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电气自动化技术
【专业代码】580202
【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基本学制】3年
本方案基于威海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成果,努力探索实施“任务驱动,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建设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并改革课程内容,按照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分析专业教学团队和实验实训条件配置标准并组织实施。
本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需求分析、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配置、教学运行管理,以及探索实施本方案取得的成效和评价建议等十一个部分。
以教育部教高【2000】2号、【2006】14号、【2006】16号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服务于山东省胶东半岛制造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威海船舶、电子及医疗器械等制造业发展需要,培养半岛制造业急需的电气自动化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培养满足电气自动化领域需求的、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现代工业的重要支撑,是所有工业的基础和原动力,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我国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全面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这对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3年7月,山东省政府提出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确定以威海、烟台、青岛三市为主体,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把胶东半岛作为一个经济板块统一规划和建设,使之成为面向日、韩及欧美的加工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为龙头的八大制造业(见表1),制造业中80%以上的设备广泛使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器、伺服系统、工业控制计算机、人机界面、现场总线、自动检测等先进自动化技术,设备复杂程度高。此外,大部分企业随着发展还需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革新,需要大量具有自动控制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从事生产过程自动化装置的运行、控制、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表1 胶东半岛制造业发展重点
项目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以轿车、载重车和特种车及提高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和水平为发展方向,发展电动汽车、集装箱运输、厢式冷藏运输、工程、通讯等专用车、特种车
船舶制造业
油船、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远洋捕捞及加工船、高速豪华游艇等
电子信息制造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计算机及配套部件、工业自动化装备及控制系统、通讯器材等
家电制造业
数字化家电产品和家居集成产品,压缩机、变频控制器、网络控制器、微特电机等关键基础零部件
纺织服装制造业
西服、时装、休闲运动装,提高服装面料、辅料档次,引进三维量体、三维试衣、单片自动裁床、立体整烫、数字喷墨印花、成衣染色、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新技术和新设备等
化工制造业
化工制造业,精炼石油产品、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制品及橡胶制品,各类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高品质重交道路沥青,橡塑助剂、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胶粘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以及甲醇、甲醛、聚甲醛、多聚甲醛,全钢载重子午胎、半钢轿车子午胎,子午线轮胎生产设备、检测仪器以及帘子布、碳黑、钢丝帘线等
医药制造业
海洋生物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及植物药物,海洋生物制药、基因工程药物、化学合成药,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及维生素类海洋生物药物,促肝细胞生长素、肾细胞生长因子、γ-干扰素等生物化学药物,肿瘤坏死因子、人工皮肤等基因工程药物
食品制造业
水产制品、食用植物油、肉制品和饮料,海洋食品,粮食、肉类、果蔬深加工产品
相关服务业
银行、保险、证券、运输、律师、会计、设计、公共设施
威海作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之一,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招商政策和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的进驻,形成了大量的人才需求。
在人才需求量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以下几类典型企业进行调研:一是专门从事自动化系统设计、安装、维护维修的跨国公司,如西门子、罗克韦尔青岛办事处等;二是机械电子加工类企业,如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北洋电气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园区)等;三是拥有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如上海九天、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卷烟厂、威海银兴集团公司等。通过调研得知,这些企业每年对于掌握电气控制技术、电气设备的维修与管理、自动化生产线的维护维修等技术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都在10人以上。
根据威海市人才服务中心2007年对人才市场所做的分析,威海市的总体岗位需求情况如图1所示,招聘单位提供工作岗位5万多个,电气技术人员岗位占岗位总数的3%,每年约需要1500人。
图1 2006-2007年岗位需求情况
除威海地区企业需求外,青岛、烟台等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也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在企业调研的过程中,与一线工程师共同研究,了解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经过教学团队集体研讨,专家论证,确定岗位职业能力。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了解到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从事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工作,分析得出本专业的主要岗位群是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调试与维护维修等。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岗位能力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电气自动化领域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岗位群
职业能力
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技术改造
使用常用工具、仪器、仪表的能力;识别、测量和选用合适的电气元件的能力;查询并利用中英文资料的能力;单元电路分析设计能力;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制作图表、文档、报告的能力;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遵纪守法,与员工有效沟通能力;做事认真,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保守企业秘密等职业道德;正确的工作方法,高效的执行力
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的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维修的能力;变频调速系统应用能力;电机检修与控制能力;工业PC机的选型、程序编制和运行维护能力;工厂变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维护维修能力;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管理能力;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能力
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维护和维修
可编程控制器PLC程序编制、调试及系统运行维护能力;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维修能力;工业控制网络的构建与维护能力;现场总线的组网、运行维护能力;电路分析设计与维护维修的能力;电子装配、焊接、调试、制作的能力;电力电子系统的调试与维修能力;综合应用机电装配技术及运动控制技术的能力
电气设备销售或服务
电气控制系统原理、用途分析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方法能力
在这些岗位群中,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维护维修及技术改造能力、自动化生产线组装调试与维护维修能力是电气自动化领域高技能人才应该掌握的两大职业核心能力。
模式
围绕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对电气自动化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工作态度、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创新发展能力;具有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具有对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改造能力;具有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组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能够从事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维护维修及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调试与维护维修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1.专业能力
(1)具有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维修的能力;
(2)具有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运行维护能力;
(3)具有电机故障检修与转速控制能力;
(4)具有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维修能力;
(5)具有可编程控制器PLC程序编制、调试及系统运行维护能力;
(6)具有现场总线和工业控制网络的构建与运行维护能力;
(7)具有电子产品的设计、装配、维修能力。
2.社会能力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和职业规范;
(3)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合作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4)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5)具有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质量意识;
(6)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
3. 方法能力
(1)具有自主学习和拓展能力;
(2)具备获取分析使用信息的能力;
(3)具备对知识的抽象、概括及判断能力;
(4)具有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
2.普通话证书;
3.英语等级证书;
4.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职业技能证书:维修电工(学生必考)、 ASEA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 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中、高级)、 机电一体化工(中、高级)等证书。
(四)创新和实践了 “任务驱动,实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按照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要求一直在不断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正在逐步确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在进一步的成熟和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
基于电气技术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提炼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内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图2所示。
电气设备改造与维修
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
基于工作过程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
岗位的工作过程
任务
企业工程师
专任教师
图2 提炼工作任务
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将企业真实的环境再现在基地中,将一体化教学安排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中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了解岗位职业能力,完成真实工作任务,感受职场氛围,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大幅提高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安排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体验企业文化,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完成了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实现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实施
