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灌河文学 · 散文 | 沈益亮:记忆里的茅窝子
userphoto

2023.01.15 江苏

关注
记忆里的茅窝子

◎沈益亮

生活中,总有一些质朴本真的东西,值得我们回望。因为它们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曾经带给我们别样的温暖。茅窝子就是其中之一。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茅窝子走入每户寻常百姓家。时过境迁,曾经带给我们无限温暖的茅窝子,已经无人问津,在我们的生活里,渐行渐远。每到这个寒冷的时节,不知为何,我竟忽然想起了儿时的取暖神鞋——茅窝子。

儿时,家乡农村沟塘比较多,在这些浅浅的水里,生长着高高密密的芦苇。秋末冬初是芦苇收获的季节。芦苇杆可以编织盖房子用的柴帘,那些芦苇花照例是要被切下来的,芦苇花就是编织茅窝子的最好材料。采集芦花要选择好时间,晚秋时节在芦花绒初开时釆集,是最好的时候,采早了绒太短,也不暖和,采晚了,开绒了容易飞,保暖性也不够。在那个久远的年月是村民们御寒的宝贝啊,这就是被称为茅窝子的原料。

之所以叫“茅窝子”,因为它是用芦苇花编织一种冬天保暖的草鞋,它的学名应该叫芦苇鞋。茅窝子的外形类似草鞋,比草鞋要大,作用和棉鞋相同。脚穿进去可到脚踝。主要原料就是芦花头部的细秆。茅窝子的做法也较为繁杂,先要把苇秆用榔头敲松软,然后去掉多余的芦花,编织以前,要先洒水,芦苇秆远比稻草要硬,也有韧劲,编织过程中手被苇秆划破是很正常的事情。编茅窝子的技术在收口上,生手往往在收口上一筹莫展,露出的茬子很多,穿的时候会划伤脚,这个时候,就要用一层厚布缝上一圈,然后,在茅窝子里面填上编织前余下的芦花,不到半天,一双保暖的茅窝子成品就能从他们的手上到你的脚上,成为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过冬的必需品。茅窝的“咔嗒,咔嗒”声,就会不约而同的响起,那声音清脆、响亮,富有韵律,为沉寂的村庄,增添了盎然生机,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

提到茅窝子,我想,60~80后出生的人们的心中,一定会涌出一股暖流。儿时的茅窝,穿在脚上,那保暖性,远远胜过现在的皮茅棉鞋;同时,茅窝还藏着我们最深最真切的记忆,寄托着每个人骨子里的乡愁。在当年,哪一个农村长大的人的童年不和茅窝有关联呢?

茅窝子以防水、踏泥,厚厚的木底隔潮、防湿,毛茸茸的芦苇缨子隔寒保暖。讲究的人家,会把新买的茅窝子鞋口缝上一圈棉布,有的还会在茅窝子鞋面前端缝上一层,以保护茅窝子更加耐磨。如果爱惜着穿的话,一双茅窝子可以穿好几个冬天,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遇到下雪的日子,是小伙伴们最开心的时候,几个小伙伴穿上茅窝子去堆雪人打雪仗,踩着厚厚的积雪,留下自己深深浅浅的脚印,那种感觉,幸福无边。日子如水,潺潺流淌,弹指一挥间,沧桑流年,这是四五十年前少年的我,给我留下了满满的回忆。

往事久矣,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现在的乡间已很难见到茅窝子的踪迹了,且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冬天的穿着,不再单单以“暖”为基调,同样,时尚也成了大家考量的重要因素。于是,看起来有些丑陋的茅窝子逐渐被皮棉鞋所代替。但这段关于温暖的记忆,却在大家的心中永不弥散。茅窝子作为一项独特的乡间工艺,它曾经带给我们的温暖,和那清脆的咔嗒声,依然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回荡着。

作者简介

沈益亮,江苏滨海人,退休教师,从教44载。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滨海县作家协会理事。曾荣获“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感动人物’”称号。散文《我的母亲》《那些年的春节》《赏梅花》《喜看家乡小康路》《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7篇文章发布《学习强国》地方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友主页丨关峰:唯有芦花能解语
家乡冬日的毛窝
江南芦花 (王曙摄影散文之703)
【画外】25:散文《芦苇》
【他乡】芦 花||朱宝树
【来稿选粹】汪锋|芦 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