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为何还要砍下他的头颅?

砍下李建成头颅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不这样做的话,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就有可能失败。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在长安城太极宫的玄武门附近,上演了一场由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发动的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政变的结果,是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原皇太子李建成,并诛杀四弟齐王李元吉,最终,迫使唐高祖李渊不得不将大权交出。

但在政变过程中,有一处令人十分疑惑的细节,那就是李世民一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后,紧接着又将他的头颅砍了下来。

莫非是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有深仇大恨,才让他下此狠手?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明知道李建成已经死亡的情况下,李世民仍然砍下他头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举动是整场政变极为重要的一步,如果不做,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参与人员,都会因此而死。

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被压制到崩溃的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确实是由李世民一手操刀不假,但他也是被逼得没法子了。

众所周知,唐高祖李渊与发妻窦皇后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演绎里为李元霸)以及四子李元吉。

其中,三子李玄霸死得早,因此在李渊登基前后,出力最多的就是其他三个儿子。

而在这三个儿子里面,最劳苦功高的就要数次子李世民,可以说,大唐的江山有一多半都是他真刀实枪打下来的。

但也是因为他的能力强且功劳大,在大唐开国之后,却遭到了不少无端的猜忌。

猜忌的根源,则来自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建成是担心李世民功勋过大会威胁到自己的太子之位,而李元吉则是一心想让李世民和李建成争一个鱼死网破,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总之,两人虽说方向不同,但终极目标却一致,那就是消除李世民这个威胁。

因此,两人顺其自然地就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同盟,这个同盟最大的任务,就是如何想方设法给李世民下绊子,以让他吃瘪为乐。

这种设计陷害,在玄武门之变前,屡有发生。

比如,在武德七年,李渊组织的一场郊外狩猎比赛上,李世民就差一点中了李建成提前设下的圈套。

当时,李渊要求三个儿子比赛,看谁猎杀的野物多,等到三人准备出发时,李建成牵来一匹马,忽悠李世民说这是一匹好马,让李世民骑着这匹马比赛。

这匹马是好马吗?确实是,但性子极烈,经常尥蹶子,寻常人根本驾驭不住他,李建成把这匹马交给李世民,摆明了就是让李世民出丑。

而李世民呢?由于当着自己老爹的面,也不好进行拒绝,只能是骑上马离开。

但跑出去没多久,马就尥起了蹶子,幸亏李世民骑术了得,几经努力才算是把马制服,而看到这匹烈马屈服后,当时的李世民相当得意,对不远处的宇文士及吹了一句牛。

“彼欲以此见杀,死生有命,庸何伤乎!”---李世民

其实李世民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他知道李建成想用一匹马来暗害自己,但自己生死有命,哪里会是一匹马就能害死的?

但这句话被李建成得知后,却变了味道,他通过李渊后宫的妃子给李渊吹“枕头风儿”,硬是把这句话的意思,变成了李世民自称有天命,要当天下主,不会平白无故的死去。

而李渊呢?对此未加分辨,不由分说的就把李世民叫来一通大骂,以至于李世民伏地叩头,自请治罪,但李渊仍不解气。

若不是当时恰逢突厥来袭,李渊需要让李世民带兵打仗,估计李世民是难逃罪责。

而像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包括李世民在对抗突厥入侵这场战役上,他巧妙利用计谋,没费多大周章就让突厥大军退走,但他得胜归来后,不仅没有嘉奖,反而还是打压不断。

除了不断给李世民本人使绊子之外,李建成还暗中去挖李世民的墙角,千方百计的收买秦王府的人。

比如尉迟恭,李建成就曾经重金对他收买,只不过尉迟恭当场拒绝了他,也正是因为如此,尉迟恭遭到了李建成的暗杀,虽说躲过一劫,但却被李建成设计陷害关进了大牢。

最后还是李世民拼死营救,才救尉迟恭出来。

除此之外,还有像房玄龄、杜如晦等原本是李世民的谋士,都被李建成设计一一调出秦王府,一番操作下来,李建成前后调走了李世民多达60余位属下。

对于这些,李世民是敢怒不敢言,他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成了光杆司令。

但成光杆司令就完了?李建成显然不是这么想,而李元吉更不是这么想,他分分钟都想置李世民于死地,甚至有一次,他还准备当着李渊的面杀了李世民。

虽说李元吉这个疯狂的计划最终没有实施,但不仅没有受罚,反而还在不久后,直接跑到李渊面前,要求父亲下令杀了李世民。

这些事,在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每每提起来伤心不已,他伤心的,不仅是自己的亲兄弟想置他于死地,还有父亲李渊一直以来的偏心。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的日子相当不好过,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是当时的常态,毕竟可能自己一个不小心,就会着了李建成的道儿。

