来。还有拍摄角度,得时刻体现银行的环境和氛围。

《北海滩涂挖蛤人》-1

李俊海-山东

老家近靠沿海,滩涂辽阔,每年春秋之际都有大片的赶海人去挖蛤蜊,图为今年秋初挖蛤的场景,老师,怎么才可以更好的记录下这些?

虞评:山东李老师拍的挖蛤蜊。这组片子最典型的问题,左边这张和右边的第2张和下面中间那张,这三个主体人物戴红头巾的,特别是左边这张和中间下面这张,两个人物有很明显的重叠,效果不好。车上的特写,肯定是不对的。大全景里真正挖蛤蜊的场景没有。

如何改进?首先是两个大全景:水平视角大全景,航拍从上往下拍一个大全景。中景:可以用中间偏下称蛤蜊那张。右边中间那张,拍的可以,但是呈现的意思有问题。还缺缺挖蛤蜊的细节,比如用手在水里抠的。最终那张幸福的笑容,这个有点跑题。现有六张里,真正好的只有左上和右边中间两张,但是和主体题目相关的没有。

所以,人家在干活儿,你在外面看是不行的,得跟他们一起进去挖蛤蜊,还得跟到位,可能要跟一天才行。而且要捕捉不同的人,捕捉不同的环境和场景,特别是近景的特写和细节。无人机俯拍他们的队形排列状态和水面的纹路的状态,也得去抓。

《北海滩涂挖蛤人》-2

李俊海-山东

虞主席遵照您说的,我就抓住我们本地的一些特点坚持拍,这是按照您昨天说的思路重新组了一个,请指点。

虞评:这是前面的照片重新改的组照,拼贴到一张图里,作为一个单张,这个考虑是对的。但是要考虑一个问题,在实际评审中,是不会允许这么拼贴的,评委看图的会一张一张的去,他们会按顺序看。所以我们先要按顺序排,然后再用单张呈现,这样更有利于分析片子到位与否。

第1张,海滩上四个人挑着东西。第2张,三个人塔式构图不明显,也不知道什么在挖什么。第3张也不知道在挖什么。这三张从全景到中景到近景有个过程,这是对的。最下面一排,左边大全景也是对的。紧接着又是一个中景加一个近景,以后是一个全景加一个中景,景别变化目前来说都是对的。

问题和故事没说明白,会产生一个疑问:到底在挖什么?这和昨天红辣椒的片子不一样,红辣椒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红辣椒,很清晰。所以还得再补一张特写、和蛤蜊相关的片子,否则信息有点弱。挖的过程和动作,现在是有了,但还得再找一找。

昨天上海王老师在群里问了一个问题:拼图和不拼图,有什么区别。如果不拼图,发单张,我就从第1看到第8张,逻辑顺序很明显。哪张照片放前面,哪张放后面,每一张之间都有一个连续的相互关系。这种连续的相互关系,是评委在看图的时候都会遇到的。但拼图有个问题,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张图。拼图里有主有次,有大有小,是不一样的,它带了你自己的逻辑观点,评委也会按照你的逻辑观点去看。所以候拼和不拼是有很大区别的。

至于参展组照,一般没有规定要求拼图。拼图就证明你有主观的情感传递和主观的表达了,他是另外一个方向。所以有时会规定可以两张照片拼在一起,但是没有规定把所有图拼在一起,其实这是有一点弊端的。最终在大画面呈现的时候,组照怎么拼,真的有学问,当然这个我们就不深究了,大家有这个概念和意识就行。

《丰收硕果染红大地》 -1

刘怀裕-甘肃

2015年至2020年,拍摄于武威市收辣椒的场景


虞评:这是甘肃刘老师拍的《丰收硕果染红大地》 ,是一个长期拍摄的题材。从目前呈现的状况分析,这样编的组照可行。但是有个问题在于是颜色稍微有点冲突,片子本身的到位感不够,有点弱。

