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会营造意象,以宋词中芳草为例,诗词表达的情感深沉而真挚

诗是形象的语言艺术,它不同于政论,必须有诗味,有意境。林纾说:“意境者,文之母也。”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有情有景产生意象。意境,则是比意象高越一级的美学范畴。

只讲道理,有了“意”,但没有“象”,就谈不上诗味,更难表现“意境”了。如一位诗友写永葆先进的诗:“军休干部党性坚,理想信念志不偏。三个代表知行践,两个务必永承传。遵章守纪廉政倡,求真务实伟业镌。老骥壮心葆先进,盛世修身谱新篇。”此诗内容健康,有真情,但缺少诗“象”,因此,虽然押了韵,仍少诗味。

现在以宋词中“芳草”这种事物为例来谈谈意象的体现。芳草这种构成自然界中景象的原本无情之一物,一旦进入了词人们的艺术视野而被运用到作品中,成为触景生情、依象兴意、铺陈景致的一种媒体,那它就以鲜活的生命力长绿于词人们的情感天地里。

词人们具有的情感气质使他们有着充沛的感情,但在实际生活中得不到体现,故他们需要择取一种能够很好体现出这种心理气质的自然物象,将自己的生命情感体验融入平常景物当中,做到依景兴情,寓情于景。

芳草的态势同词人们心灵深处那种细腻、厚实、缠绵的情感成同构状态,它能很好地胜任表达这种情感的职责,恰好可以将词人们那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多种人生意绪表达出来。在将芳草情思化的过程中让主观情感形象化、质感化并以鲜艳的色泽呈现出来。

宋词中芳草的蔓延铺垫出了词人们丰富、宽广的情感层面,在情景交融中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弥漫性的动人意境。它体现出的意蕴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芳草的年年复年年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叹事情绪。

例如寇准《甘草子》:

遥望碧天净如扫。……堪惜流年谢芳草。

石延年《燕归梁》:芳草年年惹恨幽。

葛郯《感皇恩》:花似镜中人,不堪衰老,空羡青青岸边草。

芳草的萌生标志着一年之始,一年之中又以深秋芳草的凋谢为临近岁暮的标志。因此芳草的重绿与衰微,可代表一年一度的时间更替。

人生之旅就像四季之景,很快就会走完色彩斑斓的春天而进入芳草凋零、枯黄的秋天。自然界中春秋永在,芳草迭绿,而人生能有多少个春秋呢?草不老,人易老,草恒色,人易色。

词人们面对“此景”怎不动“此情”而“叹韶光虚过,却芳草萋萋,映楼台”(杜安世《山亭柳》),并生出“嘉景易失,懊恼韶光改”(关咏《迷仙引》)的情绪呢!

生命在易抛的流光中虚掷,愿望与现实相差无边,这些怎不让词人们倍添无限惆怅而唏嘘喟叹,充满了无尽的悲哀呢。

爱芳草即为爱人生,芳草之恋即为人生之恋。这样就使宋词人由芳草引发的伤春意义上升为人对自己生命、对社会生活予以关注的高度,以其丰富、凝重的内涵而具不朽的审美价值。

其次,用芳草借代所思对象。

例如寇准《踏莎行》: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范仲淹《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柳永《小镇西犯》:家何处,落日眠芳草。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芳草,不仅表达情思的绵延无际,引发人们无穷尽的相思之情,使情感充沛于天地之间;也不仅是构图的一种物象点缀。

更主要的是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有着柔和质感特征的鲜活意象,所以在许多情况下是被人格化、情思化了的。

具体说来,芳草在宋词人的笔下有以下几种借代。

第一,代家乡。前举寇准、范仲淹之作都具此意义。别的例如晏几道“归思正如乱云,短梦未成芳草”(《泛清波摘遍》)中的“芳草”更成为“家乡”的代名词。

柳永则用“家何处,落日眠芳草”来写家乡所在地,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热恋。

第二,代所思之人。即为“知音”的别说。例如“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至于关咏的“悔凭栏,芳草人千里”(《迷仙引》),和舒亶的“芳草绿随人渐远”(《木兰花》),更将芳草与念人融为一体,使我们仿佛看到那绵延无尽、伸向远方的芳草,一直通向所思对象处,将彼我连接起来。

第三,同时代指家乡和所怀之人,是这二者的复合。在对芳草的描写中既体现出思量故乡的衷情,又体现出惦念亲人的挚情。

“倚清楼极目,无情细草长天色”(欧阳修《撼庭秋》)。登高而望远,目尽芳草连天外。那里有家乡和亲人,因而情思无限。

“小楼帘卷路迢迢,望断天涯芳草”(朱敦儒《西江月》),分明是说芳草棵棵总关情,情在乡关,情在亲人。

第四,代指理想的不能实现,因理想不能实现而生悲哀。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作品中经常体现着由于追求不能满足,愿望不能实现,人生失意,“天赋予,争叫我辈无欢绪”(范仲淹《定风波》)的深深缺憾。

宋代词人自然也在其中。所不同的是宋代词人不像其他文人那样,在很多情况下用比兴寄托的方法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而是敢于大胆地、堂而皇之地用男女相思相恋的题材来写这种不圆满的情况,并借对芳草的牵挂来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缺憾。

像“千里断鸿供远目,十年芳草挂愁肠”(叶梦得《浣溪纱》),“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绿杨芳草恨绵绵”(蔡伸《柳梢青》),分明都是因美好理想不能实现而生出忧愁与幽恨。

所以,不管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芳草,还是存在于人们情感领域的抽象的心理体验,如芳思,即不管是客观物象,还是精神产品,只要有“芳”的性质,它就必具“美好”之特质。

芳草不管是代指家乡、相思之人抑或理想,在宋代词人的眼里心底都是美好的。也正因为美好,他们才要极力追求,追求不得必生无穷遗憾。

再次,用芳草来比喻离情。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很早就采用的。

蔡邕《饮马长城窟行》里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情韵隽永,意境悠远。

李煜《清平乐》中的“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让我们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到了宋词中,用芳草来比喻离情别绪的作品更是随处可见。

例如张先《贺圣朝》:争如奴道,春来情思,乱如芳草。

张先《熙州慢》:离情尽寄芳草。

欧阳修《蝶恋花》:芳草纤绵,尚忆江南岸。

这些词句或用芳草喻情思缕缕,莫可抽绪;或用芳草喻离情时时新鲜;或由芳草引发怀忆之情。无论何种情况,都显得情深意永,余味袅袅。

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正因为有了“悲莫悲兮生别离”(《少司命》),“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别赋》),“人间最苦,最苦是分离”(柳富《最高楼》)的离情别恨,才有了“且留双泪说相思”(晏殊《浣溪沙》)。

那离情年年相似,恰如芳草年年复绿。芳草年年,离恨年年。芳草依旧,情思依旧。芳草变绿,适得其性,人情末适,人不如草。

“危楼引望……远思悠悠,芳草何年恨即休。”(韦骧《减字木兰花》)

“望断青青,休问行人柳。往事如云如梦否,连天芳草惊依旧。”(韩淲《蝶恋花》)

无尽的相思,又使词人们充满了思归渴望,并要抒发羁旅漂泊之苦。用芳草喻离情,就可以用它的漫无边际来形象地反映出愁肠百结的无限思念;芳草的随处皆是又形象地写出思情之浓;芳草还可以伸向思念对象处,将“我”和被思者连接起来。

#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诗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艺花蹊】 古典诗词中的鹧鸪意象
关于诗词的立意
宋词中的芍药
1、《诗经·蒹葭》
【引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转】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