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之法之以小见大(手法解析+常见类型+方法指津+对应练习)

手法解析

“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以小见大,就是“以鸟鸣春,以虫鸣秋”;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就是通过小的事物来寓意朝代兴衰、历史变换等大事。小事衬托,大事浮出,小中见大,大中含小,令人浮想联翩,故而意境深远。

以小见大就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

常见类型

一是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柳叶开时任好风”、“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风正一帆悬”、“青霭入看无”,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张皇使大,反令落拓不亲。宋人所喜,偏在此而不在彼。近惟文征仲《斋宿》等诗,能解此妙。(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王夫之举了几个大景中取小景,以小见大的佳例。杜审言《大酺》中“柳叶开时任好风”,描写柳枝嫩芽初开,任凭春风吹拂。这是小景,写得细致具体,从这小景中显示着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中“花覆千官淑景移”,描写官员们上朝时站在花下(唐朝宫内多种花木),如同“花覆千官”,人在花下看到美好的日影移动。这是很生动具体的小景,反映了百官上朝的盛况。王湾 《次北固山下》 中 “风正一帆悬”,描绘船一帆高悬顺风而行,写的是小景,显出广阔的江面上船行的大景象。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迴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析】

王维《终南山》一诗,最能体现“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故首联写道“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近天都”言其主峰绝高,“到海隅”言其山域广大。这是以概括的笔法勾勒出终南山大的轮廓与背景。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描绘山间白云从身旁飘过,回望时已合成一片云烟;远看淡淡的云气浮荡,近看却没有了;山间云气缭绕,人在云气中穿行。这是小景,描绘得具体亲切,使人如历其境。这“白云”、“青霭”缭绕飘荡的景象,只有很高很大的山区才能看到,正显现出终南山的无比高大。在开阔雄浑的大景中选写小景,而且如此细腻,确是精妙之笔,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接着写中峰巍耸,景象万般,诗人至此,仰望主峰,环视四周,阳光的照射使山壑多姿多色。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以小小人居衬托大山,再添一水衬山,更见层次分明,加强了意境的多层次立体感。“问樵夫”,则是空谷传音,回荡不绝于耳,点缀映衬很妙。纪昀曾说王维诗的风格是“王清而远”(《瀛奎律髓汇评》引),这种清淡阔远的境界,很得力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同是王维的诗《汉江临眺》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人极力要描写长江的广阔景象,写得不免抽象、不具体,使人觉得比较空泛,有一种疏远之感。与“青霭入看无”之句相比,正说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作用之大了。

至于杜甫《后游》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是说江山像等待游人去欣赏,花柳会无私地呈现姿容。这两句不是写江山广大,不是“张皇使大”,大概王夫之以为江山待人、花柳无私也该具体生动地写出吧。

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二是写社会生活,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

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任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命运是“小事”,但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大事。

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小小的燕子寻巢飞入平常百姓家中这很不起眼的小事,来警示荣华富贵难以长久,家族兴衰自在其中,可以说此诗“以小见大”用的很妙,故而能够流传千古。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此诗前后对比明显,通过宫女、鹧鸪小小之事物,衬托朝代更替、历史变迁之大事,意境深远,令人唏嘘不已。

方法指津:

怎样把握诗词中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呢?

首先,从小景小物入手,揣摩附着其上的社会内容和家国情思。

例如 周邦彦 《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词中的景物如“断崖枯树”、"风樯”,以至想象中的“莫愁艇子”,相对与前面的山峰,清江,古城等雄伟壮阔的大景吊说都是小景,结合诗歌鉴赏须知人论世的原则,就可以从这些小景里看出普盛今衰的历史、动荡倾危的社会,以及词人饱经忧患的沧桑之感。

又如“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从饥鼠、蝙蝠、灯、雨、风、破窗户纸等富有典型意义的小物小景松筑的意境中,可以看出词人所处环境的荒凉恐怖,萧瑟孤寂,生活的潦倒孤独,从而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残酷,领悟到词人受排挤、遭迫害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其次,从细节小事入手,揣摩深刻的主题。例如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可以从本词的最后--一对燕子的呢喃这一细节,了解到东晋王、谢两大家族的兴衰史,进而使人产生有关时代变迁的感慨。在这里,这个小小的燕子就把古和今、盛和衰巧妙连接起来,不仅生动地反映出古今兴替的历史,还表达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无限感慨,起到讽喻现实的作用。所以,小细节反映的是大主题,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又比如元稹的小诗《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全诗以宫女闲聊的琐屑之事传达出昔盛今衰、人事变迁的重大社会内容以及愤慨之情。

