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无欲,可观其妙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老子画像

在这一段话当中,老子探讨人与物的关系——人究竟是为“物”所转,还是物为人所用?

在老子看来,人与物之关系,并不是谁为谁所用的问题,而是有欲还是无欲的关系——人有欲望,就很容易为“物”所转,甚至会迷失于物欲之中。反过来,一个人若是无欲,那么,就不会被“物”所左右。

当然,老子所讲的“无欲”,并不是说人不能有欲望之意,而是强调不再受到欲望牵引出来的情绪所干扰与影响。

言外之意,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自有一套运行规律,而这种规律就是“天道”。

但是,“天道”之奥妙,那些受到欲望干扰与影响的人,当然无法体会得到了。

老子雕像

为什么?

因为有欲望,或者说,受到欲望干扰与影响的人,所看到的是自己的所求、所要,于是无法体会“天道”运行的奥妙。

而是无欲之人,看到的一切,都是无用之物,反而能够如实观照,继而体会到“天道”之奥妙。

由此可见,一个人是否能够体“天道”的奥妙,其实跟控制自己的欲望有关——修至无欲,才有可能“悟道”;反过来,就会深陷欲望之中。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探讨,即:

一、修行的目的,其实就是对治人的欲望

古语有云:修行以摄心为上。

古之圣人

而所谓摄心,就是修心,为什么?因为“心”不但是人之言行背后的驱动力,而且也是人之欲望之根本。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修行的目的,其实就是对治人的欲望。

进一步的说,当一个人可以成功对治自己的欲望,不再受到欲望的牵引与影响,那么,他才有可能真正去体会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奥妙,这就是“悟道”。

或许正是有鉴于此,老子才讲“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处于“无欲”之状态,才有可能体会到“天道”的奥妙吧!

二、“有欲”是有我之境

如上所说,有欲即有我,而有我,当然是处于有我之境了。

无欲则刚

所谓“有我之境”,指的是由“我之欲望”所营造出来的一切。

而这一切,当然不是“道”了,这其实也是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

甚至可以说,“道”因为有欲而隐——一切人为的认知或者营造出来的一切,都不是“道”。

这就是老子为什么讲“有欲”只能观其徼,而不能观其妙的道理。

三、“无欲”是无我之境

所谓“无我”,并不是指没有“我”之存在的意思,而是强调一个人不再受到自身欲望的牵引与影响,从而达到解脱欲望束缚的目的。

当一个人能够从欲望之中解脱出来,也就意味着可以进入无我之境——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与天地万物一样生生不己,不再受到各种各样人为认知的干扰与影响,以至于可以回归到最根本状态。

老子雕像

在老子看来,人唯有修至这个(无欲)的状态,才有可能体会“天道”的奥妙。

所以,综上所述的这三个内容,其实正是老子为什么讲修至无欲,才有可能体会“天道”的奥妙的真正原因——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无名”到“有名”是观察道变化奥妙的大门——走进《老子》
《道德经》第一章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意义,这样解释比较合理
【第一章】无欲,有欲:有欲望未必是坏事
《老子释微》——第一章
我读《道德经》1
《道德经正解》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