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作兼职教师,让他们参加课程设计,指导顶岗实习,按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五步教学法”组织专业课程教学,将课堂搬到实训室,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中起组织、引导、总结、评价的作用,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任务”激发下,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教学效果好。
通过探索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学校与企业联手,理论与实践结合,素质与能力并重的专业特色。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维护维修和技术改造能力,具有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维修能力,综合素质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就业率达100%,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四、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需求
行业调研
岗位(群)
岗位工作任务
企业调研
典型工作任务
专业定位
人才规格
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构建
图3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见图3所示,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通过校企合作,组成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剖析专业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求的能力,构建以能力模块为单元的课程体系。
(一)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三个岗位群,我们主要对以下三类企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1.从事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及维护维修的企业,如西门子、罗克韦尔公司等,了解到电气自动化领域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有:PLC开关量控制;PLC程序的阅读、编制与调试;工业以太网的构建与维护;电机的检修与控制等。
2.拥有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控制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如上海九天、华东数控、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等,了解到电气自动化领域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有:自动生产线系统机电一体化调整;变频器的使用与维护;闭环伺服系统的运行、调试;电机的起制动和调速控制等。
3.从事制造业企业,如威海北洋电气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园区)等,了解到电气自动化领域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有:加工设备电气维护保养及调试维修等。
在大量企业岗位工作任务调研的基础上,教学团队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分析,归纳遴选电气自动化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如表3。
表3  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
岗位群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维护维修及技术改造
工具和仪表的选择和使用
电机故障检测与维修
电机的正确拆卸与性能测试
电机装配与故障排除
电机的启动、调速和制动控制
电机试验与检修(G-M系统检测与维修)
电机检修与控制
电气原理图、安装图、接线图的阅读与绘制
电气元件的选择和质量检查
基本控制电路的配盘安装
基本电气控制电路的调试与检修
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
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故障排除
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维修
低压配电系统的维护与检修
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工厂供配电技术综合应用(工厂供电设计)
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管理
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调试与维修维护
PLC开关量控制
PLC程序的阅读、编制与调试
PLC模拟量控制
PLC端子的配线
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检修(典型PLC控制系统设计与检修)
PLC程序编制、调试及系统维护
单相、三相触发电路实践
整流装置的故障检修
调节器的参数整定
开关电源原理与实践(小功率开关稳压电源设计与制作)
步进电机的运行、调试
伺服电机的运行、调试
闭环伺服系统的运行、调试
变频器的使用与维护
运动控制技术实践(闭环伺服系统设计与实现)
运动控制系统的运行与调试
仪表总线的组网、运行、维护
现场总线的组网、运行、维护
工业以太网的构建与运行维护
多层工控网络的构建与维护(小型企业工控网络设计与实现)
工业控制网络的构建与维护
开关量工作站的运行、调试
模拟量工作站的运行、调试
步进、伺服工作站的运行、调试
完整的自动生产线系统机电一体化调整(网络型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
各类传感器的安装、调试
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
(二)以能力模块为单元构建课程体系
基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中(高)级维修电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机电一体化工等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调试与维护维修等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维护和维修
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技术改造
电气自动化专业
中高级维修电工
自动化系统工程师
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
机电一体化工
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图4 基于能力模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如表4所示。
表4 课程体系表
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课程
证书
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调试与维修维护
可编程控制器PLC程序编制、调试及系统运行维护能力
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
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
ASEA自动化系统助理工程师
中、高级维修电工
机电一体化工
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维修能力
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
闭环伺服系统的运行、调试;运动控制技术的综合运用
运动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现场总线的组网、运行维护;工业控制网络的构建与维护
工业控制网络及组态技术
传感器与仪表的安装与调度
传感器检测与仪表
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维护维修及技术改造
电机拆装、故障检查与排除;电机的起制动与调速控制
电机检修与控制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运行维护能力
工厂供配电技术
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维修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企业调研
工作岗位
典型任务
职业能力
校企共同
开发课程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
任务驱动
教学内容
课程实施
任务驱动的五步教学法
图5 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从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去考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所需项目、任务、素质为基础,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将基于工作岗位的任务、项目,贯穿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并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上,具体思路如图5所示。
(1)课程内容的选择
1)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依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该岗位所应具有的能力,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时,尽可能地直接明确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等要求,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束缚。
2)依据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有效衔接。
3)课程内容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注意吸收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和技巧。
4)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职业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2)课程内容的重构
选择实际岗位操作中的任务(项目)作为教学任务,用由简单到复杂的几个任务或者是综合性的项目贯穿整个课程内容,然后将与任务(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贯穿在任务(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按照任务提出、知识学习、分析实施、任务检查、交流评价“五步教学法”设计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内容。
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项目)一览表如表5
课             目
任务(项目)1
任务(项目)2
任务(项目)3
任务(项目)4
任务(项目)5
任务(项目)6
任务(项目)7
任务(项目)8
任务(项目)9
任务(项目)10
任务(项目)11
电工基础
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仪表的使用
节日彩灯的设计与调试
照明电路的安装与更新
电动机接线与供配电
模拟电子技术
简易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分析、安装与调试
超外差式收音机(简易扩音机)的电路分析及安装与调试
监控报警电路的分析、安装与调试
无线话筒电路的分析、安装与调试
数字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
数字电子秒表的设计与制作
数字电压表的设计与制作
数字录音机的设计与制作
电机检修与控制
直流电机的检修与控制
变压器的检修与并联运行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检修与控制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常用低压电器的使用和检修
电动机控制电路制作和检修
M7120磨床空控制线路装配与故障检修
Z3050钻床控制线路故障检修
X62W万能铣床控制线路
5/3t桥式起重机的控制线路
运动控制系统调试与维护
调光灯制作
变频器的使用与维护
步进驱动控制技术应用与调试
伺服驱动控制技术应用与调试
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维护
搬运站的安装调试与检修
供料站的安装调试与检修
加工站的安装调试与检修
装配站的安装调试与检修
分拣站的安装调试与检修
包装站的安装调试与检修
装液站的安装调试与检修
工厂供配电技术
工厂供配电基础知识
工厂供配电所有关图纸
工厂供配电所设备安装
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保护
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和管理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电动机的运转控制
抢答器的控制
液体混合的控制
剪板机的运行控制
机械手的运行控制
循环灯控制
恒水供水系统的设计
步进电机的控制
网络通讯的控制和实现
传感器检测与仪表
电阻式传感器的
电容式传感器
电感式式传感器
热电式传感器
压电式传感器
光电式传感器
霍尔传感器
编码式传感器
光栅传感器
磁栅传感器
现代检测系统
工业控制网络及组态技术
恒压供水系统的界面设计(HMI软件界面设计)
双生产线系统的人机界面设计(组态软件应用)
常见工业控制网络的组网、运行、维护
小型企业工控网络设计与实现(多层工控网络的构建与维护)
表7 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课程
类型
序号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实践
学时
各学期周数与学时分配
实施形式
16
18
18
18
18
18
基础平台课程
1
20050020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16
48
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540
2
2005001040
概论
4
56
14
56
3
2005003000
形势与政策
1
86
40
22
16
16
16
16
4
2004006000
体育
4
60
60
30
30
5
2006001000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3
48
16
16
16
6
1601041000
大学英语
7.5
120
60
60
7
2006001301
劳动教育
1
30
30
劳动
8