对应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致的感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

答:

答案:本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看似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大主题。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1],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1]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

(1)诗描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洪迈《容斋随笔》中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答案】(1)花容月貌却又寂寞幽怨,而今青春消逝、白发频添、闲坐回忆的宫女形象。

(2)我认为对。诗以少总多,二十个字,地点、时间、环境、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些曾经美丽的宫女被禁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中,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红颜憔悴,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只能回顾玄宗遗事,令人凄绝。二十个字描绘出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解答本题注意审题,题目问“洪迈《容斋随笔》中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你认为对吗?为什么?”,首先应肯定这种说法,接着结合诗句具体阐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是指本诗语言简短但含义丰富,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中,成日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岂堪重新回顾!然而,她们被幽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那样生动的画面,表现出那样深刻的思想。这首诗正是运用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语少意足,有无穷味。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晚次鄂州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日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注声。

【注】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云开”一词可见心情的喜悦,“犹是"则透露出感情的骤落。用笔富于变化。

B.颔联“浪静”“潮生”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在对比中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平和宁静。

C.颈联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二者妙合无垠。

D.此诗写了诗人“晚次鄂州”的心情、景况、联想及感慨,自然而含蓄,平易而真挚。

15.这首诗在主旨表达上是怎样做到以小见大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4.B

15.①前三联截取行旅生涯中的一个片段,写诗人只身漂泊,孤独苦闷,伤老思归,这是

“小”;②尾联写自己有家难归、颠沛奔波的原因--战乱,这是“大”:③以个人的生活片段反映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战乱带来的深重苦难,伤时忧国,以小见大。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羌村三首·其三[注](节选)杜甫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注]公元757年,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触怒唐肃宗离开凤翔,在兵荒马乱中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写下此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写村里的几位长者前来慰问从远方归来的诗人。

B. “倾榼浊复清”,几位长者带来的酒有的清,有的浊,而酒味淡薄是有原因的。

C.结尾两句,诗人的悲怆之情高涨,他不禁涕泪纵横,一声长叹,举座皆惊。

D.杜诗有“诗史”之称,此诗以小见大,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

16.诗歌反映了羌村当时怎样的现状?诗人为何觉得有“愧”呢?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C(分析不当,“他不禁涕泪纵横,一声长叹,举座皆惊”错误,应是“诗人长歌当哭,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涕泪纵横”)

16.(1)羌村现状:连年的战争尚未平息,村里只剩下年老的长者,年轻人都上前线打仗去了,田地没人耕种。(2分,意思答对即可)

(2)①“愧”有“感谢、感激”之意。乡亲们携酒前来,庆贺诗人平安回家,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诗人饱含感激之情。②“愧”有“惭愧”之意。面对淳朴的父老乡亲,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诗人深感时局艰难,乡亲生活艰苦,自己却不能为国家和乡亲造福出力,深感惭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诗中 “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飞花(答出“飞花”或 “飞花”和“风”给满分,只答出“花”或“风”不给分)

暮春(只答“春”不给分)(共2分)

(2)① 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③练字:巢 卧 ④ 以实写虚 以动写静

(手法1分,解析2分,如写“对偶”最高给2分;写对一角度并赏析即可得满分)



七、《西河?金陵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②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①北宋末年,宋王朝危机四伏,南方爆发了农民起义,周邦彦一路颠簸来到南京,词人思及古今,写下此词。② 莫愁:南朝时的民间女子。乐府《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1、这首词的中阕描写了怎样的现实之景?这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关系?(5分)

2、下阕“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句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3、这首词是如何以小见大的?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词的中阙描写了:陡峭的山崖边,树木横斜,苍翠茂盛(1分),江雾沉沉,笼罩旧时营垒(1分),夜月的清辉越过女墙,洒在秦淮河上(1分)。作者借景抒情,用眼前沧凉清冷之景表达内心沧桑悲壮之情(2分)。

