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新笔记小说的文体特点 周献珍

试论新笔记小说的文体特点      周献珍


新时期,一种具有独特风韵的小说作品 悄然出现,并形成一股不算小的潮流。这种 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式样之一的笔记小说有 某种内在联系,因而被人们称为新笔记小 说。孙犁、汪曾祺、李庆西、韩少功、贾平凹 等作家都写了新笔记小说作品。他们的艺术 个性和艺术追求虽各有特点,但他们都注重 民族文化人格的思考与塑造。写法上注意吸 收古代笔记小说的营养,并且加以创新变 化。总结新笔记小说的创作经验与文体特 点,对促进这种文体的创作和发展是有益的。

中国小说的源头是神话。这些神话作 品,大抵篇幅短小,叙事简略,冷静陈述, 已略具笔记小说风韵。后来的小说者流,大 多叙写掌故,记录轶闻,更多笔记意味。作 为小说而言,则略嫌其少虚构,多实际,并 且显得单薄。到南北朝时,笔记小说虽还不 成熟,但结构已较完整,也注意到人物性格 的刻划。干宝的《搜神记》多写虚幻之物来 表达人的愿望、以奇取胜,开了志怪小说的 先河。它的取材、描述方式、风格韵致等, 对后来志怪一类笔记小说都有影响。如《干 将莫邪》写子报父仇,奇异之中透露着豪 气!表达了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意志,富有 浪漫主义色彩。与《搜神记》不同,刘义庆 的《世说新语》则是写实的,可以说是笔记 小说的基石。其写人状物,往往是三言两 语,白描入神,从人物语言见人物性格,以 二三事例来突出人物的神情风貌,以所描写的情状契合当时的世情,于所选事例中寓作 者褒贬,大抵是一种画骨写神的方法。唐宋 笔记小说数量虽多而成就不大,大多不脱 《世说》窠臼,长于叙实。至明清,笔记小 说到了它的发展总结时期,作品颇多,风格 各异。《聊斋志异》承志怪传统,多写鬼神 狐魅,但其均被赋予人性,具有人的言行举 止。他们是作家为了表达的需要,逃脱当时 的文网而创造生发的人间百态。纪昀的《阅 微草堂笔记》大抵出于不满《聊斋》的鬼神 世界的虚构而作,具有很强的写实性,“类似 掌故传闻轶事的记载。作者的见闻较广,文 笔简而有致,有时寥寥数语,将人物情致写 出。但因过于强调功利,即求得“不乖于风 教,有益于劝惩”,其艺术魅力反不及《聊 斋》。

笔记小说在中国,不断得到承继与发 展,虽代有沿革,而其基本面貌与体制没有 太大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共同的。从形式 上看,大多短小简洁,为人们茶余饭后消遣 之物,其历史地位与其他小说式样在当时的 地位大体相当。从叙述风格上看,笔记小说 多采用速写式的散文格式,不叙述人物事件 的全貌,而是撷取一二关节,作速写式的刻 划,或点到为止,或就二三小事稍作渲染, 却能给人以较深的感触。从题材的选择与处 理来看,古笔记小说多采用冷静写实的方 法,多叙写事实传闻,陈名指实,诙谐多 趣,如得六朝人物品藻清淡之助,又合于士人褒贬藏否之心。士人逞才炫学,对世事表 达自己的观点,也多采用笔记小说的形式。 再从欣赏格调上看,可谓雅俗兼容。说它 雅,是因为它多为士大夫所作,渗透着他们 的欣赏趣味,掺杂着他们的闲情逸致;说它 俗,是因为笔记小说处于消遣地位,它的写 作初衷是为逞性娱情,广见闻,大部分作品 是由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加工而来,故显得 口语化色彩很浓,平易而亲切,所谓“文不 甚深,事复有趣”,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新时期以来的笔记小说大体上继承了古 代笔记小说的这些特点,同时,作为变化了 的时代的产物,又有新的发展,在短小的篇 幅中富有厚实的内涵,在艺术表现上,有明 显的散文化和诗化色彩,作者行文走笔充满 调侃的意味,艺术韵味似淡而实浓;在作品 中,作者还着意于对民俗民情的细致描绘, 并以似不经意的简略勾划,写出人物的民族 性格等。

