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止庵:读书是为了远离俗人,去和真正的高人对话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其实我不太关心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关心的是我为什么读书。我觉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关心我为什么要读书,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反思我一生,读书对我最大的益处就是我不是我们了,我是我。什么意思呢?其实读书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读完书之后是想变得人一样,还是想变得人不一样。如果没有这个问题在那悬着,读书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但这个事情是分成两步走的,第一步,你必须先得变得跟人一样,然后,你才能变得跟人不一样。我们现在有好多人说,我得独立,得精神独立,变得人不一样。但是你人一样过吗?还没一样,你怎么变得人不一样呢?你必须得先大家在一个起跑线,然后你跑你的,他跑他的,如果没达到这一点,就不能。

所以我觉得用这本书回顾我的读书生平,其实就是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我努力地不让别人把我拉下,第二个过程,我不跟别人走一样的路。

我以前是学医的,我知道其实人的差别很少很少,但是为什么能分出来你是你,我是我呢?很大原因是我们每个人有一些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东西。这些是什么呢?从最基本的说,你是做记者的,你是做编辑的,我是在家待业的,另外可以说你有车,你有房子,这是第二个差别,还有一个差别,你是博士,你是硕士,我是学士,可以分成很多种。但如果再往下分,就有些不一样了。比如你知道什么,我知道什么,你懂得什么,我懂得什么。这就有差别了,这事他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他不知道。

有些知道是有途径的,比如今天广州下雨,房子塌了,报道之后大家都可以知道,但还有些事情我们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周作人鲁迅兄弟两人失。还有一些隔我们比较远的事,我们可以说这人不仅知道贝多芬,还懂得听贝多芬;这人不仅知道马蒂斯,还懂得看马蒂斯。再往深了说,他不仅知道马蒂斯贝多芬,还知道他的生活怎么有一点小小的品味,有一点东西别人不一样。这些东西的差别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远,但未必就不重要。它可能还是一件重要的事。

人的地位、权力、财产、身份,好多是靠关系得来的,靠父母得来的,靠机缘得来的。但是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品味靠什么得来?你可以说我在广州没有不认识的人,但是你不一定懂得贝多芬,不一定有修养。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着没用,实际是有用的。打比方说,有人给年轻的女孩子做媒介绍一个男的,又有地位,又有财产,但是回来说没看。为什么?这人没什么意思。这个“意思”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修养、品味、知识、爱好。有时我们人相处之后会发现这人不错,就是乏味一点,脑袋空。反观我们的人生,确实需要一些东西。可能这个品味本身什么也不能给你带来,但是它应该为你所有,对你有用处。

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

严格说,我个人没有受过什么好的教育。我小时候遇到文革,文革结束时是1976年,我已经高一,然后77年高二参加高考,考大学,进了北京医科大学口腔系。当时北京医科大学什么系都没有中文的课,所以我没有受过中文教育。我就特别觉得这是个问题,毕业后我就工作,没有继续受教育,所以我只受过中学的中文教育,还是文革的中学。这让我自己觉得从学校里所获得的东西很少。

我的父亲是一个诗人,我们家也算是一个文化人家庭,可是文革自顾不暇,没有一个很系统、很严格要求的教育。那时也没有什么社会教育。我小时候没有文化活动,有活动也是阶级文化活动。

没有好好的教育,我怎么在以后还略知一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还敢写书,还敢来各位说话呢?其实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外,我有一种自我教育。这个自我教育当时没有别的招,只有一个途径,就是读书。所以我自己受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是从读书来的。

我小时候,电影院演的是八个样板戏改的电影,后来有了《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屈指可数。当时没有话剧,电视里连电视剧都没有,只有新闻。《人民日报》当时也就四开,没有其他接受信息的东西,全得靠书。我小时候最想得到的书是辞典。如果问我什么是必读书,就是《辞海》或者《辞源》,或者《现代汉语辞典》。因为这世有很多事我都不懂,辞典的好处是,一个词条就相当于一件事的头,如果感兴趣就能继续往下看,否则你从哪学这些东西?因为我连中文都没好好学,就得从一个辞典,看别人的书,看人家这词怎么用,然后听人说话,说什么词记下来,就这么来学习。

互联网不能给我们提供一切

我们现在接受信息最快的方式,第一有电视,有直播,第二有互联网。互联网使得我们的阅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很多信息不需要通过读书来得到了。我们可以知道实时的信息。但是有一个问题,互联网不能给我们提供一切。