最后1张,人物没有形成塔式结构,而是堆在一起形成方形。倒数第2张,辣椒的形态感一般,特别是周边几个货车没有美感。倒数第3张,一片辣椒上几个人站着,有点意思。倒数第4张,一堆人在收辣椒,也行,没错。倒数第5张,辣椒如果能像天女散花一样散开,可能是会好一些。倒数第6张,天空是蓝色的,画面有点平,空间压缩感没出来,一般般。倒数第7张,中规中矩,左边的手出画面了,右边的天太白了。倒数第8张,不够居中,塔式结构、三角结构没出来,画面的质感也一般。拍摄角度还得居中一点,让人和传送带稍微形成一个构图,要么对角线构图,要么三角构图。第2张过曝了,袋子的黄色和辣椒的红色稍微有点冲突。第1张视觉不聚焦,两边的空白有点影响,辣椒田内的一片红色也没出来,应该不考虑太阳,再往前飞到更靠前一点,压低一点,把红色拍得面积更大,和太阳形成呼应,这样可能好一点。

整组作品,收辣椒的过程呈现了,但到位的片子偏少,真正能说得上好的是第7、8张,勉强可以算上第1张,但第1张颜色也不太好,如果是没收之前的一片红辣椒可能好一点。所以这组要继续抓拍,继续打磨,把单张片子拍到位,然后再来组建,才能把组照做到位。这是必然的一个状态。

《丰收硕果染红大地》 -2

刘怀裕-甘肃

虞评:这组辣椒,现在调整完,我觉得就是两个倾向:第一,全地面的;第二,全漏天的,而且漏天的都是蓝天白云,这四张虽然事物场景不重复,但画面是很重复的。所以这组片子在编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把漏天的错开排。第2、3、4张都是把辣椒抛起来的,只能留一张。第1张装车到袋子的和第二排最后一张装车到袋子的也只能保留一张。两张全红的,也只能留一张。要考虑画面多样性的问题。

现在十张片子,我估计得再删掉两张片子,换掉一张片子,做八张可能就问题不太大。但是也得考虑投什么比赛,目前只能说是合格了,把事儿说明白说清楚了,而且不重复,但并不能说很完美,因为还有很多画面要去抠,还要抠细节。

《梦幻黄山》

李鄂-武汉

《梦幻黄山》黑白组照是作者近几年来拍摄黄山照片的综合。主要是想通过中国水墨画的已经来表现黄山不一样的气质和神韵,形成一种梦幻般的美感韵味荷感染力,展示黄山独特之美。

虞评:这是武汉李老师几年拍黄山的作品。李老师通过中国画的意境突显黄山的美,片子本身质量没太大问题。但这种片子黄山上基本上拿相机的服务员都能拍,要知道,黄山上有好几百位中摄协会员。所以这种片子没法拍得比别人更好,因为人家天天在山上拍。这种片子只能说对于个人来说是合格的,但如果要做改进,就得去想,怎么能拍得和别拍的不一样。单纯的云雾感,你不可能碰到比他们更好的天气。所以黄山这种地方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再怎么出片子也出不来了。

我记得中国摄影家协会这两年推过一组水墨黄山的片子,一块石头、一棵树,剪影似的,但人家一看就知道是黄山。那种圆鼓鼓的石头,那种悬崖上突出来一棵树,很有黄山的概念和意味。我们如何在这种标志化的场景里,找到被大家更熟悉但忽视的景物,进行改造式的呈现、标志化的呈现,最终让人们去认可,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但是,也确实需要动脑筋。

《黎明的河边》乡村摄影展

杨琦-山东

时间:2021年7月1日

地点:山东潍坊昌邑市广刘村(俊青的故乡)

说明:提起广刘,好多人会觉得很陌生,但说起峻青却往往无人不知。四十年代末期,20多岁的峻青就战斗和生活在这个村子,五十年代初期峻青又一次来到了这里,并在这里完成了他的文学名篇《黎明的河边》和《老水牛爷爷》。2018年秋,四位公益摄影师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了广刘村,被村民的淳朴、善良、勤劳、乐观打动,开始免费为村民拍摄 ,记录村民的日常。