新笔记小说的突出特点是篇幅短小,但 内涵丰富,有尺素千里之态。汪曾祺、贾平凹 等人的优秀篇什即为典范之作。如汪氏的 《陈小手》,写的是一个男产科医生,为团 长太太接生,最后被团长打死的事。作者用 舒缓之笔,把你带进一种平静安闲的气氛和 一种平淡,富有张力的语境,让你去想象、 体验和生发。这篇小说篇幅短小,故事简 单,却写出了陈小手不同世俗的个性和团长 强权对弱者的欺凌。作者对陈小手的同情, 对团长丑恶嘴脸的厌恶,对故乡恶习的痛 恨,似乎是在一种漫不经意的描写中表现出来的,而且,在这么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还 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揭露和 批判了儒家的那种为尊者讳,扼杀个性人格 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作者把团长儿子的生与 陈小手的死放在天王寺这一背景下,更是富 有深意。

又如贾平凹的《画家逸事》写出了文革 中,几位画家生死相知的情状,作者围绕治印一事,相当冷静地描写了各人的情态。作 品先用一“枯”字定下基调,写下背景,一 段简短的文字却把文革的氛围描摹尽致。接 着用卧狮这一意象作为画家人格的写照。通 过这一意象,写出了那疯狂的时代,有狂热 的心绪,有流血的生灵,有不是监牢胜于监牢 的困境,以及在这样的情状下,正直知识分 子的坚强反抗。这个意象也使我们的思绪在 画家石鲁与其他人物间幻化,得到正气的浸 入与感染。作品中的石印这一物件,实际上 是画家间相知的信物,是友谊的结晶,是一 颗颗宝贵心灵的见证,是画家美好心灵的化 身,同时,也是他们反抗黑暗现实的武器。 正因为这样,他们把石印看得很重,从而演 出了令人落泪的故事,所以有田瘦铁死前托 人藏印的愿心;有李世南因治印人死,以为 印不可得而摔倒门下,捶地而哭的痛惜;有 黄永玉送印三生有幸的感慨;有石鲁得印后 的坚强自信,这是一种肝胆相照的情怀与人 格。对石印的看重,实际上是对友人、友情 的看重,所以有石鲁听到田瘦铁死讯表现出 来的感人至深的表情,“呆若木鸡,从墙上取 下古琴,猛烈弹奏,歌黄水谣以代哭”。这一 描写可谓勾魂摄魄,把那种朋友相知而不得 尽意,死者已矣,生者寂寂的愤懑、惆怅、 无可奈何,欲说不能,欲诉无人的痛心,淋 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仿佛那悲哀透过凄婉 激起的琴声,把撕裂的心展现在我们眼前, 让迸出的血和断弦之裂同时扣住读者的心。 就这样,作者用含蕴极深的意象,透露出了 丰厚的内蕴。他以小小的石印为线索,对历史,对民族的灾难进行了反思,对反常时代 的知识分子的心灵进行了扫描,挖掘了他们 正直、坚强的美好品质。

有时,作家还在作品中寄寓某种象征 性,来扩大小说的意蕴和内涵。例如聂鑫森 的《梦游镇》就是把人物放在梦游镇这一背 景下,写出各人的旧时情状和人生感慨的, 寓意颇深。贾平凹的《王木椟传》则用诙谐怪诞之笔,抽绎市人百态,融合夸张变形而 叙写心态,达到了指斥时弊的目的,使人于 轻松之中受到教益。

总之,意蕴的丰润,寓意的深厚是新笔 记小说的一个特点,这是作家厚积薄发,极 力锤炼语言,认真寻找意象,寄托寓意的结 果。而古代笔记小说大多满足于实事陈述, 较少注入作家的主体意识,或作家的主体意 识未能有机融入小说中。如《世说新语》中 《王蓝田性急》写王述吃鸡蛋的性急:“尝 食鸡子,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 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履齿跟 之,又不得,嗔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 即吐之。”这一描述,虽能使人想象王述性 急的样子,但意蕴终究很单薄。《聊斋》之 作,虽系作者有意为之,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与追求,借“异史氏曰”来表达自己的看 法,展现作品的寓意和内涵,则不免有些显 得直露。

