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隆平一生的贡献有多牛?一篇3000字的深度长文告诉你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湘雅医院因病去世,享年91岁!

回顾袁隆平院士功德无量的一生,为解决14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他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拥有了当代“神农”、“杂交水稻之父”等称号。

同时他一生致力于超级杂交水稻在全世界的推广,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被授予世界粮食奖。

我们每个人都将他视为超级英雄,却不知道所谓英雄,也是要一路“打怪升级”才能加冕而成。

一、一颗让中国人吃饱饭的决心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他的父亲是高级官员,母亲是人民教师,在父母的培养下,30年代至40年代的袁隆平享受到了最好的教育资源。

可是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让袁隆平从小就跟着父母颠沛流离,他们一家六口从北京逃到湖南,又从湖南躲到重庆。

虽然是在炮火中长大,但袁隆平儿时的生活依旧过得多姿多彩。

他喜欢拉小提琴、游泳,看电影,完全一副公子哥的做派。

但有钱人家的小少爷怎么会想到去过插秧种田的生活呢?

这源于一部名为《摩登时代》的美国电影,这部电影中描绘的乡村田园风光景象让袁隆平对田园生活产生了无数美好的幻想。

这个从小就生活在城市的小男孩,因为好奇和憧憬,所以田园生活也就成为了他少年时代最大的梦想。

随着一天天长大,袁隆平的田园梦也一天天更加强烈。

到了1949年,19岁的袁隆平不顾父母的反对,意志坚定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遗传育种专业。

就这样,袁隆平带着自己的田园梦开始了新鲜的大学生活。可电影外真实的田园环境,却让他不由得呆住了。

在跟随老师下乡实践的过程中,他才如梦初醒看到了中国农村真实的样子。

吃不饱饭的农民,贫瘠荒芜的土地、凄凉萧条的农村景象,完全颠覆了袁隆平对乡村生活的想象。

虽然眼前的一切让袁隆平有过短暂的错愕,但饥不果腹的农民让他想起了动荡不安的童年岁月。

他仿佛突然明白了弱肉强食的道理,国家要强大起来,首先国人就要吃饱肚子。

尽管年轻的袁隆平心中树立了崇高远大的理想,但他在追求理想的道理上却有过近十年的迷茫期。

大二那年,爱国心切的袁隆平参加过空军招聘,但因为现实原因,所有被录取的学生又被退回到了学校。

同年,从小就擅长游泳的袁隆平又参加过省级游泳比赛,原本可以稳进前三的他,因为闹肚子游了第四名,所以最后国家游泳队也没进成。

在空军和运动员事业都落空后,袁隆平这才开始踏踏实实地走上了农业之路。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任教。

也就是在这里,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他眼睁睁看着五个农民“倒下”“两个人倒在路旁边,两个人倒在桥底下,一个人倒在田埂上”。

这就是袁隆平决心让中国人都吃饱饭的初衷。这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震撼,深刻地影响了袁隆平的研究方向。

而这一幕场景,也成了袁隆平生前接受采访时,几乎必提的话题。

二、两次大胆的杂交水稻试验计划

刚到安江农校时,袁隆平还只是个空有想法却无任何农作经验的“门外汉”,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他有事没事就跑到农田里去观望。

因为大学学的遗传育种专业,所以有一天袁隆平突发奇想:水稻是不是也可以通过遗传学知识,改变基因,实现产量的提升。

可在当时的环境下,袁隆平的想法被专家们认为有违常理且异想天开。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袁隆平偷偷地开始了自己水稻基因计划。

他翻阅了大量遗传学的相关书籍,然后又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不停地用水稻做试验。

当时他还并不清楚杂交水稻与普通水稻会有什么区别,他只是想研究出更好的水稻, 产出更多的粮食。

他每天拿着放大镜在田间寻找饱满的秧苗,炎炎烈日下,他的眼睛被灼伤,肺部被感染,尽管环境艰苦,可袁隆平一找就是一整年。

终于在1961年7月,袁隆平在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230颗米的水稻,他和学生用红丝带将秧苗做了标记,然后每天去观察秧苗的生长过程。

一年之后,袁隆平和学生们将这株超级秧苗的种子下田试验,可是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

这一批用于试验的秧苗,长得还不如普通秧苗茂盛,用袁隆平的话来说就是“龙变成了虫”。

望着一株株试验失败的稻苗,袁隆平内心充满了挫败感,他想来想去,突然想起了《遗传学》中提过的“杂交理论”。

会不会那颗长满230颗米的水稻就是天然野生的杂交水稻呢?如果人工培育杂交水稻,是不是每株水稻都会长得如此繁茂呢?

