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味名小吃深藏老街小巷

图为:武昌水陆街的阿斌用旺火制作三鲜豆皮

图为:烧麦店门前每天都有食客排队

图为:美味的李记牛肉粉吸引了众多吃货

图为:不少市民排队购买阿斌家的豆皮

武昌粮道街的赵师傅油饼包烧麦、汉阳的曾记豆皮大王、汉口二曜路的四平牛杂……在武汉的老街小巷旮旯角落,有一些烟熏火燎的小吃店,开了多年,就餐环境一般,每天食客爆棚,许多人就是愿意排队来满足口腹之欲。

这些小店,是几代人心中的口碑,许多好吃佬们如数家珍。有的人从小随着父母吃,结婚生子再带着自己伢来吃,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网络飞速传播,最终成为江湖中的美食招牌。

正是这样的烟火味儿,让大武汉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也正是这样的烟火味儿,演绎了一段段江湖上的美食故事,吸引着武汉、全国乃至国际友人纷至沓来,有的更是带火了一条条武汉老街。

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探访了多处藏在江城大街小巷的汉味名小吃店,为您揭秘这些名小吃店的烟火故事。

案例

11点了买早餐还要排队外国美食达人来“打卡”

上周五11时许,记者来到武昌粮道街赵师傅油饼包烧麦店,此刻油饼包烧麦的发货窗口仍排着30多人的长队,老板张再平和老板娘赵有芝都系着围裙忙里忙外,招呼客人。

这个点咋还在排队?“他们家如果不排队,才叫稀奇。”附近一家服装店老板说道,热干面和油饼包烧麦都是爆款。

对此夸赞,老板张再平笑着说:“清晨5点40分外卖一上线,就有人点餐了。一直到下午2点半收摊,有外地游客还掐着点打电话要来吃,我们就给他做好,等着他们来取餐,不让他们留遗憾。”

市民张先生从汉口开车导航过来,耐心地排队半个小时,终于买到了油饼包烧麦,一口下去那个软糯酥脆,“站了半小时,值!”

油饼包烧麦9元,热干面5元,价格和街面上的其他小吃店差不多,但赵师傅家的味道却让食客们流连忘返。记者采访时,一位家住武昌石牌岭的程婆婆正带着外孙来过早,她告诉记者:“我姑娘在深圳上班,每次回汉必到赵师傅家吃一碗热干面和一个油饼包烧麦,离汉时还打包烧麦带走。”

前两年,意大利美食达人也前来体验品尝赵师傅家的红油热干面,并拍视频传上网,引发网友热议。“那个意大利的小伙子,一口气吃了两碗热干面呢。”张再平回忆道。

今年5月,日本大胃王美食主播木下佑香来武汉品尝美食,早上七点多就来到粮道街“打卡”,品尝了这里的热干面、牛肉面、炸酱面等,连吃好几碗,还边吃边为武汉早餐美食点赞。

现状

小店名气飞出武汉三镇巷陌之间写下美食传奇

在江城,像武昌粮道街赵师傅油饼包烧麦这样的汉味名小吃店,还真不少。

汉阳的曾记豆皮大王,在五里新村墨水湖路路口,因天热歇业了一个月,8月20日才重新开业,开业后每天上午10点多,就早早卖空了。“一天只准备三四十锅的食材,早上6点就开始卖,卖完就收工,想吃豆皮最好10点以前。”老板曾新华说,从6点就开始排队,一直到上午10点多,两个锅都做不赢,有食客怕来迟了,打电话提前预订。歇业期间,曾新华每天都接到食客电话:“老板么时候开业啊,快点啊!”

这些小店的名声,已经飞出了武汉。老板曾新华笑着说:“经常有外地游客特意来店尝鲜,不少武汉伢到外地工作,都特意来打包几份带走呢。”

汉阳玫瑰街的黄毛鸭脖,曾有东北人一下飞机就直奔而来,一定就是近5000元的货,惊呆了老板娘。

循礼门附近推个小车游荡的游记煎包,澳大利亚的某个交响乐团来吃了一顿煎包,第二天抱着鲜花来噼里啪啦合影,此后年年来,还把吃煎包写进了行程单。

水陆街的张记发糕店,米粑和发糕是招牌,很多人慕名前来,就是为了吃这两样。从孝感来汉的郑先生专程来吃米粑,但早上7点50分赶到时仍扑了空。

汉口二曜路上的四平牛杂,下午四点半开门迎客,不到晚八点食材全部卖光。但,就是这锅每天只卖4个小时的牛杂,让他们有了四套房子,还把儿子送到了加拿大温哥华读书。

秘诀

手艺和用料是两大法宝秉持传统同时不断改良

为什么大家愿意耐心排长队等待汉味美食?为何外国人打飞的前来直播?

