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宋末期四川的抗蒙山城,为何能把蒙古大军挡在四川之外五十年?


南宋时期的四川,在经济上首屈一指,在军事上独当一面。面对攻势如潮的蒙古军队,四川结合地理优势,建立了山城防御体系。然而,人们对山城防御体系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蒙哥身死钓鱼城的历史事件,对其建立的动机和决策过程,尚属空白,不为人知。

01

南宋时期四川的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论及五代时期四川时提及:“先是,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北宋时期,四川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南宋偏安一隅,每年的财政收入有一亿缗左右,一缗相当于一两银子或一千文铜钱。宋高宗在位期间,四川每年税收3342万缗,宋孝宗淳熙年间当地税收增长到3667万缗,占南宋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四川的富庶,可见一斑。

从经济结构上看,四川提供军粮一百五十万石,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茶叶产量三千万斤,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每年茶利收入达二百万贯以上;生产的布匹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此外,制盐、织麻、丝绸、制糖、酿酒、造纸等行业均位列前茅。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发达的农业生产,四川独撑西南战事,长达一百多年。

从军事地理上看,四川、荆襄和两淮构成了南宋的三大防区,三者协调统一,各有侧重,共同拱卫都城临安。四川位于长江上游,一旦失守,对手将绕开荆襄和两淮防区,顺江而下,直抵临安。在严峻的形势下,四川成为南宋的首要防区。《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若上流不固, 则吴楚有冲决之势, 愿以保蜀为念。”

02

宋蒙双方对四川战略地位的认识

宋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宋蒙初次交手,“蜀报蒙古兵深入, 事势颇危。又闻七方关已溃散。”最终双方以议和收场。双方的紧张关系被一纸盟约掩盖了。宋军虽占地利优势,但战略被动、官兵畏战、战力孱弱等弱点暴露无遗。

蒙古灭金后,智囊耶律楚材着手起草《平南之策》,谋士李实“劝其先谋犯蜀,顺流下窥江南。”蒙古大汗窝阔台也提出“先侵蜀,次侵襄阳,终侵光、黄”的战略设想。蒙古对四川觊觎已久,志在必得,大战在即。

四川盆地内的堡垒防御体系

03

宋蒙交战对四川的影响

宋端平二年(1235年),宋理宗端平入洛失败后,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宋朝背盟为由,分东西两路进攻南宋,兵锋直指四川和襄阳,双方彻底进入战争状态。窝阔台次子阔端和大将塔海率领西路军,“长驱入蜀, 一月之间,成都、利州、渔州三路俱陷没,西蜀所存,仅夔州一路及渔川顺庆府而已”。阔瑞攻陷成都后,屠戮平民,惨绝人寰。《全蜀艺文志》记载:“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

更为严峻的是1252年,蒙古忽必烈带领兀良合台等率十万之众,出宁夏萧关,经川北阿坝,渡大渡河,避开宋军防线,远程奔袭一千多公里,进袭大理。次年十一月,大理国几经挣扎,被迫向蒙古军队投降。大理失陷后,四川面临来自西北和西南的威胁,防守压力骤增。

宋蒙交战,给四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蒙古军队在川蜀掠夺财物,屠杀军民。南宋嘉定年间,四川人口近二百六十万户,元初时期,当地人口锐减95%,仅十万余户,“淮蜀重遭于侵扰,道路流离之重,惨不聊生;室庐焚毁之余,茫无所托。”

04

蓉渝之争

南宋对四川的局势十分重视,采取了相关措施,但效果不佳,形势并未扭转。宋淳祐二年(1242年),宋朝再次对四川防务展开讨论。重点解决择地防御和择帅镇守的问题。在择地防守上,形成了成都派和重庆派,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各有利弊。

成都派的代表是宋理宗,他认为:“若守重庆,成都一路便虚。” 宋理宗的提议,遇到群臣的反对。成都虽为川蜀重镇,软肋同样明显。川北屏障尽失,当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有利于蒙古骑兵的快速机动。在以往的战争中,成都曾三次被蒙军攻陷。

知梧州赵时学一针见血地指出:“重庆亦重地, 可以上接利、阆,下应归、峡。”右正言刘晋之也附议:“蜀祸五六年间,历三四制臣,无地屯驻, 独彭大雅城渝,为蜀根本,不然,蜀事去矣。今宜于重庆立阃(kǔn), 庶可运掉诸戍。愿早定至计,料简边臣,俾往经理,则蜀可为也。”

与成都相比,重庆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和大娄山环绕四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同时,境内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等河流,便于发挥南宋水师作战、调动和运输的作用,可以说,山形和水势等优点相互叠加,重庆的防守优势尤为重要。

重庆派的意见相当有远见。当地立足川南,屏障荆襄,控扼长江,抵消了蒙军的攻势,可保东南无虞。现实的发展,印证了重庆派的独到见解。经过南宋的数十年经营,奠定了重庆的大致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南宋确定了防线位置,接下来应该确定镇蜀人选了。宋理宗选择了在两淮屡建奇功的余玠,命他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临行前,宋理宗特诏:“余价任责全蜀,应军行调度,权许便宜施行。”同时,还指出:“当为四蜀经久之谋, 勿为一时支吾之计。”宋理宗这番话,既表达了对余玠的信任,又对四川防务寄予厚望。

余玠到任后,兴农垦,明赏罚,整军旅,招贤能, 受到了川蜀地区民众的欢迎。宋将冉琎、冉璞兄弟向余玠建议:“蜀口形势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贯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余玠力排众议,支持冉氏兄弟在钓鱼山筑城。

余玠还结合四川特殊的地理形势,以重庆为核心,“凡地险势胜,尽起而筑之”,先后加固和修建了青居、大获、云顶等十余座山城。各个山城既能进行防御,又能对外支援,山城之间“通蜀声势,北兵不敢犯”,形成了支撑点、防线和战略纵深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宋兵屯两川,堡栅相望,矢石交击”,起到了渝夔藩篱、全蜀屏障的作用。

四川,坐拥天险,地大物博,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兵家必争之地。“秦伐蜀,十月取之,后唐平蜀王衍,七十五日。”北宋迫降后蜀孟昶,仅用六十六天。然而蒙古攻取南宋蜀地,持续用兵长达五十二年。面对蒙古军队肆虐的铁蹄,南宋的山城防御体系屡创奇迹,功不可没。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计白当黑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文由「鱼羊史记」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宋的抗蒙名将余玠简介 余玠防蜀之战经过
橡树 | 由端平入洛到余玠守川
1253年,抗蒙名将余玠在接到诏令后,仰...
大宋最后的五十年:将世界从蒙古铁蹄下解救(5)
钓鱼城之战简介
南宋晚期四川山城防御体系的创建与四川抗蒙战争(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