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安的头道巷和二道巷
              九拐十八巷是过去老六安的城市格局,六安人没有不知道九拐十八巷的。不过随着新的城镇建设,现在“九拐十八巷”已成为历史。新生代的六安人,对“九拐十八巷”只当作一个传说。老安人现在还能够记得认出这些拐巷所在位置的人不多了。好在“九拐十八巷的”前三条巷子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虽然已经改造得看不出原貌,却都是在原址规划营造的新建筑,老六安人到此还能勾起对九拐十八巷的回忆!

          九拐十八巷从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算起。这三条巷是从进六安城南门开始数起的。从南门进城就是文盛街。文盛街是老六安南北走向的一条街,南街口右首就是裕民烟厂。从裕民烟厂的大门顺城墙头,沿城河向东,都是烟厂的围墙。大约百把米外,有一座宏大的徽派建筑,是六安万济会原址。五十年代在原址建成“六安专区麻类纺织厂”,母亲在此上班,直到1959年工厂下马。而万济会东边就是南门广场了。
          南门的左首,紧靠城墙头是一个大杂院,住几户人家,院子里面有一个大仓库。五十年代这里还有一个马车店。从这里过去,不过二,三十米就是头道巷。

          从头道巷向北,过了巷口的石匠铺是一家面坊。走过面坊是一个大门楼子,这是进南门的第一家大户,叫关家大门楼子。然后是一个大杂院和又一个大门楼子,再过去就是二道巷了。姥姥家就住在两个大门楼子之间的那个大杂院,门对面是裕民烟厂的老大门。

          头道巷东起文盛街,西连黄大街。以前南门里面,头道巷附近有三家面坊,文盛街一家,头道巷二家,都是驴拉石磨,所以头道巷口第一家是一个石匠铺,主要是为面坊服务,錾磨盘。因为马车店和磨坊,南门里这一块平时就有一股马,驴的粪尿味。到秋高气爽之时,这几家面坊开始做挂面。南门里,城墙头,摆满了挂面架,空气中弥散着清新的面腥味,微风吹动悬挂的面丝,像一幅幅闪动的丝网,算得上当时南门里别致的风景。
          头道巷西端是六安中学。学校位于头道巷和二道巷之间。头道巷原来是贯通的,巷西头南侧,临城河沟有一块空地,学校把它作为操场,这样学校分成了二个部分。后来学校筑了一堵墙把巷子隔断,将操场圈到学校里面,头道巷就不贯通了。头道巷本来是不冷清的,巷子隔断后就比较偏僻冷清了。但因为是南门进城的第一道巷子,也住有几家大户,还是有点知名度。

          现在头道巷经过改造,再度贯通,比原来长了。从文盛街和南塔公园连接草市街路,直抵华邦新华城。遗憾的是现在头道巷那儿叫“南塔路”了。头道巷将从六安的历史中消失,后来的六安人将不再知道头道巷的缘由。头道巷和二道巷之间的地势比较高,六安人习惯称这里为“南门高头”。因地势太高,住户用水很困难,人们日常洗涮都到南城河,也从城河挑水回家用。生活吃用水靠买,卖水的人从大河挑来淠河水,或是下面三道巷苏家大井的井水,3分钱一担。关家大门楼子里有一口井,水一直不旺。听姥姥说鬼子攻进六安后,关家大门楼子里驻扎了一些日本兵,将这口井当作粪坑,倒进了许多粪便。这口井后来人们就不用了。
 
          南门最高点是二道巷的东巷口,这里于三道巷东巷口的高度差要在20米上下,站在二道巷巷口的高处,军分区以南的街道房屋能够一览无余。与头道巷一样,二道巷也是东西两头将文盛街和黄大街 连了起来。不过二道巷要比头道巷长了许多,站在二道巷的东巷口,向北和向西都是自高向下,一目尽然。
          二道巷的巷口并不热闹,巷口对面有一家烟酒小杂货店和一家水锅炉。姥爷家住在南门高头,做饮食小生意,一般人大都不在这里摆摊营业,要到底下三道巷那里,人多才有生意。那家杂货店生意不大,平时来买东西的人零零星星。水锅炉却常常有一些人聚集。所谓水锅炉,外地也有叫做老虎灶的。过去城里人用热水,都是到水锅炉去买,就是一般所说的冲开水。赶到早晚用水高峰时,开水要等。这时开水瓶挤满了水锅炉的台子,等开水的人难得聚在一起,就互相聊了起来。家长里短,一时十分热闹!姥姥是不让我们去水锅炉冲水的,怕开水烫了我们。姥爷则常常让我去烟酒店替他打酒。姥爷不是好酒之人,做小生意辛苦,只是偶尔喝二口