带着这个大胆的猜想,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计划。

此后的四年间,他日复一日地蹲在稻田里对着稻苗“自言自语”,原本养尊处优的小少爷变成了皮肤黝黑的农村娃,周围人也都对他议论纷纷,甚至还有人猜想,他精神方面肯定不太正常。

可四年过去了,杂交水稻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不说,已过而立之年的他连婚姻大事也被耽误了。

到了34岁时,经过朋友介绍,袁隆平才和自己的学生邓则闪恋闪婚。

婚后第二年,袁隆平和学生在观察了14万株稻苗之后,终于发现了6棵“有效苗”。

之后,他将自己的心得写成论文发表在了学术周刊上。

可就在好不容易培育出来700株秧苗之后,一场暴风雨却几乎将所有的稻苗毁于一旦。

面对外界的争议与嘲讽,袁隆平和助手带着存活下来的5株秧苗离开了安江农校。

之后,他们去过湖南、云南、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地继续研究。

在云南期间,袁隆平和助手遇到过7.2级的大地震,可在危急时刻, 他们没有落荒而逃,而是第一时间跑到实验室救下了5株珍贵的秧苗。

总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1971年,袁隆平和助手在云南发现了三株野生稻,而这三株野生稻也成为了日后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到了1973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试验终于成功了。

这一年,43岁的袁隆平第一次开心地大笑了,而全国各地的农业工作者也纷纷前来学习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此后,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技术也迅速推广到了全国。

三、三个造福全球人民的梦

在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后,袁隆平在海外的不少国家也成为了大英雄。

20多年前有位美国人,曾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如今20多年过去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养活了14亿中国人,还帮助无数发展中的国家解决了粮食问题。

这些年,他带着团队去到越南、印度、菲律宾和非洲各个国家无偿传授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因为他的到来,无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吃上了饭、也吃饱了饭。

这些国家为了感谢袁隆平的贡献,给他取了一个亲切的昵称:Father。

可这些丰功伟绩背后,袁隆平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因为要在世界各地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袁隆平错过了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他和妻子也常年处于分隔两地的状态,对孩子他更是陪伴的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常年的弯腰拾穗,不仅让袁隆平落下了一身的伤病,也让他的身高从1米7“缩水”成了1米65。

可这些委屈与亏欠,他从不提及,他把满腔的热血和一生的青春全都无私奉献给了熟悉的水稻田。

纵使功德无量,可袁隆平的生活却一直朴素从简,他和妻子一直居住在很多年前的老房子里。

他的衣服通常都是几十块,如果买衣服超过了一百块钱,袁隆平就非常的满足了。

甚至有一次他想给妻子买块新手表,可当他看到昂贵的价格之后,赶忙转身“逃”了出去。

明明他可以心安理得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他却偏偏活得比我们大多数人还要简单低调。

曾经袁隆平有过三个造福全球人民的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盐碱地水稻种植梦。

现在:

他的第一个梦想让水稻产量实现了数倍增长,祖国14亿人民吃饱了饭;

他的第二个梦想让中国技术传到了世界各国,也让中国力量扬名海外;

他的第三个梦想可以让每年多增产的稻谷,再多养活8000万人。

他用三个非比寻常的梦想鼓舞着自己走完了可歌可泣的一生!

如今91岁的袁隆平院士,看到14亿中国人都“吃饱了饭”后,他像完成了使命一般,永远地离开了。

青山有幸埋忠骨!虽然先生已逝,但以“隆平”这个名字命名的一条马路、一所学院、一个高科技开发区以及一颗小行星依旧会“延续”他的生命。

也许,从此以后,“袁隆平”这三个字会成为一种符号,一种精神、一种信仰,长长久久与我们同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00棵秧苗被人扒光,袁隆平找了四天,终于在一口水井中找到5棵
那个病危时还在惦记我们饭碗的老人,走了
袁隆平的奋斗故事。
真正的中国“首富”,全球38亿人都是他用户,他的名字就值1000亿
课本上的那个爷爷走了——悼念袁老
穿35元衣服,喂饱8亿人,这个国外跪求的中国男人,才是我们的真男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