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京记忆(十六)
南京记忆

(十六)

明孝陵留下的遗产之丰富是超乎一般人想象的。作为开创皇陵形制历史的明代大型陵寝,其在建筑、艺术、政治、文化和雕刻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探访的东西。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具体去了解孝陵建筑的具体分布与历史价值。

明孝陵局部

墓区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神道部分为从下马坊到孝陵正门;主体部分为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部分。从下马坊开始的建筑为:下马坊、神烈山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及碑亭(俗称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

下马坊是一个保留至今的地名,原因在于这里有一座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的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这座牌坊高9米,宽6米,是明孝陵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用以指示文武各级官员到此下马步行,以表示对陵寝的尊崇。从此向东,有一块设立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神烈山碑和设立于明崇桢十四年(1641年)的禁约碑。禁约碑的碑首雕有二龙攫珠,碑面则镌刻有南京神宫监制定的禁止损坏明孝陵的要求和其他谒陵条款。

明孝陵局部

从下马坊向明孝陵方向的第一道正南大门为大金门,现仅存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66米,进深8.09米,墙壁辟有3个券门洞,中门较高为5.05米,左右两门高4.25米。其正北方向即为神功圣德碑及碑亭,为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立。此碑的碑文由朱棣亲撰,总计2746字,主要介绍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功绩,文中“至于崇君道、修人纪、革胡元弊习,以复先王之旧者,其谟烈为尤盛。渡江首辟礼贤馆,聘致贤士,与讨论治道,虽祁寒盛暑不废,书古经训于殿廊,出入省观为监戒”等内容,充分表现出了朱棣对于自己父亲的赞颂。原碑亭为砖石砌筑,但如今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外观如一个城堡,故俗称“四方城”。

明孝陵局部

神道位于四方城的西北侧100米处,长约600米。明孝陵神道与前朝陵墓神道不同,整体蜿蜒曲折,环绕孙权墓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似北斗七星。神道东段的路两旁依次排列有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类均是两跪两立。

从神道向北即为棂星门与御河桥。过御河桥,是陵寝的主体建筑,包含文武方门(正门)、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和宝顶等,其外筑有围墙。

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原为5个门洞,庑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现在的五门是1999年修复的。正门东侧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所立,以六国文字书写,大意为“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古迹历年破坏、毁损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有人越栏参观或者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一律禁绝”,用以提示清朝末年的外国游客。

明孝陵神道

正门后为中门,即孝陵门。清代在中门的基础上改建了碑殿,并竖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正中的大石碑即为著名的康熙手书“治隆唐宋”,成为清朝笼络江南士子民心措施的重要见证。碑殿后为孝陵的主要建筑,即享殿,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神位并用以祭祀和供奉一应事物,但已经毁于战火。如今的享殿只存有通高3.03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64个大型柱础,6道踏垛, 6块浮雕云龙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长57.30米、宽26.6米,其建筑之恢弘可见一斑。

享殿后是一片用于露天祭祀的空地,纵深100余米、宽几十米的空地。空地中间有甬道,甬道尽头有石桥,被称为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是宝顶前的最后一座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正中为一拱门。从方城两侧步道可登上明楼。明楼是陵墓正前的高楼,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明楼的门有9行门钉,每行门钉有9颗,从而表现了九五之尊。方城后即为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近圆形大土丘,周围砌有砖墙。宝顶下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

明孝陵神道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体系中,陵墓不仅是人类的死后长居之所,也是具有礼制特征的纪念性建筑。以明孝陵为代表的明代帝王陵寝更是以宫殿建筑为原型的庄严肃穆的大规模建筑组群,同时具有礼制价值和艺术特色。明孝陵建筑组群结合了风水进行布置,可以看成前后两区:前区在陵寝南部,是围绕梅花山的曲折神道;后区在陵寝北部,是背靠钟山独龙阜的三进院落陵宫主体。

从礼制价值来看,前区以神道为主,多采用石刻造型,象征着帝陵的崇高地位,也是拱卫和礼仪布局的要求,整体较为开阔,按照地形蜿蜒曲折,可以说达到了 “天人合一”的要求。后区的陵宫按纵向布局,体现了祭祀礼仪的尊卑秩序。第一进院落,是具服殿和神厨库等尺度较小的建筑,对于祭祀活动起服务和辅助作用;第二进院落是享殿和配殿,用于供奉神主、日常祭品和各种吉日祭拜,是常规性的祭祀场所;第三进院落为体量巨大的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是陵寝核心的外部标志和礼拜场所,仅在最隆重的皇帝上陵礼或清明节负土礼等祭祀礼仪时开放使用,是最核心的祭祀空间。

明孝陵局部

从艺术特色来看,明孝陵也努力做到人文建筑与山水地貌有机结合。明孝陵将钟山作为“靠背”, 孙陵岗(梅花山)作为“前案”,远处有天印山,将整个山谷内的空间都用于表达祭奠之意。可以说,从整体而言,明孝陵在大规模建筑组群与自然山水结合的艺术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从微观角度而言,明孝陵也体现了这种追求。约占陵墓全程的四分之三的神道,完全是依着地形和山势的变化进行布置,打破了历代陵墓的传统原则。而神道因转折而形成的段落间都布置了石雕像来控制其空间,使得整个气氛都足够肃穆。

明孝陵神道

无论最初建造的目的如何,明孝陵无疑为我们留下了足够多的建筑遗产。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的历史建筑极其讲究天人合一,而明孝陵作为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杰作,是整体建筑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伟大范例。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孝陵与中山陵,钟山龙蟠的隐喻(叶平)
南京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
南京明孝陵导游解说词
吃喝玩乐在南京(七)
紫金山麓探古——南京之旅(中)
南京明孝陵景区导游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