新时期笔记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叙述 风格上追求散文化和诗化,力求突破小说的 假定性,选语上力求平易近人,切近于生 活,从多方面给人以指示,使人觉得它所写 的东西是真的,是作者经历过或听说过见到 过的。

在这种小说中,作者始终把笔触放在凡 人小事上,但所写的事实,大多在作者头脑 中存活很久,或印象很深;作者对活动于其 间的人物很熟悉,甚至有明确的模特儿,所 以他们下笔时有一种实录写传,回忆往事的 意味;而不大着力于营构故事,增添事实, 来使人物和事件完整化,条理化,产生人物 事件与生活游离的感觉。在讲述这些故事 时,作家一般都是采用一种外在的静态的叙 述视角,在冷静的叙述中,把人物的神情风 貌透露出来。舍弃了传奇性,冲淡了虚构色 彩和对生活的有意的概括和提炼,把人物活 动世俗化,生活化,从而获得了散文化的效 果。

有些作品甚至不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划 和人物活动的描写,但却浸润着一种氛围, 或平淡或冷静或悲壮。这种氛围是很富于魅 力的,它能使人进入作者着意营构的特殊的 环境之中,引发出种种思绪,产生某种莫名 的感受,明明觉得这种氛围中有人物,但人 物是怎样的却不容易把握,不容易认透,很 难用一二句话道出其性格特征,只觉得他是 生活在我们生活中的人物,只觉得字里行间 都有着人物的影子。总之,这些小说呈现给 我们的是一个模糊的,复杂的审美效应。这 种对氛围的营造与追求,使语言在其表层的 指实性陈述的基础上,又聚集起一种境界, 造成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扩大了 语词的所指度,使语境泛化,从而扩大了作 品的内涵,增加了容量,增强了艺术感染 力,这实际上是对小说诗化的追求。

作家在这类小说中营构的氛围实际上是 和小说中人物的自身品格相协调的。例如汪 曾祺《故里杂记》里的《榆树》中的榆树, 它既是引子,又是背景,还是作者着意描写 的中心,其间充溢着淡泊高古自得的氛围。 人物在这种氛围中活动,其本身的性格行为 也是淡泊高古自得的。这里的人物实际上也 和作者一起形成和构造着这种氛围。夸奶奶 的贫困与生活的自得,纳鞋底“也不讲个 价,给多给少,她从不争”。夸奶奶与养子 的聚会应该说是会有一丝的兴奋之情的,但 也终于被作者平实的叙述,人物自身的淡泊 与事件的常规性而掩盖了。又如《梦游镇》 的黑夜和更声所构成的惆怅朦胧的氛围,为 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依据,篇中人物的思绪同 样也是朦胧惆怅,无可奈何的。

散文化的叙述,诗化的氛围,是新笔记 小说的自觉追求。这里的散文化和古笔记小 说的散文化是有所不同的。古笔记小说的散 文化是小说文体还未完全从散文中分离出来 的产物和痕迹,当然,古笔记小说就更谈不 上去营构诗化的氛围了。

新笔记小说的第三个特点是充满着调侃 的意味。在古笔记小说里只是偶有所见,无 意为之的调侃,到了新笔记小说里则发展成 为有意为之,时有所见的现象,以至成为一 个鲜明的特色。

这种调侃意味首先是由语言来表现的。 新笔记小说的语言大多平实徐缓,口语化, 在不带感情色彩的冷静陈述中,表现的往往 是相反的情况,具有调侃的意味。这主要是 由于作者在这种小说中有意将作品的表里构 成一种错位,表面上用平实徐缓的语言所呈 现的事实,实际上是快捷动荡的;表面上叙 述是口语化随和化的,而实际表达的内容是 庄重严肃的;叙述的语言貌似客观冷静,而 实际上浸润着作者的评价和认识,涵蕴着作 者的情绪;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有特殊意味的 语境,呈现出一种常能使人忍俊不禁的调侃 意味。