记者在走访多家汉味小吃名店后发现,最关键的是手艺和用料。这些店子不少是继承了祖辈传统手艺,并不断摸索改良更适合现代人口味,用料扎实,不取巧,秉持着传统手艺人的实诚。“我们夫妻俩搞这一行43年了,应该说食客们还是很懂行的。”张再平透露,他们1975年在武汉饮食公司上班,1983年下海后就在早餐行业摸爬滚打至今。

店里服务员告诉记者,老板对食材非常了解,追求的是色香味美——选最好食材,健康鲜美;炉子换了10多个,只为油炸的老面油饼金灿灿,让顾客心情也灿烂;热干面面条的粗细标准都是老板研究敲定的,这决定着口感是否爽滑。“一天换一次食用油,因为食品后面有安全二字。”张再发补充道。

而曾记豆皮的红火是源自老通城的手艺。老板曾新华介绍,父亲曾志成15岁开始就在老通城学做豆皮,老人1989年退休后就在墨水湖路路口开了曾记豆皮大王,手把手将手艺教给了他和弟弟曾华平。29年来,曾记豆皮大王秉持老通城的传统,只卖蛋光豆皮(无糯米)和三鲜豆皮,皮子是由大米和绿豆磨浆制成,油温、火候把握精准,皮子自然香酥,馅料选用上等食材,吃着味美鲜香。

八一路上的味美香豆皮,如今也是远近闻名的网红店。老板娘陈文华的手艺是爹爹传的,爹爹上世纪在老字号后花楼,从学徒做到经理。陈文华的手艺也是在后花楼练出来的。

青山鹿鸣春牛肉面馆,是一家28年的民间口碑网红店。即便经营几十年,老板陈杰仍在不断创新:“根据顾客建议,他每周二与下面师傅探讨如何更好地改进口味。比如甜味减少了一点。”

布局

小街的美食烟火味儿浓不少爆款扎堆在老汉口

这些草根美食不少都藏身于老居民区,环境不算太好,卫生状况也只能算一般,但挡不住食客们的脚步。除扎实的手艺和用料外,更多人到这些店里,吃的其实是那份情怀。

循礼门的游记煎包、老武锅的牛肉小包、武重老刘家胖嫂烧烤,大抵都是这样。街尾巷口的小摊子,旮旯角落里的简陋店面,夫妻店、兄妹档最常见,起初来吃的都是街坊邻里。慢悠悠坐下来过个早,吃个宵夜,再拉拉家常,很是亲切。

有不少从开始零散的一两家,到后来扎堆做生意的街坊越来越多,带火了整条街,摇身一变成为市民心中有口皆碑的好吃街。

汉阳的长堤街就是这样形成的。二十多年前,桂萍牛杂的老板和其亲戚从单位分流下岗,利用老屋做门面开店,从蒸菜做到川味牛杂火锅,一炮而红,客人络绎不绝。随后,街坊邻居也陆续做起了大排档,小炒、油焖大虾、烧烤……长堤街逐渐变成了有名的宵夜一条街。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硚口的牛肉面一条街,汉口有巴厘、泡蛋苕粉等驻扎的雪松路,武昌有以赵师傅油饼包烧麦、覃肥叔桂林米粉领头的粮道街,以阿斌豆皮为主打的水陆街等。

这些天然形成的美食街,更具烟火气,民间口碑好。“很多人感觉汉口这种旮旯角落的美食多,其实也是因汉口老城区较多,居民人口数量大,市井餐饮的气氛比武昌要稍微浓一些。”武汉商学院餐饮专家万杰民称,这实际上有一定的城市发展历史因素在里面,受码头商埠文化的感染,很多美食大多从热闹、世俗、烟火气十足的街坊社区中走出来。

困境

城市变迁冲散熟悉味道老店搬迁让吃货们怅然

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武汉每天不一样,越来越多的老街老巷纳入了拆迁改造范围,这种藏在巷子深处的小吃店也在渐渐消失和减少。

