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想给孩子种下怎样的人生信条?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给自己看》《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不被打扰,成了现在孩子成长的一种奢侈品。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身处于一个孩子和六个大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这样的格局之间。孩子常常要受到到好几位,不同的成年人,不同的信息轮番的干扰。


我曾在商场看到过这样的一幕,孩子在画画,家里人不断的在评价。


“这里不是这样子画的!这个应该用什么颜色!你赶紧画呀,你怎么这么不专心的?画画的时候你就专心画画呀!你在这里发什么呆看什么呢?!”


不断的听到成年人对孩子说着这些话,而那个孩子哭得最伤心的一次,是孩子的爷爷,把孩子的画笔抢过来,在孩子的图画纸上涂上自己喜好的颜色,然后告诉孩子,“这个就应该这么画,知道吗?”孩子哭喊着想要拿过自己的画笔,孩子的父母还拉着孩子的手告诉孩子,爷爷在教你画画。


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去理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在专心的按自己的想法画画时,成年人又多次打断孩子,让孩子看其他孩子的涂画,“你看,旁边的姐姐画得多好,多漂亮呀,你也要这么画呀…”。


孩子的眼睛早已不在画纸上,而是随着家长们不断的打扰而转移了注意力。


还有就是一种现象,就比方说一个孩子在看一本书,他看得很入迷,那种投入,就好像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讲都不存在了。这时候妈妈过去说,好孩子真棒,跟妈妈讲讲,你看这本书都看出什么来了。


这时候,你就在破坏了这个孩子和这幅画之间的一种联系。


或者说,你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力相反的是什么?多动症!



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有多动症,多动症的孩子旁边往往都伴随着这样的家长,她整天对孩子说:不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要这样做,要那样做。


一定有一个人在孩子身边不断地这样念叼。


“你是错的,你要听我的,你要按照我的来,你不能怎么样。”结果是,随时都在破坏孩子的注意力。


而且,本来孩子和这个事物之间是没有隔阂,甚至建立了很好的链接。但是,如果父母太喜欢去评价,你就在孩子和事物的联系间建立一堵墙。


这样孩子做什么事就都会想一想——妈妈会喜欢吗?爸爸会同意吗?他都会这样想。所以他做什么事都会出现障碍,都会出现犹豫。


他也就开始形成了外在评价体系。


这就相当于给孩子种下了一个人生信条,他想的,他要做的,是不行的的,因为不是爸爸妈妈想要的,不是别人想要的。


经常还可以看见,父母长辈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


当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的时候,当孩子想尝试自己吃东西的时候,当孩子尝试给大人帮忙的时候,也许出于照顾,也许成年人知道孩子真的也还做不成什么,我们常常会对孩子说,“你还小,不会啦。”


久而久之,孩子便开始有了一种信念:“我还小,不行的”。



有位幼儿心理的朋友和我分享了一个故事。


她说她们幼儿园接收了一位孩子,相比起同龄段的孩子而言,这个孩子各方面发展都比较慢,他有个口头禅,“我还小,不行的”。


吃午餐的时候,老师会鼓励每个孩子自己收拾好餐具,把餐具统一放到回收处。其实很简单,只是个餐盘勺子,孩子们都可以拿起来。但这个孩子会对老师说,“我还小,不会收拾。” 于是,他就不收拾。


午休起床后,学校会鼓励孩子自己叠好被子,过程也不复杂,也并非要求孩子要叠得多好多整齐,不过是希望可以培养孩子自主自理的态度。这个孩子依然会对老师说,“我还小,不行的。”于是,他也不参与。


甚至,有些户外活动和游戏,他也会拒绝参加。


学校的老师有过一次和家长的会谈,才了解到,孩子出生的时候黄疸腹泻,一直以来免疫力都比较差,所以在家里是手心里的宝。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融了,什么都不让孩子做。


而他们最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还小。”孩子慢慢的就认同了这句话。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很多本该可以做的、懂得做的、可以学会做的事情,孩子从被动的不能参与,就变成了主动的不愿参与。



再看看我们平时和孩子的互动,你是否也经常对孩子发出各种各样的投射。


 “你还小,你不懂…”

“一看就知道你不行!”