但即使是极其谨慎,李世民还是在后来差一点被李建成用毒酒毒死,而事情到了这种局势之下,如果李世民再不做点什么,那么早晚有一天,他会不明不白的死去。

可是,还没等他准备动手,李建成和李元吉倒先动手了。

玄武门之变爆发:纠结万分的李世民

武德六年,在李建成毒杀李世民未遂不久后,李渊下了一道旨意,安排李世民前往洛阳,效仿汉景帝安置梁武王,将陕东一带的区域划拨给李世民统辖。

这道旨意,让李世民暂时的松了一口气,最起码不用在长安城里提心吊胆了。

但就在他以及他的家人打包行李,准备出发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却不乐意了,在他们看到,论行军打仗,自己一方肯定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如果放他去了洛阳,那么日后必将是一个心头大患。

于是,他们两个跑到李渊面前,添油加醋的说李世民的家里人,正因为要去洛阳而高兴的快哭了,由此得知,李世民在这一走,怕是就不回来了。

而最终,在两人的“劝说”之下,李渊居然收回了让李世民去洛阳的命令。

对此,李世民相当郁闷,但更让他郁闷的事情还在后面,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夜以继日的不断游说李渊,要其下令杀掉李世民,同时,李建成继续明里暗里的调离秦王府的人,到了武德九年的时候,李世民的身边,仅剩下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

但即便是在这种对自己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李世民在面对属下劝说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时,依旧是犹豫不决。

毕竟不管怎么说,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自己的兄弟,杀兄弑弟的事情,他李世民真的做不出来。

但李世民心软,不代表对方就心软,在武德九年三月的一天,李世民埋在东宫的一个暗桩给他带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这个暗桩名叫王晊,是在太子的东宫里负责计时的官员,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了李世民的棋子之一,而他因为身份低微,所以就不受人主意,也由此能帮助李世民刺探到不少情报。

他告诉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确定好,要杀掉李世民。

李建成的具体的操作思路,是准备在近日为李元吉饯行时(当时突厥攻打大唐,李元吉被任命为统帅),趁机发动兵变,杀掉李世民,并逼迫李渊交出大权。

在听完王晊所说后,李世民当时是大惊失色,他知道对方的刀已经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了,但直到这个时候,他还是犹豫不决。

为此,李世民还特意找来了一个算占卜的龟壳,准备占卜一下吉凶,而最终,在群情激愤的部下们劝说下,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先下手为强。

而就在这个时候,宫里传来圣旨,要李世民即刻进宫觐见。

在这种关键时刻,让进宫必然是有什么大事发生,为了以防万一,李世民和谋士们制定出一个行动计划,一切安排妥当后,李世民只身进了皇宫。

那么说,李渊这个时候找李世民干什么呢?其实没别的事,就是要发脾气。

之所以要发脾气,是因为有人向李渊奏报说,最近长安城的空中出现太白星,而负责星象的官员经过研究,得出了一个让李渊十分生气的结论。

“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资治通鉴》

面对震怒的李渊,李世民也是吓出了一身冷汗,不过,他对此早有一套说辞。

并且,李世民还趁机举报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而李渊在听到李世民的举报后大惊失色,当即决定先不追查李世民,而要等到第二天,召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对峙。

李渊的这个决定,让李世民逃过了一劫,也让他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安排。

就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前夜,李世民的秦王府里,所有人的精神状态都紧绷到了极致,李世民也同样如此,在极度紧张的气氛下,李世民共做了三项安排。

第一项,安排他的舅舅(妻舅)高士廉去长寿坊和光德坊调集死囚,来护卫秦王府,防止被人偷袭;

第二项,安排自己阵营的禁军将领,接替玄武门的保卫工作;

第三项,在秦王府里,挑出了800名死士,并给他们发放了武器;

