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十二章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它既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终点。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1.教育方针制约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教育方针为根本性指导方针。
2.活动分析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结合对活动的系统分析进行。首先,根据各门学科的作用范围,确定其典型活动。考/试大/其次,确定典型活动的范围或水平,并确定各种能力与品德构成要素的内容。
3.类化经验原则
只有在把各种经验要素依据不同的门类进行类化时,才能确认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内容,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4.系统化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从全局出发,明确每一种教学目标在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总体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5.明确化原则
教学目标设计的明确化原则首先要求目标的表述要确切,其次所提要求应具体。
(四)教学目标的意义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旦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3.指引学生学习
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根据学习情境与其测量情境的变化程度,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一)认知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1.知识
知识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领会
领会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可以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对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3.应用
应用指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应用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
分析指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关系的分析和组织原理的分析。分析代表了比应用更高的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5.综合
综合指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包括三个水平:用语言表达自己意见时表现的综合,处理事物时表现的综合,推演抽象关系时表现出的综合。综合目标所强调的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
6.评价
评价指对所学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的内在标准或外在标准。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上述分类是个层级系统,前一等级的目标为后一等级目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后一等级目标需要以前面等级的发展为基础。
(二)情感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
1.接受
接受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包括三个水平: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地注意。这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2.反应
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以某种方式对注意的现象做出反应以及反应的满足。这类目标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类似通常所说的“兴趣”。
3.形成价值观念
形成价值观念指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
这一水平的学习结果是将对所学内容的价值肯定变成为一种稳定的追求。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组织价值观念系统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内分两个水平:价值概念化,即对所学内容的价值在含义上予以抽象化,形成个人对同类内容的一致看法;组成价值系统,即将所学的价值观汇集整合,加以系统化。与人生哲学有关的教学目标属于这一级水平。
5.价值体系个性化
价值体系个性化指个体通过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之后,所学得的知识观念已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人性格结构之中。内分两个水平:概念化心向.即对同类情境表现出一般的心向;性格化,即指心理与行为内外一致,持久不变。因此,这种行为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并且是可以预期的。其学习结果重在那些有代表性的行为或行为特征。
(三)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1.知觉
知觉指学生通过感官,对动作、物体、性质或关系等的意识能力,以及进行心理、躯体和情绪等的预备调节能力。
2.模仿
模仿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但学生的模仿性行为经常是缺乏控制的。
3.操作
操作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的能力,此阶段学生能进行独立的操作。
4.准确
准确指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
5.连贯
连贯指学生按规定顺序和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等的能力。
6.习惯化
习惯化指学生自发或自觉地行动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这三方面的行为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三者相互作用和渗透。考/试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同时设置这三个方面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
1.具体目标。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旨在说明“做什么”,表述的基本模式是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
2.产生条件,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条件大体有: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问题明确性因素等;
3.行为标准.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旨在说明“有多好”。它使教学目标具有了可测性。
行为目标的表述使教学目标变得具体、明确、可测量。三者中具体目标的表述最为基本。
(二)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它是通过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相结合来表述教学目标.用这种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教学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第二部分为具体教学目标,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这种方法既强调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内在心理变化,又克服了目标陈述上含糊不清的弊端,实现内外结合。
四、任务分析
(一)任务分析含义
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二)任务分析步骤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
(三)任务分析作用
通过任务分析,教师能够确定出学生的起始状态;能够分析出从起始状态到最终目标之间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能够确定出为实现最终目标而逐级实现各种子目标的逻辑顺序。任务分析的目的就是揭示达到教学目标的先行的内部条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的详解
学科研究理论: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
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教师年度专业成长计划
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育对策
《有效教学方法》读书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