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家:如果你是偏见人格,很遗憾,你将失去太多机会和幸福

文/墨花

偏见人格VS宽容人格,你属于哪一种?

在生活中,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人的思维比较单一,通常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人只有强者和弱者之分,任何事情都只有一种正确的解决方式,一件事做不到赢就是输了,一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他们喜欢确定性,如果有一件事还没落定,他们就会浑身难受,内心非常缺乏安全感。

第二类人的思维更多元一些,他们并不认为世界只有强弱之分,遇到一件事,这条路走不通,还能寻找下一条路,遇到事情即使输了也没关系,至少积累了经验,对于别人的做法他们未必认同,但也能给予尊重,他们能容忍一定的不确定性,并愿意等待事情慢慢出现结果,他们内心的安全感也更足。

看完上面两类人的特征,不知道你会将自己划分到哪一类?

社会心理学书籍《偏见的本质》这本书将人分为两大类,便是上面介绍的两类,如果用简单的词来概括,第一类人属于偏见人格,第二类人属于宽容人格。

一看“偏见”二字,可能有的人内心会感觉不舒服甚至压抑,觉得自己凭什么要被定义为“偏见人格”!你看,实际上,这种想法就是偏见人格的特征,他们凭直觉认为,偏见人格肯定是不好的,而自己因为个性更接近这个定义,因此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一般。

所以,如果“偏见”“偏见人格”这些字眼让你感到不舒服,也别急着否认,继续往下看这篇文章,相信会颠覆你以往的认知,让你对自己潜在的性格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读懂发生在你身上那些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奇怪举动。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偏见的本质》这本书,豆瓣9.0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的里程碑式著作。畅销60年,全球销量突破50万册,所以足够有说服力。

《偏见的本质》书中,有写到偏见人格的许多特征,我从中总结了三种最为常见的,来说一说这些错误的习惯和性格。

偏见人格的三大错误习惯,让机会和幸福远离他们

偏见人格的第一个错误习惯:喜欢宣泄情绪,将愤怒撒在非合理的对象身上

我们常常看到父母暴打孩子的新闻,甚至有的父母出手太狠,将自己的孩子活活打死。我们总说,这些人妄为父母,确实,他们的行为实在令人无法理解,但这种新闻时不时地就会冒出来,更别说那些没有被报道施暴伴侣和孩子的行为,多到举不胜举。

这些施暴者,究竟是什么心理?可以断定,他们一定属于偏见人格,而且偏见人格中比较严重的类型,这类人有一个特征,就是喜欢将自己的挫败感转移到他人身上,比如咒骂他人,施暴他人,用这种方式来达到消除内心愤怒的目的,制造自己已经解决困难的假象。

而且,这类人往往会将愤怒宣泄在错误的人身上,举个例子,一位父亲今天在公司受了领导的气,回到家看到孩子作业没做完就把孩子毒打一顿。实际上,孩子没完成作业只是点燃了火苗,而这位父亲内心真正痛苦的原因是对领导不满。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会对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下手,比如孩子、妻子,施暴之前他们早已料定对方不会还手。

《偏见的本质》一书中将这种人的行为概括为:挫败——攻击——错置的过程。即因为内心的挫败感,将失败或痛苦归咎于他人,通过宣泄甚至施暴他人(往往是弱小者)来消除内心的愤怒。

可想而知,这样的人我们避之不及,即使在职场上这类人通常会掩盖自己的真面目,但是他绝对不可能拥有幸福的家庭。对于他个人而言,只会宣泄,不懂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的人生也没有任何的成长可言。

偏见人格的第二个错误习惯:常常抱怨他人,喜欢痛斥命运不公

总有些人喜欢怨天怨地,抱怨伴侣不贴心、老板太苛刻、他人不理解自己。这种人用抱怨的方式,将自身的委屈和痛苦都归咎于他人,或认为是命运不公,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

将责任推脱掉,只需要耍嘴皮子,而自己去解决问题,很可能是要扒一层皮。所以,他们总是习惯性抱怨,将自己撇得一干二净,修复了自己的自尊,却伤害了与他人之间的感情。

一开始,我们会对这样的人抱有同情,愿意去倾听,一旦听多了后会察觉到问题,不仅感觉到他们身上满满的负能量,感觉到他们的自私。因此,这种偏见人格的人走到最后,朋友很少,甚至连亲人都避之不及。

