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子建|谈篆刻刀笔表达问题(附原钤印高清图150幅)

吴子建谈篆刻刀笔表达问题

      吴子建,篆刻取法高古,大方又富有细腻微妙的变化。他谈及刀笔问题时讲到:

      明清以来,无数篆刻家在琢磨研究实践篆刻中使刀如笔,或者说如何体现金石气的问题。浙派用切刀挖,想挖出刀的残破感;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虽然风格不同,但都用刀去尽量表现书写的笔意。

       而我以为,用刀是无法完全模拟毛笔的书写,用毛笔写字也无法完全模拟碑刻的效果。刀有刀的势,笔有笔的顺,两者都有其自然规律,无法完全重合模似。

(附原钤印高清图150幅)

何如文化

敬畏

作如是观

莫忘世情

大作小题

丰寿

吾往矣

        譬如,黄牧甫刻印,他经常不按笔顺来刻,而是先刻完所有的横笔,然后再刻竖,这就是刀势,如果硬让黄牧甫按照笔顺来刻印,可能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是现在的黄牧甫风格了。

        齐白石、吴让之也经常会跟黄牧甫一样,先全部打横刻,再换一个方向刻。同样,书写中的笔顺也是根据毛笔的笔势来,不会违背毛笔的特性反着来书写。

君子慎行

动如山

常识

思不学

不如学

家有诗书

知道

譬如说宋人,苏轼、米芾常常蘸一笔墨,能够写完一整张纸,从第一笔的浓墨写到最后两行的枯笔,气势不断,姿态万千,这就是因为他们是顺着毛笔的笔势一路写下来,没有逆势而为,是一种通畅的笔顺、正确的笔法。

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悠然见南山

得意天

以为得意

相得

难得

       刀感、笔意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我们心中对文字的表达,自然而然地表达很重要,刻意的模仿是不需要的。吴昌硕希望能在篆刻中表达出笔意,他就参用他的石鼓文,他的石鼓文使用浓墨书写速度缓慢,尤其转折处停顿感体现出的凝重的力量感,这些都被他借用在他的篆刻中。

醉倒家门口

天边一钩残月带三星

千秋长安

平如水

平常心

子非鱼

契理在寸心

        所以,所谓刀笔问题,我们可以在刻的时候参考书写的感觉,但不是刻意模仿,因为工具和材质的不同,刀感和笔意互相借用参考、互相影响,才能刻出好的效果。

见诸己

酬勤

近乎勇

静观

成全

宁拙

种瓜得瓜

        古人有些碑版是直接刻在石头或金属上的,有些是先书丹,后刻上去的,但是由于内心的表达是充实的,最后的效果都是自然而长久,让我们有更多的想象发挥的空间。

        就好比黄宾虹的画,看似平淡,实际你越看越觉得有意境、有亲和力,能让我们在他的画中发挥想象力,透过画面看见自然界的山水。真正符合自然规律的书画印作品都是可以带出读者的想象力的,让我们百读不厌,历久弥新。

忘其难

有不欲

败亦喜

胡不敏

多宝如来

成于乐

多有余

        在笔墨刀石的关系中,我推崇稳定的效果,印章的线条要刻得有凝重感,不要浮躁。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是古代原始人们对世界、对自然的描绘,在描绘的过程中,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恭敬心理,古人所谓“恭则寿”,只有恭敬的心理所表达出来的意象才能长久。

皆兄弟也

诚则灵

群贤

知音者言

无中生有

得意


       在当今的金石界,吴子建是一个把自己隐藏得很好很深的篆刻大家。在文化界、美术界,许多人不知道他,在拍卖行,各家公司只知道他是一个有实力的买家,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深厚的造诣。去年有国内的相关杂志,刊登了大收藏家王己千的几枚收藏印,其中有一枚出自吴子建之手,而出版方并没有听过他的名字,当笔者看到那独具特色的鸟虫篆时,便判定这是吴子建的作品,正好旁边有嘉士得公司的江炳强先生帮忙佐证,而在场的许多专家竟然感觉有自己不知道的大家,太奇怪了。其实说起来他们与吴子建在拍卖会的预展上一定打过照面,只是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太低调的人。当然这也说明一个事实,吴子建的印章,有着强烈的风格特征,令人过目不忘。

       吴子建,当代金石名家,生于1947年,名建,室名长屋、从因楼,福建福州人,生于上海。1978年移居香港,1987年移居美国。祖籍福建闽侯。祖父宏士及父尔昌皆好书画,后迁居上海。童年时,吴湖帆先生导之亲笔研,及长,问业于张伯驹、叶恭卓、王世襄、容庚、顾廷龙、沈尹默、潘伯鹰、谢稚柳、陈佩秋、、钱廋铁、来楚生、方介堪、、方去疾、陈巨来、王壮弘等。1971~1990年间曾为谢稚柳制印一百余方。

金石书画:敢当石整理

业务联系电话:15899791715(可加微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汉书院群内讲课(篆刻1)
明清篆刻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
“印从书出”的得与失——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研究
篆刻印章的美,离不开书法和刀法
[转载]【学篆刻?之?第九章?印章的习作与创作】
篆刻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