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惨烈的大凌河之战——马杀尽、人吃光、白骨做柴,祖大寿被迫降清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农历三月十五,紫禁城内的崇祯皇帝接到边关奏报:祖大寿降清了!

这消息对崇祯来说,简直就是平地一声炸雷,惊得他目瞪口呆。但是他很快就认为这是假消息,对大臣咆哮着说:“不可能,你们都在骗朕!”

不要说崇祯,起初就连皇太极都认为祖大寿是绝不可能投降的。

崇祯认为祖大寿不会投降的第一个理由,是杀袁崇焕的时候,他没有投降。

1630年9月22日(崇祯三年,)抗清名将袁崇焕被杀,罪名是"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这时候的祖大寿,按理说最有可能降清。

因为一来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他肯定会感到唇亡齿寒,萌生退隐或叛逃的想法。二来,诛杀袁崇焕充分暴露了崇祯皇帝的凶残。

即使指控袁崇焕的罪名成立,杀人不过头点地,处死就是,没有理由千刀万剐,恐怕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这样做。

这足以证明,崇祯是个薄情寡义、残忍凶狠的暴君,伴君如伴虎,祖大寿迟早会死在他手里。

祖大寿肯定会心惊肉跳,没有理由继续为朱由检效忠。

袁崇焕被杀的时候,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敢打赌,祖大寿必反,而且是三天之内。

可事实让人大跌眼镜,祖大寿不但没有反,也没有消沉,而是继续为明王朝出生入死、肝脑涂地。

这样一个忠臣,为什么会投降?因此这是崇祯不相信的第一个理由,够充分了吧。

第二个理由也很充分,那就是在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曾经投降过皇太极,但那是诈降,是缓兵之计。

如果祖大寿有心投降,那时候就不会诈降,直接投降便是。

崇祯认为祖大寿不会投降的第三个理由是:我待他不薄。

祖大寿是明朝的功勋将领,劳苦功高,朱由检给了他无以复加的恩宠。祖氏满门受到皇帝重用,给以高官厚禄。

祖大寿的3个兄弟和6个子侄担任要职,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宁远、大凌河(今辽宁凌海市)、锦州诸城。

不光如此,为表彰祖氏世代镇辽的功勋,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

由此,崇祯断定这次祖大寿投降也是假消息。

可是后来的事实啪啪打脸,祖大寿确实降了清,当了汉奸。

祖大寿投降为后人不齿,但是公允地说,他那样做情有可原,万般无奈。只要你了解真相之后,对祖大寿谴责的同时,也会有一点点同情。

祖大寿是在大凌河之战 中投降的,那场战斗实在是太惨烈了。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能决定战争的成败。在战役爆发的时候,后金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改变。

大凌河之战发生在1631年(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农历七月,距离左都御史袁崇焕被杀刚好12个月。

袁崇焕被杀的直接原因,是皇太极瞒过了明军,千里奔袭北京城,取得了军事上的大胜利,振奋了后金的国威和士气。

这场奇袭让皇太极在后金的威望大增,后金的政治体制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

努尔哈赤时期,后金的政治制度相当比较“民主”,实行的是四大贝勒按月轮流执政。这种制度看起来不错,但是容易造成“人走政息”,朝令夕改的局面,不利于政策的持续性,更不利于后金的扩张。

说白了,容易失去凝聚力,不能制定长远规划,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偷袭北京取得了很好的战果,让皇太极威望提高,地位加强,他干脆废除了四大贝勒按月轮流执政制度,把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实现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这个控制主要表现在皇太极换掉了那些不服从命令,或者年老体衰,观念陈旧的将领,换成了年富力强,又听从指挥的年轻将领。

还有,皇太极向汉人政权学习,组建了吏、礼、户、兵、刑、工六部,官员职责得到明确分工,效率大大提高。

由于千里奔袭战中,后金军从明朝那里掠夺走大量的兵员和粮食等战略物资,不光是军队战斗力,后金的国力也大大提高,具备了南下和明朝掰手腕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大凌河之战打响了。

凌河是代沟通东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曹魏征讨乌桓、前燕入主中、隋唐平定高丽,均以大凌河谷为行军主道。

后金想要南进,必须要清除横在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大凌河城。明军若要巩固辽东,也必须在这里修筑防线,加固此城。总之,这座城关乎后金的兴衰,关乎明朝存亡。这就注定,大凌河之战非常残酷。