虞评:这是山东杨琦老师发的《黎明的河边》,说这是峻青的故乡,但是我还真不知道峻青是谁。

第1张,红旗和鞭炮、烟花这两个场景不搭。第2张,这个场景是个很标准的宣传性的一个照片,不好用。狗狗在前面走有点趣味,有点偏当代、讽刺性。第3张,在这样的环境里办摄影展,老人家这样看照片,也是讽刺性。下一张,一群人拿着小旗站着,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再下张,广场舞大妈拿着红扇子站着。再下账,小孩儿拿着旗子在前头忽悠,反正小孩儿是不会看照片的,跟他没关系。下一张这个小孩儿可以,她起码对着旗子照片里的老奶奶笑着挥旗子。再下一张,有点感觉,最起码有一个对比。再后一张,有个对比。再后面一张有个对比。之后是一张敲铜锣的。再后面是小孩儿加照片、小孩儿加老人的对比。然后就是俩坐轮椅老人交谈的。后面是一堆摄影师。然后又到是广场舞大妈,然后给他们拍合影。

这样一组照片,最终想解决什么问题?《黎明的河边》乡村摄影展,如果要突出摄影,就围绕摄影这个工作做文章,这里面可以选一点片子。但是重复性、雷同性的画面比较多,不好选。小孩儿指照片那张可以,两个婆婆和照片在一起的可以。推轮椅老人那张不好,后面的老人被挡住了。两个老爷爷在展览前坐轮椅那张可以,但他们手上如果拿个东西更好。摄影师为他们拍全家福那张可以。只能挑出四张来。其余的和摄影展不相关。老人弓着背看影展那张,不是不行,但动作不太好。开幕式那张,很有可能是反向教育。这组片子,整体还缺无人机抠下去拍的乡村摄影展的大环境。从摄影展角度来说,中景、近景有了,特写还不够,全景没有。

摄影展这个部分可以再调整一下,也可以做得更当代一点,更批判一点。为什么这个摄影展放在村里,很有当代风格的一个人在那儿反思。如果考虑再拍这种题材,得注意村民和相片的互动关系,还得注意画面中类似的构成关系,就是有相似性。那张小孩儿和画面外小孩儿,是比较有趣的。但这种有趣,形式感不够,所以还得再等更有形式感、更有对应感的画面,比方说左下角对右下角、水平分割的对应、垂直分割的对应,得等更有形式感的画面出来再去拍,还是有深入空间的。

如果想拍村民日常生活,应该有足够的片子可以支撑。

《南京眼》

方健-江苏

2020年12月,南京青奥文化体育公园。这是位于南京长江夹江水道上的一座观光步行桥,由于两个圆形的主塔好像人的两只眼睛,所以昵称南京眼。                                   

虞评:江苏方老师拍的观光步行桥,我觉得还得拍,目前来看是不够的。第1张是一个对称的形式构图,第2张就没了,第3张和第1张有类似的地方。第4张是桥下,人家会觉得构图不完整,应该把水面那一点不要,再往水面靠近拍。第5张桥下面还有一张,右边那个桥墩留着干嘛?把用桥墩放在正中间,水平对称。最后一张也是一个斜向的。这种黑白画面要想出彩,就得去找纯粹的水平画面,让别人觉得是镜像的;要不就去找很有形式感的对角构图,或者三分法构图。主体物得很清晰,画面视觉效果很好,形式线条感很强的画面,才能够出彩。这座桥形式感不太强,至少照片里没有很感觉到很强的形式感。