2005003030
军训
1
60
60
训练
9
2003165000
计算机文化基础
4
64
64
上机
10
2002122000
高等数学
6
96
96
11
0801014030
机械制图与测绘
4
56
56
实训
12
0802008000
电工基础
6
96
30
96
实验、实训
13
0802017010
模拟电子技术
8
120
60
120
实验、实训
14
0802022000
数字电子技术
8
120
60
120
实验、实训
专业核心课程
15
0802040000
电机检修与控制
8
120
60
120
实训
16
0802012000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8
120
60
120
实训
17
0802001020
传感器检测与仪表
6
90
50
90
一体化
18
0802016000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8
120
60
120
一体化
19
0801050010
机械基础
4
70
30
70
实验、实训
20
0802031000
机电CAD
8
120
60
120
一体化
21
0802042000
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
6
90
80
90
一体化
22
0802006010
运动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8
120
60
120
实训
23
0802041000
工业控制网络及组态技术
4
60
60
60
一体化
24
0802013010
工厂供配电技术
6
90
30
90
实验、实训
25
0801017510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36
540
540
选修课程
26
0802043000
电气专业英语
3
40
40
27
0802044000
维修电工技能鉴定
8
240
180
60
180
一体化
28
0802000010
单片机系统设计与调试
2.5
40
40
一体化
29
0803004000
数控机床电气系统
2.5
40
40
40
一体化
30
0802027000
自动控制原理
2.5
40
40
31
2004001020
大学生心理健康
1
16
16
32
2004002001
创业与设计
1
10
10
一体化
33
2004001001
社交与礼仪
1
16
16
一体化
注1.《概论》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形势与政策》采取学生自学、社会实践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
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第一、四、五每学期课时16,其中第四学期理论课时6课时,实践课10课时
2.课程学分与学时分类统计
表8 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学分与学时分类统计表
课程类型
总学分
总学时
实践学时
备注
基础平台课程
60.5
1060
370
专业核心课程
102
1540
1090
选修课程
21.5
442
220
合计
184
3042
1680
专业实践课时占专业总课时的比例
55%
学制原则上三年,实行2~5学年的弹性学分制。最低应修162.5学分。
教学进度安排见表9所示。
表9 教学进度表
周次
学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教学进度表中的符号说明:军训☆,授课*,复习※,考试○,顶岗实习◆
五、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加强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解决好人才培养工作中“谁来培养”的问题,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一)教学团队的组建
为满足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要求,需要一支人员充裕、专兼比例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作保障。教学团队成员能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进行专业建设,具备整合专业优势资源、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能力。
根据专业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学生数量,全面分析专业教学团队的主要工作任务量,分配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任务,分析团队数量、规模与结构。以平行班3个班,在校生400人左右的规模测算年均工作量,分析专业教学团队配置的数量和结构。见表10所示。
表10 以在1个教学班(50人左右)整个培养周期为样本分析教师需求
工作任务
任务量
(课时)
专任专业教师
兼职教师
任务量
教师数
任务量
教师数
教育教学
专业理论
842*3
842*3
8
专业实践
726*3
600*3
6
126
2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
240
120
0.25
120
0.25
教材建设
240
120
0.25
120
0.25
教学资源建设
240
120
0.25
120
0.25
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项目
240
120
0.25
120
0.25
专业理论研究
240
120
0.25
120
0.25
应用技术研究
240
120
0.25
120
0.25
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
240
120
0.25
120
0.25
顶岗实践(毕业设计)
按10人一组1个指导教师计算,约需15个兼职教师
合计
4268
2522
16
1744
19
(二)教学团队的素质要求
专业教学团队应是一支教学与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治学严谨,敬业精神强,团结协作好的教学团队,能够锐意改革、不断学习和创新。根据专业团队成员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分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和兼职教师专业能力要求,具体见表11。
表11 教学团队组成具体要求
类别
数量
具体要求
整体要求
专业带头人
2
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深厚专业背景,具有对专业整体规划、统筹建设、整体协调的能力,具有课程设计能力,主持教改科研和产品研发能力,技术服务能力,业界交往合作能力,调研设计能力
年龄结构应使老、中、青在1:3:4左右;
学历结构应使研究生在40%以上;
学缘结构应保持在5所以上院校,3个专业以上;
职称结构应使高级以上职称在20%以上
骨干教师
5
能够承担2~4门左右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专业建设,主持课程、教材等建设任务;能够完成对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任务
一般教师
10
能够承担2~4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课程、教材等建设任务;能够完成对学生基础知识、技能及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任务
兼职教师
20
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或者在大型企业从事生产、管理、研发5年以上的能工巧匠,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革新及设备维护维修能力和基本的教育教学素质,能够承担一门课程的实训或实习指导等实践教学任务
按照课程体系规划,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师资队伍按课程群划分五个团队,每个团队均有主打的方向,教师均有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每个教师团队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如表12所示。
表12 团队素质能力要求
团队类别
教师人数
素质能力要求
专职
兼职
继电器控制技术
4
4
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现场实际工作能力,包括一些基本设备的操作,设备及系统的电控部分的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
计算机控制技术
4
4
具有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开发能力, 具备变频调速系统应用能力
自动化生产线技术
4
4
具有可编程控制、运动控制、工业网络及组态、传感器、机电装配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能进行自动化生产线的装配、编程、调试、维修等操作
电子技术
2
2
能进行变频器、工业PC机等关键电子器件的维修与维护;电子产品的选型、装配、维修等操作
供配电技术
2
2
熟悉工厂变配电系统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能看懂电气安装图,具有设计、计算车间变配电所、配电线路及电气照明的能力
在教学团队里,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兼职教师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具有很高的技能操作水平,了解社会所需要的新规范、新技术,能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了学校与合作企业的经常性沟通与联系,建立起产学合作纽带。
(三)教学团队的培养工作
教学团队的培养应强化优势以补足弱势为主要策略。对于全体团队成员,应以基本素质为标准,针对团队成员的弱势进行提高培训,以达到全面提高团队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目标;对于团队主要成员,还要根据其优势和特点,在教学、研究、技能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打造名师和专家,形成高水平的团队发展领军力量,提升团队的整体建设水平,进而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提高质量,增强影响力。
本专业根据教学团队的特点,结合一体化教学的需要,重点培养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等重要素质。
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通过境外培训、企业培训、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学团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培养,让专业教师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企业的生产状况、技术水平和用人需求信息,明确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和维护维修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操作规范,掌握岗位职业能力和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培训,使教师都能够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历,了解企业文化,能够独立完成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实践教学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采用以具体的工作项目为载体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为此本专业安排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组织讲座、研讨、公开课等多种形式的研讨学习,重点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让教师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景,提出任务、指导学习、制订教学方案、设计工作任务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实施能力的培养: 根据本方案教学实施需要,对全体团队成员开展全面的教育教学方法培训,重点开展行动导向“五步教学法”培训,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掌握知识获取和能力形成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全体教师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和生产性教学工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任务”激发下,主动参与学习。教师采用任务提出、知识学习、分析实施、任务检查、交流评价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组织,合理把握每个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对兼职教师开展基本的教学要求、教育理论、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采取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一对一结对子”合作教学、参与课程建设等方式,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根据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实际情况,教师培养培训方式主要为以下几种:
专项培训:包括安排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机构主办的培训和研讨班,组织专业教学团队到企业参加预计目标任务的现场培训等方式。主要任务是通过培训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教学组织方式,学习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学法,了解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方式,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获得技能证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企业顶岗实践:根据本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需要,安排教师参加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维修等岗位的顶岗实践。主要任务是通过顶岗实践达到了解电气自动化企业的生产状况、技术水平,了解企业文化、岗位用人需求,了解企业生产项目的组织、调度、检查、验收等管理工作流程,明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岗位操作规范和工艺流程。
项目实践:根据专业建设和团队发展的需要,本专业的教学团队应分别在完成《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等课程建设、《模拟电子》等教材建设、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以企业技术研发为重点的技术服务项目中实践锻炼,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转变团队成员的教育理念,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实施,发展教学设计和产学研工作能力。