在此之前,围绕着这座城的争斗就开始了。确切地说,从袁崇焕执掌辽东兵权之后开始的。

袁崇焕要加固,皇太极不让,前者建,后者拆,反反复复两次。1931年(崇祯四年)八月六日,后金5万大军兵临大凌河城下,大凌河之战正式打响。

明朝守城兵力多少呢?1.4万人左右。

所有战争中,攻城是最难的,兵法上说攻城是下策——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一般来说,围歼敌人需要十倍兵力,攻打城池需要5倍于对方的兵力。按照这个比例,明军抵挡5万后金军不成问题。

问题是大凌河城曾被金兵多次摧毁,城池并不完整,城墙也不太坚固,正在加固之中。不幸的是,明军还没有加固好,后金军便兵临城下。祖大寿只好下令明军关闭城门,仓促应战。

皇太极这次攻城有备而来,打算围困明军,这是祖大寿始料未及的。

之前,皇太极攻城都是硬攻,不计代价。就像孙子兵法上说的,如果进攻方死了三分之一士兵还没有攻下,士气低落,攻城基本没戏了。

皇太极围城不是简单的围,而是围着城池四道壕沟。更要命的是,后金军还绕着城池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个大凌河城死死围住,明军想突围比登天都难。

这一招太狠了,对明军士气是沉重打击。

祖大寿做梦也没有想到皇太极会出此狠招,一看就乱了方寸。如果城中粮草充足,守上几个月没有问题,如果这样完全可以等待援兵到来,扭转战局。要命的是,明军仓促而来,城中粮草只能维持不到十天,没有多久,城中就断粮了。

拿破仑说,“军人是靠胃打仗的”,军中有粮,心中不慌,没有了粮食,军心浮动。

这一来明军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靠援兵到来,二是投降皇太极;否则的话,死路一条。

等待援兵不现实,因为路途遥远,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抽不出太多兵。来得少的话,只会被皇太极一口口吃掉,来多的话,不可能。

结果真的如此,从八月十六开始,明军来了三拨添油的援兵。

第一次是2000松山守军;第二次是6000锦州兵;第三次还是数千锦州兵。他们对数万后金军来说,简直不在话下,三次援救都没有成功,被对方打得损兵折将,满地找牙。

这一来,城中守军士气更加低落。

皇太极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并不着急进攻,而是继续围困。与此同时,皇太极开始了劝降工作。但祖大寿对明朝忠心耿耿,严词拒绝了皇太极的诱降。

在惶惶不安中,明军坚持48天,时间来到了农历九月十九,城中已断粮多日。将近1.5万人,一人消耗粮食一斤的话,每天也要1.5万斤,10天就是15万斤。

而城中断粮之后,士兵连刀枪都拿不起来,如何守城?

起初的时候,士兵们杀战马吃。可是没有几天,战马就吃完了。接着,士兵们把目光对准战死的战友,切割他们的尸体,用水煮了吃。将士们一边吃,一边掉泪,吃完的时候,已经是哭声一片。

祖大寿一筹莫展,他想起了唐将张巡。安史之乱的时候,张巡守睢阳,也是城中无粮,他一咬牙,下令士兵捕捉老百姓吃。后来,张巡还把自己的小妾给杀了,分肉给士兵吃。

祖大寿心想,为今之计,也只能吃人。

于是,士兵们有组织地扑向那些正在修城的民工。

民工们见明军拿着武器向他们扑来,还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急忙说道:“哪里干错了,说出来我们纠正,不要动刀动枪的,我们害怕。”

明军无奈地说:“你们没错,错的是皇太极;为了守城,你们只好为国尽忠了。”

对于城中的情况,皇太极了如指掌,因为皇太极对战前明军库存军粮的情况就有所了解;一来开战后,皇太极经常登高向里面眺望;三来虽然围城密不透风,但是对于零星逃出来的老百姓,皇太极持欢迎态度,他就是想从他们口中了解城中的情况。

有个叫张翼辅商人逃出城池,满足了皇太极的要求,此人绘声绘色地讲了城中无粮,守军开始吃人的情况,皇太极听了是喜上眉梢。

史书上的记载是,城中"炊骨析骸,古所未闻。"翻译过来,就是把人肉割下来,把骨头当柴烧,烤熟了吃。整个城中到处是人的遗骸,空气中弥漫着焦尸的味道,此时的大凌河已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皇太极听了,对劝降祖大寿更有信心了。