这组不是很当代,就是孤孤单单的一个大景,然后里面有一个小人。这组照片很多画面里没有人,没有让别人莫名其妙要动脑筋想的东西,所以这个画面严格来说就不对了。

两个方向:要么找形式感;要么就是让别人去动脑筋想,你为什么这么拍?你放这个人是为了什么?你放这个东西是为了什么?不光是桥的问题,还得把别的暗喻和象征放进去。

这组片子,如果不再拍一遍,就到此为止。我要提醒的是,如果我点评完了你也不会再拍一遍,就等于我没等于,你也没想,那么意义不大。   

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组照)》

刘怀裕-甘肃

拍摄地点:甘肃省武威市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

拍摄时间:2013年至2021年

甘肃省武威市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三面环沙。荒漠化土地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65.5%,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最严重地区之一。

虞评:甘肃刘老师这一组也是入围国展,但是最终没有入选。治沙的题材,确实挖得比较深了,很多摄影人都拍了。国展入选的那一组里有一、两张的天气因素非常好,有那几张老人状态很好的。

您这组片子,没有沙尘来袭的状态。当然好的地方也比较明显,画面有形式感、艰苦感都有。这组目前呈现出来的都是很好的一部分,不好的在哪儿?其实您这组片子里,第4、6张,女人眉毛上、头发上结霜的,第8张有飞鸟的,确实挺好,但是还不够。比起国展最终入围那组,老人还是弱了一点,但老人那张其实有点呆板,没你这张好。但他用黑白片的形式感好一点,那个风沙里人站着的感觉好一点。

其实甘肃的这种状态是在内耗,大家都在盯这个题材,其实相反,最终没凸出来,最终只会选一组,其实好坏都差不多,但他最终只会选一组,这就看偶然性了。所以我是觉得对于沙漠治理这个题材得换一换表达方式。这个题材确实被挖到这个极限,再过两年再怎么呈现?真的有点难。

虞论

最后说一下,第一,在我点评的时候,不要发片子,因为会打乱整个点评的节奏,是对学员听课也会有影响。第二,我们这个群一直是靠大家相互的认可来做提升来做粘连的,大家也希望听到实话的意见,所以你们才会把片子发到群里来。想听表扬的就不要在群里发了,想让我表扬确实太难了,即使是国展的片子,我可能也会说出他的不足出来。

基于这个情况,我希望通过说出不足,让大家明白提升的方向和可能以及空间。你们发片子一定要考虑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再去拍一遍,对于没法再去拍第二遍的片子,不建议大家发,为什么?因为你已经拍完了,你现在的所有的菜都在这块儿了,你最多只能让我从你这桌菜里挑出最好最能看的东西出来,或者是最能够组接成一个故事的东西,你没有办法让你的片子变得更好,这意味着你的上限已经决定了,后面全是老师的功课,不是你的功课。老师怎么能够把你的片子编得尽量合理,选得尽量到位,那是老师干的活儿。这个时候你自己没提升,你只能看是否能碰到一个好老师,一个有眼界、有想法的老师帮你把片子变得更好,而你自己几乎没有办法让你的片子再有变化了。

如果你很有想法,其实不用发出来。比如这届国展里的《理发迪斯科》,就是作者自己在做,他自己是有想法和状态的,他会去改造这个片子。他的片子其实本身质量并不低,他有这个素材、体量允许他去做改造。但我们大量的人没有这个体量。这位拍理发匠的作者,拍了好几年,行程两万多公里,拍了好多理发匠,他有很多足够的素材可以供他选择,所以他能做这样的一个后期改造。但是我们很多人就拍了一次,可能两三个小时,几百张片子,最多1000张片子,想去做改造吗?很有可能你会发现哪张片子都不够好,不够经典。包括这组片子,形式感是好的,但片子本身的质量和信息传递其实很弱。他幸好是找了一个这么大胆的形式,所以让评委敢选。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找自己身边的素材,经常能拍的东西,而不要盯着外面的东西去拍,去想。指望去趟西藏,去一趟坝上,去一趟霞浦,就能出好片子,可能性真的不大。实际上这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反复强调的,所有网红打卡点照片一律尽量不上,不上是因为什么原因?因为网红打卡点好看,但是大家拍出来都一样。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想提升、想学习、想进一步走得更前,那么你一定要做好一个思想准备,就是我得去不断的去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如果跑远了不容易实现,你不能说今年去十趟西藏,就是为了去拍西藏,这个时间代价和经济代价你是扛不住的。就像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朋友圈,有人说他们在非洲包直升飞机,去拍动物大迁徙。不是说他们片子拍的不好,其实一看片子,可以,不错,但问题是这样包机去拍,能比得过人家 discovery和国家地理那帮人天天住那儿盯着去拍吗?不可能。所以人家是经典,你只在面上扫一下。