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还应在兼职教师的聘任和工作模式、培训的保障平台、培训管理的长效机制方面开展工作。
创新兼职教师的聘任和工作模式。在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采取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兼职的办法,互换岗位、换位锻炼;在一般性合作企业,可以采取提供资金补偿、技术补偿、服务补偿、毕业生补偿等办法,协议聘任兼职教师。对于兼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可以按照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实习指导等教育教学任务内容的不同分别聘任,分别约定。
建设企业师资培训平台。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师资培养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选择优势企业建设长期稳定的教师培训基地,持续地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的岗位实践、项目研发、新技术培训等。
建立团队建设的激励和管理机制。要根据团队工作的任务目标、素质要求,制订科学的考核管理办法;对教师参加培训、承担任务、开展研究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助,制订相应的激励办法,建立长效的自我发展机制。
六、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成长规律,构建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和“就业创业能力训练”等五个平台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满足本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五位一体”实践教学能力训练平台结构如图8所示,实训项目及设施设备系统配置见表13所示。该平台的配置和建设要满足以下五点要求:
第一,教学环境具有真实的职业性。环境布置、设备配置、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方面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实训设备设施在类型、功能、技术指标等方面贴近当地企业;根据当地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的装配、调试和维护、电子线路的设计与维修等岗位的具体要求设计训练项目;各实训室(实训基地)要与当地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配备20名来自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第二,科学分类、体系化布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按技术模块划分实训室和实训基地,进行合理布局,明确实训单元功能。
第三,一切从生产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真刀实枪训练。除了设施设备具有生产性以外,在设施设备布局、加工材料、指导教师等方面要充分与生产实际相吻合。实训室建设要引进相关的行业标准,按生产工艺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
第四,不断加强实训基地的造血功能,为地方经济服务,提高专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完成对学生的教学任务和职业素质训导,还要具有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开发与新技术推广应用、生产及社会服务等功能,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加深校企合作,使基地进入良性循环,降低教学成本。
第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校外引资、双向合作、共同建设”等途径,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岗位群,进行充分的企业调研,研讨论证,综合考虑岗位能力培养的需求和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协议,确立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实训项目的操作规程和工艺流程。安排实训指导教师参加顶岗实习、业务培训,安排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顶岗实习,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水平,实现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基地的使用效率,保障基地为实践教学服务,应加强基地管理。第一,实施基地的开放性。在训练时间上,由学生自己安排确定;在训练空间上,学生可以自己定课题、选设备,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加强职业素质训导,营造职业氛围。实训期间要求学生统一着装、打卡考勤,接受“工业”的熏陶;同时,在基地内部要营造职场氛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张贴与生产相关的警示标语、各种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安全生产注意事项等),使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同时通过项目训练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刻苦钻研、勇攀科技高峰的意志。第三,加强基地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既要保证基地的顺畅运行,更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设备的科学使用和定期维护既能加强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也能加强对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渗透,增强安全意识。第四,建立健全教学工厂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对校内校外教学工厂的教学管理,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建设,协调好生产与教学的关系,使教学工厂真正为教学服务。
图8  “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五位一体”
实践教学平台
电气组装与检测实验实训室
基本技能训练平台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
PLC可编程控制实训室
电气智能实训室
初级维修电工实训室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
电力电子与变流技术实训室
专项技能训练平台
综合技能训练平台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
西门子工业控制实训室
机床电气维护实训室
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室
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
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电气设计与创新工作室1个
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
就业创业能力训练平台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中级维修电工实训室
电机检修与控制实训室
电工基础实验实训室
实践教学平台只有通过实行科学的硬件配置和强化企业化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基地的功能,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表13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五位一体”实践教学能力训练平台实训项目与设备系统配置方案
训练平台
实训场所
实训项目
主要实训仪器设备
专业能力培养
面积(m2)/工位(个)
备 注
基本技能训练平台
电工基础实验实训室
1、电工安全及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2、叠加定理和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3、日光灯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
4、单相、三相交流电路的测量及分析
5、三相功率的测量
电工基础实验箱及数字万用表、示波器等
1、工具和仪表的选择和使用
2、基础电路的分析能力
100/48
一体化
电气组装与检测实验实训室
1、低压电器设备的认知训练
2、典型基本控制电路安装与检修
3、C6140普通车床等控制线路的安装与检修
网孔试验台,低压电器及数字万用表等
1、低压电器的拆装检修能力
2、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维修的能力
100/48
一体化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
1、电子元件的质量判别
2、放大电路、功放电路的装配与调试
3、收音机等实用小制作的装配与调试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箱、示波器、万用表等
1、常用工具和电子仪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2、模拟电子线路分析、设计与维修的能力
100/48
一体化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
1、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分析
2、A/D、D/A转换电路分析
3、抢答器设计、装配与制作等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箱、示波器、万用表等
1、数字电子线路分析、设计与维修的能力
100/48
一体化
专项技能训练平台
初级维修电工实训室
1、基本控制电路分析、安装与检修
2、电度表直接与间接测量电路安装
3、功率因数表、电流互感器配用接线
初级维修电工实训柜、低压电器、万用表等
1、使用电气组装与检测相关标准
2、具备对常见工厂电气设备的使用、维护能力。
100/48
一体化
中级维修电工实训室
1、三相异步电动机两地控制电路、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与检修
2、自动往返控制电路、异步电动机反接制动控制电路、异步电动机星、三角控制电路
3典型机床电气线路的安装、调试、检修
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柜、低压电器、万用表等
1、常见工厂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调试能力
2、具备典型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能力。
100/48
一体化
PLC可编程控制实训室
1、PLC基本指令练习
2、液体混合、交通灯控制
3、电梯控制系统
4、PLC控制变频器启动、点动、正反转、停止控制。
西门子S7-200可编程控制技术实训台、变频器、触摸屏
1、可编程控制器PLC程序编制、调试能力
2、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维护能力
100/48
一体化
电气智能实训室
1、掌握PLC的编程方法,利用松下可编程控制器,实现电气控制。
2、直流调速实训
3、Protel、EWB软件电子仿真
电气智能实验台、直流调速柜、万用表、示波器等
1、松下可编程控制器编程能力
2、电子仿真电气控制能力
3、直流调速的电气控制能力
100/54
一体化
电力电子与变流技术实训室
1、掌握单相、三相整流及逆变
2、直流斩波安装与调试
3、单、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4、三相正弦波脉宽调制变频原理
控制理论挂箱、开关电源挂箱、触发电路挂箱等
1、直流电机特性检测能力
2、整流变频技术的应用能力
100/48
一体化
电机拆装与维修实训室
1、各类变压器、交直流电机的结构认识
2、电机的检测、使用、拆装
3、各类变压器、电机的嵌线维修
透明电机演示模型6套、笼型交流电机24台、绕线异步电机3台、直流电动机6台、维修工具、绕线机及模具12套。
1、交直流电动机的拆卸检修能力
2、交直流电机控制能力
3、变压器的拆装维修能力
100/48
一体化
综合技能训练平台
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室
1、PLC实现各种电动机外部接线控制
2、变频器参数设定、外部电压调速
3、PLC、触摸屏、变频器综合运用
高级电工实训柜。可编程控制器CPU224XP及扩展模块12套、触摸屏5.7寸12套、变频器m440等12套
1、可编程控制器组态与编程能力
2、变频器参数设置及应用能力
3、触摸屏人机界面设计能力
4、工业网络的综合应用能力
100/48
一体化
机床电气维护实训室
1、C6140车床电气线路检修
2、M7120磨床电气线路检修
3、X62W万能铣床电气线路检修
4、Z3050型摇臂钻床电气线路检修
M7120磨床电气线路、X62W万能铣床电气线路、Z3050型摇臂钻床电气线路等配盘、元件,万用表。
1、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培养机床电路的检测与维护能力
100/48
一体化
工业控制实训室
1、S7-300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
2、MM440变频器应用
3、HMI人机界面组态技术应用
4、工业网络技术应用
S7-400(2台)、人机界面8台、变频器8台、ET200M  8套、触摸屏8套、s7-300 CPU314C-2DP及扩展单元、电脑及配套设备25套
1、大中型PLC编程调试能力
2、工业网络的构建与维护能力
100/48
一体化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
开关量工作站的运行、调试
模拟量工作站的运行、调试
步进、伺服工作站的运行、调试
完整的自动生产线系统机电一体化调整(网络型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
4条具有7个工作站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气压、液压设备
1、各种控制电机的应用能力
2、自动化生产线的机电调试能力
3、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能力
100/84
生产性/一体化
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创新工作室
多种单片机应用
DSP控制交流伺服应用等先进工控技术的开发与实践。
CPLD/FPGA系统设计
进行机器人组装与编程
慧鱼机器人16套、DSP开发系统2套、 ARM开发系统4套
1、多种单片机的应用、开发能力
2、DSP电机控制技术能力
3、机器人组装与编程能力。
100/48
一体化
就业创业能力训练平台
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
1、机床电路示教板制作与调试
2、数控故障维修实验台制作与调试
电脑12台、打印机一台、晒图机一台、投影机一套、办公设备及仪器仪表若干
1、常见工厂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调试能力
2、典型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能力。
