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匈奴人会有“父死娶母,兄死娶母”的习俗?

据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人有这样一条习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意思是说,匈奴人的父亲去世以后,继承家业的儿子可以娶他们的后母为妻,如果哥哥或弟弟死了,活着的男丁就应当娶下寡居的嫂嫂或弟妹。

为什么匈奴人会有这样一条在我们看来有些奇怪的习俗呢?

司马迁在这篇为匈奴人写的传记中记录了匈奴人的过去和现在,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匈奴人本是夏启的一支后代,后依据到草原,以放牧狩猎为生。

从匈奴人的渊源上看,匈奴人本是华夏人的一支,他们的习俗,或多或少应当有一些夏人的影子,「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的婚俗,或许不是匈奴人所独有,而是华夏人曾有的一类婚俗。

翻阅诸如《左传》一类的古书,不难找到类似匈奴人的这种「转房」、「收继」婚俗,中国古人把这种在主流婚俗外的补充婚姻叫「蒸报」,所谓「蒸」就是子娶后母,所谓「报」就是弟娶嫂。

可见,蒸报婚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婚俗,并非匈奴人所独有。为什么中华大地上会出现蒸报婚的习俗呢?

一般来说,婚姻制度的出现,是人类以法律和习俗的力量来使尘世间男女能更好地生儿育女繁衍生息。现在拼命赚钱为子女提供更好生活条件的父母都明白,财产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古人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在生活资料相对较为匮乏的古代,这个道理尤为重要。而婚姻制度,某种程度就是保证财产的制度。

蒸报婚可以使财产有效地留在一个家族中,也可能使家族成员之间更好地互帮互助。

财产留在家族中的事,不用我细说了吧,这跟西藏解放前的一妻多夫制是类似的缘由,为了避免分家,一家的兄弟们往往只娶一个妻子。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有必要说一说。

任何一个普通家庭,理论上的最好状态是有夫有妻有儿有女,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中,男人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女人作为家中的贤内助,儿子作为养老的主力,女儿作为贴心小棉袄,四者分工明确,家庭也比较稳定。

如果家中突然失去了顶梁柱,怎么办?

如果家中有好多财产,儿子也以长大成人,算不得什么大问题,反正人早晚都要死,夫妻之间,绝大多数情况下会有一个先死的。

但如果家中没有多少财产,妻子年轻,儿子年幼,怎么办?或许再嫁才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妻子再嫁到别的家族,年幼的儿子怎么办,要不要跟着母亲一起去?如果跟着母亲一起去,长大后就是别人家的劳动力了啊!如果不跟着母亲一起去,由谁来照顾他呢?还有一个问题是,家中的财产怎么办?妻子全部带走吗?

而如果妻子再嫁给家族中的其他男性成员,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年幼的儿子能够得到伯父或叔父的庇佑,家中的财产也不至于外流。

这是稍微富裕些的家庭要做出的选择。如果是贫穷人家,就是更简单的问题了,哥哥死了,弟弟还没娶上媳妇,为什么任由嫂嫂改嫁到别人家去?改嫁给弟弟,不是更好的选择吗?

——一方面知根知底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另一方面又能让嫂嫂、侄儿得到好的照顾能让弟弟成个家,两全其美,好吗?

参考资料:《史记·匈奴列传》、《左传·桓公十六年》、《左传·闵公二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聊一聊隋唐这一时期的“收继婚俗”
匈奴为啥会有“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习俗?古人的脑回路很清奇
亡国后,王子带父王嫔妃私奔大漠,繁衍出强大民族,形成古怪习俗
亡国之际,王子带着父王妃子逃往大漠,竟繁衍出强大民族
匈奴:“父妻子继,兄死娶嫂”是恶俗?其实真相恰恰相反
被灭国后,王子携后妈私奔,繁衍出一野蛮民族,形成特殊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