“你怎么这么没有用!”

“你怎么那么笨!”

“你怎么就不如别人…。”

….


戈培尔说:“谎言说过一千遍就成为真理”。


当你一次又一次的和孩子重复:你不行,你不懂,不可以,你怎么这么笨….的时候。这会不会就变成了孩子的人生信条。


也许在年龄上,孩子已经长大了,甚至都成年了,但是在心理上,在他的灵魂深处,他还是那个一直被父母否定的,无力的小孩。


当幼小的生命,在这样不被信任的环境下长大,他又能有多少力量去相信自己的人生。


他没有办法相信自己,他也不能了解自己,当你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别人对你的看法就变得重要。你就开始成为别人眼中的样子,不断地在别人的评价中去找自己。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被催眠的过程。


当你批评和否认孩子的时候,你是在对孩子做一个负向催眠:你是不行的,你是没用的;

当你鼓励和认可孩子的时候,你是在对孩子做一个正向催眠:你是可以的,你是有力量的;


所以,我的那位做幼儿心理的朋友,她也给了孩子一个催眠,让孩子重新种下了一个信念。


因为学校是混龄的,她把每个孩子的年龄进行排序,然后在班里和孩子玩了个年龄的游戏。


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那个孩子知道,他的确还不大,班里有比他大的孩子,但他也不是最小的,因为班里有比他更小的孩子。


当有了参照物之后,这个孩子看到比自己还小的小朋友都可以做的事情,这个孩子的认知就开始发生改变了,原来的“我还小”的理由,在这个游戏中似乎玩不下去了。


因为孩子接受了来自老师的催眠,他不小了,他可以的。于是,这个孩子慢慢地找回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们要小心我们经常对孩子说的那些口头禅,也要小心我们经常对自己说的那些口头禅。


因为,你可能随时随地都在催眠着你的孩子,也催眠了你自己。


我的催眠导师史蒂芬·吉利根博士说:你练习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每天你花多少时间练习担心、焦虑和拖延?你又花了多少时间练习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我们的未来,孩子的未来不是由我们的意识决定,而往往是受到我们的潜意识的影响。


你想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什么样子?你又想给孩子种下了怎样的人生信条呢?


3月30-31日,我们在《跟大师学催眠》等你。

让我们练习打开一个美好的状态,因为生命,是用来享受的。



大咖导师简介


斯蒂芬·吉利根博士

Stephen Gilligan Ph.D


研究催眠与创造力40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

美国催眠界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艾瑞克森催眠的首席讲师及执行师

生生不息催眠和生命教练创始人


武志红极力推荐吉利根老师

2018年专程来《跟大师学催眠》现场支持


催眠不仅仅是心理治疗的工具,更是帮助我们活出幸福、富足、美好人生状态的一门学问。


孙瑞雪教育机构全国总校长助理-薛梅老师说,


家长是需要经常参加学习的,太多的家长不解孩子的生命成长和发展过程,面对孩子时就特别容易焦虑、恐惧和没有安全感,就会将内在的坑洞投射在孩子身上。当他们通过学习了解到生命成长的自然过程,也了解到自己的生命状态时,就会开始让自己的生命保持在有意识的状态,真正地无条件地爱和接纳孩子,尊重孩子本然的生命成长过程。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

这也是斯蒂芬·吉利根老师一直提倡的,也是每一个人的必修功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仕明:父母该如何放下不安全感?
自信的孩子背后,站着这样的父母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人生导师
学生自杀为什么越来越频繁?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充满秘密”的他们
凭什么你是父母 孩子就得尊敬你
18岁成人礼家长寄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