生产性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建立上海九天、华瑞电子、新北洋电气、银兴集团等校外实习基地15个
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典型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子产品设计室、装配维修车间
1、岗位技能训练,提高就业能力
2、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
安排140名学生的顶岗实习
生产性
七、教学运行管理
(一)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选择实际岗位中的任务作为教学任务,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过程的系统化设计并组织实施。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任务提出、知识学习、分析实施、任务检查、交流评价五步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如图9所示。
以校级精品课程《电机检修与控制》为例,介绍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任务提出
知识
学习
交流评价
分析实施
任务检查
通过生产过程的情境介绍,提出工作任务
学生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新知识
制订任务方案、分解任务并组织实施
学生对任务进展情况自查并更正,教师检查
学生代表经验交流,教师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图9  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
《电机检修与控制》以培养学生电机拆装、测试、检修、控制等岗位能力为目标,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选择实际岗位中的任务作为教学任务,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过程的系统化设计并组织实施。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任务提出、知识学习、分析实施、任务检查、交流评价五步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如图所示。
1.任务提出 —— 通过充分的企业调研,总结出企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介绍生产情境,提出工作任务,并进行任务分析。
2.知识学习 —— 任务提出以后,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课程网站、教师讲解或其他途径,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新知识,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乐趣。
3.分析实施 —— 学生分组讨论,采用头脑风暴法、张贴法等形式各抒己见,共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制订出任务实施方案并贯彻落实,分组实施。
4.任务检查 ——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首先,学生分组自查,按照任务要求,查验实施方案的准确性;然后,小组之间互查,查验方案设想不周及设想巧妙之处;最后,教师检查,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5.交流评价 —— 工作任务完成后,每小组派1名代表讲解任务完成总结报告,进行经验交流,其他学生、教师有问题可以现场提问,进行互动交流,以加深学生对方案的理解,涉及面广的问题,必要时教师可以补充讲解,教师根据交流和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填写教师评价表)并提出改进意见。
在本课程中,课程内容包括电机的拆卸与组装、电机的检测与维修、电机的控制等11个学习任务,采用实际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按照五步教学法组织任务驱动的一体化教学,这样既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又兼顾了知识学习,使工作与学习有机统一。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充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时间安排
教学做一体化专业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室、机房、校内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及生产性教学工厂,完成《模拟电子技术》、《电机检测与控制》、《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运动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工业控制网络及组态技术》等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仿真训练等方式的教学。
生产性实训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的《电工基础》课程里,通过在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威海天诺数控机械有限公司和威海天信电子有限公司进行现场观摩、学习,通过现场工程师对电气岗位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岗位认知教育,并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熏陶。
第四、五学期,根据生产性教学工厂威海职业学院教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部的产品生产情况进行实训,学生直接参与数控机床等设备的控制电路设计、装配、调试及维修,通过在真实生产环境中的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增强其对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具体安排如图10所示。
图10 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
(2)教学组织
首先,每门课程选定一名课程负责人,组建由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参与的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进行广泛的企业调研,定期召开研讨会,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设计,选定基于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并结合学生能力基础、师资情况和教学条件,研讨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实施。
其次,专业带头人每学期组织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参加公开课,互相听课,组织课程研讨会,就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的实施场所、教学环节、实施效果、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使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贯彻落实。
再次,专业带头人还定期组织座谈会,让企业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从学生的就业表现等方面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研讨,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任务教学的评价,对教学改革的建议,并根据座谈调查结果和学生反馈意见对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进行修订和改进,使其能够满足企业和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实施。
探索多种“工学结合”课程实施形式:
——对《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等课程采用“学训交替”的教学模式。
——对《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传感器检测与仪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对《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等课程,给合生产性教学工厂的数控机床电气配盘的设计、安装和调试,让学生在生产性教学工厂中参与生产活动。
(3)任务驱动模式课程的实施
1)将课程内容教学落实到个具体的任务上。
将课程按照知识的序化,划分成课程模块,课程的各个模块知识点之间既互相联系,又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每个课程模块都会有具体的与实际工作联系密切的、引导理论学习及动手操作的“任务”来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任务的设计由简入繁,到最后的综合项目设计。
任务的设计首先要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能学会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其次,任务的设计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完成基本任务就可以了,而对于学习优等生则可以作更深层次的探究学习。另外,任务还要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创新空间,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需要。
2)课程实施,采用“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
任务提出后,给学生分组查资料、讨论、分析任务的时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提出用以前掌握的知识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新知识点的学习。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不是手把手的教学,而是给学生指出思路,教给学生分析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3)组织高效的学习团队
团队学习可以促进个人成长。由于个体间差异的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团队学习可以有效发挥队员个人的比较优势,来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同时,通过团队学习能使团队智慧融入个人化理念中,可以享受别人的学习技巧和有效方法,更可以展示你的理解和独特设想,接受别人的启发和灵感。在学生学习团队的组织上,优生和差生结合、动手能力强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相结合,使学生在团队的学习研讨操作过程中,使优生更优,差生变好。
4)评价与反馈
在本课程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主要通过:(1)学生自我评价(2)团队评价(3)教师评价三种方式结合。其中教师评价主要是观察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指出学生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4)考核方式
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学生的平时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及最终考核来确定,以任务完成的过程评价为主,采用累计计分制。其中,过程评价包括平时上课的表现、任务的完成及任务答辩情况,占总成绩的70%;最终考核采用抽签方式,从题库中选择考核题目,考核题目的设计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原则,兼顾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成绩根据考核题目完成情况给出,占总成绩的30%。
原则上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紧密结合所学专业,完成实习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保证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实际岗位的要求,实现学生顺利就业。个别学生如不能进行本专业顶岗实习,而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在与用人单位签定顶岗实习协议后,及时与学校指导教师取得联系,经所在系批准后方可进行。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实习单位的有关规定。
在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要求方面,严格执行《威海职业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威海职业学院实践教学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并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制订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管理细则》。
(1)时间安排
在完成了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和岗前安全培训的基础上,我们把学生的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到第六学期,总时间为8个月,并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主要利用北洋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九天塑料有限公司、威海华瑞电子有限公司等13个校外实习基地,侧重于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调试、维修、维护的培养,熟悉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完成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2)教学组织与过程管理
严格执行《威海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并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制订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管理细则》,用以规范和加强学院顶岗实习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l        前期准备
1)顶岗实习单位的落实: 在保证学生安全,尽量能够获得一定报酬,专业基本对口的原则上选择企业。在顶岗实习前一个月统一安排落实实习单位,并及时向学生公布,组织学生选择单位。允许学生联系实习单位,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系审批通过后,纳入顶岗实习计划。
