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的三种境界

学习的三种境界

学习,是古往今来人生无可逃避的人生内容。很多人把学习看作是苦事,“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让人对学习望而生畏,甚至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然而,知识、学问的学习真的如此让人痛苦吗?孔子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他看来,学习本该是人生一大乐事,何苦之有?

把学习当作苦差事的人,乃是因为学习的境界不够。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勤奋好学之人,孔子指出学习也存在着不同的境界。他向人们揭示了人生学习的不同境界或者阶段,即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对于任何知识、学问,知道、了解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又不如以它为乐。

在孔子看来,学习分为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第一是“知之”境界,即对于知识、学只是出于一种理性的知道、了解。在这种境界阶段,人们学习、了解知识、学问,也许是为了求得利益、好处,或者是像现代教育制度让人从小学到高中一样,要么随波逐流,要么来自父母家庭的压力。这时候,知识、学问外在于人,两者只是一种理性的学习甚至是利用和被利用关系。

“知之”境界的学习很难持久,也无法真正深入进去。传统中有所谓“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式的学习,即是如此。孔子曾经感叹,读书三年不存在做官的念头,是很难的。潜台词就是,人们读书时往往想着如何当官、发财。脑子里如果总是这些思想,又哪能专心学习呢?

如果人们停留“知之”的学习境界和阶段,学习就是件苦差事。因为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学习,而是学习之外的财富或者官位,其实,他们并不想学习,学习不过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当然就显得无奈而痛苦。

第二是“好之”境界,对于知识、学问的学习乃是一种兴趣和喜爱。此时,学习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变成内在的要求;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知识、学问在人心中激发了情感和兴趣,两者不再是冷漠的理性关系。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近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推动我进行科学工作的是一种想了解自然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而不是别的感觉。”

在“好之”的境界,知识、学问不再外在于人,而逐渐成为进入人内心,人与知识、学问因为有了情感因素的介入而更加亲密。如此,人们学习的动力就会持久、笃实。“爱好是成功之母”的说法,并不是虚言。

其实,现代素质教育正是应该让人学生超越“知之”的境界,不能仅仅因为利益追求或者他人所迫去学习,而是要渐渐进入“好之”的境界,喜爱上所学的知识、学问。这样的话,学习的动力就从外在的变成内在的,从不可持续的学习变为可持续的学习。那种所谓的学习的艰辛和痛苦,就能够慢慢被兴趣和爱好化解。


第三是“乐之”的境界。进入这种学习境界,人们完全进入了一种与知识、学问“合一”的境地,学习带来无尽的快乐,人沉迷其中忘乎所以,自得其乐。此时,学习者废寝忘食,也许别人看来非常辛苦,但是他们却浑然不觉,乐在其中。在这种境界阶段,看似艰苦卓绝的学习,让人持之以恒追求的原因不是因为能够带来现实的利益,而是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过程都给人带来持续不断的精神快乐。

在“好之”的阶段,人们对于知识和学问的学习还是出于兴趣、爱好,这时候,人与知识、学问之间的情感关系依然不够稳固,兴趣爱好会有改变,有时候可能就是“三分钟热度”,学习也就不够深入。

一旦进入“乐之”的境界,人与知识、学问的关系就不再是情感关系,而进入了一种超功利和超情感的关系之中。当学习的结果是创造人生的一大快乐,如此的学习才是不仅会持久,更会深入。

人生的学习只有进入“乐之”的境界,才可谓是真正的学习,它涤荡了功利的动机,也不受情感浮沉的左右。此时,学习真正的纯粹化了,变成了“为学习而学习”。古往今来,凡是大学问家,都是如此,如果他们出于功利或者仅仅是兴趣,断不可能在知识、学问的道路上走得那么深远。他们都是对知识、学问“乐此不疲”的人,也就是说,人只有提升到“乐之”的境界,学习才能够有大的成就。


从“知之”、“好之”到“乐之”,是一个阶梯形的学习发展模式,它们既是三种不同的学习境界,也是三种学习阶段,分别可谓理性阶段、情感阶段和超越阶段。人们不可能一下子进入纯粹的“乐之”境界,而是往往首先要从“知之”开始,受到各种外在的影响开始接触知识、学问,在简单的学习、了解后,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不断从知识和学问中获得无以言表的快乐,进入纯粹的学习阶段和境界。

当然,学习并非要与功利无关。在任何时代,像孔子感叹的三年学习不谈功利的人都是少数,而且多数中国人还要靠学习来改变命运。但是,学习一旦能够取得成果,自然会有物质经济的报酬。功利效益乃是学习的自然结果,乃是附属产品。如果学习时不忘利禄,一心想着如何让知识变成金钱,那么,真正的学习根本就无从开始。

孔子关于学习境界的思想却警醒人们,如果学习仅仅停留在“知之”的外在动力阶段,而提升不到“好之”进而是乐之的境界,就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其预期的功利目的也就很难达到。可以说,越是功利性的学习,越难以达到功利性的目的。真正的学习不是与功利绝缘,而是要忘掉功利,回归学习本身。

人类的知识和学问,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伟大人物献身其中,就在于它能够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快乐回报,而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读书第三境界:兼济泄过 至于中和,渊博无过无不及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
教育名言集锦
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6-20)
二十.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求学不要太功利(8—12,讲于2022年2月3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