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宾虹课徒稿》——看的懂笔法的很少!

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和变化历程。而黄宾虹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后一位古典的现代山水画家,他是传统的总结和延续,又开启一代新风格、新面貌,将中国文人画推向了一个新高峰,成为一代宗师。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形象的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同时笔墨语言所表达的经典艺术作品,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气质的发展。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用笔用墨之美,展现其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文人画,以及中国笔墨语言本身的美学价值。黄宾虹一生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他九上黄山、五游九华、四登泰岳、登峨眉、游青城、走四川、历长江三峡、登巫山十二峰。饱览群山、胸有成竹注重实地写生,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绘画思想被黄宾虹再次验证。经过一生坎坷的艺术经历,他提出了“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求修养之高,无以言境界。”也正是由于他胸怀祖国名山大川,渊博的知识,在绘画中总结出了“平、圆、留、重、变”五种笔法和“浓、淡、破、波、积、焦、宿”七墨的书学原理,开创了前无古人的“浑厚华滋”现代审美新境界。

由画法之变,到风格的形成,他提出了“内美静中参”的绘画思想。在千年的传统绘画的影响下,对西画的取舍,对传统的延承与变革的问题上他都有自己的主张。由于色彩、光影、构成、图式、肌理效果等大量现代造型因素的介入。笔墨语言被忽视了,山水画中的“笔精墨妙”的价值,势必会影响山水画中笔墨语言“内美”的发展。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的地位则会动摇。

黄宾虹站在艺术的高度,用“金石学”、“五笔七墨”的书学原理,展示了笔墨是山水画的精华。用“浑厚华滋的民族性”,谱写了历史的辉章,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独有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

黄宾虹笔墨语言的形成过程

(一)“金石学”对于黄宾虹笔墨语言的深化

黄宾虹常言:“前清道咸金石学盛,绘画成为复兴。”古文字发展至今,黄宾虹以他丰富渊博的金石学与史学修养引入到绘画中,并以此对画道进行正本清源、求新求变。金是指钟、铎、鼎、鬲等铜器;石是指碑碣、墓志、造像等刻石瓦当。通过对金石学的研究,梳理出书法、绘画的流变过程。我国传统绘画强调书画同源、“求画法与书法,借书法与画法”,宾虹尤其如此。他曾提到:“清道咸中金石学盛,绘事由明启祯诸贤上溯北宋,一扫娄东虞山柔靡之习。”此言更加强调了金石学对绘画的重大意义。 

黄宾虹认为:“上古奇字,书与画合,必先有画,而后有书。上古之画,不可谓非上古之书也。”从而说明了绘画与书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多年金石学的考究,对书法、绘画的深切认识,笔法变得更加泼磔锋芒、苍厚老辣、刚健婀娜、变化多端。黄宾虹在山水画中弱化和淡化了用色、用墨、用皴,而是凸现了理趣。他对线条追求的是“气韵酣畅”、“浑成一气”。尤其是那纯化和强化后的中国画线条,到了晚年线条变得更粗,笔致更飞动,气韵更贯通了。 

黄宾虹用实事证明了“道咸画学中兴”笔法和画法的问题。不仅使画界、书法界多有振拔,还促使文人画家注重金石文字,并从中寻找笔法的正轨,重振日渐低靡的文人写意画。黄宾虹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以实践实用为主线,将绘画的可再生植株扎根于书法的土壤之中。在黄宾虹的内心世界之中,金石学就是振兴中国绘画的一方良药。他说:“鄙见国画墨法,自道咸中金石学盛,超出启祯名家兼皴带染之技,由师古人而师造化。”正是他孜孜不倦的努力,从而展现了作为一个古典艺术家不同于流俗的学术取向。因而成就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国学大师。 

(二)“五笔七墨”的书学原理 

在黄宾虹的笔下,墨成了自然的灵性,成了万物之光彩。“一墨大千”—千变万化的山川景色在他笔下通过墨色充分表现了出来,且有许多出人意外的墨色韵味在画面上呈现。他非常注重笔墨生动方可有气韵生动。用笔要有起伏转折,起伏转折即为中国笔法的多样变化。

