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校和教师究竟应该“增”什么?怎么做?| 头条

   


01
所有作业和评价改革
都必须指向“发现、看见孩子”

在“双减”之前,学生做作业、考试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双减”之后,作业量和考试频率受到了严格的限定:教师不可以超量留作业,并且取消了期中考试。

而按照应试教育多年来的惯例,老师看不到学生的考试分数,就仿佛看不到教学效果,甚至无法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必要的作业和考试还是需要的,“温故而知新”是古已有之的教育规律,复习的方法就是要在遗忘还没有发生时进行重复。

但是,要减去毫无意义的重复。比如,有一所学校的学生告诉我,教师要求全班同学把语文书上的古诗词写50遍,因为班上有10位同学默写没有过关。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违背了教育规律。

教师需要学会做减法,尤其需要尊重教育规律,设计对学生学习情况有诊断意义的作业和练习。作业和练习是为了发现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以便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的一个学生读幼儿园时,十分渴望上小学,尤其渴望写作业和考试,因为幼儿园没有啊,只有小学生才有。但是没过一个月他就沮丧地对我说:“妈妈,我不想上小学了,还是回幼儿园吧。”他的老师说,他做作业非常认真,但是因为字写得不够好,一位老师给打了一个大红叉,他受到很大打击。此外,他明明很会弹钢琴,但是老师没有注意到他的优点,只用这个作业来评价他,久而久之,他找不到成就感,不但钢琴放弃了,写作业变成了一个压力,最后想放弃学习。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多采用过程性评价,全方位观察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收获,找到学生的两点,给予鼓励、支持,让他获得进一步学习的渴求和欲望,这才是教育意义所在。深圳市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深圳教科院组织专家研究了各学科的“作业范例”供教师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


02
放下对分数的执念
俯下身触摸孩子真实的思维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那么,单纯追求分数怎么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让他得到培养和塑造?只会让一个孩子怀疑教师是如此功利和自私,从而结果必定是失败的。

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学生的发展时,我们会发现“分数“无法反映学生的思维。

以一道数学题为例。在前年六年级数学试卷上有一道这样的填空题:小汽车车牌“粤BA3527”的“粤B”表示的意义是()。

学生的答案列表如下: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广东省深圳市。在阅卷过程中,填写“深圳”的答案,也算正确。

下面让我们从填写内容分类上看学生的知识容量

学生的答案内容涉及了四个大类,分别为“具体地域类”“地区类”“号码、编号、型号类”“产地、购买地类”“牌号类”。

命题教师也许认为,“粤BA3527”就是代表着深圳,其实”粤B”的车牌也意味着这是一部在深圳购买的车辆。在中国,车牌是属地原则,在哪里购买在哪里上牌。因此,这就造成,答案“深圳市车牌”“在哪里买的车”也应该是正确的。

从丰富的答案内容上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用眼睛观察社会,他们虽然没有拥有车,但是通过父母、亲戚、同学之间的交流已经学到了很多知识。

再从填写内容分类上看学生的思维发展。我在学生的答案中海发现了这样的答案“序号”、“编号”等。

从这些答案上,我们可以推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粤BA3527”字面上看,“粤”是广东省的简称,代表广东省;“B”则代表深圳;“A3527”呢?学生回答“序号”或者“编号”是不无道理的。恰恰是学生通过高级思维活动,分析得出,这些字母和数字起到的就是排序和编码的作用。我对这个答案很赞赏。

但事实上,阅卷老师只有在看到“广东省深圳市”和“深圳”时才会给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知识层次,这样的分数还有什么意义呢。忽视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无情地剥夺了学生的认知。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用一考来定终身,这种不科学的评测方式该说声再见了。分数是终结性评价的一个要素,用一个分数是无法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情况的,充其量分数只能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学生所具备能力的一个“切片”。

放下对于分数的执念,通过必要的作业和考试获得分数和等级,以此诊断和提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质量。

同时,重视和记录整个教育过程中师生的收获,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学习成果比分数更有意义也更具温情、更能代表一个孩子的发展,更适合作为学生成长的评测指标。



03
围绕“读懂孩子”
拓宽掌握学情的渠道

“双减”是为了减少学生的负担,全国从上到下、大刀阔斧地颁布各项法律法规,切实保证为学生减少作业和培训上的负担。然而,某市某区在10个月中仍然失去了12位正值花季的青葱少年。这些学生选择告别人生,大多是对学习感到厌倦,进而对生命感到绝望。