2)制定顶岗实习实施计划及任务书:按照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在学校、企业双方商定下,根据岗位工作要求,制订实习教学计划和实习教学大纲,包括顶岗实习课程目标、顶岗实习任务书、顶岗实习指导书等,毕业设计(论文)可以结合顶岗实习的岗位技能训练任务完成。
3)建立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实习信息通报制度。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或家长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l        过程控制
1)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顶岗实习,原则上由实习单位兼职教师进行指导,专业教师通过巡回检查、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指导,巡回检查不少于两次。
2)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原则上应进行轮岗实习,以熟悉本专业不同的工作岗位。
3)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应做好指导记录,至少每周记录两次指导内容。
4) 学生顶岗实习期未满,原则上不得擅自离开或调换实习单位,个别学生确因特殊情况,需中途调换实习单位,须征得学校和原实习单位同意。
l        顶岗考核
在顶岗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含学校、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要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总结、考核、评比。顶岗实习成绩考核由平时工作表现(包括出勤、平时纪律等)、工作日志、实习单位考核、实习报告四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依次为30%、20%、30%、20%。成绩为等级制,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考核合格者,企业签发工作经历证明,由学校归入学籍档案。
(三)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机电工程系结合本系实际情况,还制定了《机电工程系课堂考核管理办法》、《精细管理工作百分考核办法》、《机电工程系班级量化考核制度》、《机电工程系学生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和《教学教风定期检查制度》等,除了学院的教学督导、学生督导信息员的教学检查工作外,还每日安排2名教师轮流进行教学督导值班,对各个教室、教师的授课情况、实训情况进行巡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从教学管理入手,认真检查教学效果,形成了一个系统化、全员化、全程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过程的控制主要由学院的教务处、各系部的教学办公室和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教学管理的质量控制主要由学院教学督导室、各系部教学督导组、学院督导信息员和兼职督导教师负责。教学效果检查除了考试、考核以外,主要以学院就业办公室和各部系就业办公室为主进行考核学生的就业率和企业满意率。同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生就业企业也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四个层面,即专家层面、领导层面、同行层面、学生层面。内容包括教师修养、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
1.专家评价的方法是通过院教学督导组及聘请有经验的退休老教师、专家组成教学督导组听课检查,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任课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领导评价的方法是系督导组成员听课检查;
3.同行评价的方法是由本专业教师交叉听课、互相评议;
4.学生评价的方法是由系教学办负责组织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学生的评议工作,以自然班为单位,由学生辅导员负责,每班按学号由教学秘书随机确定适当数量的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评价的成绩,统计时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取平均值。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作出客观评价,一经查出,严肃处理。学生所填问卷不向被评教师公开。教学办要及时、认真地做好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资料的汇总工作,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综合评价=0.2×专家评价十0.2×领导评价十0.3×同行评价十0.3×学生评价
综合评价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其标准为:
1)优秀:综合评价≥90
2)良好:80≤综合评价<90
3)合格:70≤综合评价<80
4)基本合格.:60≤综合评价<70
5)不合格: 综合评价<60
对测评结果为优秀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见教学津贴发放暂行办法);对测评结果为基本合格的教师,自己要制定改进措施,教研室制订相应帮扶措施,使其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对测评结果为不合格的教师,从下一学期开始,停止承担教学任务,重点帮扶,限期改正。对限期内经帮扶后仍无明显改进的教师,调整其工作岗位;如果学院内无合适岗位或不服从安排,可交学校人事部门安排;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结果存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推荐依据。推荐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其近三年教学质量平均综合评价必须在合格及以上。
(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涉及到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等诸多方面,如何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架起校企合作的“桥梁”。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和专业带头人组成,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能力和制定教学计划、提出教师能力要求、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等。
2.建立以产权连接为纽带、双向嵌入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生产性教学工厂的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采取学校下达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将部分技术人员交替调整到实践教学岗位,承担教学任务;根据专业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采取“挂职”锻炼、学期顶岗和课余顶岗的办法到生产性教学工厂顶岗实践,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实现了双方的“换位锻炼”,形成了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专任教师职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发挥校企合作在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各自优势,学校在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通过产权连接、双向嵌入的方式把企业引进学校,企业的生产场所就是学院的教学场所,企业的生产设备就是学院的教学设备,企业的一线技工就是学院的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在真实生产环境和职场氛围中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3.根据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依托具有代表性、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建立了领导层、教师层的互动机制和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工作的制度,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与企业工作,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提高生产效率、员工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帮助。建立一系列科学合理的顶岗实习保障机制、顶岗实习标准、顶岗实习评价体系和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全部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生均培养成本及效益分析
1.生均培养成本
生均培养成本指高等学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的平均成本。根据“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规定,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其中人员费用包括教职工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等;公用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等;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等;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设备折旧等。
经2007年度财务审计,我院2007年各项公用、人员及其他支出合计为80,472,636.43万元,学生总数为10473人,此项费用生均7683.82元。每年固定资产折旧总额达16,119,835.00元,生均1539.18元。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设备总金额3,916,212.58,按年折旧率12.5%计算,每年折旧489,526.5725元,电气类学生在校生数400人,生均1223.82元。
各项生均费用合计为10401.82元/人年。
2.效益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为10401.82元/人年,学生每年缴纳的学费为5000元,其余由威海市财政补贴,减轻了学生及其家长的经济负担。
本专业被威海及周边城市列为紧缺专业,本专业毕业生90%以上在本地区企业内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地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渴求。自本专业设置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年年攀升,特别是2007、200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达到100%,网上签约率达到超过65%,从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情况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生产工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自律性、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服从协作态度等主要反馈指标给予了良好以上评价。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不断提高,到大企业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
八、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企业除看重学生的技能水平之外,更为看重的是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学生毕业后能否就职于优秀的企业,得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既要看其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职业的热爱程度、工作态度和责任心,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做事的重要一课。
第一:通过思想政治和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围绕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诚信第一、自尊自强、遵纪守法、顾全大局等职业道德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纪律等方面的教育。
第二:将职业道德教育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通过真实的职场氛围和精心的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通过对职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尤其是真实的案例,去感知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拓宽学生职业道德修养途径。企业参观与调研活动,使学生对职业道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邀请业内成功人士和工作成绩突出的毕业生来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结合他们自身的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
(二)强化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既会“做事”也会“做人”,将“做人”融入“做事”。
首先,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中,通过任务教学模式中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时的积极参与、分工合作、交流进步和职场氛围等方面渗透人文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的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其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搭建人文素质培养平台。开展面向企业和行业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机电创新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综合性竞赛,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技能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调动多方面力量共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些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提高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九、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与反馈