他的“五笔七墨”的书学原理,由笔法、墨法两部分构成,“五笔”即“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主要是从用笔法度和品质方面阐述中国画的笔法问题; “七墨”即“浓、泼、破、积、焦、宿”,是从用墨角度阐述的画法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他总结出了“笔法五字诀”虽然是着眼于绘画的应用,但也是书法中所遵循的笔法原则。他提出笔法“如锥画沙”、“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高山坠石”。 

黄宾虹尤其注意的是笔线点画的势态、方向感、运动感,其用笔所体现的一气呵成,笔笔相生、笔笔相应的内在气机。也是他山水画获得峥嵘、刚健、雄伟的金石气象的关键所在。黄宾虹“五笔七墨”的运用,打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固定模式。如同用兵一样,能够左右逢源、起死回生。黄宾虹又是善用宿墨的高手,脱胶以后的宿墨用水层层积染,更显的润泽、浑厚。他精于“知白守黑”层层积染,满幅皆黑,他把墨色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从黑暗中发掘光明,从乱中理出秩序,更显浑厚、苍辣。 

黄宾虹对传统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禅学思想能举一反三。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把笔墨发挥到了极致,拓宽了“以书入画”的写意性的笔法表现,突出了物化笔墨结构的“内美”。他真正做到了艺术发于心、传于笔、达于纸,因而他笔下的中国山水画更传情、更能打动人心。例如(2-4)画如其人,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对艺术无比的热爱,任何人的笔下都是对客观自然的翻版与照搬。读黄宾虹的绘画作品就像品尝陈年老酿一样,品过之后回味无穷。他的“五笔七墨”法,为中国山水画浑厚华滋民族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创一代之画风,彰显了大家风范,为中国绘画的发展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由“白”到“黑”的转变 

黄宾虹把一生奉献给了艺术,创作习画八十余年。早期师法传统,皴法疏简、笔墨秀逸;中年受“新安画派”影响风格有所转变,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晚年的时候多临习宋元时期的绘画,例如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之功力较深。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


他总结出了自己的学画历程时说:“我在学画时,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法;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在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1984年5月对王伯敏语)。对于传统山水画精粹的学习,黄宾虹算是古今独步。他师法传统的阶段是风格初步形成的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被评论界成为“白宾虹”,以疏淡清逸的风格著称。从黄宾虹的《仙霞岭上》这幅作品可以看出,他在用笔上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长瘦短、齐而不齐之规范中,自然留露出一些飞白。他这种或动或静的用笔本身构成了节奏的美感,也表现出了物象的“内美”。黄宾虹是大器晚成的画家,八十岁后面貌大变,用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用笔如拆钗股、屋漏痕更是出神入化、奇妙无比。


“黑宾虹”是黄宾虹代表作的审美特色,是他晚年所追求的山水气象。他用浓墨、焦墨、宿墨、淡墨、积墨等各种笔法相互转化,加了又加,点了又点,积了又积达到自己满意为止。有时候一幅作品要积几十遍,给人乍看是一片漆黑、杂乱。但是细看更耐人寻味,这也是他高人一头的关键所在。他非常注重“黑”与“白”的对比,通过留白给画面留了“活眼”使画面更加有气息,促使画面更见灵性。例如(图2-8)这幅作品,画面追求干湿涩润、浓淡轻重、黑白虚实的变化与和谐,对大美的感受酣畅淋漓的表现了出来。作品黑中透亮,实里藏虚也是黄宾虹对夜山水的一种体验结果。胸有千壑,造化自为我有是他师法造化的收获。这也是黄宾虹艺术思想和人生追求的综合,所以他的画才尤见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宾虹先生山水画中的笔墨美在哪里?
黄宾虹的了不起,须去掉许多作品才能得见
中国画与书法的笔墨关系
画法通书法——黄宾虹“引书入画”之研究
现当代十大画圣、艺术大师、文化泰斗最新排名榜
浑厚华滋黄宾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