这种调侃还不时展现在一种独特的人物 对比描写中。通过这种对比描写,人物的神 情心态不言而现,互相对照,而表现出作者 的爱憎评判,得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的效果。《故里杂记》里的《鱼》就是这样。 它通过写穷桶匠与富户庞家的不同的生活态 度,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调侃。桶匠虽穷, 捉到的鱼也不多,却天天吃鱼,而庞家虽 富,捉的鱼最多,吃的却是“鱼籽,鱼 脏”,桶匠对着庞家晒的鱼说“真是鱼有眼 睛,谁家兴旺,它就往谁家盆里跳啊!”庞 家三个媳妇听了,嘴角都扯着一种说不清的 表情,是对自己的得意,还是对别人的鄙 夷,需知“庞家人从心里瞧不起别人,尤其 是这三个女的”。这里桶匠们的话,既是他 们对生活中贫富不均的感慨,又是对自己自 由自在生活的欣赏,还有对庞家人吝啬可怜 相的鄙夷。这些感情就是通过调侃的方式表 露出来的。而庞家人自以为高人一等,实际 上却遭人耻笑的现实,三个媳妇阿Q式的自 得的可怜可笑,所表现出的调侃与讽刺意味也是很浓的。

从作家对环境氛围的构造中也透露出某 种调侃意味来。韩少功的《棋霸》写出了一 个指鹿为马,三人成虎的可笑环境氛围,通 过这个环境氛围,透露出作者的调 侃与反 感。小说形象地告诉我们,那种状况仍然存 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

调侃与反讽是不同的。调侃是表面上与 实际所指的不同与反差,是一种较为自然的 流露,其本性多从语言的形而上去追求,从 意义的组合,语言的运用,从言外之旨上去 默然心会。而反讽则具有强烈的破坏意识, 是从语言的形而下去体现,从词句的尝试, 文体形式的革新,从躁动的语言中一望便 知。调侃是对生活认同,不基本否定的感情 流露,反讽是厌恶生活渴望创造的表述,调 侃是温和的,反讽是强烈的。因此我们在读 这类富有调侃意味的小说时,往往是不知不 觉地受到感染,对其中的调侃会心一笑,情 绪是比较平静的,而不象读反讽小说那样, 情绪和感受很强烈,很外在。

新笔记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艺术韵味似 淡而实浓。表面看来,这些小说是很淡的, 语言淡,叙述平实,没有新奇语;感情淡, 作者很少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功 利也淡,作者为什么目的写这些小说,似乎 很难直接说出原因来,他也并不要读者从中 一定要接受某种思想,得出某个结论;冲突 更淡,作者并不以揭示矛盾冲突为旨归,他 们甚至有意淡化矛盾,把激起的矛盾以一种 相当冷静冲淡的语言来叙述。

这种淡化是与作者的审美趣味与处理题 材的方式有关的,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认 同和超越。中国知识分子可以说历来都是一 个准“士”阶层,在一定的范围内有自己独 特的价值观和优越感,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 审美趣味,这种淡化无疑与他们的生活态度 与审美趣味有关。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是深谙此道的。因此,他们对这些小说的题材处理,一般都采 用冷处理的方式,所写多是过去的生活。经 过心境的变迁,作者对它们的感情也就由当 时的很浓变为写作时的淡了。就我们的现实 生活而言,生活是平淡的,有很大的 随意 性,并不时时有风起云涌,作者用淡泊之笔 来写人生,是对这种生活的认同。但他对这 种生活又有所超越,能以局外人的平静,冷 眼观世事人生,使自己君临这一切,从而不 胶着于人事,故能淡而少功利。