我自己也在网,可互联网不能提供所有东西。我觉得信息不需要通过看书,我们基本不需要从书里得到这种滚动的信息。但是这世界有些东西不是信息。

我们得到或者获取的东西包括两种,一种是实时变化的,一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仅仅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有些比告诉你发生什么事还要深,那是互联网不能给我们的。凡是带有个人感悟、个人情绪、个人发现的东西,都不是互联网能提供的。一个人自己对世界的发现是没法通过互联网得到的,因为很多人不把这个东西放到网去。

我们读书就是要读网没有的东西,就是涉及到我们个人修养、个人品味、个人知识的一部分知识。我自己作为一个写书的人,也必须得问自己一个问题,有了互联网以后还要不要写书,或者说有了互联网以后,要写得更多,还是写得更少。我可以明确地大家说,有了互联网以后我们应该写得更少,因为写网没有的东西才是我们写书的人对各位读者的一点真的奉献,或者说爱护。如果一个人写文章只是提供信息,这样的文章我觉得可以不写。

读书还是为在世界见一点高人

读书的意义就在于作者的交流。书里面装着一个作者,他辛辛苦苦写书,实际是在把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搬出来。即使作者死了,他也会希望这本书能活得长一点,能有更多他不相识的人遇到这本书,能跟这本书里面的他有一个交流,这对他来说就是他生命的延续。当然有一天这本书也死了,那这人就彻底死掉了。读书给我们的作用就在于这,它给我们一种潜在的、更多的知识,归结起来,就是如果我们接受这么一种人生观,读书对我们就是有用的。

法国作家加缪说,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我觉得读书其实是使我们活得最多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比方我们读一本小说,小说里有个人物,他活了一辈子。我自己本来活了一辈子,我读完它,又活了一辈子,读完那本,我又活了一辈子,又活了一辈子,一个人就可以活得很多。但是如果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就活了自己这一辈子,区别就在这里。所以这标志着两条路,愿不愿意活得更多,才能谈到能有什么作用。

我们读书时也常常会叹为观止,确实觉得有些人在某些地方写得非常之好,有的是你能想到的,有的是你想不到的。其实我们读书还是想在世界见一点高人,我们还是嫌周围的人不够高。我们成天在家里见的人都面目可憎,但只要读书,一会孔子来了,一会庄子来了,一会卡夫卡来了,你的生活就会很好。其实我们读书不就是为了这个?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其实我不太关心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关心的是我为什么读书。我觉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关心我为什么要读书,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反思我一生,读书对我最大的益处就是我不是我们了,我是我。什么意思呢?其实读书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读完书之后是想变得人一样,还是想变得人不一样。如果没有这个问题在那悬着,读书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但这个事情是分成两步走的,第一步,你必须先得变得跟人一样,然后,你才能变得跟人不一样。我们现在有好多人说,我得独立,得精神独立,变得人不一样。但是你人一样过吗?还没一样,你怎么变得人不一样呢?你必须得先大家在一个起跑线,然后你跑你的,他跑他的,如果没达到这一点,就不能。

所以我觉得用这本书回顾我的读书生平,其实就是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我努力地不让别人把我拉下,第二个过程,我不跟别人走一样的路。

我以前是学医的,我知道其实人的差别很少很少,但是为什么能分出来你是你,我是我呢?很大原因是我们每个人有一些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东西。这些是什么呢?从最基本的说,你是做记者的,你是做编辑的,我是在家待业的,另外可以说你有车,你有房子,这是第二个差别,还有一个差别,你是博士,你是硕士,我是学士,可以分成很多种。但如果再往下分,就有些不一样了。比如你知道什么,我知道什么,你懂得什么,我懂得什么。这就有差别了,这事他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他不知道。

有些知道是有途径的,比如今天广州下雨,房子塌了,报道之后大家都可以知道,但还有些事情我们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周作人鲁迅兄弟两人失。还有一些隔我们比较远的事,我们可以说这人不仅知道贝多芬,还懂得听贝多芬;这人不仅知道马蒂斯,还懂得看马蒂斯。再往深了说,他不仅知道马蒂斯贝多芬,还知道他的生活怎么有一点小小的品味,有一点东西别人不一样。这些东西的差别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远,但未必就不重要。它可能还是一件重要的事。

人的地位、权力、财产、身份,好多是靠关系得来的,靠父母得来的,靠机缘得来的。但是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品味靠什么得来?你可以说我在广州没有不认识的人,但是你不一定懂得贝多芬,不一定有修养。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着没用,实际是有用的。打比方说,有人给年轻的女孩子做媒介绍一个男的,又有地位,又有财产,但是回来说没看。为什么?这人没什么意思。这个“意思”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修养、品味、知识、爱好。有时我们人相处之后会发现这人不错,就是乏味一点,脑袋空。反观我们的人生,确实需要一些东西。可能这个品味本身什么也不能给你带来,但是它应该为你所有,对你有用处。