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应该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种形式,过程性评价以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为主,主要由教学督导、课程教师(专兼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完成,其目的在于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核心能力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性评价应更加关注学生从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评价,它是在学生毕业之后,由学生、企业、社会共同对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表现和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其最终目的是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中,由社会、企业和培养对象对人才培养过程及结果进行体系化的评价,其评价结果应该成为指导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可借鉴性依据。
(一)评价原则
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实行社会、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以综合后的主体评价结果形成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评价。
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将可测量的评价指标形成可量化的评价标准,避免标准的随意性和不统一性;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从业意识、工作态度、创新能力等素质要素的评价。
可操作性原则。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上,所选择的评价点是明确的、可观测的;在评价方法上,所选择的方法在已有的条件下是可以运用和实现的。
(二)评价指标与形式
评价指标与方法如表14所示。
表14 评价指标与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行业协会
行业认可度
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成绩、行业知名度的评价
1.问卷调查
2.行业信息跟踪
企业
用人满意度
企业对专业人才在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的认可度
1.企业走访
2.问卷调查
毕业生
初次就业率
应届毕业生毕业时正式就业的比率
1.就业率统计、对口就业率统计
2.问卷调查
3.毕业生座谈会
3.建立毕业生职业跟踪网络信息平台,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
对口就业率
毕业生选择与自己专业相符的职业的比率
专业认可度
毕业生对自己在学校接受的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吻合度的评价、培养模式
企业、毕业生
职业发展力
对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创新能力及职业成绩的评价
1.建立毕业生职业跟踪网络信息平台,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
2.企业走访
3.座谈会
(三)评价信息收集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结果实行周期性评价(针对不同的评价项目确定评价周期),具体由专业团队负责毕业生职业跟踪网络信息平台构建与管理、问卷的设计,由专业团队教师分工完成各项信息收集并交由团队汇总。
(四)评价信息处理
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来自社会、企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改与完善并用于新一轮人才培养过程。
近几年,通过示范院校建设,教师的教改和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充分改善,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截止到目前,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本专业的招生规模和招生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08年招生人数达到182人,新生录取分数线为472分,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达到100%,对外示范辐射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
(一)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和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条件配置和专业团队自身发展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
根据高职教育的指导方针,本专业重新分析定位了专业建设的服务对象,根据胶东半岛区域内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行业企业的人才区域认知、往届学生就业去向等,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服务定位,提出了以威海、烟台、青岛的制造类企业为中心,辐射山东全省的服务对象,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专业建设的需求调查、课程体系重构、企业合作关系建设等各项工作。专业团队深入服务企业调查了解真实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需求和典型的工作任务,重构以典型设备、典型产品为情境的学习领域课程,从岗位工作任务入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使专业建设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服务区域行业、企业、产业的理念得以具体落实。
根据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整理,系统化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任务,实施任务驱动的五步教学法。五步教学法的系统设计和实施,促使专业教学团队能够主动学习研究任务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和实施项目方案,使行动导向、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得以真正落实。
(二)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体系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专业岗位实际,教学内容同步于企业的生产实际,学习任务提炼自企业的工作实际,重构课程体系、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完成了本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大部分课程教材建设。建设了能够涵盖胶东半岛区域内制造类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岗位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根据各类制造类企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岗位人才需求及工作特点,研究西门子、罗克韦尔等企业的典型产品和系统,设计开发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检测与控制》、《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运动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工业控制网络及组态技术》等体系化课程,将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中的PLC、变频机等典型设备的编程、安装、调试等纳入到课程的任务设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得到了合作企业的广泛认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合作企业对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对于人才培养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加强了校企合作的紧密度。
在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本专业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的建设原则,即坚持教学仪器设备技术的先进性、实践教学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实践教学手段先进性和实验实训场所的基础建设的先进性;坚持追求设备教学功能的实用性、生产性实训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用性、实训场所分布格局的实用性;遵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规律,构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从生产性实训到创新能力培养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实践教学条件在教学功能上形成体系化。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基于岗位实际情况,通过广泛企业调研及专家论证,做好实训基地整体规划,将新建与改进的实训室,建成具有浓厚岗位现场氛围,与实际岗位操作相一致的,可以进行生产性实训的高仿真环境的实训室。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建有电工基础实训室,初、中、高级电工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力电子与变流技术实训室、电气智能实训室、现代控制技术实训室、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自动检测实训室、电气创新工作室等13个实验实训室和1个校内实训基地,配有Protel99 DXP、EWB、Auto CAD等各种电子电气设计仿真软件的计算机机房4个,可以满足《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检测与控制》、《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运动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工业控制网络及组态技术》等课程的一体化教学需要,达到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仿真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的目的。校内实验实训室的配置能够满足年招生140人的实践教学需要,并可进行维修电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机电一体化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为保证校内实验实训室的正常运转和高效使用,以及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院系分别制定了《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管理条例》、《实训教学耗材管理办法》、《实训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使校内实验实训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条件得到可靠保障。
出资80多万元,完善了生产性教学工厂——教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部的建设,教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部主要从事教学仪器设备的研发与生产等工作,已经自行研发了节能型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并投入生产,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始终本着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养,严格各项管理制度,企业运作模式不断改进。在《工厂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可直接参与数控机床等设备的控制电路设计、装配、调试及维修,通过在真实生产环境中的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既要要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又可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氛围,增强了产品质量意识,生产操作得到进一步规范。
与其它专业共享生产性教学工厂——威海天诺数控机械有限公司和威海天信电子有限公司,通过对包装机械电气控制的设计、装配与维修、SMT生产线的应用与维护,提高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感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建的原则,本专业与威海华瑞电子有限公司、威海新北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威海银兴集团等15个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学院制定了《威海职业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运行管理规程》,对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管理人员、管理职责进行了规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考核方法也进行了明确。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数量增加情况如下表15所示:
表15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增量
主要指标
建设前
建设后
实验实训条件
实验实训室数量
8
13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企业
9
15
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