但表面上的淡泊,却由于采用引而不 发,对比描写等方式引起欣赏反差,便产生 了浓重的艺术韵味,达到了“不工而工”的 效果。新笔记小说采用简炼克制的叙述,往 往引而不发,欲说还休,从而勾起阅读者的 浓厚情致。如汪曾祺在《异秉》的结尾处写 陈、陶二相公知道了王二发财的奇异的“秉 赋”竟是解大手的与众不同后,马上去蹲厕 所,作者写道“本来,这时候都是他们解大 手的时候。”这里作者只是以一种语带调侃 的叙述交待了事实,但从最后这一句引而不 发的话中,可以使人体味到多少的人生感 慨。陈、陶二相公的举动,说明了他们的可 笑,反映了他们的愚不可及的空想,还写出 了他们与王二境遇的差异等等。这样,就使 人的思绪受到震动,使人对故事留下极深的 印象。《陈小手》的结尾也是这样。团长将 给自己老婆安全接生的陈小手一枪打死了, 可作者只淡淡地写了一句:“团长觉得怪委 屈。”在这里作者没有表现出任何明确的评价和态度,然而却收到了引而不发,撩人思 绪的效果,给人以生发想象,细细咀嚼的机 会,从而达到了化淡为浓的结果。独到的对 比描写也是取得由淡而浓的艺术效果的途 径。对作品中的人物,作者描绘的笔墨是较 淡的,只是让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行 动,而通过对比,那些本来就不怎么起眼的 人物,在读者的对比参照中却能较显豁地凸 现出来,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和感觉。再者,作者善于用淡泊之笔,却把平凡生活 中的文眼诗眼揭示出来了,读者读这样的作 品,就能发现原来被他们漠视了的生活中, 还有如此的趣味和意蕴,因而兴趣也浓起 来,感觉也浓起来。短小的篇幅中有丰厚的 内涵,无疑也加重了作品的厚实感,产生了 浓重的效果和韵味。

从民俗民情画中写出人物的民族性格是 新笔记小说的又一个特点。读这类小说,我 们仿佛感到一种泥土的香气,看到一幅幅洋 溢着民族风情的清新淡雅的风俗画,在其中 活动的人物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活动的、 受其熏陶影响的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的小 毡帽。

在《故里杂记》的《李三》这个作品 中,主人公李三身兼数职。作者在描写这个 人物时,如数家珍般地对地保、更夫、庙祝 诸事务的传神描绘,使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旧 时江南的水乡,见识到各种乡俗和乡人。李 三的所作所为使我们甚至可以窥见到他的内 心。从他那种无赖形象中所反映出的某一类 人的性格,是作者替某一类中国人画的像。 而经常罚人二百钱的李三,最终被船家罚了 二百钱,人民对李三们的态度也就可以知道 了。在《故里三陈》里的《陈四》中,作者 对迎神赛会的描写,则活脱脱地勾出了热闹 的民俗图。而陈四踩高跷,被乡绅侮辱后决 不再演、转而糊灯的变故,也透露出了下层 劳动人民自强不息、富有骨气的民族性格。 孙犁的《王婉》中,王婉生活几经波折,延 安时和“我”的相识,文革初的卧轨,此后 的飞黄腾达,至后来的自缢身亡,画出了她 的生活轨迹,从而透露了民族性格中的某些负面品格:苟且,自私与自毁。“我”无疑 也是具有民族性格的某一类人格的写照:胆 小、平静、自得。至于传播闲言碎语,造谣 生非之众,则是中国式的小市民的漫画群 像。作者在描摹这些人物、性格面貌时,总是把他们放在民族生活的大背景下来描写 的。生活场景与人物性格是不可分的。民族 生活是民族性格形成和发展的物质现实和物 质基础,民族性格又促成着民族生活的发展 与变化。《棋霸》中作者对民俗的描写不 多,但其中笼罩的氛围,所反映的民族惰性 与传统势力对新生事物的扼杀,就象一个不 死的幽灵无时不渗入众人心中,并且在生活 中时隐时现,这正与《爸爸爸》反映的现实 相似,两篇小说的旨归异曲同工,只是《棋 霸》笔法更轻捷、自然。

笔记小说这一土生土长的、富有民族特 色的小说体裁发展演变成为新笔记小说,不 仅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绩,文化也趋向成 熟,出现了喜人的态势。当然,发展中也有 一些不足,如有的作品记事琐碎,没有深入 挖掘内涵,满足于事实陈述,写现实生活的 题材不多,尤其是张扬主旋律的作品更少, 还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创作群体等。我们深 信,随着探索的深入,经验的增多,新笔记 小说这种文体一定会继续发展完善,在中国 当代小说园地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说创作扎记
朱锐泉:话本小说综合研究的新标杆——评刘勇强著《话本小说叙论:文本诠释与历史构建》
苏东坡与小小说
散文·小说·故事的联系与区别
中考语文知识精讲 试题分析和专项练习(第四部分:文学常识)
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