偏见人格的第三个错误习惯:执迷于陈旧的做法,生活单调乏味却不敢尝试新事物

比如,去餐厅,他们习惯性点吃过的菜,不见得最美味,但至少最熟悉,如果换一种新菜,他们会担心万一花了钱却不好吃,岂不可惜了,不如不冒这个险。生活工作中大大小小的事,他们都一概延续旧的做法,这让他们有安全感,但代价是他们的生活单调而乏味。

《偏见的本质》一书中这样形容这类人:当需要新的解决方案时,他们会坚持久经考验的习惯做法。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抓住熟悉、安全、简单、明确的东西。

保守的做法能保持不出差错,但会让人生失去许多美好。而且一个人如果永远活在过去的眼光里,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愿意尝试新事情,那么到最后就不再是原地踏步了,而是狠狠地被时代抛弃。

以上三种是典型的偏见人格的特征。那么与之相对的宽容人格是怎么样的呢?简单说就是,一个个体对外界的人、事、物都怀有友好的态度。

比如,今天出门没带伞但遇到了下雨,他们不会忽然恼火,而是将这看作是一件寻常小事,即使淋雨感冒了,他们也能坦然接受,并及时请假,安排好其他事项,让自己的生活和心态处于一个平稳运转的状态。

跟偏见人格相比,具有宽容人格的人,遇到困难时的第一反应不是怨天怨地,也不是推卸责任,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这样的人,既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讨人欢喜,也能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快速成长,把握机会,做成一些事。

追根溯源,偏见人格与童年经历有关

宽容人格和偏见人格之间有非常大的区别,而因为各自不同的习惯,他们所面对的人生未来可能性也是天差地别。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实际上,这种人格的形成,在我们几岁甚至几个月的时候,就可能被定型了。《偏见的本质》书中指出:偏见并非父母所教导的,而是孩子受气氛感染而获得的。

也就是说,即使父母没有教你成为一个偏见的人,但孩子只要能感受到家里的气氛,就会跟着家里的气氛,逐步养成偏见人格或宽容人格。

比如,在一个家庭中,父母说一不二,非常严格,容不得孩子出半点差错,那么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孩子会非常警惕,因为一旦他们做错了一点事,父母就会狠狠惩罚,或者对孩子实行冷暴力,让孩子面对孤独和困境。

久而久之,他们养成的习惯是:做事极为谨慎,不敢冒哪怕一点点险,不愿意相信他人,因为他们没有从父母身上感受到爱,自然也不懂得去爱别人。那么这就是偏见人格最初的养成,当这种人格特征基本定型之后就很难被改变,而且他们自身浑然不觉有什么问题。

除非他们在后来遇到巨大的变故,或者长时间接触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比如找到宽容人格的伴侣结婚并长期相处),才有可能察觉到自己身上的一些奇怪特征,并作出一些改变。

当然,还有一种改变方式就是通过读书,通过学习,打开自己的眼界,改变自己的认知,从而真正领悟到自身的一些缺陷,并渴望成为更加宽容而优秀的人。那么他们即使没有遭遇巨大的变故,只要是认知上有了巨大的颠覆,就能改变自己未来几十年的处事模式,也会迎来更多的机会和幸福。

而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坦诚的说,我自己就更加靠近偏见人格,我以前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将痛苦宣泄给家人,导致家庭氛围紧张,也常常多愁善感,总喜欢揪住事情的负面,很少看到积极的一面,面对新的机会也总是因为害怕改变和不确定性,轻易放弃了机会。然后看到自己不如他人又开始焦虑和迷茫起来。

所以,当我看《偏见的本质》这本书时,仿佛自己的心门被打开了,起初一定是不好受的,因为就这么赤裸裸地看清了自己的缺陷,但当我真的开始从认知上颠覆过去的自我时,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人际关系而随之而顺畅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当我内心开始能够容忍一定的不确定性之后,我的勇气大大增加了。真应了那句——我变了,世界就变了。

从改变认知开始,开启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什么样的人结婚,比较容易幸福?
爱的方程式——婚姻的归宿
《新时代的婚姻》读书笔记
「基层女性婚姻困境」上热搜:男怕“瞎”结婚,女怕嫁“穷”郎
一个人婚姻幸福的4个迹象
TED演讲:父母的婚姻观,藏着孩子的未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