你们想提升就千万别这么干,这么干拿出来的片子几率不大,没有太多提升空间。因为你没有办法去把你拍得不好的片子再去复拍一遍,甚至我想到了你这个片子有个什么构思和想法,你都没法再去执行一遍。其实我给大家点评片子的时候,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方式,我不知道有几个人能真的去按照我给的方向去思考一下做改进的,目前为止还没看到几个人这么做。你们发的片子其实看得出来,是重复发这一组,你是在用老片子重新做拼接。如果重新去拍了,重新给老师看一看,这个区别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有去修正你之前没拍好的那一部分,让你的片子越来越完美,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有更多的信息量和传递性,那么你才能有提升。否则你不断地发,就是不断地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我点评的时间,浪费你自己的金钱。

希望大家要明白的是,我们学习到底是学什么,不是玩儿一玩儿。如果玩儿一玩儿,那么我花这个代价和力气,其实也是没必要的,希望大家理解。我说话比较重,也希望大家能听进去。最终不管是入省展还是入国展,还是自己真的把片子拍的让更多的人认可,这条路都没错的。

今天最后再强调一下,片子要打磨,一张照片、一个组照,要反复打磨和修订,好的留下,不好的再拍、替换掉。当你拍的替换掉之后,你会发现你原来的片子也不好,再拍再替换,直到把这组片子做到尽善尽美,你才说我们这个片子OK,完成了,换下一个题目。不这样做,指望一次出去把片子拍到位,编个组照,最后得到认可,这种可能性极其之小,那是顶级高手都不敢做承诺和保证的事情。希望大家明白我们摄影的路径是怎么样的。

现在有很多老师的文字是不对的,特别是组照,有很多老师提供的文字没提供信息,让我去猜是很费神的,我也没法去说你好。你自己不靠文字去总结一下,提炼一下你自己到底怎么拍的,你相当于丧失了一次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刚刚点评的片子里,特别是山东李老师挖蛤蜊那组片子,他做的是对的,他在改,在不断地调整。大家可以与他前面发的片子比较一下,已经在进步了。他用现有的素材重新编组以后,逻辑关系更好一点。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要学会改片子。否则拍完了就完了,是没有提升的。一定要学会拍完了片子,不行再改,再编再拍,让一组片子尽量做到极限。只有到极限了,我们才能够知道:这片子最终做到位了没,我们下一部片子按这个思路、按这个步调,再怎么做、怎么呈现才能够做得更好。我们拍的时候,怎么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去拍得更好。这是一个逻辑关系过程。甘肃刘老师,他确实是很认真的在修改,这点我要向他致敬他是认真地听我说,听完以后认真地改,找极限。包括山东李老师也是在不停地改片子,这是对的,这样你们才能学到东西,才能有变化,才能往前走。哪怕拿国展没有最终入选的作品来出来,我们来解决问题也行,我们要求的是通过学习去不断地完善片子,不断地从一到二一直到极限。

我不建议大家把随手拍的片子、拍过以后没有办法再去拍第二遍的片子拿出来。如果你突然拿一张随手拍让我去说,我说完了,你只能再去在路上去找这样的画面,再把它拍好,你有可能在找到类似的画面吗?这是很难的事儿。除非你拍的那个人天天在那个地方,还等着你去拍。但是大部分的人是不会去留人家的联系方式,不会去和被拍摄对象做朋友,不会去关注他是否真的每天会路过那里。实际上你们这样拍的片子,就是属于纯粹的记录,没有解决任何的问题。