等到这一切都安排完毕后,已经是后半夜了,距离天亮也没多长时间了,而这一段时间,是李世民一生中最难熬的时光。

就在几个时辰之后,他就会变成一个杀兄囚父之人。

但与此同时,李建成那边也没闲着,就在李世民向李渊举报李建成时,后宫的张婕妤听到了两人的谈话内容,而这个张婕妤和李建成的“私交”甚好,因此,李建成很快知道了父亲李渊要召见自己对峙的事情。

情急之下,他便于李元吉商议,李元吉毕竟是久经沙场,认为应该托病不起,并召集部队,以观时局。

但李建成却拒绝了李元吉的提议,并且,非常自信的说,皇宫内外都是他的人,这个时候,应该入宫,亲自打探消息。

李建成的自信,来自于禁卫总领常何,此人统领玄武门处的禁卫军,并且是他的亲信。

但实际上,这个常何,是李世民埋在李建成身边的暗桩之一,但可惜的是,李建成对此毫不知晓。

因此,他与李元吉两人,就这么大摇大摆的,骑着高头大马前往玄武门。

但就在二人临近玄武门时,发觉不对劲,赶忙调转马头逃脱,但没等他们跑多远,李世民就从一旁杀了出来。

说时迟那时快,李元吉看到李世民之后,在极短的时间里搭弓射箭,但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他连射三箭,居然箭箭落空。

而李世民也没和李元吉过多纠缠,直奔李建成追去,并且一箭射过去,当场就将李建成射翻在地。

堂堂皇太子,就此身亡。

与此同时,尉迟恭带着人也赶到了现场,而李世民也开始追击李元吉,就这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

李世民所骑的马由于奔跑过快,一个不小心,就被树枝绊倒了。

马匹一倒,李世民也摔了下来,正好摔在李元吉不远处,见此情景,李元吉一个快步冲过去,拿起身边的长弓,用弓弦就勒住了李世民的脖子。

就在李世民被勒的脸红脖子粗,快要翻白眼的时候,尉迟恭赶到了。

看到李世民快被勒死,尉迟恭是爆发出平生最大的吼声,吼声震得李元吉一惊,他深知单打独斗不是尉迟恭的对手,因此,松开李世民,转身就跑。

但没跑多远,就被尉迟恭追上,最终死在了尉迟恭的手里。

到了这个时候,整个政变几乎已经成功了一半,但也就是一半而已,那边李建成的亲信士兵,正对玄武门以及秦王府发动着猛烈的进攻,同时,李渊还在不远处的皇宫里。

一切的一切,都还存在很大变数,远远达不到胜利的程度。

关键时刻,还是尉迟恭,在征得了李世民同意后,骑上马找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尸首,将二人的头颅割了下来,带着这两个头颅,完成了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最终稳定的局势。

那么,李世民为何会同意尉迟恭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呢?并且,尉迟恭又带着这两颗头颅干了什么呢?

玄武门之变尾声:两颗头颅的妙用

尉迟恭带着这两颗头颅,先后去了两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玄武门,当时,李建成的亲信薛万彻正带着2000名士兵,发了疯一样的攻击玄武门。

负责守卫玄武门的,是李世民安排在此的中郎将吕世衡和敬君弘,二人在看到来势汹汹的薛万彻等人后,马上挺身而出,带着人就杀向对方。

期间,曾有人劝说他们要“静观其变”,但二人根本没听,直接就冲进敌阵。

可惜的是,双拳难抵四手,这两位虽说勇猛,但毕竟寡不敌众,很快就被薛万彻击杀。

紧接着,薛万彻就带着人对玄武门展开攻击,就在即将攻破时,李世民麾下的张公谨赶到了,他在关键时刻,凭一己之力,硬是将厚重的玄武门关了起来。

我们在不少古装影视剧中都见过古代的城门,一般都是巨大且厚重,而张公谨却一个人将厚重的城门关了起来。

若非超强的爆发力,根本就做不到。

见到城门被关,薛万彻的人就开始试图打开,但打了一阵后他们发现,城门太厚,根本砍不动。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薛万彻大吼一声,命令士兵调转方向,往秦王府攻去。

不得不说,薛万彻这个计划还是比较不错的,当时秦王府的守卫力量并不强,也就是前文讲到的高士廉带着部分死囚以及府里原有的一些守卫,如果薛万彻带着这2000名杀气腾腾的士兵杀过去,那么秦王府势必会被打下来,府里上下也都有可能遭难。