今年4月,姚家岭红岭街一堵围墙,让坚守了25年的武重老刘家胖嫂烧烤的老板刘翔陷入了焦虑,他家的烧烤店做不下去了。他急着给中介打电话找门面,在这里吃了上十年的熟客建议他组个微信群,找到新门面后群里招呼一声,大家第一时间来报到。

一元路可能要拆迁的消息也传了蛮久,不少扎根了十多年的老店都已经开始着手找新门面,随时准备搬迁,但他们也总是有点怅然。“这里早晚留不住,将来不知道会怎么样。”

有的店子搬了新址,以顽强的生命力重新开始。拥有许多铁杆粉丝的小民大排档,随着新桥街的拆迁搬到了万隆对面,虽然有顾客抱怨没有原来的氛围了,但更多的人庆幸还能找到熟悉的味道。“小时候吃过的很多好吃的店子都没有了,我现在对那些喜欢的老店都是抱着赶紧去吃的态度,生怕突然哪天就消失不见了。”武汉资深吃货张先生说。

除了拆迁问题外,还有许多老店在要不要开分店的问题上顾虑很多。目前,很多老店都只有一家门面,往往让想品尝美食的人跑很远才能尝到,不少食客希望老板们能开分店。然而,并不是所有餐饮经营者都会走这条路。开在水陆街的吴记牛肉粉,已经经营了将近40年,“不准备开分店,店多了一没有精力管理,二是别人做不放心味道,我只想把好口碑传承下去。”

变迁

年轻一代渐渐接手生意创新营销大步走上网络

不过,记者采访中注意到,旮旯角落的老店也在变化,很多年轻一代开始接手生意。和老一辈人一二十年守一家店子的想法不同,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

如今,老刘家胖嫂烧烤的新店已经开了,负责经营的刘翔是胖嫂的侄子,他前几年接手生意后已经做了不少革新,加了海鲜品类,组了微信群,如今的新店他还有很多新想法。“现在对面有了写字楼,中餐有需求,我们专门请了师傅做小炒。”刘翔告诉记者,原来只做夜市,如今因为环境的改变和房租的压力,已经开了午市,菜单上多了小炒和秋葵、牛油等年轻人更喜欢的品类。马上他还要和美团接洽,外卖业务也准备开起来。

粮道街上的大热旺店覃肥叔桂林米粉的经营也交到了儿子、儿媳的手中,开了26年,去年底他们注册了商标,有了专属LOGO,今年9月江汉路第一家分店也要开张了。“好东西总要让更多人吃到,我们想把经营范围再扩大一点。”儿媳覃草凤告诉记者。

赵师傅油饼包烧麦店老板的儿子,也开了咖啡馆,准备把油饼夹烧麦和咖啡混搭在一起,从装修到产品到推广,都走起了网红店套路。“年轻一代受互联网影响更深,他们有了营销意识,更愿意去开拓新方向,但不能丢了产品的老根子。”业内人士表示。

专家观点

民间名小吃店犹如珍珠

相关部门应多予以扶持

武汉大学城市安全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尚重生表示,这些散落在江城老街小巷中的汉味名小吃,天生接地气,具有浓郁的“汉味”,如夺目珍珠,让武汉的饮食文化更丰富多元。尚重生建议,相关职能部门除了关注美食一条街,更应珍视这些民间口碑爆表的名小吃店,做好配套服务,提高周边就餐环境,并在路口做好路标方便游客找寻等。

在武汉商学院餐饮专家万杰民看来,如果要扩大开店规模,就必须要考虑怎么保证不同分店口味始终如一,半成品如何冷链运输,外卖和堂食的味道能否一致等。外地很多地域美食走出了当地,成为全国性的品牌,如沙县小吃,与抱团发展的理念分不开。目前,襄阳牛肉面从业者成立了行业协会,想要从整合行业资源、产品研发、口味标准等方面有所突破,这也可以为江城名小吃的发展带来一些启发。

武汉市餐饮协会秘书长李望林告诉记者,武汉过早品种丰富,草根美食很多,很多都是个体经营的小餐饮店,真正形成区域品牌的凤毛麟角,这和经营者的意识、发展理念多有关系。其实,这些做起口碑的餐饮老店,本身积累的口碑就是一种品牌资源,如果加以整合,应该能实现更大的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汉最低调的美食街,静静在这藏了500年
听说武汉的流调是一份美食地图,武汉本地伢不干了
走吧,去吃武汉!
武汉,凭啥笑傲全国早餐江湖?
对武昌人来说,粮道街就是全宇宙最好吃的地方。
粮道街户部巷吃喝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