现在的学生和七十、八十、九十年代都不一样。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他们没有经历过父辈和祖辈的生活——相对而言他们生在我们国家最为富强、民主、自由的时期。

所以,他们对于“磨难”“坚忍”的认识与父辈祖辈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更加强调自我,张扬个性,考大学不是他们的唯一目标。

设计学生活动,如读书会、辩论赛、圆桌会议等,通过演讲、辩论,让我们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

我的同事曾经在六年级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每次一个辩题,胜者晋级,进入下一轮辩论。在一次关于“友情”的辩论中,孩子们争得面红耳赤。通过辩论赛,老师们回味道,成人世界的交朋友和少年的交朋友是那样的不同,交朋友是孩子成长历程中一件天大的事。

研究学生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与家长沟通等方式进行。研究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来有针对性地教育。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移动互联、协同学习、人工智能将学习变成了一件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以进行的一件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千千万万,也造就了兴趣爱好、能力层次千差万别的学生人群。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04
让教材为“育人”所用
增加孩子感知、内化与应用的方式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报告中的六大核心素养都跟小学科学教学有关,其中关系特别紧密的是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

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用于探究。

实践创新主要是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方面,跟科学教学密切相关。小学科学教材设计了一个一个的分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行实证研究,经由证据建构科学概念,从而形成对世界的认识。

国家课程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教材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但以小学科学教材为例,认真研读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问题:

第一,每一课内容限定在一定范围,学生发挥的空间有限,结论单一、明确、显而易见,操作浅尝辄止,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明确结论后面可能存在的变化。

学生在课上忙于记录数据,无法深入思考和体验,对知识的感知停留在“记忆”和“应试”的层面,没有在内心深处激发“创造”和“思考”的情绪情感。仅仅有课堂上的科学实验,无法“观世界”,更不能形成“世界观”。

第二,科学教材在学生认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方面引用了很多案例。

如,通过种植凤仙花来研究植物生长周期、用卡纸模拟桥梁做抵抗弯曲的实验等。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是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存在知识碎片化现象,无法让学生引起强烈的联想和迁移,无法感受到深沉的学习的快乐和满足感。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中也存在。

我在科学课的教学中,除了在课上进行分组实验,在课外还进行了主题式科学体验。

如,带领一年级学生认识种子后,课后一起播种、一起观察种子萌发和成长。一个学生播下了向日葵的种子,向日葵发芽后,种皮和叶子一起钻出土。一年级的孩子热烈地讨论这粒横空出世的向日葵种皮,讨论里面的种子哪里去了,变成了什么,从而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经由主题式体验课淋淋尽致地进行了延展。



05
增加对学科、课堂
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建构

学生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我觉得打破学科壁垒,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基于教材开展生活中的实践,甚至开发出一些校本课程,更适合小学生整体认识世界。

以我们开发的《侏罗纪世界》为例,这门课程主要适用于一年级学生。一年级的科学课第二单元是“比较和测量”,并且以恐龙为例。这个年段的学生具有对小动物天生的喜爱,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关于小动物的课程是他们学习的“需求”。

在心理学特点上,低年段的孩子对于色彩和形状的认知处于“最近发展期”,数学、美术都涉及大量的颜色、形状的相关知识。课程内容上以恐龙知识作为引入,重点是设计恐龙模型、拼装恐龙、描绘恐龙,小组合作用恐龙创造出“侏罗纪世纪”,这是本课程的“设计和工程”部分。

接着,利用学习成果,解释恐龙生存时的弱肉强食现象,理解适者生存的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恐龙棋盘”。这是本课程的生活应用部分。以下是学生的学习场景,可以看到学生对课程的投入和收获。类似的,还可以设计开发“小汽车课程”、“玩具总动员”、“宇宙课程”等。

此外,“双减”为学生做了一番“减法”,对教师则列了多个“加法”算式:研究学生、研发课程,还有午餐午休服务、课后服务等多项工作,一线教师俨然成为学生的“保育员”角色,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教师如果唉声叹气、怨声载道,很难想象会如何很好地引领学生阳光地生长。学校需要思考为教师也做一番“减法”,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减少非教学工作,合理设计娱乐活动、增强凝聚力以及增加自由工作的时间和空间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无论如何,所有的“增”与“减”,必须经得起“人的全面发展”的叩问。
作者 | 高春艳(深圳市宝安区龙腾小学副校长)
责编 | 雅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生分析 (阳明教育工作室的小站)
关于课堂纪律的一些思考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给不给自己子女补课
要让学生学习负担降下来,禁令教师容易,管住家长难
如何有效地布置英语作业(校本课程培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