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

严格说,我个人没有受过什么好的教育。我小时候遇到文革,文革结束时是1976年,我已经高一,然后77年高二参加高考,考大学,进了北京医科大学口腔系。当时北京医科大学什么系都没有中文的课,所以我没有受过中文教育。我就特别觉得这是个问题,毕业后我就工作,没有继续受教育,所以我只受过中学的中文教育,还是文革的中学。这让我自己觉得从学校里所获得的东西很少。

我的父亲是一个诗人,我们家也算是一个文化人家庭,可是文革自顾不暇,没有一个很系统、很严格要求的教育。那时也没有什么社会教育。我小时候没有文化活动,有活动也是阶级文化活动。

没有好好的教育,我怎么在以后还略知一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还敢写书,还敢来各位说话呢?其实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外,我有一种自我教育。这个自我教育当时没有别的招,只有一个途径,就是读书。所以我自己受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是从读书来的。

我小时候,电影院演的是八个样板戏改的电影,后来有了《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屈指可数。当时没有话剧,电视里连电视剧都没有,只有新闻。《人民日报》当时也就四开,没有其他接受信息的东西,全得靠书。我小时候最想得到的书是辞典。如果问我什么是必读书,就是《辞海》或者《辞源》,或者《现代汉语辞典》。因为这世有很多事我都不懂,辞典的好处是,一个词条就相当于一件事的头,如果感兴趣就能继续往下看,否则你从哪学这些东西?因为我连中文都没好好学,就得从一个辞典,看别人的书,看人家这词怎么用,然后听人说话,说什么词记下来,就这么来学习。

互联网不能给我们提供一切

我们现在接受信息最快的方式,第一有电视,有直播,第二有互联网。互联网使得我们的阅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很多信息不需要通过读书来得到了。我们可以知道实时的信息。但是有一个问题,互联网不能给我们提供一切。

我自己也在网,可互联网不能提供所有东西。我觉得信息不需要通过看书,我们基本不需要从书里得到这种滚动的信息。但是这世界有些东西不是信息。

我们得到或者获取的东西包括两种,一种是实时变化的,一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仅仅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有些比告诉你发生什么事还要深,那是互联网不能给我们的。凡是带有个人感悟、个人情绪、个人发现的东西,都不是互联网能提供的。一个人自己对世界的发现是没法通过互联网得到的,因为很多人不把这个东西放到网去。

我们读书就是要读网没有的东西,就是涉及到我们个人修养、个人品味、个人知识的一部分知识。我自己作为一个写书的人,也必须得问自己一个问题,有了互联网以后还要不要写书,或者说有了互联网以后,要写得更多,还是写得更少。我可以明确地大家说,有了互联网以后我们应该写得更少,因为写网没有的东西才是我们写书的人对各位读者的一点真的奉献,或者说爱护。如果一个人写文章只是提供信息,这样的文章我觉得可以不写。

读书还是为在世界见一点高人

读书的意义就在于作者的交流。书里面装着一个作者,他辛辛苦苦写书,实际是在把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搬出来。即使作者死了,他也会希望这本书能活得长一点,能有更多他不相识的人遇到这本书,能跟这本书里面的他有一个交流,这对他来说就是他生命的延续。当然有一天这本书也死了,那这人就彻底死掉了。读书给我们的作用就在于这,它给我们一种潜在的、更多的知识,归结起来,就是如果我们接受这么一种人生观,读书对我们就是有用的。

法国作家加缪说,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我觉得读书其实是使我们活得最多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比方我们读一本小说,小说里有个人物,他活了一辈子。我自己本来活了一辈子,我读完它,又活了一辈子,读完那本,我又活了一辈子,又活了一辈子,一个人就可以活得很多。但是如果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就活了自己这一辈子,区别就在这里。所以这标志着两条路,愿不愿意活得更多,才能谈到能有什么作用。

我们读书时也常常会叹为观止,确实觉得有些人在某些地方写得非常之好,有的是你能想到的,有的是你想不到的。其实我们读书还是想在世界见一点高人,我们还是嫌周围的人不够高。我们成天在家里见的人都面目可憎,但只要读书,一会孔子来了,一会庄子来了,一会卡夫卡来了,你的生活就会很好。其实我们读书不就是为了这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因斯坦故事三则
暑假这样过,你看咋样
人到五十,牢记老祖宗留下的3句古训,胜读十年书
“玩游戏,我没学到东西”,一定是坏消息?
你读了那么多年书,不是为了找份好工作
妹妹三取“文革”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