2、①用典(化用、隐括亦可)。诗人用唐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意,表达今昔沧桑巨变的'感慨。②拟人。写夕阳中,入巢之燕,呢喃而语,好像在议论朝代更迭。词人藉此表达盛衰无常之感。③虚实结合。曾经繁盛的王谢豪门为虚写,今日燕子飞入寻常人家为实写,以虚衬实,表达昔盛今衰之叹。(对比或反衬酌情给分)(1点3分,两点即可得满分)

3、词中写眼前看到的山绕故都、青山相对、浪打孤城这些“小”,所折射的是世事变迁之“大”;写树犹倚、莫愁艇系、月过女墙这些“小”,所折射的是人事沧桑之“大”;写对“酒旗戏鼓”的追寻,对“燕子”的记忆这些“小”,所折射的都是王朝更替之大,这种“以小见大”手法不仅表达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无限感慨,也起到讽喻现实的作用。

八、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春居杂兴

[宋]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系任所有感而作

1、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诗人使用比喻手法,以“春风”比喻当权者,以“花枝”比喻贤才。借“春风吹折桃杏的花枝”这种平常小事,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和佞臣所容而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含蓄的表达了对当权者昏庸无知的谴责。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2)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2)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答案】:(1)答案: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帝王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2)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

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盆池

韩愈

池先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小池

扬万里

泉眼无声惜如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夫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韩诗第二句“拍岸才添水数瓶”用夸张手法写盆池极小。

B.《盆池》的第三四句写星月无法倒映于池中,从另一角度写出了池小。

C.《小池》诗中,泉曰“眼”,流曰“细”,“细流”前着一“惜”字,足见诗人情趣在于精细处。

D.读《小池》诗,联想“接天连叶无穷碧”诗句,同一诗人,笔法不同。

2)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4分)

【答案】

(1)B

(2)《盆池》取材小,而诗人从大处落墨,以小见大,用大字面写小景致。《小池》则刻画精细,小荷蜻蜓浓缩为“盆景”,大中见小。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题桃树

杜甫

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喂贫人实, 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

【注】此诗作于杜甫自阆州归成都草堂时。安史之乱中,诗人流落四川,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初平,蜀乱已平。信:任意。车书一家:谓天下一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是(5分)

A.首联描写五株桃树长大了遮挡昔日直通草堂正方的小径,暗含“树优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感。

B.领联正面写桃树在秋天向人们奉献果实,春天盛开满树桃花,呼应上句“亦从遮”(放任桃树生长)

C.颈联写卷起门帘让乳燕通行,叮嘱儿童勿任意打雌鸦,对仗工稳,“每宜““莫信“等词,语浅情真。

D.尾联递进一层,将昔目寡妇激增,强盗横行与上文桃花有情的景象作对比,从中可见诗人褒贬之

E.诗人因桃树面念及贫人,因贫人面兼及鸦燕,因鸦燕而顺及寡妻群盜,相连而下,以小见大,寓意深远。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14.A、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5分)(A“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感”这一理解不准确,原诗无此意。D“”将昔日寡妇激增、强盗横行与上文桃花有情的象作对比”这一表述不当,应是“将昔日寡妇微增、强盗横行与如今天下一统的景象作作对比”)

15.对桃树及其它动物的爱护(仁爱);对曾经连年动乱、群盗杀人的社会现实的痛恨;对战乱平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平的欣喜。(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朱敦儒(1)

直自凤凰城破(2)后,擘钗破镜(3)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1)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2)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3)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3分)答:

(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答:

【解析】(1)在古代诗歌意象中,杜鹃的啼声是悲切的,诗人往往借杜鹃啼鸣写自己悲愁痛苦的心情;还则表明不是第一次,后面的一十四番回就表明年年如此。

(2)从写作角度分析,整个时代社会的悲剧通过夫妻的离散来表现,抓住这一点,就能较好地理解以小见大的手法。

【答案】(1)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多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1分)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1分)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1分)(2)词的上片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1分)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1分)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1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意象的大小
理论园地:(45)小诗不小—— 以小见大显大千
「第四部分 立足主旨,赏析技巧(2)」
品读诗词,学习十一种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