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就是我们都一起认真地去习,解决问题,而不要拿自己认为不错的片子来问老师,问完了以后,也就当过去了。我说不好你也可能听不进去,我说好,你们挺开心,其实也没解决问题,然后呢,也不会再去想再把这张片子拍第二遍、拍第三遍,也不会想着把这个片子去打磨到最后。最终,你这张片子还是放那儿,还是那个样子,它也不可能自己变成更完美的照片。

有不少的同学在私下跟我聊,这个片子怎么打磨,他想投什么展览,我都是很耐心地给大家出点子啊。但是我也说了很多次的一句话,就是你得去真正地落实执行下去,你不执行我出再多点子没用,我出再多想法、再多构思,没用。

我自己小班的同学就是我说了什么,他们就去改改,完了以后看,不行接着改,直到改到不能改为止。那个片子拿出来,我们再用比赛、用展览去检验这个片子合理了没。有的不是我去当评委的展览,你们去投,海投我们就能看结果,就看别的评委是否认可这个照片的情况。我更希望这种方式能对大家有帮助。

所以,以后开二群了,我这边事情更多、课程更多了以后,对于那些随手拍的片子,我是没办法去帮你的。我只能挑那些真正是想解决问题的照片去点评,去帮你想,帮你出点子。能帮一些就帮一些,最终能否有收益、能否有收获,要看大家自己,不取决于我。

因为毕竟这是一个纯公益的一个群,是完全为大家做义务奉献的群,所以收获多少在于大家听进去了多少、吸收了多少、消化了多少。不用担心我教多教少,我对这个群和对我的学员教的都是一样的,说的都是一样的,我不喜欢藏着噎着。如果我考虑,我说什么话要少说一点、藏着一点,那太累了。所以,还是希望大家,真正地想一想自己片子的问题,最好是发那种可以反复改进拍的,不要发之前很久之前拍的,自我感觉不错的片子。我也曾说过,哪怕是把国展里好的片子拿出来,我也能找到毛病,它们也一定到极限了,所以更不谈大家平时之前随手拍的片子。我确实也不太理解,发这种照片出来给我看的目的,但是我尽力说实话、说真话。

现在群里以纪实为主,拍艺术片的几个老师基本上不吭声的,可能私下会问一下我。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包容一点。其实有很多纪实的片子,换一个思想,用艺术化的手法去做一下、用创意的手法去做一下,其实那片子会更有趣。不能就现在纪实的状态去做呈现,因为单纯地靠技师走,那是要花很大的时间和体量,才能够解决问题的。我觉得大家现在的时间有难度,要一个题材去拍几十年。包括甘肃刘老师,拍沙漠也不是你随便能去的,一年可能就去几次就不错了。所以这种题材都不是属于专有性题材,不是自己身边的题材,那么这种体裁其实拍起来会很痛苦。就算有好想法,也得去等等机会去拍。

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第一得带点想法,身边的拍什么,出去了以后专题拍什么,最终我们在一次拍摄以后发现问题,然后再去拍,第二次解决问题,然后再拍第三次修订,再拍第四次,不断反复地这样去做动作,才可能把一个作品打磨得尽量完美。在这种打磨的过程中间,你可能会遇到更多新的事物和新的想法,然后再根据新的想法进行调整,那么这样才会真的有进步,这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就和书法临帖完了以后要背临,要意临,要创作,然后反过来再临摹,这是同样的学习套路。我们摄影也是一样,没有哪位把书看完了,就能自己单干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换一种思维拍风光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单幅)作品赏析(一)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实类(组照)作品赏析(八)
摄影技巧
圣诞节,看两幅透出“爱意”的佳作
海安的这些老师上课被拍传上网后,瞬间红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