关键时刻,尉迟恭赶到了,并且,带着两颗血淋淋的人头。

没错,这两个人头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当尉迟恭拎着人头出现在薛万彻面前时,包括薛万彻在内的人都知道,自己的老大,已经被斩杀了。

老大都死了,自己还打个什么劲?因此,这2000名士兵很快就做鸟兽散。

而薛万彻自己,眼看大势已去,急忙带了几十个骑兵,一路冲杀,往南突围而去,至此,玄武门和秦王府的危机得以解除。

这就是尉迟恭带着人头去的第一个地方,也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两颗人头的第一个妙用。

如果没有人头的及时出现,那么薛万彻带着人就会杀向秦王府,届时,守卫秦王府的高士廉以及众将士就会面临一场恶战,并且还是有死无生的恶战。

而一旦高士廉失败,那么秦王府上下就会遭到杀害,李世民的家眷也逃不过这一劫,这种情况如果成为现实后,就会对李世民造成极大的冲击。

士气涣散,兵败如山倒,他本人也有可能会被乱军杀死,即便是侥幸没死,但想扳回局面怕是很难了。

毕竟在玄武门之变的现场,除了那些忠于李世民的将士,还有不少“骑墙派”。

这些骑墙派,一直在进行着观察,观察究竟谁能占据上风,然后好投入胜利一方的阵营,如果李世民失败,他们不介意以诛杀叛军的名义,将李世民和他的手下斩杀当场。

幸好,尉迟恭带着人头来了,稳定了局势,占据了上风。

玄武门这边稳住之后,尉迟恭带着人头又去了第二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距离玄武门不远的西海,这里属于皇宫内的一条景观河流。

李渊正带着宰相裴寂、萧瑀以及陈叔达等人,在这条河流上划船玩儿。

至于李渊为何会在这里安心地划船,并且对距离这里不远处的玄武门震天的喊杀声视若无睹,我们不得而知,但极有可能,李渊是在某种“胁迫”之下,才会安心在这里划船的。

抛开他因何划船不说,单说就在他划的兴起的时候,浑身是血的尉迟恭来了。

接下来,李渊与尉迟恭二人就进行了一场极为经典的对话,在这场对话里,尉迟恭展现出了高超的说话艺术。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资治通鉴》

什么意思呢?就是李渊问尉迟恭外面是什么人作乱?你来这里做什么?尉迟恭则答道,外面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作乱,不过,秦王李世民已经将他们诛杀了。

之后,在萧瑀以及陈叔达的趁机“劝说”下,李渊长叹一声,交出了所有权力。

为什么李渊会如此配合?很简单,是尉迟恭一直拎在手里的两个人头,让他知道此时在外面,自己的二儿子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留给自己的唯一一条生路,那就是乖乖地配合照做。

在此之后,李渊如同木偶一般,按照尉迟恭的要求,写下诏书,命令还在抵抗的东宫部队放下武器,同时安排黄门侍郎裴矩等人去往东宫以及齐王府,安抚将士以及家眷。

但没想到的是,裴矩前脚刚到,秦王府的士兵就杀了过来,先是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全部杀死,之后又将屠刀砍向那些已经放弃抵抗的将士们。

关键时刻,还是尉迟恭,他对李世民说,“元凶已诛,何必牵连他人”。

最终,李世民听从了这个建议,没有再对这些将士赶尽杀绝,不久后,李世民接受了唐高祖李渊的禅位,正式登基,成为大唐的第二位帝王,史称“唐太宗”。

通过玄武门之变的整个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并非是李世民为了单纯的泄愤,而是二人的头颅有大用,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震慑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让他们就此放弃抵抗。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李渊明白,当时谁才是局势的掌控者,也只有这样,李渊才能交出权力,不然,虽说李世民暂时占据了优势,但毕竟李渊当时还是皇帝,如果他一声令下,要将士们消灭李世民等人后,那么无疑就会给李世民带来极大的麻烦。

所以,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这一步相当重要,直接关系到玄武门之变的成功与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画】他的花是从生命里开出来的,看他的画是润眼悦目、养气凝神的!
玄武门之变后,众将本想大开杀戒,但此人一番话让李世民大彻大悟
玄武门之变始末,李建成逼着李世民上位,一切都是命啊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射死李建成后,为何还非要砍掉他的头颅?
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为何还要砍下他的头颅?用人头先威慑其余党、再敬告李渊太子党谋反被斩!李渊识相让位!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击杀李建成、李元吉,为何还砍下他们的头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