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七日,祖大寿正在军营巡视,一个军官来到跟前,交给了他一封信。信是皇太极用箭射到城里的,内容是劝说祖大寿为城中百姓和士兵着想,开城出降。祖大寿看后,冷笑一声,将信撕成碎片。

皇太极没有死心,在十月九日再次给祖大寿写信。祖大寿这次根本就没看,不予理睬。这时候城中的形势更加严峻,城中3万军民少了1万,这些人不是被活活杀吃了,就是饿死。

面对危局,祖大寿已经动摇,他试探性地问何可纲将军:“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

何可纲和赵率教、祖大寿并称为袁崇焕手下三员战将,个个身手不凡。赵率教对大明忠心耿耿,在两年前在遵化(今属河北)与后金贝勒阿济格的大战中以身殉国。

何可纲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表示宁死不降。

他对祖大寿说:“朝廷给我们俸禄,养我们是干嘛的,就是为了保卫社稷杀贼,现在无力回天,那我们只能从容赴死来表达忠心。”

听何可纲这么一说,祖大寿也不再犹豫,表示即使饿死,也不投降。

这时候的祖大寿还没有完全绝望,他认为此战事关重大,崇祯皇帝比自己还着急,不会坐视不理。只要坚持,援兵很快就会到来。

果然,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早上,城外响起喊杀声,城中明军精神振奋,奔走相告:援兵到了。

面对危局,朱由检决定不惜血本解大凌河之围,一下子派出4万大军。而且领兵的人也不是泛泛之辈,是监军道张春。

张春,举人出身,跟袁崇焕一样颇有军事天赋,在收复永平四城中,他崭露头角,表现突出,受孙承宗青睐。

这次祖大寿大凌河被围,孙承宗力荐他担任主帅,朱由检采纳了他的建议,让张春担任监军道。

结果,在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鞍马劳顿的明军和以逸待劳的后金军发生激战,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张春和他的三十余名将领成为俘虏,总兵吴襄(吴三桂的父亲)和宋伟仅率数十人侥幸脱险。

这次救援失败,让朱由检对大凌河明军彻底绝望,他无心也无力再次派兵了。援军和后金军交战的时候,祖大寿在城中按兵不动,就是想动也动不了了。

一来皇太极曾经假扮明军欺骗过祖大寿;二来城中守军多日挨饿,已经瘦骨嶙峋,兵器都拿不起来,要知道冷兵器时代靠的就是蛮力;三来皇太极在外面修了三道壕沟,一道围墙,根本就出不去。

因此,祖大寿只能眼睁睁看着前来救援的4万明军被消灭。

援兵被消灭了,祖大寿和明军官兵彻底绝望。援兵全军覆没十天之后,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初七,祖大寿再次收到了皇太极的劝降书信。

这时候,城中守军的日子越来越难熬,该吃的人都几乎吃完了,总不能明军自相残杀吧。又过了18天,即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寿终于下了决心,要背叛大明向皇太极投降。

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命令心腹大开城门,率众将来到金营。皇太极与代善、莽古尔泰及众贝勒众大臣,为祖大寿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至此,大凌河之战宣告结束。

此战的胜利,是皇太极战略战术的胜利,也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一次惨败。

明朝末期,名将如云,如卢象升、熊廷弼、孙承宗、杨嗣昌、孙传庭、  曹文诏、袁崇焕。甚至祖大寿、满桂、毛文龙、左良玉、熊文灿、洪承畴等,哪个不是勇冠三军,智勇双全?

可惜崇祯不善于整合资源,不会驾驭大臣,过于专断刻薄,把一手好牌打烂,葬送了祖宗江山。

而祖大寿在坚持多日之后,投降后金,虽然遗臭万年,但也有些许无奈,于情于理,他并不亏欠崇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末辽东军人的心理变化:祖大寿投降前经历了什么?
崇祯帝为何欺软怕硬?敢剐袁崇焕,却不敢杀降清的祖大寿
[转载]皇太极疑人也用
祖大寿其人
明亡清兴关键十场战争,大凌河之战为何令人痛心?
此人三次倒戈反覆于满汉,终成汉奸,竟被奉为英雄,千古名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