1
扩建1个,共享3个
(四)构建了“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将专业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做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适当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课程设计、课题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能力。按照分层次、分梯队的能力要求确定培养要求,按照理论知识扎实、职业能力过硬的标准组织培训工作。
对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重点进行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培训,如赴新加坡、韩国参加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到全国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并通过系内二次培训,使专业教师都能学习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建设,学习并掌握项目或任务设计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对实践经验薄弱的专业教师重点进行企业顶岗实践的培训,安排3名专任教师到烟台富士康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培训和顶岗锻炼,分年度安排16名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2个月,熟悉企业文化,学习岗位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基于岗位能力要求开发精品课程,编写专业教材,从而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一是通过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与教师的岗位互换引入了4名企业技术人员长期担任课程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三是通过为合作企业提供人力资源需求的方法,根据顶岗实践需要灵活聘任了12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大量聘任,有效地解决了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贴合问题,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
三年来,本专业按照以上培养要求,全面组织开展了对专业教学的培养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本专业原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占42.8%);硕士学位8人(占57%,含在读博士1人);考取中级以上技能证书教师7人(占50%),5名教师拥有职业技能鉴定高级维修电工考评员和“金蓝领”技师培训鉴定考评员证书(占35.7%);“双师素质”教师10人(占71.4%),具有多年企业一线技术管理工作经历的2人(占14.2%);具有2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教师5人(占35.7%),兼职教师4名。通过重点培养、合理引进,安排教师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先进的职业院校培训学习,安排年轻教师和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学习锻炼,安排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企业兼职等措施,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占50%);硕士学位11人(占68.8%,含在读博士1人);考取高级技能证书教师16人(占100%),8名教师拥有职业技能鉴定高级维修电工考评员和“金蓝领”技师培训鉴定考评员证书(占50%);“双师素质”教师16人(占100%),具有多年企业一线技术管理工作经历的2人(占14.2%);近三年具有2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教师16人(占100%), 并聘请了16名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教学任务。
同时,专任教师的教学改革水平、科研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发表科研论文和出版高职专业教材、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变化如表16所示:
表16 教师教研、素质情况增量
主要指标
建设前
建设后
教改与科研
发表论文
48
65
出版教材
1
4
教改、科研项目
0
1
师资
队伍
专任教师人数
14
16
双师素质比例
71.4%
100%
企业兼职教师人数
4
16
不仅将学生培养成“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还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即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
将新的专业研究成果及时、适当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具有创新气息的教学内容渗透在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通过开放“创新实训室”、定期举办“电气自动化技术设计竞赛”,以及创新激励制度的实施,使各门课程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蔚然成风。从“技术改造和小发明”为起点,到内容复杂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成立课外电子趣味屋社团,由电气自动化专业骨干教师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在山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有21人获奖,由实践结果看出兴趣与理论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上具有一定的成效。
(六)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本专业2006年示范院校项目启动以来,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招生质量连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表17列出了示范院校建设的前后指标对比情况。
表17 主要建设指标增量表
建设前
建设后
招生
每年专业招生规模(人)
80
130
在校学生规模(人)
240
400
新生录取分数线(分)
370
472
就业
毕业生就业率(%)
93
100
网上签约率(%)
20
67.8
企业满意率(%)
89
95
示范辐射
年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人次)
0
600
技术服务(项)
0
2
接待交流教师(人/年)
35
310
课程改革指导(人/年)
0
120
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门)
0
6
精品课程(门)
校级1门
省级1门
校级3门
十一、评价与建议
(一)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
校外实习基地上海九天塑料有限公司姚军经理、威海华瑞电子的总经理张德滋先生、威海北洋电气有限公司高明副总经理、威海银兴线材有限公司的王福生总经理,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多次对学院的考察后,对本专业的学生工作情况,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本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符合电气岗位的生产实际,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教学过程充满生机,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明显的提高。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
本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是根据胶东半岛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国家确定的职业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正确的指导下,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
(1)学生毕业初次就业率
毕业生、家长对学生的就业情况满意,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毕业生表现给予高度评价,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初次就业率可达100%,2008年网上签约率达到67.8%。
(2)学生参加竞赛获奖情况
在山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有4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
(3)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获证情况
学生毕业取得双证,即毕业证书和劳动部认定的维修电工等专业技能证书,技能证书的合格率达95%以上。
本专业从事电气自动化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普遍认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较改革前的方案更加符合企业岗位能力所需,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生产性教学工厂的使用、顶岗实习时间的延长、校外实习基地数量的增加和层次的提高,将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有显著提高。
(二)人才培养方案可推广度分析及经验与体会
(1)课程改革必须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以后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企业,因此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必须是企业的需求,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和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标准,研讨课程培养目标,并以此为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结合企业的岗位工作过程,确定岗位工作能力,制定出课程建设方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施,使课程建设真正落实到实处,推动高职院校的改革。
(2)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了解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熟悉企业工作过程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整个专业建设之根本,专业建设工作完成的质量取决于教学团队的水平,“生产性实训”的有效实施也依赖于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
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要能请到合格的兼职教师到学校来担任实践课的指导教师,需要有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作保障。
(3)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实训条件
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广泛进行调研,不断完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使实训、实习条件更加适合于进行“生产性实训”的要求,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课程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部分课程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授课。
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营造职场氛围,利用实训室先进的设备,进行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重点培养学生对现代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每学期末设置综合性的实践应用型项目,给学生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查找资料、设计、仿真、装配、调试、检测、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与持续改进计划
(1)教师的先进的职业教育的理念及专业知识理论与技能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未能深入理解并主动适应专业改革,师资水平制约着课程建设的水平,专业建设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2)核心课程教师团队缺乏足够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与能工巧匠,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以及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需加强。
(3)实训室的职场氛围建设还不完善,以后将进一步与企业专家进行沟通、研讨,使实训环境更接近与生产现场。
计划
(1)聘请专业相关专家来学院进行学术报告会,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及教育发展理念的培训,使教师对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入理解并主动适应,增强他们的时代感与责任感,并在教学实践中创新与提高。
(2)通过企业挂职、顶岗实践、技能培训、参与企业技改等方式加大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的培养力度,使他们有能力带动专任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3)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外出学习交流、专家研讨等方式建设实训室的职场氛围,使实训环境更接近生产现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与方法
重点建设专业实施方案建设任务意见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50问 - 园丁&花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校店合一”酒店管理专业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