          那时候二道巷非常安静,行人很少。有几家手工丝绵纺织户,将这里作为露天的生产基地,在这里进行手工合纱并线作业。操作者举扛着五六个纱卷筒架,一般放出四五十米再返回。然后用搓板搓动悬挂在线架上的像现在长柄棒棒糖一样的铜线锤,给纱线上劲绞合。纱线经绞合渐渐绷紧,旋转的线锤上升触碰线架,就发出像蝉鸣一样的声音,这也算是当时二道巷的一种特色风景。
          二道巷中段有一座建筑,临街的有二层,里面有好几层院落,后门可以通到头道巷,据说建国前这里曾经是金城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营业处。建国后这里成为了六安县食品厂的生产厂址,六安的第一支冰棒就是在这里生产的。食品厂迁到西郊三里街后,先是县直机关在这里办过几期干部培训班,后来这里就成为县直几个单位的职工宿舍了。
          二道巷东段北侧是个花墙大院,大门在巷口朝东南斜开。这里最早有部队住过,五十年代后期挂出了“六安专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的牌子。大概不过一二年的时间,进修学校搬到了河西桃园,成为了“六安师专,”及至发展到现在的“皖西学院”。所以二道巷也是“皖西学院”的发祥地之一,现在知道的人真不多了!进修学校搬迁后,这个大院成为“六安专区供销管理干部学校”。再后来,这里成了地区供销社办公和生活区。
          二道巷西端连到黄大街,巷口南侧是六安中学,北侧是军分区招待所。招待所原来是军分区后勤机关,驻地过去是六安州的守备营衙门。六十年代末,守备营衙门威武的南大门还保存着原貌。后来对此进行了改造,老建筑的原貌消失了。后来因为这里有有名的黄大街小商品批发市场黄金位置之优势,招待所改成了“军招大市场”一时生意兴隆,民声很大。

          现在二道巷的西巷口已不再原来的位置了,而是北移了一段距离,以前巷口正对南塔公园的底端,现在巷口正对南门塔。二道巷已不是终止于文盛街,而是穿过文盛街于老巷子“南通巷”相连,其东巷口和解放路相交。原二道巷遗址已被“金碧华府”小区 覆盖 。城南小学原来大门西邻黄大街,后门东靠塘子巷,南与军招大市场无缝相邻。前些年老城改造,城南小学和军招大市场都拆了。改造后的城南小学大门已不正对 黄大街,而是正对着现在的二道巷。

          与头道巷邻近的裕民烟厂,在五十年代是六安城关的一个大单位,上下班闹哄哄的,很是热闹。姥姥当时是烟厂的工人,她是个“小脚老太太”。她身穿白色工作围裙,头戴白色工作帽,面戴口罩,上下班精神十足。当时制烟工艺落后,姥姥在工厂的工作是手撕和捡烟叶,上班一身干净,下班一身烟味浓厚的灰尘,闻起来很呛人。那时的工厂社会活动很多,经常学习,开会,还举办职工文化扫盲学习班。姥姥原来大字不识一个,后来很认得一些字。随着生产发展,烟厂安装了一台锅炉,用蒸汽熏蒸烟叶,上下班就拉汽笛为号。老六安的人们还记得,烟厂那雄浑的汽笛声是全城信任的报时信号。当时六安人常说“烟厂都放气了,该吃饭了.............”
          裕民烟厂是六安刚解放时由政府投资办的。初办时租赁了一家照相馆作厂房,逐步发展。1960年地区规划建设烟厂新厂。当时新厂的建设用地是六安城西南最好的一片农田,位置在现在市妇幼保健院的南面,同时六安地区健康食品厂与之比邻同建。新厂建成投产后,是一座现代化的卷烟厂了。1964年我们在二中上学,学校还组织我们到烟厂进行了一次参观。不久后,六安裕民烟厂被合并到合肥烟厂。烟厂搬到合肥后,这片厂房被地区印刷厂所用。地区印刷厂原来在棚场东边的东大街上,建新厂后取名“六安地区新华印刷厂”。   全文完   

          说明:六安新闻网2022.11.25的“ 深度报道'’专栏刊发了 ”头道巷和二道巷“ 这篇文章。作者1964年在二中上学,我也是该校初三的学生。那时我同学吴启新家就离头道巷西巷口很近,我怀疑他家那地就是文章中车马店的地方。头道巷我1971年的一个晚间去过,是感谢住在何家门楼的何先桃大姐,她帮助过我知青招工时,工作单位的分配。二道巷我也熟悉,其东巷口有单位同事夏彦鸣,宋彦中,黄德文,刘援朝的家。所以看到该文很有感触,故转发。

下图为二道巷的东巷口

下图是黄大街的照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合肥烟厂 一个甲子的眷念[图]
烟标里的合肥香烟
六安南门
你会管理自己的健康吗(3) 何裕民 2014 Y
烟厂2023年8月18日
长路漫漫兮 吾将修远行(二)——2019年4月六省环游行之影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